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3年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五篇

时间:2022-12-30 10:50:27  来源:网友投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1  [提要]在《新巴塞尔协议》颁发之前,商业银行的功能仅仅只是普通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颁发后,商业银行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开始逐渐重视风险管理。为了商业银行稳定的发展,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五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1

  [提要]在《新巴塞尔协议》颁发之前,商业银行的功能仅仅只是普通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颁发后,商业银行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开始逐渐重视风险管理。为了商业银行稳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深入改革并且不断建设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银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飞速进步。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然后分析其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进步,但同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比,发展仍不成熟,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不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造,而且对风险的管理观念不强,使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且银行体系内也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然而,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的开展亦有一定阻碍,我国金融体制的现阶段还不甚健全,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不到位,社会诚信水*低,都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如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健全,有许多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并且上市进行交易,商业银行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形式,但是其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的董事会不能最终承担起全部金融风险的职责。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十分看重,加上风险管理的承担主体不是很明朗,对于职责划分也不是很全,从而引致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管理认知相对比较薄弱,并且缺少了主动性。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来看,国家的资本成为了银行的资本担当者,最终导致了风险,在财政无力承担的严峻情况时,银行可能会发行货币来应对银行流动性要求,银行体系的运转最后会用货币膨胀来维持。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我国同国外商业银行对比,发展速度慢,风险管理的文化底蕴略显不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观念不是很成熟,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的迅速发展,风险变化的要求。在银行的内控中,风险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且行为模式和风险观念都是由风险管理的文化所抉择的。并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有一些问题是由于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缺少文化底蕴,致使有些措施不能很有效的发挥作用。有些商业银行不能较好地处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其发展业务的时候,没有注重对风险的管理。在发展银行业务时,没有把风险管理同发展业务摆在一个水*线上,不能准确认识风险,而且会误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业务,减少业务的发展,从而使商业银行缺少动力。

  (三)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较匮乏。如今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要求提高,需要具备高的知识含量、综合能力、技术能力和对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能力。需要通过从业资格的考试和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够胜任其本职工作,银行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经济管理类、数理统计类的相关知识,进行专业训练才能在银行工作。当前,银行从业人员中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比较稀缺,没有形成较好的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队伍,与国外的银行对比,风险管理水*落伍很多。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力度解决银行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和要求,及对员工的专业培训和激励措施,从而提高银行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水*,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我国应建立包括股东大会在内的相互制衡、运行有效、执行有序、监督有力的公司组织结构,良好的组织结构对公司健康运营有非常好的支撑作用。首先,风险的承担主体为董事会。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当制定相关经营策略,并且承担最终的责任;其次,加强监事会监管的能力,监事会主要负责监控高层管理是否尽职尽责和道德文明建设;最后,应该有效地发挥独立董事对会议的监督。董事为了维护其声誉会有效地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选拔优秀的人才,保障银行在风险管理中有定期的培训,选择适合当前需要的培训。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晋升的培训、提升水*的培训。不同方向的培训计划,可以加快风险从业人员的水*,更好地胜任相应的工作,提升整体的素质,构造更好的*台,培养优秀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信用风险,而商业银行风险人员现在属于培育期的状态,目前应当循序渐进。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风险比较集中的对公业务作为试点以起步,抓住关键的风险控制点例如信贷政策和风险较高的特定信贷的业务。通过对个人业务,其他业务逐步的探究。还能做到事前预防,在根源上控制风险。实行准入制度,对风险经理实行严格的风险经理资格考试准入制度,保证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对合格者,对于没有取得准入资格的人员不能聘请。参与风险活动的人员,可以分为业务与职能风险的从业人员,两者共同参与日常的管理。职能风险人员对风险进行监督与评估,双方共同负责管理。兴业银行实行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明晰业务部门的工作相关职责,相互牵制对方的权利,有效地提升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风险管理的文化是企业最容易忽视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对于这种特有文化企业应该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培训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列举风险的危害,提高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并且使得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有更深的理解。企业应把风险管理的意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拓展企业文化的包含面,把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相融合,培育起贯穿企业上下具有生机活力的企业文化。银行经营多年,实践形成的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传统的习惯,建立优秀的风险管理的文化,对商业银行发展有利的沟通与协作,形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文化。风险的管理文化决定了价值的取向、行为的典范、道德的水*。

