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装满昆虫衣袋》教学反思【10篇】

时间:2022-12-18 11:10:03  来源:网友投稿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即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装满昆虫衣袋》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装满昆虫衣袋》教学反思【10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

  一、 尊重学生的个性,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即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习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统治地位被动摇。其次,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了,不在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渠道的方法。1972年世界教科文组织早已明确了教师的职责。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的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教学参考上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个人在思考是认为,定位还可以更高一些。所以,我把查阅资料,出个人小报放在第一课时的作业,而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升学生认真钻研科学,孜孜已求,坚持不懈,克服实现理想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的精神素养。让文本为学生人生的引路。

  二、创设情景、调动生活积累、反复诵读文章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要有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按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方法,才能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所赋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以解决教学难题。 语文学习具有间接性,它需要通过人对语言的感知,进入大脑,调动脑海里储存的知识,对新的认知对象作出判断,进行联想、归纳、编码,再建构起新的认知。要通过语言来感知文本,再经过思维产生体验,是一种思维的再创作。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让学生披文入情,把间接的文字符号成为真切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学习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法布尔的父母因法布尔乘放鸭的机会捉昆虫而责骂他。我相机提问:读到这儿,你这时想对法布尔的父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想对“母亲”说:“阿姨,我知道,你对法布尔非常关爱,但你不能责骂他,而应该心*气和地教育他!”还有的说:“有一次,我捉蜜蜂时,还被蜇了。从此,母亲不再允许我玩昆虫了。可当时我是多么想捉一只蜜蜂来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呀!正由于母亲的阻拦,我到现在还对蜜蜂的习性一无所知。”有的想对他的父亲说:“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这将影响他的一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

  三、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我在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执著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小树立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本设计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手机的相关资料,力求多层面的吧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进入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读中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锲而不舍的精神。

  不足之处:1、朗读不到位。学生可能会不喜欢回答问题,但是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课文。所以教学中我设计各种形式朗读,力求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学生争着参与朗读时,我只顾着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朗读指导较少,也没有利用恰当的时机进入下一个环节,以至后来仓促下课。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我在教学法布尔找纺织娘这件事时,让学生抓住“终于”体会朗读,如果能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当时是怎样找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探索精神,进行感情朗读更能水到渠成了。

  教学建议: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3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4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时间的"变化理清课文的条理。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快把课文分成了四部分,并且一边朗读,一边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5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 着迷 ” 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让学生去自主结构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点。

  一、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 、“ 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二、对于“虫迷”的理解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三、“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衣袋,为什么?这个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识”、“兴趣”、“眼泪”、“欢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装了他坚持不懈一生追求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的“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6

  《装满昆虫的衣袋》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两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的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第一课时本想按照预订计划校对预习作业,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不曾想在校对预习作业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很紧,没能完成预订任务。为了加快课文的节奏,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了文中的三句话—(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抓住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找出关键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如在学习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法布尔捉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兴极了”、“心里甜滋滋 ”、“兴致勃勃”等词语,则写出了法布尔高兴的心情。再看法布尔的动作:捉到小甲虫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三句话中各有一个中心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已经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

  教学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结合全文来理解,学生对法布尔的精神会领悟得更深刻。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7

  今天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上一节研讨课,现在的感觉一阵轻松,轻松当然不是来自于自我感觉的良好,而是自己从紧张到*常的一个转变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让我对这些孩子看到了希望吧?!

  今天的学生应该说是给足了我面子,课后统计了发言的人数,占班级的一半,这是前所未有的。看来我一开始对他们提的要求开始有效用了:不管是对是错,一节课至少要发言一次,让大家知道你在思考。从这一点来说我感觉到:孩子其实是很听话的,因为这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们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而我也在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和他们贴近,让他们觉得上语文课很有趣。今天因为有听课的老师,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自己的准备充分了,所以我能用自己的语言、情绪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跟着我走,进入了文本的世界中去。备课是花了心思了,找出了以前的听课记录,汲取别人之精华,搜索了网络上的有关教案,进行参考,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估计精心设计。

  今天的课堂没有用多媒体(呵呵,也就是说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但是我从来就不认为没有电化教育的课堂就不是一堂现代化的好课(是不是有些张狂?当然我不是说我的课好),但是我觉得一堂课要体现一个理念,要有老师自己的理解和特色,在课堂上要认准一个目标,有重点地训练。

  我不记得是哪个特级老师说过的(好象是殷特):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在一节课上给学生一个知识点,那么这个老师就很了不起(大意好象是这样的)。你想啊,一个学期有多少的语文课?我们小学六年要上多少的语文课?而我们要让孩子掌握的知识点或者说学习的方法有多少呢?这样一比,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时的课堂其实很多时候缺少了一种思考,缺少的是一个目标。课文读过去就算了,字会写就行了,那么除了这些,语文还能给孩子一些什么呢?一种思想、一个习惯、一种能力……或许还有更多,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地训练的,或者说是熏陶更恰当一些吧?

  所以,今天我这堂课,我要让学生学会感悟,要会钻进文本,要会咬文嚼字,那么我把重点放在了感悟上面,通过字、词来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所以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默读体会、写批注、同桌讨论,然后交流,内化、朗读、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当然我还用了自己夸张的表现,用了我自己设计的一些小小的圈套,挖掘课文的空白让学生进行想象——比如“法布尔听见父母的喊了吗?为什么?”孩子说没有听见,因为他研究昆虫聚精会神呢!正确,你很聪明!孩子说听见了,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不回答呢”?学生一想,因为他怕把虫子吓跑了!哎呀,你也很聪明,会想啊!孩子别提有多得意了!(其实,自己看见他们这么投入地钻我的圈套,我更得意啊!)越是聪明的孩子越会往里面跳,而他们越跳进去越会觉得“哎,语文真有趣,怎么怎么说都对啊,怎么说都可以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他们学会说自己的理解而且自圆其说,这也是一种本领。[

  我觉得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要让学生自己乐于说自己的感受。有文学评论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是一个评论家,我们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和理解,那么我们就更能够引导他们走进语文的世界。让他们感觉到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其实很有趣。那么这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让他们少写一些作业也没有关系了,他们喜欢语文、会用语文就可以了,你上课也会觉得轻松了,如果有一天他们说的滔滔不绝,你只有点头的份了,那就是你省心了,你成功了。那这样的课堂是我向往的,也是我所追求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果说第一堂课是在教给他们方法,那么第二课时我是准备实施演练了,同一课内容,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多说一点,让自己轻松一点。但在备课的时候我做到一点: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我怎么说?

  我一直都很崇拜于永正老师的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走遍天下。所以我也学着这样(当然我没有这样的功力啊!)。还记得以前上课师傅郭小磊常常批评我的:“备课从来只备条条框框,上课学生答不上来你怎么办?”所以,现在备课我的大体思路先确定,然后我要准备我的“救场”——如果学生不能反应过来我怎么引导。

  所以,随着自己对教材把握是深入,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课堂情况的预先估计,冷场的情况逐渐好转了。但是,因为准备的充分,所以就希望学生能掌握的全面,以至于最后有一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仓促了。

  当然,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全体老师都对我的课进行了研讨,大家给予了肯定,对我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在磨练中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成熟!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8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让学生去自主结构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点。

  一、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二、对于“虫迷”的理解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三、“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衣袋,为什么?这个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识”、“兴趣”、“眼泪”、“欢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装了他坚持不懈一生追求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的“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9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我紧紧抓住“着迷”展开教学。如: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具体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通过自学后与小组同学的交流很快会找到: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当学生概括出这两件事情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以及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深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本节课教下来后我感到: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应指导学生分角色入情入境地多读读课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而这个课题就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对这篇课文提三个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

  的确,看到这个课题便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极其喜爱的态度。说到虫子,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示出了“不喜欢”,甚至说“恶心”(特别是毛毛虫之类的),我这样说:“可是法布尔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小虫子,课文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学生很快找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一句。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着迷”还要“着迷”的词语:“迷恋”、“痴迷”。应该说,“迷”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因此,教学本文我紧紧扣住“迷”字展开。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部分孩子*时属于“听话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是属于“有主见型”的)。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我想,学生在课文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痴迷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

  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2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而这个课题就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对这篇课文提三个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

  的确,看到这个课题便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极其喜爱的态度。说到虫子,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示出了“不喜欢”,甚至说“恶心”(特别是毛毛虫之类的),我这样说:“可是法布尔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小虫子,课文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学生很快找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一句。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着迷”还要“着迷”的词语:“迷恋”、“痴迷”。应该说,“迷”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因此,教学本文我紧紧扣住“迷”字展开。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部分孩子*时属于“听话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是属于“有主见型”的)。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我想,学生在课文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痴迷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3

  成功之处: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执著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小树立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本设计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手机的相关资料,力求多层面的吧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进入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读中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锲而不舍的精神。

