工作总结

2023年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8-09 08:45:04  来源:网友投稿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1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2、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两者的区别在于体内是否有脊柱(注意:不要把脊柱写成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范例推荐)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1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2、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两者的区别在于体内是否有脊柱(注意:不要把脊柱写成脊椎)。

  3、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4、鲫鱼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5、鱼在水中生活,能使鱼体上浮、下潜、停留在一定水层的结构是鳔。

  6、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胸鳍、腹鳍和背鳍保持*衡,靠尾鳍保持、决定前进的方向,并产生前进的动力。

  7、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做模型,或模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8、活鲫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是在进行呼吸。

  9、鳃的颜色是鲜红色,因为有丰富的血管。

  10、鳃丝既多又细,可以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呼吸。

  11、水由鱼的口流入鳃,又从腮盖后缘流出,其间进行了呼吸(即气体交换),其过程是: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丝流出的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12、鱼鳃有丰富的血管,鳃丝既多又细,这两个特点对于鱼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鱼不能离开水的原因:鱼离开水后腮思互相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缺氧而死。

  13、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躯干部及尾鳍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终生生活在水中。

  14、海葵、海蜇、珊瑚等动物属于腔肠动物,其主要特征是: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15、乌贼、章鱼、河蚌、鱿鱼、蛾螺等属于软体动物,其主要特征是:身体柔软,有贝壳(可保护身体)或贝壳退化。

  16、虾、蟹,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叫做甲壳动物。

  17、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18、海豚、鲸、海豹属于哺乳动物,龟、鳖属于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

  19、动物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点:○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蛇具有鳞,昆虫具有外骨骼;○0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除蚯蚓等动物外,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体内的各种呼吸器官,如蝗虫用气管呼吸,兔用肺呼吸;○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0;观察蚯蚓的实验:○1区别蚯蚓身体前端与后端的结构是环带,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13节。○2用手抚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不*的感觉,这是因为摸到了刚毛,它的作用是支撑身体,协助运动。○3蚯蚓在糙纸上,运动灵活、快,因为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困难、慢,因为刚毛失去了作用。○4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使蚯蚓的体壁始终保持湿润,因为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 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而是无脊椎动物。

  21、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来运动。它的呼吸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22、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23、大过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这是因为雨水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24、蚯蚓、水蛭、沙蚕属于环节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这也是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可以使躯体运动灵活。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2

  25、家兔体温恒定的原因:○1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2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能力强;○3有完善的循环系统,输送氧气能力强;○4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能通过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他们都是恒温动物. 其它动物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

  26、兔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27、哺乳动物和鸟类属于恒温动物,其他动物属于变温动物。

  28、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用于切断食物,臼齿用于磨碎食物这与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属于草食动物。

  29、虎、狼的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和犬齿,犬齿发达,用于撕裂食物,这与吃动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属于肉食动物。

  30、兔的消化管长,还有发达的盲肠,这与兔以植物为食相适应。

  31、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和人的相似,这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很近,同属于哺乳动物。

  3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33、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34、飞行的意义:○1扩大了活动的范围;○2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5、鸟类用于飞翔的羽毛是正羽,分布在身体表面,两翼表面,两翼最多,其结构特点是:羽轴硬,羽片呈*面。绒羽起保温作用。

  36、鸟的胸肌发达,其作用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且长骨中空,骨骼轻而坚固,胸骨突出,胸肌附于胸前龙突骨上。

  37。 鸟类心脏分为四腔,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38、鸟类消化特点:a,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耗;b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迅速;c直肠很短,体内不贮藏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39、鸟类的身体里有多对发达的气囊,它的一端与肺相通,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里,其作用是暂时贮存气体,帮助呼吸。

  40、鸟类每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两次气体交换的场所均为肺。(双重呼吸)。

  41、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有独特的气囊,和肺一起进行双重呼吸。

  42、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骨骼轻而坚固;身体内有气囊协助肺呼吸;胸肌发达,消化系统发达;体温高而恒定。

  43、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

  44、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45、昆虫的运动能力强,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阅读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1)

——8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3篇

8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1

  一、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后代具有亲代双方的遗传信息例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中的*结合成*卵。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结果→新一代植株

  1.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

  2.一朵花由外到内一次是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3.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雄蕊包括花药、花丝

  4.子房发育成果实

  5.子房壁发育果皮(可食用部分)

  6.胚珠发育成种子(植物果实中种子多的原因是由胚珠决定)

  7.*卵发育成胚

  8.玉米穗缺粒的原因传粉不足,怎么办人工辅助授粉。

  9.无子果实是植物的花不经过*有子房直接发育成果实

  二、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后代与亲代一致。

  1.无性繁殖包括: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细胞或组织。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可培育无病毒还的植株)等。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杏、苹果、梨、桃、山楂,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有些蔬菜和花卉也有用到嫁接)

  c.石榴、夹竹桃等压条

  d.对于高大的树木要使用压条的方法可采取空中压条。(方法与压条相同)

  2.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4.扦插: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a.一般说在节的部位居间分生组织发达,此处较易生根。去掉一部分叶片防止水分蒸发。

  b.繁殖方法:马铃薯是茎,红薯是根,藕是茎,椒草是叶

  5.无性繁殖的特点:a能够保持母体原有的性状b能缩短生长时间

  6.果农种植多采用无性繁殖.(如果树嫁接)

  7.无性繁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细胞具有全能性

  8.克隆是无性繁殖。

  三、昆虫的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金龟子。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蜕皮是外骨骼,蜕皮是因为外骨骼不能随幼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

  4.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

  5.昆虫发育若是经过四个时期消灭的时期是卵期;发育经过三个时期的消灭是在若虫期。

  6.要想得到更多的蚕丝应在幼虫时期更好的喂养。

  7.蚕宝宝指的是蚕的幼虫。

  四、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水中变态发育。

  (3)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低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五、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卵壳对卵起保护作用,防止水分散失,上有许多起气孔可以透气。

