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关于对辛亥革命的心得感受(精选范文4篇)

时间:2021-11-13 11:20:57  来源:网友投稿

革命,本义指变革天命,后词义扩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于政治。因古代认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谓之革命。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原本用于君主制朝代之变革,日本人将之略微扩大语义,亦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辛亥革命的心得感受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对辛亥革命的心得感受4篇

【篇1】对辛亥革命的心得感受

辛亥革命对当代意义

1911年10月10日,一声枪响在武昌城头响起,震撼了全中国,敲响了民主的钟声,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封建满清王朝,使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得以灭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人民获得了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和自由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谁还想复辟当皇帝,人民是不会同意,会让他在人民的反对中迅速垮台。

其次,它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自从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帝国主义不得不重新寻找代理人,但却没有找到稳定的,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它为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大批国内的资本家纷纷投资建厂,开设银行,使国内经济在短短几年里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第四,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亚洲各国反帝反封建的的历史斗争进程。可以说辛亥革命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亚洲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辛亥革命的之前,爆发了多次革命党人为了民主的而爆发的革命,但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但却没有打垮革命党人的心,他们不断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中国不再受西方列强的压迫,为了给人民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国家,最后在辛亥革命中成功了,虽然最后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给窃取了,但是袁世凯也在短短80几天中就在人民的反对声中垮台了,这是辛亥革命中无数的革命先驱用热血换来的,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主与自由,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无悔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世长存的,是在当代也是有鲜明意义的。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其中的民族主义,在推翻皇权专制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其中民族平等这一主张,此主张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加速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向近代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这弥补了早期民族主义的缺陷,推动了中华民族反压迫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这也在我国的民族关系使上有深远的意义。到今天,海峡两岸共求进一步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促进各民族关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主义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国父”孙中山先生在病逝那年一直在讲这样一句话:“就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由贫弱变到富强,由痛苦变成安乐,没有不是由革命而成的。因为不革命,人民的痛苦便不能解除。人类何以要革命呢?是要求进步。人类的思想,总是希望进步的。要人类进步,便不能不除去反对进步的障碍物,除去障碍物,便是革命。所以我们要人类和国家进步,便不能不革命。”过去是革命先辈为了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是革新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完善各方面的不足。当然,我们更应革新我们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思想在历史洪流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建设祖国奉献一份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辛亥革命挽救了在水深火热的中国,给中国以后的革命打下了理论和物质基础,虽然已经过去100年了,但它不仅留下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留下了爱国主义,三民主义,革新思想等丰富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思想在现在有这非常深远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辛亥精神永垂不朽!!!

【篇2】对辛亥革命的心得感受

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其具体表现是: 1.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进的目标。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2.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同盟会,从成立时起,思想上就缺乏统一信仰,组织上也不够巩固。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3.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4.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以推翻旧政府,保卫新政权。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民间秘密反清会党。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上述弱点,是其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列强的压迫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束缚,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的革命要求,但他们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异常软弱。他们幻想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获得民族独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必然失败的命运。

正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以上弱点和错误,辛亥革命注定不能成功。这也说明,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虽然满清覆灭,但同样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旧官僚也同样可以相互勾结,轻易扼杀革命。所以,“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摘要: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使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走向灭亡,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点开始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然而,这次革命却在三个月后以失败告终。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阐述这次革命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 失败

 

自鸦片战争之后,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便开始陷入内忧外患中,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国土,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与此同时,民间的起义力量此起彼伏,先有太平天国,后有辛亥革命,而后者成功地结束了清朝统治,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然而,仅仅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三个月后,代表旧势力的袁世凯极其领导的北洋军便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在政治上,他恢复帝制;在经济上,他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他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潮。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独立、民主、共和”一去不复返,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究其失败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第一,革命纲领具有模糊性,最终导致革命主体的复杂性。以同盟会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甚至幻想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见《告各友邦书》)。同时,他们将所有矛头直指满清王朝,而忽略了力量同样强大的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使他们也混入革命阵营。如武昌首义后革命党人竟然推举反对革命黎元洪出任都督,这无异于养虎为患。阳夏之役后,革命党人与黎元洪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逐渐颠倒,后来,黎元洪窃取实权。最终,大权被袁世凯收揽。