  不足之处:1、朗读不到位。学生可能会不喜欢回答问题,但是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课文。所以教学中我设计各种形式朗读,力求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学生争着参与朗读时,我只顾着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朗读指导较少,也没有利用恰当的时机进入下一个环节,以至后来仓促下课。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我在教学法布尔找纺织娘这件事时,让学生抓住“终于”体会朗读,如果能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当时是怎样找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探索精神,进行感情朗读更能水到渠成了。

  教学建议: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4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时间的变化理清课文的条理。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快把课文分成了四部分,并且一边朗读,一边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5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 着迷 ” 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让学生去自主结构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点。

  一、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 、“ 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二、对于“虫迷”的理解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三、“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衣袋,为什么?这个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识”、“兴趣”、“眼泪”、“欢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装了他坚持不懈一生追求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的“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6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以问题引出下文:谁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为什么要装满昆虫?装满昆虫做什么?他们兴趣盎然,主动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好几个句子。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说出合情合理的原因。学生们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迷恋。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更细化感受。

  学到最后,我让学生填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让学生填写说话,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7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时间的"变化理清课文的条理。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快把课文分成了四部分,并且一边朗读,一边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8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成功之处:引导感悟痴迷。

  “迷”是这篇课文的灵魂。问文中有“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词,意思差不多,但是程度却越来越深。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理解这三个词,想想能不能调换它们的位置?为什么呢?讨论之后在去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课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法布尔抓住纺织娘;二是法布尔捉“小甲虫”。对作者重点描写的捉“小甲虫”的情况。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这一自然段,从人物的心情、动作等方面,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其一,引导学生从第四到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句。你看,捉到了昆虫,“高兴极了”,“满载而归”,“心里喜滋滋的”;被迫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眼泪是“刷刷地往下掉”。在法布尔的心中,昆虫的确是“心爱的小宝贝”。其二,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动词,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如第九自然段中一个“放”字的处理,我采用了词语比较的方法来体会语言文字的情感。一个垃圾只要“扔”或“丢”,这里为何不是“扔”、“丢”,而是“放”呢?这样看来,“放进”一词看似朴实,但用得准确传神,让学生体会其用得精妙恰当。其三,还应当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父母的责骂。在一般情况下,就一般孩子而言,父母不允许捉昆虫,孩子便自动放弃了,而法布尔在如此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地挑拣”,“躲起来偷偷地玩”,其痴迷程度便显而易见了。这时候,再将“着迷”“迷恋”“痴迷”这三个词提出来比较,学生就更能体会正是因为法布尔对昆虫的这种痴迷与执着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

  不足之处:

  课上由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欠缺,回答问题比较琐碎,浪费的时间也比较多,感悟的不够深入。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哪?

  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可不可以?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精彩的:如,生动形象地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这个时候我想趁热大跌,便问: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不仅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还塞满了__________。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还有虫子、贝壳、树叶等等。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应付,直接将答案引出来了:是啊,多少迷恋,多少眼泪,多少梦想,多少执着!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有更多预设。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9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 着迷 ” 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让学生去自主结构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点。

  一、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 、“ 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二、对于“虫迷”的理解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三、“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衣袋,为什么?这个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识”、“兴趣”、“眼泪”、“欢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装了他坚持不懈一生追求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的“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习:

  投影学习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以问题引出下文:谁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为什么要装满昆虫?装满昆虫做什么?他们兴趣盎然,主动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好几个句子。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说出合情合理的原因。学生们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迷恋。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更细化感受。

  学到最后,我让学生填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让学生填写说话,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2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 着迷 ” 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让学生去自主结构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点。

  一、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 、“ 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二、对于“虫迷”的理解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三、“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衣袋,为什么?这个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识”、“兴趣”、“眼泪”、“欢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装了他坚持不懈一生追求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的“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3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讨论课文应该怎样分段。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认为分四段,他们各持己见,理由充分,我没有简单地公布“统一”答案,更没有粗暴的否认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爱思考、勤动脑,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都予以赞同。我认为此时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积极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我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大家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我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4

  《装满昆虫的衣袋》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两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的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第一课时本想按照预订计划校对预习作业,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不曾想在校对预习作业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很紧,没能完成预订任务。为了加快课文的节奏,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了文中的三句话—(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抓住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找出关键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如在学习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法布尔捉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兴极了”、“心里甜滋滋 ”、“兴致勃勃”等词语,则写出了法布尔高兴的心情。再看法布尔的动作:捉到小甲虫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三句话中各有一个中心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已经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

  教学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结合全文来理解,学生对法布尔的精神会领悟得更深刻。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5

  今天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上一节研讨课,现在的感觉一阵轻松,轻松当然不是来自于自我感觉的良好,而是自己从紧张到*常的一个转变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让我对这些孩子看到了希望吧?!

  今天的学生应该说是给足了我面子,课后统计了发言的人数,占班级的一半,这是前所未有的。看来我一开始对他们提的要求开始有效用了:不管是对是错,一节课至少要发言一次,让大家知道你在思考。从这一点来说我感觉到:孩子其实是很听话的,因为这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们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而我也在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和他们贴近,让他们觉得上语文课很有趣。今天因为有听课的老师,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自己的准备充分了,所以我能用自己的语言、情绪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跟着我走,进入了文本的世界中去。备课是花了心思了,找出了以前的听课记录,汲取别人之精华,搜索了网络上的有关教案,进行参考,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估计精心设计。

  今天的课堂没有用多媒体(呵呵,也就是说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但是我从来就不认为没有电化教育的课堂就不是一堂现代化的好课(是不是有些张狂?当然我不是说我的课好),但是我觉得一堂课要体现一个理念,要有老师自己的理解和特色,在课堂上要认准一个目标,有重点地训练。

  我不记得是哪个特级老师说过的(好象是殷特):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在一节课上给学生一个知识点,那么这个老师就很了不起(大意好象是这样的)。你想啊,一个学期有多少的语文课?我们小学六年要上多少的语文课?而我们要让孩子掌握的知识点或者说学习的方法有多少呢?这样一比,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时的课堂其实很多时候缺少了一种思考,缺少的是一个目标。课文读过去就算了,字会写就行了,那么除了这些,语文还能给孩子一些什么呢?一种思想、一个习惯、一种能力……或许还有更多,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地训练的,或者说是熏陶更恰当一些吧?

  所以,今天我这堂课,我要让学生学会感悟,要会钻进文本,要会咬文嚼字,那么我把重点放在了感悟上面,通过字、词来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所以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默读体会、写批注、同桌讨论,然后交流,内化、朗读、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当然我还用了自己夸张的表现,用了我自己设计的一些小小的圈套,挖掘课文的空白让学生进行想象——比如“法布尔听见父母的喊了吗?为什么?”孩子说没有听见,因为他研究昆虫聚精会神呢!正确,你很聪明!孩子说听见了,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不回答呢”?学生一想,因为他怕把虫子吓跑了!哎呀,你也很聪明,会想啊!孩子别提有多得意了!(其实,自己看见他们这么投入地钻我的圈套,我更得意啊!)越是聪明的孩子越会往里面跳,而他们越跳进去越会觉得“哎,语文真有趣,怎么怎么说都对啊,怎么说都可以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他们学会说自己的理解而且自圆其说,这也是一种本领。[

  我觉得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要让学生自己乐于说自己的感受。有文学评论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是一个评论家,我们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和理解,那么我们就更能够引导他们走进语文的世界。让他们感觉到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其实很有趣。那么这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让他们少写一些作业也没有关系了,他们喜欢语文、会用语文就可以了,你上课也会觉得轻松了,如果有一天他们说的滔滔不绝,你只有点头的份了,那就是你省心了,你成功了。那这样的课堂是我向往的,也是我所追求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果说第一堂课是在教给他们方法,那么第二课时我是准备实施演练了,同一课内容,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多说一点,让自己轻松一点。但在备课的时候我做到一点: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我怎么说?

  我一直都很崇拜于永正老师的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走遍天下。所以我也学着这样(当然我没有这样的功力啊!)。还记得以前上课师傅郭小磊常常批评我的:“备课从来只备条条框框,上课学生答不上来你怎么办?”所以,现在备课我的大体思路先确定,然后我要准备我的“救场”——如果学生不能反应过来我怎么引导。

  所以,随着自己对教材把握是深入,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课堂情况的预先估计,冷场的情况逐渐好转了。但是,因为准备的充分,所以就希望学生能掌握的全面,以至于最后有一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仓促了。

  当然,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全体老师都对我的课进行了研讨,大家给予了肯定,对我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在磨练中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成熟!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6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我紧紧抓住“着迷”展开教学。如: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具体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通过自学后与小组同学的交流很快会找到: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当学生概括出这两件事情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以及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深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本节课教下来后我感到: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应指导学生分角色入情入境地多读读课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7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习:

  投影学习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8

  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描写法布尔珍爱小甲虫的一个段落: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连贯起来,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的有趣情景。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后我再以其生动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再现出生动的画面,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再现课文内容的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从插图中感知事物,展开想象以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感知形象画面,展开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借助课文内容,通过词句再现画面,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再现,就是根据课文文字,在头脑中勾画出所描绘的有关人物、事件、情景等。它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表现。课文中讲了法布尔的这样一个故事:法布尔三天前发现了一种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在田野里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它的名字叫纺织娘。在父母因为找不着法布尔而万分焦急的时候,法布尔突然大叫“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读出了法布尔油然而生的喜悦,“妈妈,我在这儿呢!”一声一声,动情不已。

  课文中还有一个故事,讲法布尔为了逮一只飞行速度相当快的小甲虫,动作简直比小甲虫还要敏捷。我请了一位*时行动敏捷的学生来读这段话,学生联系自己的个性特点,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兴趣盎然。当法布尔带着满满两口袋宝贝甜滋滋的回家时,却遭到了父母的一番训斥,这一段责骂的对白学生分角色读起来真是感触颇多,那样的严厉,那样的怒气冲冲,学生从这样的责骂声中体会到法布尔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见解主要源于多读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不读熟不开讲;要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的感受;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判断对错的能力,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可采用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材等方式。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如评价学生的朗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些什么?