  卵壳膜作用保护

  卵白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养料和水。

  卵黄膜起保护卵黄作用。

  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胚盘内有细胞核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系带对卵黄有固定和减震。

  气室提供氧气。

  3.鸟卵的卵细胞是由胚盘、卵黄、卵黄膜构成。

  4.*的卵才能发育成雏鸡。

  5.*后的胚盘个略大,色深。胚盘将来发育成雏鸟。

  6.*卵在雌鸟的体内就开始发育。

  7.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8.从蛋壳孵化后身体有羽毛能自行觅食的可视为早成鸟(如:小鸡小鸭等)若无羽靠双亲喂食是晚成鸟(如燕子、麻雀)

  六、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

  1.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是睾丸,能产生*分泌雄性激素维持第二特征。

  2.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维持第二特征。

  3.*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卵在子宫发育,早期由卵黄提供营养以后通过胎盘进行物质交换,40周后从*分娩。

  4.人类新生命的开始于*卵。

  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3.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有性生殖)

  7.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

  8.人类的生殖细胞是亲代和子代联系的“桥梁”。

  9.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10.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11.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也就是不同的生物染色体不同)

  12.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13.*或卵细胞的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基因也减半)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打开夺冠百分百16页能力提升6题7题)

  14.基因用字母表示。(打开夺冠百分百21页3题、23页28题)

  15.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形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16.一般表现出来的为显性,显性性状基因组成是二大(两个相同的大写字母)或一大一小(两个相同的字母是一个大写一个小写)两种。若隐性性状表现出来了,其基因组成是二小(基因型应为两个相同的小写字母)一种。

  17.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原因: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18.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

  19.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第23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20.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22条+Y或22条+X),卵细胞(22条+X)。

  21.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概率各占50%。(原因:*有两种类型,X或Y,卵细胞有一种类型X,两种*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22.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原因不同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3.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题中若提到基因、染色体、DNA等的改变均为课遗传变异)

  24.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土壤、温度、光照等)

  24.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诱变育种)。

  25.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26.根据结果不同变异又有有利变异,不利变异和中性变异。(根据课本42页区分)

  八、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1.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2.原始大气来自火山喷发,有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

  3.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4.米勒的实验模拟原始大气,实验中的真空泵作用是抽取氧气(因为原始大气中没有氧),其中火花放电模拟的是雷电作用是提供能量,含有有机物的水溶液模拟的是原始海洋。

  5.米勒实验产物:氨基酸,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7.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8.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9.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10.发现的化石离地面越深是越底等生物。

  11.植物进化的顺序是:原始藻类→苔藓和蕨类→*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2.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1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

  1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5.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有利变异),繁衍后代。

  16.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7.拟态:态结构形与周围事物相似。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18.利用天敌控制害虫的方法叫生物防治。

  19.生物防治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20.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21.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0.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打开夺冠33页9题)

  21.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创立了“用进废退学说”。

  22.英国的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23.达尔文的观点是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4.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5.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的选择形成的新品种。这个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26.人工选择是定向的,时间比自然选择短。

  27.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猩猩、狒狒、长臂猿等)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28.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九、生物与环境

  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组成

  2.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绿色水库)、草原、海洋、湿地(地球之肾)、农田、城市等。

  3.生物因素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4.非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有阳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5.动物是消费者

  6.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

  7.微生物是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分解作用

  8.植物、动物、微生物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9.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指的是二氧化碳

  10.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之间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11.不同种之间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12.食物链:a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b起始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c至少有三种生物构成

  d起始到级是一条完整的链

  e注意箭头指向是低到高

  f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植物,越是营养级别高的数量则越少。

  13.越是处于较高级别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高

  1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15.能量流动的起点是植物

  16.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能

  17.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的领域的总和。

  18.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大部、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的生物组成。

  19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0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阳光、水、空气、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21.温室效应主要是二氧化碳形成的

  十、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现在世界人口70亿。

  2.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即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可再生资源要遵循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物、土地、水)

  4.不可再生资源要遵循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矿物、煤、石油、天然气)。

  5.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和噪声污染。

  6.保护生态系统及其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8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2

  一、动物的类群:

  1、动物的种类多样,根据体内有没有脊椎,可以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若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应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鱼类的代表动物是鲫鱼,鱼类的特征是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鱼是靠尾鳍的摆动和躯干部扭动获得前进的动力;调整方向用尾鳍,维持身体*衡用胸鳍、背鳍、腹鳍鳍等。

  5、某同学想做鱼鳍有游泳中的实验,但一时找不到鱼,便用一个模型来代替,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6、(P25)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经变态发育变为幼蛙,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类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等。

  7、鸟类的特征:体表被羽毛,前肢变为翼,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8、鸟类适天飞行的特点如下:

  (1)身体表面:呈流线型,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翼呈扇面结构,表面积大,可以扇动空气而飞行。

  (2)运动系统:骨薄,长骨中空,胸骨突出,称为龙骨突,有发达的胸肌。

  (3)呼吸系统: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主要靠的结构是气囊。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出肺。

  (4)消化系统:食量大,直肠短。

  (5)循环系统:心脏功能强劲。 这些特点决定了鸟类可以快速而且长久的飞行。

  9、哺乳动物的特点:除个别的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的特点。其代表动物是家兔,家兔体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的腹腔;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其作用分别是切断和磨碎食物。肉食动物有发达的犬齿。这些特点都是和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10、动物种类特别多,但只有两种是恒温动物,它们是鸟类和哺乳类。

  11、我们学过的无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分三类:(1)昆虫 (2)甲壳动物,如虾、蟹 (3)其它:如蜘蛛和蜈蚣)

  12、腔肠动物的特点是有口无*。举例海蜇、海葵、珊瑚虫等。

  13、蚯蚓的运动是靠肌肉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并在刚毛的辅助下完成的;呼吸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的。将两条蚯蚓分别放于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纸板上,运动速度在硬纸板上的快。