其二,此次革命在后期脱离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正如周锡瑞教授所言:“赋予辛亥革命以生命力的思想观念,曾经认为,推翻满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20世纪中国的一切弊端痼疾就可以迅速治疗矫正。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1913年的过程中,对于反满革命和共和政府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对于农民,革命除了带来一个绅士和官僚更紧密联合、以维护上流阶级利益的新政权外,其余一无所有。”①

其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团结一切革命力量。从革命政党内部来说,成分复杂、派系繁多、矛盾尖锐。如阳夏之役后,江浙联军攻克南京,革命中心有东移之势,此后,南北议和在上海举行,临时政府的筹备工作在沪宁一带展开。而这使得一些自居“首义之功”的湖北党人大为不满,孙武等人甚至从此屈从黎元洪。而上海方面光复会的章太炎等人早与同盟会交恶,所以也对黎元洪大加赞助。而这两个集团却忽略了共同的敌人——袁世凯。此后,袁世凯得以安全地在一旁坐收渔翁之利。

正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以上弱点和错误,辛亥革命注定不能成功。这也说明,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虽然满清覆灭,但同样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旧官僚也同样可以相互勾结,轻易扼杀革命。所以,“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②

[学生论文]

由鲁迅文章看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为以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失败了。鲁迅先生作为作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他用那职业文学家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和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有关文章节选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有《药》、《祝福》、《阿Q正传》等,同学们非常熟悉。我们不妨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些文章,从中总结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首先,由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原意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也不能彻底地摧毁封建势力,从而使一部分人投机革命,从内部破坏革命。

  如在《祝福》中,首先写祝福的情景,最后总结性地写到“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亦如此。”这段话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并未发生什么新的变化:阶级关系照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陈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再如《阿Q正传》中《不准革命》部分开头就这样写道:“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一段内容,淋漓尽致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地摧毁封建势力,许多人摇身一变,由封建官僚变成了革命的有功之臣。类似的还有,如《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他是地主钱太爷的大儿子,因为留学东洋,回来之后,脑后装起假辫子,手里拿着“哭丧棒”,人们便视他为“假洋鬼子”,一个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混血儿。他依仗着地主阶级的权势和买办阶级的本领,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当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未庄时,他觉得有机可乘,立即见风使舵,投机革命,居然成了未庄第一号“革命人物”。他与“素不相能”的赵秀才沆瀣一气,结成反动联盟,打着“咸与维新”的旗号,到静修庵去打碎了“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随着抢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便算完成了“革命”的大业,俨然成了真正的革命党。后来,又到城里拉关系买来自由党的银桃子(徽章)。于是撒谎吹牛,甚至厚颜无耻地与黎元洪称兄道弟,以“革命元老”自居,借此抬高自己,篡夺革命权利。这些事例,一再暴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许多人投机革命,由封建的官僚变成了革命的“有功”之臣。这些人混进革命党内部,从内部破坏革命,出卖革命,这注定了革命失败的命运。

  其次,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始终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斗争,使自己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同敌对势力的斗争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这是革命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这一点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有很多体现。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描写了阿Q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村人物。他生活在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等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所统治的未庄,生活极为贫苦。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因袭着许多封建思想意识,以为“革命党就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深恶痛绝”。在未庄,他经常处于屈辱和失败当中,由于他阶级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低下,由于他对地主阶级和那个黑暗社会的痛恨,所以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例如在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他凭直觉意识到这一场革命对他这样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是有利的,不禁心向往之。于是决定“投降”革命党,勇敢地喊出“造反”的口号,他对革命的解释:第一是报私仇,第二是拿东西。阿Q的这种革命观,反映了他对地主阶级的仇恨,反映了处于贫困地位的农民的许多合理的要求,说明他是真心实意地欢迎革命向往革命的。但是,由于他对革命一无所知,由于他所受封建思想毒害极深,所以他的革命要求中夹杂着许多落后的意识和营私利已的思想,甚至达到敌我不分的严重地步,竟然投靠假洋鬼子去寻求参加革命党的阶梯。

  阿Q参加革命的的全部过程,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同农民的关系:革命不关心农民,农民不理解革命。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有自发革命的要求,也只能以这种自私落后的思想投机革命,这可以看出革命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革命之前所造的舆论(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及共和国思想),农民阶级仍是一无所知。因此,在以后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得不到农民阶级的支持,革命的果实被善于在复杂的斗争中保存自己实力的地主阶级所窃取。