  评价教师朗读:你认为老师读得怎样?你能帮帮老师吗?

  评价教材: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把评价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等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9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而这个课题就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对这篇课文提三个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

  的确,看到这个课题便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极其喜爱的态度。说到虫子,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示出了“不喜欢”,甚至说“恶心”(特别是毛毛虫之类的),我这样说:“可是法布尔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小虫子,课文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学生很快找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一句。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着迷”还要“着迷”的词语:“迷恋”、“痴迷”。应该说,“迷”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因此,教学本文我紧紧扣住“迷”字展开。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部分孩子*时属于“听话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是属于“有主见型”的)。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我想,学生在课文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痴迷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5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根据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本单元后三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目标。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写人的文章,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二、学情分析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语文课标也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本篇教材是五年级上册教材,课标对这一学段的要求是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使我的课堂教学有目标、有方向,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学目标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背诵。”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读出感情)。

  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简化为: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探究,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都应该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全课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形式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2.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志趣。

  五、教学设想

  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这样有情有趣的文章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眼中的伟大科学家法布尔;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要和法布尔一同体验捉虫的快乐与兴奋,又要从法布尔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关于成长的启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撞、交锋、展示。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根据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本单元后三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目标。《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叙事写人的文章,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法布尔小时候对小虫子着迷的哪几件事,然后再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文章的美和营造氛围,使学生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魄力。

  《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根据上面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从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3、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的第二目标也是我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自身的阅读体验,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变序教学法、激发阅读兴趣法。让学生按照“找重点句个人体会——全班交流——感情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和“在文中认识人物——从课外知识中认识人物”两个方法学习全文。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想象,在愉快的气氛下全面地认识法布尔,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采用了变序教学法。先让学生学习与课文中心紧密联系的第2、3自然段,再学习第一自然段;接着学习第4至10自然段段;最后在交流资料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采用变序设计,能立体解读文本,它是以“突出重点,紧扣中心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提问导课,直奔主题: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小时候的法布尔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走进课文,近一步认识法布尔。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学2、3自然段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课文,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情感。

  学习这两句话:“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和“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时我让学生想象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从此走进法布尔的生活。并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2、《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积累,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恰当地、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可以融入文本进行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因此,课文第三大段我就从这一方面去努力。

  学习这句时

  (1)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我让学生想一想,法布尔在岸上,还可能干些什么,观察到些什么有趣的自然现象?体会法布尔生活的无忧无虑和抓紧时间观察大自然。

  (2)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师出示课件比较句子:他把这只甲虫放进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让学生说说自己*时把什么当宝贝,)

  (3)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指导读爸爸、妈妈对法布尔的训斥,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法布的委屈。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是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对昆虫的痴迷。

  (三)交流资料,感情升华:

  1、带学生走进昆虫世界,并让学生看后谈自己的感想。

  2、请学生交流预习时搜集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

  3、出示《昆虫记》的节选—卷心菜毛虫

  4、在音乐声中,教师用充满诗意的小结、饱含深情的话语介绍法布尔的一生,使学生沉浸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

  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有多层面地了解,学习情感体验得到自然延伸。

  这时,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情感得到近一步的升华。

  (四)、拓展文本,追求超越:

  1、出示法布尔的精心独白让学生齐读。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使学生受到法布尔细致观察、严谨治学的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2、作业: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办一个主题展览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这样的课外作业多角度拓展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渠道,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板书既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材中的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着迷”和“痴迷”两个词是本课中心的体现,“三天捉纺织娘”和“衣袋鼓鼓囊囊”是说明文章中心的具体事例。而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是法布尔的成就,他能激励学生细致观察、严谨治学。可爱的甲虫是为了增加板书的美观,再说它也是课文中的“角色”呦!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3

  设计的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3、感悟与“训练”并重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并对自己兴趣执着、坚持不懈地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

  在阅读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时,我们惊奇地看到,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

  在读法布尔的传记时,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不论是在童年还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他始终是那么迷恋昆虫。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在*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中的关键词句去体味语言、感悟文字,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这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明白白的 “着迷”——“迷恋”——“痴迷”为线索,对法布尔从小喜欢小昆虫展开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因此,第一课时,只是拎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紧扣“迷”字展开故事的读与悟;第二条线索是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写人,这和我们的《习作1》教学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因此,第二课时我抓住的是这一条线索,重点学习的是课文所写到的两件事,并且让学生知道写人应该用典型的事例来写,不要面面俱到。

  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加入一些学法指导,大体的路子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概括一下大意,知道课文选择了哪件典型的事,然后让学生紧扣“迷恋”找出句子,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展开理解、感悟,最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的段落。在教学中,我仅仅是抓住了两个重点的段落:一个是“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经常”“终于”这三个词是关键词,可以知道他执着寻找,找到纺织娘很不容易;“谁”“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接着出示法布尔回答妈妈的话是让学生作一个比较:他不顾父母的担心,不顾自己辛苦的付出,从侧面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真的是痴迷了。第二个重点段落是“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其中“难过极了”“很不情愿”“心爱的小宝贝”“放”是关键词,一方面是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对上文作出理解,感悟。但缺憾的是:如果有学生能讲出法布尔怎么捉小甲虫的过程,从他捉的熟练程度上来理解他对昆虫的热爱,那就好了。学到这里,接着由学生自己说出感悟的词语、段落,目的就是升华主题,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列举了两个小故事:一是面见皇帝,辞去高职,宁愿和昆虫为伴;二是临死前希望投胎转世能继续研究昆虫;两位名人对法布尔的评价,接着直接解决课后思考题,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但缺少的是,没有将“兴趣”一词作强调,因为,这篇课文也要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才会走向成功。二是没有布置学生课后去阅读《昆虫记》,深为遗憾。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4

  一、教材简介

  我们五年级使用的是苏教版国标本。《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的两件趣事:一件是讲他为了捉纺织娘而忘了回家,让他的父母虚惊一场;另一件则是讲他放鸭时总是捉昆虫,捡石子,遭到父母的责骂。两件事都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为学生所喜欢。

  二、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是教学理念的观照。下面我谈谈我的几个基本的教学理念。

  1、语文学科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

  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得弄清楚语文是什么,或者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是什么,很难说清,至少有这么几种答案: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语文是语言加文化、语文是语言加文字、语文是语言加文章、语文是语言加文学等等。可谓众说纷纭。

  但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什么,这个答案比较统一,那就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仅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比如,学历史,我们只要知道相关的历史知识;学地理,我们只要知道相关的地理知识;这一些,也就是言语的内容。而我们语文,不仅仅要知道文本的内容,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还必须要研究作者是怎样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言语的形式。

  研究言语的表达形式,也就是研究怎样说、怎样写,怎样说得更好,怎样写得更好。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把这个作为我们教学的核心任务。

  具体到《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知道这篇课文写了法布尔童年的两件趣事,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更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并把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使学生懂得作者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通过两件具体的事例体现的。在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使学生懂得作者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通过法布尔的一些语言、动作来体现的。

  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一种昆虫,仿照课文中描写昆虫的方法写一写。这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那就是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

  2、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情景下学生的阅读和*时的阅读有什么不同?