  14、节肢动物的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外骨骼的作用有二,分别是防止水份的散失和保护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

  15、昆虫的特点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

8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3

  一、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后代具有亲代双方的遗传信息例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中的*结合成*卵。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结果→新一代植株

  1.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

  2.一朵花由外到内一次是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3.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雄蕊包括花药、花丝

  4.子房发育成果实

  5.子房壁发育果皮(可食用部分)

  6.胚珠发育成种子(植物果实中种子多的原因是由胚珠决定)

  7.*卵发育成胚

  8.玉米穗缺粒的原因传粉不足,怎么办人工辅助授粉。

  9.无子果实是植物的花不经过*有子房直接发育成果实

  二、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后代与亲代一致。

  1.无性繁殖包括: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细胞或组织。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可培育无病毒还的植株)等。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杏、苹果、梨、桃、山楂,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有些蔬菜和花卉也有用到嫁接)

  c.石榴、夹竹桃等压条

  d.对于高大的树木要使用压条的方法可采取空中压条。(方法与压条相同)

  2.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4.扦插: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a.一般说在节的部位居间分生组织发达,此处较易生根。去掉一部分叶片防止水分蒸发。

  b.繁殖方法:马铃薯是茎,红薯是根,藕是茎,椒草是叶

  5.无性繁殖的特点:a能够保持母体原有的性状b能缩短生长时间

  6.果农种植多采用无性繁殖.(如果树嫁接)

  7.无性繁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细胞具有全能性

  8.克隆是无性繁殖。

  三、昆虫的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金龟子。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蜕皮是外骨骼,蜕皮是因为外骨骼不能随幼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

  4.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

  5.昆虫发育若是经过四个时期消灭的时期是卵期;发育经过三个时期的消灭是在若虫期。

  6.要想得到更多的蚕丝应在幼虫时期更好的喂养。

  7.蚕宝宝指的是蚕的幼虫。

  四、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水中变态发育。

  (3)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低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五、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卵壳对卵起保护作用,防止水分散失,上有许多起气孔可以透气。

  卵壳膜作用保护

  卵白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养料和水。

  卵黄膜起保护卵黄作用。

  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胚盘内有细胞核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系带对卵黄有固定和减震。

  气室提供氧气。

  3.鸟卵的卵细胞是由胚盘、卵黄、卵黄膜构成。

  4.*的卵才能发育成雏鸡。

  5.*后的胚盘个略大,色深。胚盘将来发育成雏鸟。

  6.*卵在雌鸟的体内就开始发育。

  7.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8.从蛋壳孵化后身体有羽毛能自行觅食的可视为早成鸟(如:小鸡小鸭等)若无羽靠双亲喂食是晚成鸟(如燕子、麻雀)

  六、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

  1.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是睾丸,能产生*分泌雄性激素维持第二特征。

  2.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维持第二特征。

  3.*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卵在子宫发育,早期由卵黄提供营养以后通过胎盘进行物质交换,40周后从*分娩。

  4.人类新生命的开始于*卵。

  七、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3.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有性生殖)

  7.转基因超级鼠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

  8.人类的生殖细胞是亲代和子代联系的“桥梁”。

  9.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10.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11.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也就是不同的生物染色体不同)

  12.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13.*或卵细胞的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基因也减半)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打开夺冠百分百16页能力提升6题7题)

  14.基因用字母表示。(打开夺冠百分百21页3题、23页28题)

  15.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形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16.一般表现出来的为显性,显性性状基因组成是二大(两个相同的大写字母)或一大一小(两个相同的字母是一个大写一个小写)两种。若隐性性状表现出来了,其基因组成是二小(基因型应为两个相同的小写字母)一种。

  17.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原因: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

  18.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

  19.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第23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20.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22条+Y或22条+X),卵细胞(22条+X)。

  21.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概率各占50%。(原因:*有两种类型,X或Y,卵细胞有一种类型X,两种*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22.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原因不同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3.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题中若提到基因、染色体、DNA等的改变均为课遗传变异)

  24.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土壤、温度、光照等)

  24.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诱变育种)。

  25.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26.根据结果不同变异又有有利变异,不利变异和中性变异。(根据课本42页区分)

  八、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1.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2.原始大气来自火山喷发,有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

  3.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4.米勒的实验模拟原始大气,实验中的真空泵作用是抽取氧气(因为原始大气中没有氧),其中火花放电模拟的是雷电作用是提供能量,含有有机物的水溶液模拟的是原始海洋。

  5.米勒实验产物:氨基酸,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7.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8.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9.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10.发现的化石离地面越深是越底等生物。

  11.植物进化的顺序是:原始藻类→苔藓和蕨类→*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2.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1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

  1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5.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有利变异),繁衍后代。

  16.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7.拟态:态结构形与周围事物相似。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18.利用天敌控制害虫的方法叫生物防治。

  19.生物防治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20.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21.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0.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打开夺冠33页9题)

  21.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创立了“用进废退学说”。

  22.英国的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23.达尔文的观点是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4.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5.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的选择形成的新品种。这个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26.人工选择是定向的,时间比自然选择短。

  27.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猩猩、狒狒、长臂猿等)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28.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九、生物与环境

  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组成

  2.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绿色水库)、草原、海洋、湿地(地球之肾)、农田、城市等。

  3.生物因素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4.非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有阳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5.动物是消费者

  6.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

  7.微生物是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分解作用

  8.植物、动物、微生物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9.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指的是二氧化碳

  10.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之间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11.不同种之间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12.食物链:a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b起始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c至少有三种生物构成

  d起始到级是一条完整的链

  e注意箭头指向是低到高

  f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植物,越是营养级别高的数量则越少。

  13.越是处于较高级别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高

  1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15.能量流动的起点是植物

  16.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能

  17.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的领域的总和。

  18.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大部、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的生物组成。

  19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0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阳光、水、空气、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21.温室效应主要是二氧化碳形成的