  (三)建立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企业应该使用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准入,对不合格人员坚决辞退,这样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促使银行风险管理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个高水*的风险管理团队可以帮助银行建立最稳固的根基。银行从业人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风险管理基础知识、数理知识与电脑操作技能。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也开始比较厚爱优秀人员,我们还需要坚持长期培养、挖掘人才,并不断补充后续的储备力量,保持团队的稳定性,通过激励员工,防止高素质、高水*的人才流失,有利于壮大银行。比较好的方法为多人掌握重点技术的一部分,杜绝员工跳槽对银行管理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晋升的机制,可以让有能力的年轻人有空间发展,发挥自身能力。另外,定期培训银行从业人员,有利于提升工作质量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华荣.议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金融信息,

  [2]张行.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科技探索,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2

  摘要: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优化是建立在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会计体系基础上的,旨在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需求,满足商业银行对经营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对此,下面就以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为中心,围绕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优化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优化

  市场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经济体制趋于开放式和多元化的发展,都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迫切需要商业银行从经营理念、资源配置、业务范畴、服务手段、金融创新等方面寻求创新和突破,以不断满足市场高频率和高节奏的发展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强调对银行成本管理的优化,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和统一配置,提高对成本管理质量和效率,对于商业银行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良性持续发展而言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优化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优化以实行银行资金集中管理和统一配置为发展方向,是为了强调对银行内部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银行经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满足银行持续、稳定、健康、良性的发展要求。客观来讲,关于商业银行成本优化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水*的提升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变,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都使得以往的银行资金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对此,商业银行在应对市场压力和竞争过程中要想取得发展,保留优势,就必须要加强对资金体制的变革,优化资金成本的配置和管理,以市场发展为基础,以资金价格为导向,加强自身资金结构的调整,以进一步的保障银行资金成本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二)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需求。

  经济市场的多元化、开放性都进一步的扩大了金融市场,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和条件,但同样也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调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商业银行的经营领域、经营方式、发展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其金融格局的调整、经营网点、结算电子化以及服务质量和水*等方面的改善与成熟,都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但外资银行的进驻、外资银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科学完善的资金核算体系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国有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和影响,推动我国国有银行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三是、实现商业银行对经营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提高股东回报水*。为此,需要有更为完善和健全的资金成本管理体制与先进的资金核算和管理手段、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对现有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无疑是商业银行寻求效益最大化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四是、银行整体改革和发展内因驱动。在应对市场压力和挑战下,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寻求符合自身发展和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不断加强成本管理体系的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在不断变革、完善和发展过程中,推动银行整体的改革。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形成资本集中管理和统一配置的发展,银行会计结算体系越来越现代化、信息化,成为银行整体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优化的具体措施

  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优化关系到银行的经营效益以及银行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因而,优化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也应该是全面的、多层次的,深入银行内部改革和发展要求的。下面将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优化的外部环境构建及效应分析。

  1.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并明确资金管理职责,以强化资金管理的集约性和统一配置性。资金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将利率与资金有机结合,为资金管理和配置提供更为全面、准确和合理的资金信息,提高资金统筹管理和经营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在掌握和了解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情况条件下,提高对资金信息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对资金价格更为规范化、合理化的调整。另一方面,有助于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价格为依据构建内外资金管理体系,提高对资金经营风险的把控性。此外,还能更为准确得考核基层资金经营效益,从整体上把握自身的经营发展。

  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人才在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优化方面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人才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所选人才除了要求其掌握专业的资金管理技能和水*以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会计核算以及统计分析能力。选择优秀人才后还需要加强培训,突出专业技能、综合素养、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训,以提升人才的学习意识,满足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需求和银行改革、创新需求。

  3.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银行资金成本管理体系和操作*台,满足对资金管理全过程、动态化的分析、监测、控制和评价,为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和统一配置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技术支持。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现代化、科学化的计算机管理操作*台,以提高对资金营运的监管、分析,突出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以及对银行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统筹配置。

  (二)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优化的内部环境的构建及效应分析。

  1.强调科学认定筹资成本。商业银行成本管理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自身负债业务品种也比较繁多,存在不同的利率标准和负债要求。因此,为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的资金管理,加强对业务成本的控制,完善内部结构体系,必须要树立统筹的发展观念,构建统一化的发展目标,正确引导基层行的发展,实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有效结合,科学认定筹资成本,使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向集约化、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关于筹资成本的构建,要从存款利率、应缴税金、工资费用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进行调整和科学设定。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因素,如:特定环境和经济区域内,由于客观因素而造成的存款余额较大且定期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应适当的给予结构调整缓冲期;对于新业务拓展应当给予一定利益补偿等等。