  表面上看来,这两种阅读能有什么不同呢?不都是学生在读吗?仔细想想,的确有不同。

  *时的阅读,我们阅读的目标指向于获取知识,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我只要读懂就可以了。比如读一则新闻,我知道它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一本小说,我知道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就可以了。

  阅读课上学生的阅读,目标则指向于获得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逐步掌握理解课文的方法,逐步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说得文一点,就是说,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策略。

  具体到本堂课,我在教学中始终渗透着一种阅读的方法,那就是抓关键词,以词带句,以句带段。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策略,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阅读策略。

  3、语文课,要教书,也要育人。

  在凤凰论坛上,曾经有人发出一个帖子:语文啊语文,你究竟有几个多情的好妹妹?指责语文的泛化现象。也有人大声呼吁:语文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要回归本真,要做本色语文,简单语文。

  我理解他们的出发点,但又觉得他们的说法有所不妥。

  我认为,语文是不能太多情,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能够包打天下。但是,也不能独善其身,只扫门前雪。

  有许多事,不只属于某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学科公有的。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在做好本份的同时,也要做好这些公益事业,语文老师也不例外。否则,有一些田,你不管,我不管,肯定就要变成荒田。

  因此,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教书,也要育人。

  落实到本节课,就是我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不仅仅要懂得作者是如何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还要对法布尔的精神有所了解,要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填空,“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痴迷,以至于()”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一颗“法布尔精神”的种子。

  三、教后反思:

  1、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儿的塞给学生,结果常常导致课堂容量过大,然后时时刻刻担心时间来不及,一股脑儿急着往下赶,结果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什么也干不好。这一次,我在五(1)班试上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拖了好长好长时间。课后,蒋教导建议我把一些可讲可不讲的大胆删除掉,紧紧抓住与主题密切的几句句子来进行教学。我按照她的建议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顿时就觉得教学时间宽裕了许多,一些教学环节也就更加到位。

  2、相信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实是求是讲,我们班的学生语文素养并不高。昨天早上,我在早读课上指导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我领着他们,一句一句地读,读了三四遍,可感觉始终是那么*淡。昨天放学时,布置语文作业,我说没别的了,就是回家读这篇课文,每个同学重点读三句句子,也就是说至少要有三句句子的朗读是令你自豪的。今天早读课,我检查这个作业,学生抢着起来读,我一听就呆了,因为跟昨天早上没法比,明显得好了,特别是蔡琦和任志楠两位同学读得更加出色。后来,在课上,学生们不仅朗读得好,发言也很有质量。这就让我觉得,不管学生怎样,我们始终要相信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要我们方法得当,足够的细心,足够的耐心,我们的学生会进步的!

装满昆虫的衣袋说课稿5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很晚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因此,在学习这样有情有趣的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认识作者眼中的伟大科学家法布尔;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要和法布尔一同体验捉虫的快乐与兴奋,又要从法布尔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关于成长的启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撞、交锋、展示。

  [教学目标、教、学法]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阅读感悟。”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课程标准》语)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读出感情)。

  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简化为: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语言实践,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有针对性地展开。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引领学生入乎文本其内,又出乎文本其外。

  因此,本文的教学,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第一课时,读正确——走近法布尔;第二课时,读流利——走进法布尔;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整篇课文的教学可分成两个课时进行:

  [教学流程]:

  一、读正确——走近法布尔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交流识字情况。

  3、展示读书情况,组织读书交流、比赛。

  4、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如果说,文本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字符号构成,那么,实施正确地朗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口,运用准确的语音、停顿和语调,把这些鲜活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现实的有声语言,从而完成书面符号的“语言化”。这既是学生接触语言本身很重要的心智活动过程,又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的基本训练过程。]

  二、读流利——走进法布尔

  1、静读文本,引导质疑。

  重点讨论: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

  2、浏览文本,组织交流。

  ①着迷————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②迷恋————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③痴迷————这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三、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1、品读,(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段);

  重要语句提示: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三天前————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2、精读文本,揭开“迷”底。

  3、延伸文本,拓展阅读。

  ①关于法布尔;

  ②关于《昆虫记》。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昆虫教学反思3篇

昆虫教学反思1

  昆虫在城市里幼儿是很少看见的,提起虫子有的幼儿会害怕,而有的幼儿很好奇的想看看。根据幼儿这方面的的知识比较少,我就设计了认识昆虫《螳螂》这节课,让幼儿对昆虫产生兴趣,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有想探索的想法。对于新设计的这节课,在设计的时候,一直在设想有可能出现哪些状况,这些状况真的出现了,我应该如何解决,在众多想法中设计完这节课。

  为了幼儿能更好的了解螳螂,我在电脑上找了相关资料和图片,先要自我的去了解螳螂,从多方面全面了解,自己找好一些教学能用得到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在教学中,用幻灯片引入螳螂,在讲解中把螳螂分成7部分讲解,又分6部讲解了螳螂食用什么,让幼儿一步步的去了解,让幼儿学的更清楚。这节课的目标总共就这两个,看起来目标就这两点有点少,要讲起来可真不少。在课上讲多了,幼儿的积极性就没了,要随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有兴趣的听下去。

  这节课在开始讲的时候,我是信心满满,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一点,幻听片要是能配上声音,像课件那样就好了。没有找到真正的活螳螂也是我这节课的缺失,要用活物螳螂,可以让幼儿围在一起讨论,这要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在设计的时候感觉想的全面,在教学实践时会发现自己想的还是不够全面,经过讲课发现想法还是不够完美,实践是发现问题的好方法。这些结论都是我的教学反思,为我以后更好的教学,添上了完美的一笔。

昆虫教学反思2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始了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甚至有几个胆大的男学生在草丛里找到了甲壳虫和小蜈蚣,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蕊,有的在池塘边挖到了青苔。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

  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4只眼睛,还有6只眼睛的……

  虽然,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昆虫教学反思3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作用逐步蜕变成引导和交流的合作方式。

  这一节实践课和以往的主题活动一样,我们经历了前期准备、过程指导、汇报评价三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另外,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在跨组交流中达到资源共享,达到了“双赢”目的。此外,我把活动最终的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动地位。

  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一,教师准备不充分,其表现是课堂语言不精炼,不优美;其二,活动组织中参与度不够,指导不得力;其三,课堂驾驭能力不强,还有待提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装满昆虫的衣袋》听课报告

《装满昆虫的衣袋》听课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装满昆虫的衣袋》听课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观看了刘老师执教的《装满昆虫的衣袋》后感触很深。《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记叙文,讲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

  对知识的渴求。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目标明确,能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能创设各种情境,或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或让学生角色互相体验,进行说话写作的迁移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整个教学流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对于这节课我受益匪浅》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李老师的故事导入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通过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段引出主人公的简介,激发出学生阅读本课的欲望。通过提问题让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够深入的了解学情。

  二、精读课文,学习方法。

  李老师在教授课文时结合教学目标“学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为本文的突破点进行教学。

  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环节通过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并且对学法进行了总结: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特点,将揣摩的感受做好批注。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到底十自然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种课堂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可了课题效率,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教师通过“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爱。”这一问题,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总结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深化了学生对本课的情感体验。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师通过“说说你的收藏”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自己的学习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出示法布尔的名言激励学生。最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听、说、读、写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完成了开放课堂的构建,将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完成了从开放到开放的大语文课堂教学构建。

  李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结构严谨,教学环节清晰。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从重视老师的教向尊重学生的学为主的转变。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教材是教学资源之一,它为我们老师的教学提供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就不应该仅仅只有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应该结合具体上课的环境、时间、目的而有机增加、修改教材,当然教材中承载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要求,教师不能够任意改变。

  我执教的这节课,关于教材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一)关于主题图

  1、把静态的10只鸽子改变成动态的9只鸽子,又飞来了1只鸽子,使学生经历9增加1就是10的过程。

  2、把远处模糊的树木清晰化,具体成10棵数,丰富学生数数的对象。

  3、借助课件,把画面中所有的物体全部动态,而且这里的交互性非常强,可以从任何物体开始数,方便学生用点数法正确数出10个物体。

  4、借助课件,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学习用具——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

  (二)关于10的分合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小组合作有序、有的小组合作无序;有的学生能够想出多种分合方法、有的学生只能够想出一种分合方法;有的学生能够有序想出多种分合方法、有的学生不能够有序想出多种分合方法。

  2、操作基础上整理:同样整理分有序和无序,还有的学生能够从一组分合想到另外一组分合。

  (三)关于练习

  1、在学习活动中处理相关练习,使学生轻松完成。

  2、练习中先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练习更落实。

  教材的改变,使我上课得心应手,教法和学法融和,课上学生和我成为好朋友,彼此共同就“10的认识”进行研究。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三点体会:

  第一,教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越来越聪明。

  大家都知道数是在数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学习10以前已经认识了1——5、0、6个7、8和9,对于数数不是陌生的,可是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因为熟悉就淡化了数数过程,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对象只有6、7岁,知识需要在具体的活动中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我请学生先数主题图中的具体对象:9个小朋友、9只鸽子,然后借助“又飞来一只鸽子,还是9只鸽子吗?不是9只,那是几只呢?”使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10,也渗透了“数是在数的过程中产生的”。经过这样的改变,我发现学生的数数能力提高了,而且知道了“遇见要了解某个事物有几个的时候,就需要去数数。”这样教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越来越聪明。

  第二,分层教学*了学生和老师。

  在进行10的分合教学时,我设计的学生分组进行,可是对学生研究的成果不做统一的要求,因为“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小组是完整的;有的小组是不完整的;有的小组是无序的;有的小组是有序的。因为我自己头脑中没有对学生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结果的界定,在上课中我真正投入到学生的研究中去做个参与者,同时学生也放开手脚自我探索,这样*了学生和老师,使得课堂真实呈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操作结果,我现场选择两个小组的结果全班交流,使学生既明白了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又了解了同伴的操作结果,最后提炼成为完整的、有序的五组10的分合,即书本第65页出现的填空部分。

  尤其是第一小组的研究结果出现了0和10,我根据创设的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小明要把这10瓶牛奶放在两个带子里,你这样是放在两个带子里吗?”该学生摇头。我又说:“那你能够自己改改你的分法吗?”该学生想了想点点头,然后动手把他摆在右边的学具一个个往左边挪。我静静地看着他挪,他挪完了望着我的时候,我才问他:现在你是怎么放的”他说:“一个带子放8瓶,一个带子放2瓶。”我表扬他:“不错,这样改一改就很好地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这样,我借助辅导该学生的过程也使全体学生体会到“数的分合是要把数分成为两个数,一般不含零。”

  第三,老师多一份情感,学生就多一堆表现。

  新课程提倡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可是教师带着职业性的微笑对着学生,学生的心怎么能够热起来呢?本节课,我真心投入,为每个学生的发言贺彩,为每个学生的操作捧场,自己都上得热血沸腾,你说课堂里学生会不动吗?因为学生不是天天和我见面,在短短40分钟里,我要靠我的热情去感染、吸引他们,我能职业性的微笑吗?在精心设计的教学中,我用我的语言不断鼓励学生,用我的手势启发学生,学生表现越来越积极,越来越精彩,真是老师多一份情感,学生就多一堆表现啊!