  十、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现在世界人口70亿。

  2.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即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可再生资源要遵循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物、土地、水)

  4.不可再生资源要遵循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矿物、煤、石油、天然气)。

  5.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和噪声污染。

  6.保护生态系统及其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2)

——8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3篇

8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1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9.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3.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5.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8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2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1、常见的软体动物有:河蚌、扇贝、文蛤、益盛、蜗牛、乌贼。

  2、软体动物代表动物:河蚌

  3、河蚌的生活环境:江、河、湖泊等淡水环境中。

  4、外套膜:保护河蚌柔软的身体,并且分泌物质形成贝壳。具有外套膜和贝壳是双壳类动物。

  5、运动器官:足

  6、呼吸器官:鳃

  7、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二、节肢动物

  1、节肢动物代表动物:蝗虫

  2、昆虫是节肢动物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蜘蛛不属于昆虫类。

  4、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胸部是运动的中心。

  5、呼吸:腹部的气门

  6、外骨骼:(1)保护身体,(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7、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8、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提供食物(2)传粉(3)药用价值

  鱼

  1、体内有脊柱的是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是无脊柱动物。

  2、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3、鱼能生活在水中: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4、鱼适于游泳的结构特点

  (1)体形: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2)体色:上深下浅,是一种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

  (3)体表:身体表面覆盖有鳞片,保护身体,表面有黏液,减少水的阻力。

  (4)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5)呼吸器官:鳃 鳃盖下面是鳃,鳃由既多又细的鰓丝构成,鰓丝中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呈鲜红色。

  (6)鱼的口与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的,主要用于呼吸.

  (7)运动: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3)

——8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3篇

8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1

  一、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动物的分类

  2、识别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常见动物

  鱼类:中华鲟 海马 黄鳝

  无脊椎动物:海葵 海蜇 章鱼 鱿鱼

  3、鱼类的主要特征

  ① 靠鱼鳍和尾部摆动的协调作用游泳

  ② 能在水中呼吸。用腮呼吸

  ③ 鱼体表有鳞,外形呈梭形,能减少游泳阻力

  ④ 鱼体分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 4、鱼鳃为鲜红色,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经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新 课 标第 一 网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陆地环境无水,无浮力,气态氧,不易隐蔽)

  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除蚯蚓外,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

  ④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3、蚯蚓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变温动物。

  4、蚯蚓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所以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5、大过后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呼吸。

  6、哺乳动物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鸟也有)

  7、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可以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③胸肌发达。④胸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

  ⑤消化系统发达,食量大消化快(提供充足的能量),排便及时。(减轻体重)

  ⑥循环系统发达: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有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运输营养和氧气的能力强。所以鸟体温高而恒定。

  ⑦呼吸系统发达:有气囊可辅助呼吸,与肺构成双重呼吸,可提供充足的氧气。

  2、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分布广泛,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

  3、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是3对足和2对翅。

  4、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昆虫是用气管呼吸

  6、 节肢动物的特点是:

  ① 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② 体表有外骨骼,

  ③ 足和触角分节。 蜘蛛、蜈蚣、虾、蟹等不是昆虫。但它们与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有足)

  7、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为成体,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

  8、爬行动物有:鳄鱼、乌龟、甲鱼、蛇等

8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2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动物在生态系统

  ①维持生态*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衡。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4、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如“乳房生物反应器,即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分泌出人们需要的某种物质”。可节省建厂房和买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6、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例如::宇航员穿的“抗荷服”(模仿长颈鹿)、冷光灯(模仿萤火虫)、雷达(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薄壳建筑(模仿乌龟的背甲)、智能机器人。

  细菌和真菌 (它们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异养)

  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①配制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3.细菌真菌生存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7.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8.细菌靠细胞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4)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10篇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1

  1.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 ,男性是 。

  2. 2.就性染色体而言,男性形成的*有含 的和含 的两种。

  第五节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3.变异的原因 遗传和环境

  4.变异的应用 育种

  1.生物的变异首先取决于 ,其次与 也有关系。 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2.高产奶牛的培育应用了 ,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应用了 ,太空椒的培育应用了 。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1.科学的推测,

  2.生命的起源

  (1)原始的地球条件

  (2)原始海洋

  (3)米勒的实验

  1.科学推测需要有 ,还需要有 ,也需要 。

  2.原始大气层是由 等构成的。

  3.原始生命形成的摇篮是 。

  第二节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3.生物进化的历程

  4.生物进化的趋势

  1.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 。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

  第三节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生物进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

  1.保护色的形成是 长期作用的结果。

  2.自然选择的基础是 ,动力是 ,结果是 ,前提是 。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2

   1.有性生殖:

  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结合成*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3)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扦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

  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一般说在节的部位居间分生组织发达,此处较易生根。去掉叶片时,叶柄在节上留下伤痕,伤口处较容易产生愈伤组织,也就容易生根。)

  (4)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3

  1.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 ,男性是 。

  2. 2.就性染色体而言,男性形成的*有含 的和含 的两种。

  第五节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3.变异的原因 遗传和环境

  4.变异的应用 育种

  1.生物的变异首先取决于 ,其次与 也有关系。 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2.高产奶牛的培育应用了 ,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应用了 ,太空椒的培育应用了 。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1.科学的推测,

  2.生命的起源

  (1)原始的地球条件

  (2)原始海洋

  (3)米勒的实验

  1.科学推测需要有 ,还需要有 ,也需要 。

  2.原始大气层是由 等构成的。

  3.原始生命形成的摇篮是 。

  第二节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3.生物进化的历程

  4.生物进化的趋势

  1.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 。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

  第三节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生物进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

  1.保护色的形成是 长期作用的结果。

  2.自然选择的基础是 ,动力是 ,结果是 ,前提是 。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4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

  1、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方式有: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