  《药》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认识,对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但他的革命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毒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一般地”去看热闹;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竟成了贫农华老栓儿子治病的“良药”。夏瑜的死是悲凉的、寂寞的,从他身上不难看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没有唤起民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鲁迅先生以“药”为主题,具有深刻的含义:愚昧的群众享有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痛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疗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很不彻底的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彻底地推翻帝国主义,更不愿更不可能彻底地推翻封建势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不但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革命政权,而且没有根本打碎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也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虽然在他们的纲领中也曾经提出过“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却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也不敢以解决土地问题的手段,去唤起民众,组织和吸收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来参加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依然如故,封建势力不仅没有受到打击,反而利用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纷纷投机革命,抢夺和把持了各级政权,反过来镇压和屠杀革命者。这必然导致革命的失败

【篇3】对辛亥革命的心得感受

对辛亥革命的感想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只有领导人知道辛亥革命是干什么的,而老百姓却不知道,以为就是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别人家拿过来.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对经济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对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篇4】对辛亥革命的心得感受

二 辛亥革命

一、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

四、教法:问题法

五、学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人是谁

吗?以他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作了哪些努力?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资产

阶级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

【讲授新课】

一、概念:

广义: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狭义:指1911年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 —— 武昌起义的背景、条件

阅读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艰危,日本的胜利极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俄国为在中国东北扩张势力,纠合德国和法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此后数年,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 

材料二:“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是岂非煌煌上谕之言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割我同胞之土地,抢我同胞之财产,以买其一家一姓五百万家奴一日之安逸,此割台湾、胶州之本心,所以感发五中矣。咄咄怪事,我同胞看者!我同胞听者!

——邹容的《革命军》

材料三: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 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

材料四: 邹容的《革命军》大力赞扬和鼓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革命军》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风行海内外。销售达一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材料一: 甲午战败,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二:清政府卖国求荣, 《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材料四: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传播,为革命提供思想基础。

1.社会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4.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

⑴兴中会:1894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⑵同盟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思考: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为什么说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根据政党的标准,纲领、领袖、组织是基本条件。中国同盟会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被推为总理,有全国性的组织系统,完全具备了政党的条件。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等。

7.群众斗争:保路运动(其中四川的规模最大。)

意义: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时机成熟。

8.湖北革命党人宣传发动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展革命力量

三、“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起义的爆发(1911.10.10)

1.领导:共进会、文学社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思考: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这是为什么?

客观上:由于事起仓促,武昌没有革命党上级领导

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也是根本原因

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起义;清朝统治瓦解。

四、“民国约法创伟业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一)民国的建立:1912.1.1

总统:孙中山 首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纪元:中华民国

公历

(二)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法令和措施: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问题探究:如果我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你同意吗?理由是什么?

(1)从组成成员而言:实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成员手中;

(2)从实施政策而言:南京临时政府在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在经济上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颁布《临时约法》。

(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四:“国务员(指内阁总理和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1.内容:

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度(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情境:假如你是民国记者,你会如何报道民国建立呢?

(时间、国都、国旗、纪年、性质、措施等)

五、“铁血共和终成空 ”——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1.原因

第一,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了强大压力;

第二,混入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从内部破坏革命,和帝国主义相呼应;

第三,是革命党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第四,是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

2.过程

(1)帝制的终结 1912年2月,宣统帝正是下诏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2)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六、 “青史凭谁判是非”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考: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中的反帝性质。

《辛丑条约》签订使得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反封建就意味着反帝。

阅读材料:

材料一: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功绩: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②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社会生活习俗: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⑤结论: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第一次巨变)。

3.局限性:

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启示(认识):资产阶级共和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探讨学习:“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或者“从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

得出结论: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课堂小结]:感悟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1、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3、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

4、……

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留给我们的仍旧是不尽的思考!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的道路依然漫长。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同志是谁呢?他们又将为中国的革命作出怎样的努力呢?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后的学习。

【合作探究】

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二 辛亥革命

一、概念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 —— 武昌起义的背景、条件

三、“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起义的爆发

四、“民国约法创伟业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五、“铁血共和终成空 ”——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六、 “青史凭谁判是非”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着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原则,利用材料,提出问题,设置情景等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但是,这节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更合理的安排好时间。

推荐访问: 辛亥革命 感受 心得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