《10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10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10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10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10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10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10的认识》教学反思3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

  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10的认识》教学反思4

  [片断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

  生1:0—9

  生2:0、1、2、3、4、5、6、7、8、9

  师:今天,老师把这几个数字娃娃一同请来了。(电脑出示0—9数字娃娃)。看看这些数中哪个最大?

  生:9

  师:听老师下面的故事:有一天,0—9这几个数字娃娃做排队的游戏,9最大,理所当然当上了队长,于是,他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它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脸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里流出了眼泪,于是悄悄地走掉了。0走后,1又成了最小的,1也随之走掉了,可是不一会儿娃娃“1”牵着“0”的手走回来。(动画显示0、1走掉,又一起回来的情景)。娃娃“1”对队长说:“队长,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9听了非常的吃惊。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数字娃娃1说的话对么?我们来看看数字1和0站在一起这个数怎么读?10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

  出示课题:10的认识

  评析:以童话故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问题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数字9见到数字10的疑问引出数学问题,引发了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内在学习动机,为他们探索新知做了有力的铺垫。)

  [片断二:]

  师:同学们,10月1日是什么日子?

  生:国庆节

  师:,这天,小朋友们约到一起到动物园去玩,我们看到他们都看到些什么?(电脑出示动物园的情景),请同学们数一数。

  生1:10只鸽子

  生2:10只熊猫

  生3:10棵翠竹

  (师强调:大家数了9以后再添上一个就是10,10是9后面一个数。)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是10的物体?

  生1:我有10支铅笔

  生2:我家种了10盆花

  生3:我有10个手指头

  ……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创生了教材中的主题图,把和*广场改为参观动物园,主要是考虑到农村学校中和*广场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改为参观动物园后,使创设的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情景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片段三]

  师:老师这儿有10朵智慧花,准备分成两份,一份奖给今天表现好的男同学,一份奖给今天再现好的女同学,同学们想一下有有几种分法?同学们可拿出自己的小棒动手分一分。

  (同学们开始动手分小棒,摆出不同分法)

  师:谁想把自己的分法说给大家听?

  生1:我认为男女同学都表现好,各分5朵。

  (生答时,师板书)

  生2:我认为男生表现好分6朵,女生分4朵。

  生3:我认为女生发言

  积极应分7朵,男生分3朵。

  ……

  (学生说出不同的分法,师一一进行板书)

  评析:

  学生的自主操作,提问,热烈地讨论,解答,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掌握了基础知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一:师生对口令,师说1,同学们说1和9组成10。

  活动二:同桌做游戏,伸手指。同桌互伸手指,伸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活动三:找朋友,把1—9卡片发给学生,再请9位学生上台来,让他们到学生中去找朋友,使自己的卡片号与找的朋友卡号和为10。

  评析:

  这三个反馈练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把“学”寓于“玩”中。使学生在体会了“做数学”后,还可以高兴地“玩数学”,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中不觉地吸取数学养分,亲自经历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设计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10的认识。《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这节课中:

  1、体现“数感”教学的主要内容,能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会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等。

  2、在数概念数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在教学中使学生“旧”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通过参观动物园回忆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3、《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课堂上通过帮“老师分智慧花”这个活动的创设,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历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

  4、教师把游戏引进活动,也成为游戏的参与者,寓教学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节课中与老师对口令,与同桌互伸手指,自己在《找朋友》歌声中“找朋友“这三个活动具有恰当的衔接性、针对性,使练习的目的不仅关注了知识的教学,更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0的认识》教学反思5

  认识10以内单双数》是一个数学活动,其主要目标是: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学习区分10以内的最大和最小的单数和双数。根据目标,我是这样设计、开展活动的:

  第一环节是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出示了一些动物图片,让小朋友给动物们两个两个的圈起来。在这个环节里,我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巧妙地抓住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提高了幼儿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

  第二环节我让幼儿通过操作,来探索发现单数、双数的特征,我们在操作材料“数字与筹码”, 每个数字卡下方摆出相应数量的筹码。再分别将筹码2个2个地摆放在一起,看看哪些数下面的筹码可以2个2个地找到朋友,这些数叫双数。哪些数下面的筹码2个2个地摆完后还剩下一个,这些数叫单数。这一环节是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构建知识的过程。我觉得幼儿在这个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操作、探索。

  第三个环节小朋友们把单数和双数找出来分成两队,再分别找出最大最小的单双数。这一环节让小朋友们进一步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

  最后一个环节是游戏“抱一抱”,这个游戏幼儿掌握得很快,在活动中我及时调整策略,通过速度的变化以及动作的变更(如:单数抱自己、双数和好朋友抱一抱)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让幼儿更充分地进行练习。

  本次活动的亮点在第二环节,是通过小朋友自己动手操作来感知单双数,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幼儿操作还好,但是归纳、表述的能力还欠佳等,这需要我们今后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帮助,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10的认识》教学反思6

  一、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应用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熟悉活动。在一开始,利用故事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字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用什么办法不让9这么骄傲,帮一帮伤心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新数“10”。

  二、在正确认识了10之后,我设计了找找主题图中的10,动手数出10朵小红花,再找找生活中的10。这个环节给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从生活中找出许许多多跟10有关的事情,让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受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

  三、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采用了同桌合作、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学习2到9的认识时,已经对数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这也是对初入学的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一次培养。在汇报完答案之后,又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就能想到什么,找出各个分解式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创设生活中的游戏,吸引学生参与,巩固新知。

  民主和谐的气氛加上分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各种各样,可以创造性的把游戏移植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长知识、长智慧。在练习的环节我设计了有关10的组成的歌谣,师生伸手指对口令,动手涂色等活动。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得到了学习和练习,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课后我及时做了反思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讨论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讨论,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本课学生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较多,但我发现有时讨论的并不充分,过早停止讨论,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织效率也不高,往往只有十几个学生参与,部分中差生积极性不高且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明确讨论的目的,给予充足的讨论时间,重视讨论的组织和引导,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对学生活动指导的不够。

  每次讲一次公开课,我觉得自己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提高,给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台。这样的活动虽然会让人觉得有点累但是在品味自己进步的时候又是一种快乐。

《10的认识》教学反思7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积累,特别是10的认识这一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或在家里已接触过。因此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训练,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从动手操作让孩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10个一是1个十是建立新旧计数单位联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孩子后续学习所需要的至关重要的内容。教学时我让孩子数小棒,边数边摆当数到9时停顿以下在摆一个,问孩子:有几根小棒?孩子很容易回答10根,这是马上指导孩子把10根小棒用皮套捆成一捆,让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跟着教给孩子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直观的小棒及捆小棒的过程作依托孩子很容易的理解了。而后又用计数器,知道孩子边拨珠边数数,进一步巩固满十进一的十进制关系。但从孩子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对数为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同时让我深深的感到孩子确实不是很聪明,也是我信心满满的完成实验的任务而有所动摇了。

  二、通过实际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在从分得活动空间列举了很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10个手指、10个脚趾、10个同学站一队、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通过让学生距离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指导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指导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适时调整。也就是要充分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才会让孩子学有所得。

《10的认识》教学反思8

  周一下午,我们一数办成员在办公室对秦静玲老师《10的认识》进行评课,很遗憾没有听秦老师这节课,听各位老师对秦老师这节课的评价,回想我讲这节课,我有很多思考:

  口算、复习旧知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左右。过多的复习错过了学生思维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复习要精而短。

  从图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10”,再到点子图、用手中学具摆10个,再到一些具体的实物,让学生理解个数是10个的都可以用“10”表示。在这里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由于课前没有提醒孩子准备学具,所以摆的活动没有展开,课前准备不充分。