  3、出芽生殖的有:酵母菌、水螅等;营养生殖的有:马铃薯、景天等;分裂生殖的有:细菌,蓝菌,变形虫,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孢子生殖的有:根霉、青霉等。

  4、植物的无性生殖

  ⑴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

  ⑵营养生殖:植物依靠营养器官进行的无性生殖。

  ⑶营养生殖的优点:①能够保持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②加快植物繁殖的速度。

  ⑷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嫁接、扦插和压条。

  嫁接的定义: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有芽的枝条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的方法。

  用于嫁接的芽或枝条叫做接穗,被嫁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接穗的条件: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砧木的条件:根系发达,茎秆粗壮。

  提高嫁接成活率的方法是要将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的在一起,这样两部分形成层分裂产生的细胞才能生长愈合在一起。

  生活中枝接的方法的植物有柑、橘;芽接的有桃、苹果、山楂等;压条的有石榴;扦插的有月季,杨、柳等。

  5、植物的组织培养

  (1)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2)植物组织培养在培养基中的组织块被诱导形成愈伤组织,从而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个体。

  (3)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

  (a)在短时间内产生大批植物;(b)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

  1、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般是指由亲代产生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传粉:植物开花后,雄蕊花药中的花粉通过不同途径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⑴自花传粉:同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雌蕊

  ⑵异花传粉:一朵花的雄蕊的花粉传给另一朵花的雌蕊

  3、*

  ⑴*卵: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卵。

  ⑵*:植物的*与卵细胞结合成*卵的过程。

  (3)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胚珠的外层是珠被,胚珠里靠近珠孔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卵细胞。

  生物八年级学习方法

  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你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给你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你就要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你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你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你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替你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你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你的知识网交织的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在*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说,选择好坏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答时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生物八年级学习技巧

  归纳

  知识归纳将帮助我们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认为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查看就可以了。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5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

  1、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方式有: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

  3、出芽生殖的有:酵母菌、水螅等;营养生殖的有:马铃薯、景天等;分裂生殖的有:细菌,蓝菌,变形虫,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孢子生殖的有:根霉、青霉等。

  4、植物的无性生殖

  ⑴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

  ⑵营养生殖:植物依靠营养器官进行的无性生殖。

  ⑶营养生殖的优点:①能够保持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②加快植物繁殖的速度。

  ⑷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嫁接、扦插和压条。

  嫁接的定义: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有芽的枝条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的方法。

  用于嫁接的芽或枝条叫做接穗,被嫁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接穗的条件: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砧木的条件:根系发达,茎秆粗壮。

  提高嫁接成活率的方法是要将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的在一起,这样两部分形成层分裂产生的细胞才能生长愈合在一起。

  生活中枝接的方法的植物有柑、橘;芽接的有桃、苹果、山楂等;压条的有石榴;扦插的有月季,杨、柳等。

  5、植物的组织培养

  (1)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2)植物组织培养在培养基中的组织块被诱导形成愈伤组织,从而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个体。

  (3)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

  (a)在短时间内产生大批植物;(b)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

  1、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般是指由亲代产生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传粉:植物开花后,雄蕊花药中的花粉通过不同途径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⑴自花传粉:同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雌蕊

  ⑵异花传粉:一朵花的雄蕊的花粉传给另一朵花的雌蕊

  3、*

  ⑴*卵: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卵。

  ⑵*:植物的*与卵细胞结合成*卵的过程。

  (3)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胚珠的外层是珠被,胚珠里靠近珠孔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卵细胞。

  生物八年级学习方法

  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你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给你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你就要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你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你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你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替你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你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你的知识网交织的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在*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说,选择好坏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答时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生物八年级学习技巧

  归纳

  知识归纳将帮助我们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我认为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查看就可以了。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6

  1.有性生殖:

  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结合成*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3)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扦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

  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一般说在节的部位居间分生组织发达,此处较易生根。去掉叶片时,叶柄在节上留下伤痕,伤口处较容易产生愈伤组织,也就容易生根。)

  (4)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7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4、转基因超级鼠实验(研究的是鼠的个体大小,注入的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启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转基因技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8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结合成*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1)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植物的扦插

  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怎样背生物才能很快的记住

  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初中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

  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初中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突破难点

  有些初中生物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

  归纳总结

  在初中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生物高频考点整理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并分泌雄性激素;

  5.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6.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种大约呼吸16次。肺的基本单位是肺泡。

  7.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的上皮细胞。

  8.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9.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10.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11.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9

  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擦、滴、撕、展、盖、染、吸。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擦、滴、刮、涂、盖、染、吸。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空中飞行的动物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

  6、家鸽喙(就是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7、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8、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9、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10、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习方法

  1、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

  不差的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2、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再者,改错时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当时解决的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习技巧

  练习题的选择:主要做好老师发的卷子,自己再有一两本就可以了(根据自己能力,难度可稍大)。

  多做、精做高考题、实验设计题、经典实验题。简答题要认真对答案,能背下更好,主要是练表述和实验设计注意事项。归纳做过的题目要有印象,不要做了跟没做一样。

  课上课下多和同学老师讨论,听课时要记一些特殊的例子,是自己预习时没有留意到的和不明白的。讲卷子时不管做没做对都要留心,主要记下一些技巧性东西和每道题的考点。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10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一、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动物的分类

  2、识别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常见动物

  鱼类:中华鲟海马黄鳝

  无脊椎动物:海葵海蜇章鱼鱿鱼

  3、鱼类的主要特征

  ①靠鱼鳍和尾部摆动的协调作用游泳

  ②能在水中呼吸。用腮呼吸

  ③鱼体表有鳞,外形呈梭形,能减少游泳阻力

  ④鱼体分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

  4、鱼鳃为鲜红色,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经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陆地环境无水,无浮力,气态氧,不易隐蔽)

  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除蚯蚓外,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

  ④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3、蚯蚓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变温动物。

  4、蚯蚓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所以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5、大雨过后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呼吸。

  6、哺乳动物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鸟也有)

  7、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可以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

  ③胸肌发达。

  ④胸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

  ⑤消化系统发达,食量大消化快(提供充足的能量),排便及时。(减轻体重)

  ⑥循环系统发达: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有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运输营养和氧气的能力强。所以鸟体温高而恒定。

  ⑦呼吸系统发达:有气囊可辅助呼吸,与肺构成双重呼吸,可提供充足的氧气。

  2、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分布广泛,是会飞的无脊椎动物。

  3、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是3对足和2对翅。

  4、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昆虫是用气管呼吸

  6、节肢动物的特点是:

  ①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②体表有外骨骼,

  ③足和触角分节。

  蜘蛛、蜈蚣、虾、蟹等不是昆虫。但它们与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有足)

  7、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为成体,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

  8、爬行动物有:鳄鱼、乌龟、甲鱼、蛇等

  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动物的行为:孔雀开屏仙鹤起舞大雁南飞蜜蜂采蜜

  不是动物的行为有:肠胃的蠕动心脏的跳动血液的流动

  2、动物的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每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课本P30图V—1617)

  3、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叫做脱臼。

  4、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供应能量。

  三、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如蜻蜓点水、孔雀开屏、青蛙冬眠等都是动物的行为;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幼蛙捕食昆虫、菜青虫总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等。

  3、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动物学会绕道取食。

  4、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5、有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有蚂蚁群体、狮子群体、狒狒群体、蜜蜂群体等

  6、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可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如蚂蚁是靠气味来传递信息,蜜蜂是靠跳舞来传递信息。

  7、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

  8、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实验操作中要注意的是:

  ①找到菜青虫的卵后要进行隔离饲养,隔离饲养的原因。

  ②选择含特殊挥发油的植物的叶片较好如:芹菜、莴苣、莴笋叶等,不要选择有毛或带刺的叶子如:玉米、甘蔗叶等。

  四、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动物在生态系统

  ①维持生态*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衡。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4、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如“乳房生物反应器,即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分泌出人们需要的某种物质”。可节省建厂房和买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6、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例如::宇航员穿的“抗荷服”(模仿长颈鹿)、冷光灯(模仿萤火虫)、雷达(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薄壳建筑(模仿乌龟的背甲)、智能机器人。

  五、细菌和真菌(它们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异养)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菌落大小颜色形状

  细菌较小白色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霉菌较大有红、绿、黄、褐、等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P56—57)

  ①配制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培养

  3、细菌真菌生存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4、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5、细菌靠细胞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6、真菌既有单细胞(如酵母菌)的;又有多细胞的(如霉菌、蘑菇、木耳等),它们的菌体由许多菌丝构成。真菌是通过产生孢子繁殖的。

  7、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细胞结构细菌真菌植物动物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1、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致人畜患病。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手足癣、小麦叶锈病。

  ③与动植物共生。◇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帮助植物固氮,增加土壤肥力;◇草食动物与胃肠内分解植物纤维的细菌共生;人的肠道中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2、制作发酵食品:

  酵母菌(可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可酿酒、制作馒头面包。

  3、抗生素是一些真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

  如青霉菌可产生青霉素。(长有绿毛的浆糊可防止伤口发炎。)

  七、生物的多样性极其保护

  1、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分类的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植物分类主要观察形态结构。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是花、果实、种子。

  3、动物分类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4、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5、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一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同种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6、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界当中的生物种类最多,共同特征最少。

  7、生物多样性内涵: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9、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0、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

  11、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典型实例:袁隆*培育杂交水稻。

  1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遭到破坏。

  13、我国珍稀爬行动物“活化石”扬子鳄;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是大熊猫、白鳍豚、金丝猴

  1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5、我国已建立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5)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3篇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1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七年级生物学习方法

  方法/步骤1:

  第一,教科书要熟烂于心。

  生物,掌握了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

  方法/步骤2:

  第二,要选择一到两本辅导书。尽量把这两本辅导书嚼烂嚼透。

  七年级生物学习技巧

  1、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

  不差的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2、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再者,改错时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当时解决的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2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与实验法。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以海*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约10千米。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岩石圈;不借助任何工具,能在各个圈层生存的生物是细菌和真菌。

  3.生物圈为生物生活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5.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物因素: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互相比赛)

  合作关系(两种生物互相帮助)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8.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9.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10.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11.植物——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生态系统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1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的积累是沿着食物链营养级别的升高而不断增加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3.食物链书写规则:

  ○1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

  ○2箭头必须从被吃者指向吃者;

  ○3结束时必须是该食物链中没有其它能吃该生物的.为止。

  1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6.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7.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18.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注意:标本的实际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5×,10×)×物镜放大倍数(10/0.25,40/0.65)

  2.物镜有高倍镜和低倍镜之分,区别如下:

  高倍镜低倍镜

  放大倍数大小

  视野明亮程度暗亮

  细胞数目少多

  形态长、细短、粗

  3.显微镜观察步骤:(将书中的图示顺序牢记在心!)

  (1)取镜和安放:左手托,右手握,将显微镜放置距边缘7厘米处,略微的偏左。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同时转动遮光器,使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眼睛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直到视野最亮为止。(光线不足,用凹面镜;光线过强,用凸面镜.)