  学习10的过程中有些知识没有讲到位,比如:介绍10是有两个数字组成的数,虽然在书写时告诉孩子10左边是1,右边是0,合起来读“十”。

  处理练习题时做的不好,听宗老师讲解练习题时发现自己有些知识没有渗透到。没有理解这道题意义何在。

  讲解的内容含量少,没有讲解分成与组成。由于学生学具准备不充分,缺少动手操作环节,所以安排到下节课讲解。

  整节课感觉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参与度不足,不像宗老师的课堂,人人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点还需要继续学习。

  这节课虽然看似简单,但如果不吃透教参、课本、课标,很多知识的渗透可能就会被我们遗漏。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认真去琢磨这节课,认真去设计,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我们要努力。

《10的认识》教学反思9

  “10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因为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这样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集中练习10的书写。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矗教材先让学生摆小棒,并根据摆的过程填10的五种组成,然后又让他们推想出10的另外四种组成,这样逐步加深学生对10的组成的理解。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孝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因此我在设计“10的认识”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旧知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3.巧妙设计游戏,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在上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小朋友熟悉的现在是几月份引人,让学生知道10,通过写10观察10,明确10与其他数宝宝的不同。接着我又先用了小朋友喜欢的小精灵聪聪的问题引出10的序数和大小比较。我还让学生认真地去观察画面上有什么数学知识,物体是表示10的,

  然后抽象出用点子图来表示,在抽象出10,在用珠子拨一拨,是学生感受到9添上是10,10去掉1是9,接着在直尺上认一认,达到数型结合的思想,还认识直尺,还让学生动手动口用10说一句话或做一个动作,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在10的分解和组成时,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记一人分,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再让学生上台分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对10的组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通过多种活动师生游戏、生生游戏;你说我说一起组成

  10。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一节课下来,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问题:1、“10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其中有一点是不相同的: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的教学,因为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10的序数意义还要不要拿来当作新授部分来讲还是点到为止呢?新课程下的教材如何来正确把握,如何让教学在第一线的老师来挖掘这个有效素材呢?这是我从事新课程教学几年来的一个困惑。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能让学生顺着数和倒着数。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让学生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在处理这个难点时,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忽视了10还是个计数单位的教学。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8、9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学会10的数数、认数、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我们学习的都是十进制计数法,所以10的组成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本节课设计思路指导学生读图、读题、读书中关键句,为学生高年级自学进入高效课堂打下基础。首先让学生用小手点着按一定的顺序去数10个人物、10只鸽子。目的让学生学会读图,为了照顾每个不同的个体差异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谁数的结果不一样举手,然后通过课件主题图指导这些孩子再与老师去数。接着让学生数点子图并摆10朵花,目的增加学生的数感。教师拨了10颗珠子,让学生观察拨珠过程,目的让学生明白10是由9加1得到的。尺子图让学生按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读数,并设计这样的问题。9前面有哪些数字?9后面有哪些数字?目的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设计这样的问题,读这些数字时越往后越怎样?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数的大小比较,为下道题点子图的大小比较埋下伏笔。在进行点子图比较大小时,我让学生比较完点子图9、10的大小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抛开点子图你还能怎样完成9

  目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10的组成部分,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这部分我用的时间比较长,我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背10的组成,并让男女生对口令背诵,四人小组比赛背诵。10的书写部分由于学生以前都学习了1和0的书写,所以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去用准确的语言给我描述10的书写。

  本节课失误之处,在学生数鸽子、人物的时候,我提问的过于细致,如:谁的结果和别人不一样,然后又让数错的学生一起与我来数,我假如说我们一起来数数,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当学生说出10只鸽子、10个人的时候,我没有总结,如10只鸽子用数字10来表示,10个人用数字10来表示等等。在用点子图进行比较大小时,我叙述的过于笼统,只说根据点子图来进行数的比较,没有具体强调数字对应上面的点子图,所以出现不符合题意的情况。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这次的教研活动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我在想,这样的一个活动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能提高我们多少的能力?不由对这个活动充满了期待。

  教学流程是这样的: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找朋友,感知单双数——交流讨论,理解单双数——操作、游戏,巩固单双数。

  首先是找朋友环节,第一个活动中教师先演示怎样进行游戏“找朋友”,第二个活动中教师也是先演示圈一圈,直接把卡片覆盖在相应的钱上。幼儿在圈一圈完成后直接可以进行,减少了幼儿的等待时间,使环节更加紧凑。这个环节中两位老师的处理都是教师先示范,幼儿再操作。我在想的是教师是否可以再放开些,让幼儿操作在前,教师提升总结在后呢?

  在交流环节,一个活动中老师先让剩下一个果子的幼儿逐一说,老师逐个出示相应的数字并按顺序排列。另一个活动中老师用的策略——剩下一个的放上边,没有剩的放下边,让幼儿一下子把果子分成了两组排列,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出示汉字“单数”、“双数”以及相应的小孩图示。这个“小孩”图示也是为接下来的幼儿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给我的启示是同样的一个环节,教学效果会因设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要更加关注环节的紧凑和有效,避免重复和冗长。

  在感知单双数排列规律上,用了两种颜色的卡片来写单双数,也都是按照顺序进行了排列,但第二个活动中幼儿很快就能发现排列的规律是一个单数、一个双数。我想原因是由于第一个活动中的卡片既有数字又有图示,使幼儿的视线受到干扰。从中我得到的启示是教具的设计使用要尽量减少干扰因素。

  另外我还有一个想与大家探讨的是幼儿分组操作后的交流环节是否一定需要?我感觉这样的操作活动在当时的效果不是很大,因为大家的材料不同,纠错也只是该组幼儿的参与,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没有效果的;其次是导致教学活动时间过长,幼儿注意力无法很好集中。我想解决的办法是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批改,看看孩子是否掌握。对于个别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而对于大家都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该问题再次集体教学。

  教研活动结束了。这样的研讨活动使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于一节课的成与败,而是引发我们思考怎样更好地上好一节课!它留给我们思考的很多,如幼儿记录经验的积累问题,孩子操作快慢的问题、教师提问语言的指向性问题等等。还有,教研活动中幼儿的人数都只是班级中的少数,而且一般还是能力较好的幼儿。那么,在*时的教学中面对全班全部幼儿教学时对个体幼儿的关注和指导问题,班级中剩下的能力更差的孩子的指导问题等等,都将引发我们的思考、研讨和实践,期待着这样扎扎实实的教研活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或感兴趣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很难,但是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去组织学习。反思本节课我体会比较深的是:

  一、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伊始,我让孩子聆听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把孩子带入主题图,引出新课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进入新授部分后,我先请学生在情景图中找6——10,并体会6——10的基数意义;再用小棒摆6——10,边摆边说5根添上一根是6根,6根添上1根是……,体会相邻数相差1;然后学写数字朋友6——10,学生观看写法,书空,再跟教师写,循序渐进学会规范的书写6——10;最后让孩子自己动手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体会10的分成与组成,学会有序的分和记忆。在每个教学环节我都精心设计了相应的练习,边学边练,内化了新知。例如出示尺子图,通过填尺子图上的空缺的数考查学生对6——10的掌握情况,并与1——5连起来,让学生掌握1——10各数。

  三、联系学生生活、游戏感知。

  在学生初步掌握10的分成与组成后,我和孩子做了一个岀数游戏,我们所出的数合起来是10,学生兴趣很高,下课还接着做,很享受学习的快乐。还有就是把10分成两堆的活动,学生也很喜欢,下课后争着到黑板上演示,这样会加深他们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不足之处:

  1、对“6——10的认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虽然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很难,但是知识点多,容量大,我没有充分认识到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的特点,因此对课堂的把握不够理。

  2、6——10的写流于形式,没落到实处,教师书写不够规范。

  3、10的分成与组成在黑板上的展示没按预期设想的做,效果不好。

  4、组织教学需要加强。

  5、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够丰富多彩。

  6、教师个人数学素养还需加强,让教学更适合一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3

  一、教学时我能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三、在分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反思四: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名师孙瑛老师和唐艳芳老师前来指导,心中倍感压力。经过第一次授课后,孙老师和唐老师都给出了不少建议,我对课件和教案做出更改,在后面的三次授课中,一次次进步,每次都有不通过的收获。在此,特别感谢这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同年级老师的支持。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是这种数数大都属于唱数的水*,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开始让学生猜一猜一堆杂乱的小棒有多少根,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拐弯数的下一个数是几十以及几个十是几十。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数出100根小棒的,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认识数的时候,我们借助了一个好帮手 10,肯定10根10根数的方法,告诉他们每十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

  本节课内容及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会正确的一个一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100,这节课主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并对数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之,对自己的教学,我要加强反思,努力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取得进步。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快乐的校园》这节课,主要是认识10以内的数。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虽然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孩子经过学前教育,对数有一定的了解。),但它却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学生学习数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信息图,是选取的孩子们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科技小组活动》为素材,让学生在一连串的现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10以内的数。