  (3)观察:双眼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然后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玻片制成。

  4.常用玻片的三种类型: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如:血细胞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如:洋葱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5.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清水)→取→展→盖→染(稀碘液)→吸

  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生理盐水)→取→涂→盖→染(稀碘液)→吸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以及各个结构的功能。

  (★为植物细胞特有)

  ★细胞壁:不具有生命,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功能(因此植物细胞形状规则)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物质进出的必经之路。

  ★叶绿体: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比线粒体大些,不是所有植物都有叶绿体,只有叶肉细胞和幼茎中才有,果肉细胞中没有。)

  线粒体:细胞进行呼吸的场所,可使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需要的能量多,线粒体数量较多。)

  细胞核:细胞的控制中心,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和以外的物质。

  7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废物排到细胞外。

  8.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气等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

  用实验区分有机物与无机物:用铁丝串一粒种子放到火上加热,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烬是无机盐,烧掉的物质就是有机物。

  9.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光合作用)和线粒体(呼吸作用,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气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释放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将有机物里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10.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双链的双螺旋结构;基因是DNA上带有遗传物质的片断,DNA和蛋白质组成了染色体。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水稻体内有12对。

  1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除癌细胞外,细胞都不能无限制生长,长到一定的体积就要进行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12、分裂的过程:

  ○1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

  ○2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

  ○3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13、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分裂结束,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

  14、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四大组织、八大系统

  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如:唾液腺、小肠腺上皮、消化道上皮

  *卵组织肌肉组织:收缩、舒张。如:*滑肌、心肌、肱二头肌

  神经组织:产生和传导兴奋。如:脊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3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与实验法。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以海*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约10千米。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岩石圈;不借助任何工具,能在各个圈层生存的生物是细菌和真菌。

  3.生物圈为生物生活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5.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物因素: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互相比赛)

  合作关系(两种生物互相帮助)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8.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9.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10.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11.植物——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生态系统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1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的积累是沿着食物链营养级别的升高而不断增加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3.食物链书写规则:

  ○1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

  ○2箭头必须从被吃者指向吃者;

  ○3结束时必须是该食物链中没有其它能吃该生物的为止。

  1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6.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7.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18.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注意:标本的实际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5×,10×)×物镜放大倍数(10/0.25,40/0.65)

  2.物镜有高倍镜和低倍镜之分,区别如下:

  高倍镜低倍镜

  放大倍数大小

  视野明亮程度暗亮

  细胞数目少多

  形态长、细短、粗

  3.显微镜观察步骤:(将书中的图示顺序牢记在心!)

  (1)取镜和安放:左手托,右手握,将显微镜放置距边缘7厘米处,略微的偏左。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同时转动遮光器,使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眼睛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直到视野最亮为止。(光线不足,用凹面镜;光线过强,用凸面镜.)

  (3)观察:双眼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然后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玻片制成。

  4.常用玻片的三种类型: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如:血细胞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如:洋葱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5.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清水)→取→展→盖→染(稀碘液)→吸

  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生理盐水)→取→涂→盖→染(稀碘液)→吸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以及各个结构的功能。

  (★为植物细胞特有)

  ★细胞壁:不具有生命,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功能(因此植物细胞形状规则)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物质进出的必经之路。

  ★叶绿体: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比线粒体大些,不是所有植物都有叶绿体,只有叶肉细胞和幼茎中才有,果肉细胞中没有。)

  线粒体:细胞进行呼吸的场所,可使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需要的能量多,线粒体数量较多。)

  细胞核:细胞的控制中心,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和以外的物质。

  7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废物排到细胞外。

  8.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气等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

  用实验区分有机物与无机物:用铁丝串一粒种子放到火上加热,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烬是无机盐,烧掉的物质就是有机物。

  9.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光合作用)和线粒体(呼吸作用,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气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释放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将有机物里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10.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双链的双螺旋结构;基因是DNA上带有遗传物质的片断,DNA和蛋白质组成了染色体。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水稻体内有12对。

  1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除癌细胞外,细胞都不能无限制生长,长到一定的体积就要进行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12、分裂的过程:

  ○1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

  ○2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

  ○3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13、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分裂结束,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

  14、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四大组织、八大系统

  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如:唾液腺、小肠腺上皮、消化道上皮

  *卵组织肌肉组织:收缩、舒张。如:*滑肌、心肌、肱二头肌

  神经组织:产生和传导兴奋。如:脊髓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6)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3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1

  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由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单位,叫做器官。

  2.绿色开花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其植物体由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根、茎、叶称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称为生殖器官。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

  2.动物体各个系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2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3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动物的分类

  2、识别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常见动物

  鱼类:中华鲟 海马 黄鳝

  无脊椎动物:海葵 海蜇 章鱼 鱿鱼

  3、鱼类的主要特征

  ① 靠鱼鳍和尾部摆动的协调作用游泳

  ② 能在水中呼吸。用腮呼吸

  ③ 鱼体表有鳞,外形呈梭形,能减少游泳阻力

  ④ 鱼体分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

  4、鱼鳃为鲜红色,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经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陆地环境无水,无浮力,气态氧,不易隐蔽)

  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除蚯蚓外,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

  ④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3、蚯蚓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变温动物。

  4、蚯蚓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所以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5、大雨过后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呼吸。

  6、哺乳动物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鸟也有)

  7、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可以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

  ③胸肌发达。

  ④胸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

  ⑤消化系统发达,食量大消化快(提供充足的能量),排便及时。(减轻体重)

  ⑥循环系统发达: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有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运输营养和氧气的能力强。所以鸟体温高而恒定。

  ⑦呼吸系统发达:有气囊可辅助呼吸,与肺构成双重呼吸,可提供充足的氧气。

  2、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分布广泛,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

  3、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是3对足和2对翅。

  4、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昆虫是用气管呼吸

  6、 节肢动物的特点是:

  ① 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② 体表有外骨骼,

  ③ 足和触角分节。 蜘蛛、蜈蚣、虾、蟹等不是昆虫。但它们与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有足)

  7、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为成体,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

  8、爬行动物有:鳄鱼、乌龟、甲鱼、蛇等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7)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1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

  3.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 转基因超级淑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7.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条DNA。

  5. 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2

  植物的生殖

  1. 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再由*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优

  点是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如杂交水稻)(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结合成*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优点是: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举例: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柳树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扦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

  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少水分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增加吸收水分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目的是减弱蒸腾作用。去掉叶片时,叶柄在节上留下伤痕,伤口处较容易产生愈伤组织,也就容易生根。)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成活后,新植株与接穗的基因和性状相同,例:将开红花的接穗嫁接到开白花的砧木上,新植株(或枝条)只开红花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3)营养繁殖: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芽发育成新植株。或芦荟、菊花一株会长出很多株,椒草的叶子长成新植株。石榴利用压条繁殖。

  (4)其他例子: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动物的克隆,酵母菌和水螅的出芽生殖,病毒的复制。

  (5)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无性生殖,了解:优点是:繁殖快,受季节影响小,容易诱导变异,可用于植物的基因工程,采用茎尖培养可以有效脱去病毒。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8)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1

  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 同家蚕一样,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昆虫的发育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 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2

  1、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桃花是两性花,单生花,异花传粉的花,传粉媒介是昆虫,桃的食用部分是果皮。玉米是单性花,组成花序,是雌雄同株植物,异花传粉的花,传粉媒介是风力。

  2、自然传粉不足,常会引起缺粒现象,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3、*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卵,这个过程叫*,这种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同时另一个*与中央细胞融合形成*的中央细胞,称为双*,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4、必须经过传粉和*以后,子房才能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珠被发育成种皮,*卵发育成胚,*的中央细胞发育成胚乳。如果1个子房里有多个胚珠,就会发育成1个果实里有多粒种子。形成1个种子至少需要1个花粉。

  5、菜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组成。玉米种子由种皮、胚、胚乳组成。胚乳中储存着营养物质,遇碘变蓝。一粒玉米就是一个果实。

  6、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它是新植物的幼体,将来发育成幼苗。

  7、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种子必须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且不处于休眠期。种子萌发一般不需要光。

  8、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增强(逐步分解贮藏在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

  质输送给胚的胚根、胚轴和胚芽;有机物逐渐减少)→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位→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9、根冠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呈正方形,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属于分生组织;伸长区细胞出现液泡,能迅速伸长并吸收少量的水和无机盐;成熟区细胞开始分化,内部出现导管,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增大了吸收的表面积,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10、根的生长主要依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11、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如白菜、菠菜等叶类蔬菜需要较多;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如桃、李等花果类需要较多;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如小麦、土豆等作物需要较多。

  12、枝芽能发育成枝条,其中生长点能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芽结构,芽轴发育成茎,叶原基发育成幼叶,幼叶发育成叶,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13、木本茎中的形成层属于分生组织,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使茎能逐年加粗。

  14、顶芽生长旺盛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对棉花打顶就是破坏顶端优势现象使其多长侧枝多开花多结果;行道树要破坏顶端优势使其多长侧枝,用材树要保护顶芽,摘除侧芽以使植株高大笔直。

  15、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嫁接时接穗上长出的果实口味与接穗一样,与砧木无关。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9)

——初中一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

初中一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光学显微镜,其结构及各部件功能: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转换器(安放和调换物镜)、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光线通过)、遮光器(有大小不等光圈,调节光线强弱)、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前者升降幅度大,后者升降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反光镜(有*面镜和凹面镜两面,调节光线亮度)、镜臂、镜柱、镜座。

  2、显微镜使用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④收镜

  3、显微镜成像时光的的途径: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薄而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

  4、从目镜内看到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体积越大,视野较暗。

  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面镜。

  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方向相反(即偏哪就向哪移)。

  载玻片上写着‘上下’,视野里看到的方法:把写着‘上下’的纸片左旋(或右旋)1800。

  5、玻片标本分类,(1)按照材料分:①切片②涂片③装片,非常微小的片(2)按保存时间分:①临时玻片②永久玻片生物可直接做成装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注意:1、玻片标本的制作,需要载玻片(托载标本的玻璃片)和盖玻片(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6、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②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撕④展:⑤盖:盖上盖玻片,从水滴一边逐渐放下,防止产生气泡⑥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⑦吸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7、植物细胞结构及功能: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叶绿体:能量装换器,将光能→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质:缓缓流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液泡:含细胞液,其内溶解有多种物质和色素。线粒体:能量装换器,分解有机物将化学能释放出来,呼吸作用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注意:(1)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部分是细胞膜(2)西瓜汁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细胞液,存在于液泡中。(3)不是所有绿色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只有绿色部分的细胞含有叶绿体。(4)给细胞染色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①擦②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在这样的生理盐水中,动物细胞形态、功能可保持正常。)③刮: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消毒牙签从口腔侧壁处轻轻刮几下,牙签上就附着了一些碎屑。④涂⑤盖⑥染⑦吸

  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9、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①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②不同点:绿色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10、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成两类 (1)无机物:包含有水、无机盐、氧(2)有机物(大分子,一般含有碳可燃烧)包含有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注意:小麦燃烧实验,烧掉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灰烬是无机盐。

  11、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初中一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2

  1、生物学时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鱼喷水(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葵花朵朵向太阳(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一部分调查作为样本,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图标、音像资料。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5、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以海*面为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约20千米左右的圈层。水圈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6、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7、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必需携带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有淡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

  8、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鱼离不开水)。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捕食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9、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0、对照试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光是变量,其它条件是定量)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是气温对植物的影响。

  12、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适应:骆驼适应炎热缺水的环境;骆驼刺适应干旱环境;海豹适应寒冷的环境;旗形树是对大风环境的适应)(改变:植物的防风固沙,蚯蚓提高土壤肥力)

  13、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 细菌、真菌—分解者

  统组成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1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1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16、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17、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衡失调。

  1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9、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10)

——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1

  1、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①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

  ②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②细胞质——细胞质内含有许多与各种生命活动有关的微细结构。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③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物质——遗传物质。

  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4、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制作步骤:(1)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3)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4)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盖在薄膜上。注意不要在盖玻片下留下气泡。(5)经碘液染色后。(6)把制好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5、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制作步骤:(1)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2)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3)把牙签上附着的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4)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留下气泡。(5)经碘液染色后。(6)把制好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6、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7、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1)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里的能量转换器

  (2)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3)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8、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

  9、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推荐访问: 知识点 年级 生物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1 8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100字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