  《科技小组活动》这幅信息图,很能吸引刚入学的小学生,幅一出示,就吸引住了孩子,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这一点,作为一年级的教师,应该鼓励、保护。这也说明了,其实每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此时对自己都有足够的自信心,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但同时,我也发现,孩子对图的观察缺乏细致性和系统性,因此,我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去观察,力求观察得全面。数数时,我注意发现,有的孩子们能够利用实物有序地去数,我就请这样的同学下来做示范,给别的孩子树立榜样,这样别的孩子就会跟着学,帮助孩子们准确地数数。经过这样的努力,孩子们对看图、数数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我也体会到,孩子们还小,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都需要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从小孩子处着眼,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

  写数字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我在备课时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有一定的书写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把1至5五个数字的书写在一节课中全部讲完,在练习时发现学生书写并不理想,对书写要领掌握不到位。对少数学困生来说,更是困难。课后想想,在本节课中让学生掌握1至3三个数字的书写应比较合适。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5

  11月5日,县数学名师指导小组来我校进行数学教学工作的指导,学校安排我执教一堂课进行教学汇报。这让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一方面这是一次难得的向教坛前辈学习取经的好机会,另一方面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担心自己经验不足,会班门弄斧而贻笑大方。经过反复思考,特别是在学校数学教研组同事的指点帮助下,我上了《10的认识》。通过课后与各位县级名师以及数学组同事的交流,我感受到了在数学教学这个广阔舞台上,我迈出了第一步,但前面的路还有很长。

  上课伊始,我通过谈话形式,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一种白色的鸽子吗?他叫和*鸽,是和*的象征,想和她们交朋友吗?只要你爱动脑筋,爱学习,和*鸽就会飞到你的身边。瞧,这些就是爱学习的小朋友。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图的教学。此时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观察、操作、游戏编排的较多(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只有5到10分钟),这样可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家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个个学生都在课堂上,不感到枯燥、乏味,主动的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存在的不足点:

  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点,而没有深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我应该再增加一个估点子数的环节,让学生估这是不是10个圆点。先画个两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少了很多,画20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多了很多,从这样的一个比较中,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10个圆点。

  2.对“10”的基数和序数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这里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明白第10只有一个,10表示10个。我在出题的时候应该给出的数量不一,随时变化,让学生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的出示两道类似的珠子图和大象图。

  3.在10的组成教学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把白纸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堆(画一画)。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如果拿实物小棒去分会出现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种之后,不能把分法保存下来,到最后到底分了几种方法可能学生并不清楚,通过画可以把每一种分法都很好的记录下来。但问题也随之出来了,通过画小棒,学生体会不到总数不变,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种分法,只是交换了小棒的位置。所以这部分的处理,应该在细致点。

  通过这次锻炼,我认识到,相对于教学计划的完成,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始终保持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样,作为教师,在营造轻松愉悦教学氛围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让学生从直观认识走向深刻理解,不断增强教学的层次和深度。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的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

  认识6时,通过老师操作拨珠,学生摆了6个圆片,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的6这个抽象数字的认知是比较到位的,而对7、8、9、10 的认识,我为了紧缩课堂时间,以为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需要通过操作摆圆片,就能够建立数感,结果大失所望,学生只认识了数字,根本没有形成数的概念。

  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单独一个数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大,关键在于它和具体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实际意义。认数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物动手操作,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明显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明显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如果“7、8、9、10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能不惜时间,让学生操作摆圆片,学生通过圆片的个数逐渐增多,感受到8、9、10都比7大,也就不会出现认为10不比7大的错误认识了;如果在游戏中让学生摆的圆片比7多,有学生摆了10个,肯定不会认为是非得摆8个才对。

  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认知水*较低,让他们多感受、体验数从实物到抽象过程是有必要的,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数概念有了切实体验和理解,这与数感培养是分不开的。

10的认识教学反思2

  设计思想:

  在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通过比较操作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目标:

  1、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学习“〉、〈、=”三种符号。

  2、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3、能够比较1—5各数,能够运用三种符号。

  4、初步体验到结论的不确定性。

  5、培养学生做文明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

  游泳馆里要举行游泳比赛了,红队和蓝队排好了队伍,站在旁边的小猫咪着急了,不能比赛,不能比赛,为什么不能比赛呢?

  二、新授

  1、两组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第一次,3人一组和4人一组进行拔河比赛,

  学生说出理由,人数不一样。

  2、谁大谁小?学生发现4大于3,3小于4,所以比赛不公*。

  3、用大于号连接,教读法

  5、还可以怎样表示?怎样用符号表示?(象这样较小数在前面,较大数在后面我们用小于号连接)

  6、再来几人可以比赛?如何表示(小组讨论)(如果两部分同样多,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7、书写指导〈、〉号书写,要注意笔画斜着点,重点指导起笔收笔

  8、如何使比赛公*?学生说理由,3=3或者4=4。

  9、书写指导=。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注:教学生学会看懂题意(横看竖看)

  2、填数

  3、比较大小

  4、多个数比较大小?

  注意指导学生方法的运用

  5、里可以填几?

  6、猜猜图*几人?说想法。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把今天学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板书:例题图

  4>33<44=4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在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语言的训练,个别学生在练习中没有理解题意,无从下手。

10的认识教学反思3

  这节课围绕课标体现趣,新,活三个特色。

  趣:

  1以趣激情,突破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但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为此,在新课开始时,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的动机,利用听音乐,配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在引导学生观察参与的同时,适时激疑9的后面是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这种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以游戏形势结束,寓教于乐。

  练习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学完10的组成后,在找朋友与拍手组10的游戏中巩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不仅巩固了学习内容,而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寓教于乐。

  新:课堂上,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这种“自主——合作”式的探究模式新。

  1. 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我为每人准备了小棒,要求学生先数出10根小棒,再用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图案。这样既巩固学生对10的序数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动手研究的机会。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过程之中,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由于学习材料的充足,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2.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做出判断,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教师都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使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

  活:

  1激活内容,调动学生。

  课前我比较深入的钻研教材,科学地运用教材,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许多小问题,使每个问题既围绕重点,又围绕难点来进行。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研究汇报内容,灵活地驾驭课堂,既能将问题“放”出,又能逐步地“收”回,从而将有关于10的知识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

  3. 评价灵活,鼓励学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上,注意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例如,你们是了不起的设计师,你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团结力量大让我们共同寻找答案等。采用趣味性的评价方式,注意听讲的奖励金耳朵,积极发言的奖励金花筒,团结互助的奖励合作花。这样的评价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设计上的一些理念,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缺少追问。

  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在回答图上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是多少时。有一个学生很

  快说出图上有10只鸽子。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很快给予了肯定,但我没有追问下去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这么快就数出结果。其实这里也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利契机,如果我让这个孩子到前面数一数不仅能让学生巩固10的数法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数物体个数的方法。由此我想到一名好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有主持人的机智,面对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学会追问。

  二.没有打破思维定势

  在练习设计时,如果能强调一题多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直尺回答()比()大,( )比()小,如果不仅仅让学生说10和9的大小关系,更多的关注10以内的数的大小关系,这样既巩固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简短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求做到:丰富学生玩数学的经历,丰富学生做数学的经历,丰富学生用数学的经历。

10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在《10的认识》一课中,10的组成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这一环节有较深的体会:

  一、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我没有盲目地去执行教材,而是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创造性开发与挖掘,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10的组成有什么规律?怎样记更方便?学生在这开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讨论、推理、交流等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诱发了学生创新的潜能

  学生提出的10的组成的几种记法,虽然幼稚天真,却极富个性,这是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数学的最好体现。同时也让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一定的发展。

10的认识教学反思5

  我所教授的《10的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4页的内容。10是一个特殊的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具、课件和整节课的设计等等,课后,我再回过头来思考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发现其中有些地方处理得不错,有些地方就需要改进。

  这节课我力图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来认识10。在上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数字人物课件引人入胜,让学生帮0和1想出办法对付横行霸道的9,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体图,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物体是表示10的,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在教学10的组成这部分内容中,我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二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10的认识教学反思6

  本单元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认为如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三、“用数学”教学扎实有效。本单元开始出现“用数学”的内容,这是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做铺垫,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存在的问题是: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4、关于序数和基数还没有区分,如不知道“从左数第6个”与“左边的6个”到底有什么区别。

  本次单元测验,100分5人,90到99分33人,80到89分28人,80分以下10人,从试卷上看,大部分学生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较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做题速度太慢,在规定的时间里没完成,另外,少数学生看图列式没掌握好。

10的认识教学反思7

  《快乐的校园》这节课,主要是认识10以内的数。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虽然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孩子经过学前教育,对数有一定的了解。),但它却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学生学习数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信息图,是选取的孩子们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科技小组活动》为素材,让学生在一连串的现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10以内的数。

  《科技小组活动》这幅信息图,很能吸引刚入学的小学生,幅一出示,就吸引住了孩子,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这一点,作为一年级的教师,应该鼓励、保护。这也说明了,其实每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此时对自己都有足够的自信心,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但同时,我也发现,孩子对图的观察缺乏细致性和系统性,因此,我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去观察,力求观察得全面。数数时,我注意发现,有的孩子们能够利用实物有序地去数,我就请这样的同学下来做示范,给别的孩子树立榜样,这样别的孩子就会跟着学,帮助孩子们准确地数数。经过这样的努力,孩子们对看图、数数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我也体会到,孩子们还小,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都需要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从小孩子处着眼,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的方法。

  写数字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我在备课时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有一定的书写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把1至5五个数字的书写在一节课中全部讲完,在练习时发现学生书写并不理想,对书写要领掌握不到位。对少数学困生来说,更是困难。课后想想,在本节课中让学生掌握1至3三个数字的书写应比较合适。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10的认识教学反思8

  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

  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点,而没有深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我应该再增加一个估点子数的环节,让学生估这是不是10个圆点。先画个两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少了很多,画20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多了很多,从这样的一个比较中,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10个圆点。

  2.对“ 10” 的基数和序数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这里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明白第10只有一个,10表示10个。我在出题的时候应该给出的数量不一,随时变化,让学生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的出示两道类似的珠子图和鸽子图。

  3.在10的组成教学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把白纸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堆(画一画)。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如果拿实物小棒去分会出现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种之后,不能把分法保存下来,到最后到底分了几种方法可能学生并不清楚,通过画可以把每一种分法都很好的记录下来。但问题也随之出来了,通过画小棒,学生体会不到总数不变,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种分法,只是交换了小棒的位置。所以这部分的处理,应该在细致点。

10的认识教学反思9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表示1个十,在计算中要满10进位,破10退位,因此单独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小朋友喜欢的跳舞场面,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比较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在出示教学情境图,利用挂图让学生观察数数,先数给同桌听,再指名在挂图上数一数,数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有次序地数。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图上每个小朋友用一个圆片来表示,使学生获得对数10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用算珠表示、用数字表示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真正理解10的意义,并初步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意识。

  教学写数时,为了突出了10与以往学过的数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10是由过去学过的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1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得出结论,这比老师直接传授的好。这一层次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练习应用中,先组织学生拿出尺,借用尺,让学生把0-10各数有序地读一读;再组织学生数小棒,数出10根,把这10根捆成一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常把个数是10的捆为一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10还是一个计数单位。通过让学生很快数出山楂和手的个数,使学生认识到数数除了1个1个地数,还可以2个2个,5个5个地数,提高他们的数数能力。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好!

  这周主要进行了10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教学。

  10的认识:学习数的认识基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数数、认数,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2)数序,知道几添上1是几,明确它在数中的位置,会辨别前后。

  (3)会比较大小。

  (4)明确序数意义,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一般与左右的问题相结合。

  (5)能正确、规范地书写。以后碰到这样的教学就不再作具体说明了。

  10的加减法:依然包括两部分。

  一是看图列四道算式(即一图四式),两道加法两道减法。

  这类型的题目要明确图中的3个数,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还有全部。在列算式时,要把左边的加上右边的,右边的加上左边的;用总数(全部)减去左边的,用总数(全部)减去右边的。经过一周的练习,孩子基本已经能正确完成了。不过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容易在减法上出错。主要是把左右两边的数相减了。举个例子:3+4=7、4+3=7,另外两道减法算式应该为7-4=3、7-3=4。有的孩子则写成了4-3=1。

  二是用数学,这种题我在上次曾做过详细的介绍,下面我主要讲一下孩子易错的地方这两种题型的题目。看到题目,一般我都会引领着孩子们对图意进行分析,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就是求的全部(即总数)有多少,需要用加法;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上面,就是求的一部分,需要用总数减去已经知道的那部分(即不带问号的数)。目前减法出错最多,主要是孩子所写的减数不对,往往都减去问号代表的数,而问号所表示的应该是要计算出来的。这样的情况在每年的一年级孩子身上都会大量出现,使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在和一位家长朋友聊天过程中,发现让孩子把问号所表示的图用手捂上这个方法很不错,我在班里也会慢慢的推广这种办法。一旦用手捂上了图,孩子就不太会减错了。这两部分都是最终考试必考的重点题型,我们会继续加强练习。

  为了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我把每天5分钟口算练习改为了每天十分钟(可分两次完成),需要家长签上名字,并说下孩子的口算情况。请家长给孩子准备好自制的口算卡片,(内容要全,以1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您如果觉得孩子掌握的比较好了,可以适当的提高难度,扩大范围到20以内)。下周,我们将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课本第72~77页)。再次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1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教室里的小朋友;学具盒中的小花;计数器上的珠子,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朵小花等环节都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并用10来说一句话,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马路口红绿灯的倒计时,这几个环节,让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点和帮助,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本堂课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因此还可以在课堂中渗透一点其他新知识来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根基,就像在这堂课之前认识其他数时带着学生按一定过程来学习,那么这堂课上起来就会很轻松。

  这节课直接用主题图导入,让学生通过数的方式知道10的数量,先数出9个小朋友,加上老师就有10个人,为之后9与10比大小打下基础;再用摆小棒来加深学生的10数量的认识,同时还渗透: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我们把10根小棒捆起来后就知道10个一也就是1个十,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埋下伏笔;在比较大小时,通过拨珠子来比较数的大小,在计数器上,告诉小朋友们,个位满十了我们就要退回去向前进一位,这样提早让学生了解了两位数的数位,不用要求他们一定记住这个知识点,但是可以保证在以后两位数的认识时,有一部分小朋友回忆起来,我们曾经接触过;但是在数比较大小练习时,出现了一些浪费时间的现象,其实小朋友们都能找出知道正确答案,但是面对问题还不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回答,这就证明以前教学这方面的内容时还没有给小朋友最好语言训练,以后还需较强引导练习;在学习10的组成时,通过以前学习,小朋友能够一次完整地说出10的所有的组合,但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好好的给小朋友们自己说的机会,10是组成只用记5个组合就可以了,这是小朋友能够发现的,但是我却提前引导,有部分小朋友可能之前还没有来得及发现这个规律;在组合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看组合把所有于10有关的加减法列出来,之后再练习反馈,让学生加深认识,反馈练习时可以先口算在看图列式,在看图列式时一定要问列什么算式?(加法或减法)列完算式还应问一句为什么是列(加法或减法)算式?让学生回忆加深认识加法减法含义。最后让学生知道怎样写10。

  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同桌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3

  6-10的数学的组成是学生在学生了2-5的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学会通过操作学习数的分解和组成,为了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在原来的基础的有所提高,同时让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分析能力得到培养。

  加强操作,把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如教学8、9的组成,我让学生把8个圆片分成两部分,学生马上按摆也了一种分解。这时我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所有的分分法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来。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联系前面学习的经验,按照一部分不变,另一部分依次加1的规律摆出8的组成。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始,我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认识6-10各数。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数字人物,并用课件一一的出现,有前面认识过的05,还有今天认识的610。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数的顺序。

  然后,出示主题图:在数数的时候,指导学生有序的数:可以按上下数;也可以按左右数;还可以以数的大小顺序来数。同时,再结合教室的实物来数,比如:数桌子、数椅子、数同学、数铅笔等内容都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很好。在认识了这些数后,为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选用6-10中的任意一个自己喜欢的数说一句话或做一个动作,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本节课,我尽量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和趣味化,尽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且结合孩子好玩、好动的生理天性,让他们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的发展,个性得到的张扬,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玩数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4页的内容。10是一个特殊的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具、课件和整节课的设计等等,课后,我再回过头来思考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发现其中有些地方处理得不错,有些地方就需要改进。这节课我力图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来认识10。在上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数字排排坐课件引人入胜,让学生帮0和1想出办法对付横行霸道的9,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体图,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物体是表示10的,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在教学10的分解和组成这部分内容中,我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5

  “10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因为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这样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集中练习10的书写。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矗教材先让学生摆小棒,并根据摆的过程填10的五种组成,然后又让他们推想出10的另外四种组成,这样逐步加深学生对10的组成的理解。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孝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因此我在设计“10的认识”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旧知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3.巧妙设计游戏,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在上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小朋友熟悉的现在是几月份引人,让学生知道10,通过写10观察10,明确10与其他数宝宝的不同。接着我又先用了小朋友喜欢的小精灵聪聪的问题引出10的序数和大小比较。我还让学生认真地去观察画面上有什么数学知识,物体是表示10的,

  然后抽象出用点子图来表示,在抽象出10,在用珠子拨一拨,是学生感受到9添上是10,10去掉1是9,接着在直尺上认一认,达到数型结合的思想,还认识直尺,还让学生动手动口用10说一句话或做一个动作,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在10的分解和组成时,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记一人分,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再让学生上台分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对10的组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通过多种活动师生游戏、生生游戏;你说我说一起组成

  10。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一节课下来,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问题:1、“10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其中有一点是不相同的: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的教学,因为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10的序数意义还要不要拿来当作新授部分来讲还是点到为止呢?新课程下的教材如何来正确把握,如何让教学在第一线的老师来挖掘这个有效素材呢?这是我从事新课程教学几年来的一个困惑。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能让学生顺着数和倒着数。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让学生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在处理这个难点时,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忽视了10还是个计数单位的教学。

推荐访问: 衣袋 昆虫 装满 《装满昆虫衣袋》教学反思【10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