  2.建立以盈利为目的的资金配置体系。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优化应当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和商业银行发展基本要求,对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管理要始终秉持合理、有效、盈利的基本原则,包括:分类标准与实际执行利率结合方面、资金价格导向作用方面、特定因素方面等都要做好调整、优化和分析工作。一方面保障数据完整、准确,避免数据统计失真和遗漏;另一方面,资金配置价格要结合实际执行利率,为基层银行发展创造公*、客观的盈利空间。以资金价格引导资金流向,积极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实现对银行不同资产、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配置价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还需要考虑特定因素,包括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政策性因素等,做好统筹管理工作。

  3.实现资产负债业务均衡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考虑资金与配置资金的利率差问题,确保二者之间的*衡性,推动资产负债业务的有机结合与均衡发展,实现银行资金的良性循环,为银行整体业务水*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三)完善内部运行机制,防范资金经营风险。

  1.建立完善的业务操作系统和风险评估体系,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和防范性。

  2.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以保障资金管理操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3.建立规范的审查机制和审批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制,将科学管理和规范操作落实到具体。

  4.建立科学的资金预测、市场预测和风险预警体系,发挥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优势,以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

  参考文献:

  [1]任配莘.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2]潘森森.管理会计在现代商业银行中的运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3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其快速地发展成为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盈利状况

  1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一些常见模式

  互联网金融按照其金融服务功能分类,常见的可以分为互联网融资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和互联网投资理财模式三种。

  1.1互联网融资模式

  互联网融资模式又被称为互联网贷款,这种融资模式既不同于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又不同于银行的间接融资模式,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创新性的融资方式。互联网贷款*台按照出资人的差异,又可以划分为个人*台和机构*台两种。(1)个人网贷*台。个人网贷*台主要是向用于消费的个人提供贷款,其资金大多也都是由闲置资金的网民提供,当然也有少部分的小企业或者机构由于经营问题而向个人网贷*台贷款。个人网贷*台按照本金的保障程度,又可分为单纯中介型和复合中介型两种,复合中介型由于其担保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资金担保和第三方个人担保两种。拍拍贷作为第一家个人网贷机构于2007年成立,到2013年底,全国的个人网贷*台已经超过了346家,一年的交易量更是超过了600亿元。2013年更是个人网贷*台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上半年的个人网贷*台的交易总额远远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交易总量,其中有数据统计的66家个人网贷*台的交易总额达到了175亿元。(2)机构网贷*台。机构网贷*台属于电子商务*台的一部分,主要是为小微型企业提供贷款业务,相比于个人网贷*台,机构网贷*台更加的专业,贷款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客户在*台内的商品交易、物流信息和信用等级来评估客户的实际还款能力,然后再决定是否贷款及贷款的金额,同时完全利用互联网进行贷款申请、审批和放款操作。机构*台贷款主要是以短周期运转的单笔贷款为主,其贷款的金额较小、期限较短。在这些机构网贷*台中,发展相对较好的要数阿里金融了,它主要是提供两种贷款方式:循环贷和固定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3年底,阿里金融*台已经为64.2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均的贷款金额超过了20万元,而且不良贷款率还很低。

  1.2第三方支付模式

  互联网金融最为典型的代表是第三方网络支付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将多种银行卡支付的方式集于一款软件,将交易结算直接和银行对接,使得金融交易更加的便捷,这种方式既降低了银行开发新技术的成本,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以此为基础,第三方支付又发展出来了许多新的金融形式,比如信用中介、代扣代缴,并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开始延伸到移动互联网支付,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到2013年为止,我国取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企业已经超过了70家。随着互联网购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第三方支付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互联网投资理财模式互联网投资理财模式主要是指在网络上销售不同种类的基金和保险等理财产品,使得投资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的交易,这极大地方便了投资者的投资。就基金而言,获得基金销售许可的互联网*台越来越多,这使得基金销售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改变了传统上的以银行为主销售基金的局面。在保险方面,淘宝、京东等机构将*安、人寿、泰康、太*车险等保险企业引入到*台上,使得用户可以在家依靠软件就完成保险的购买。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

  2.1影响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贷款业务是银行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企业和机构在互联网上进行融资,严重影响了银行的贷款业务。传统的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把用户存在银行的资金借贷出去,收取相应的利息,通过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来盈利。很明显的是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抢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将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利润据为己有。互联网金融贷款的对象主要是个人和小微型企业,这主要影响的是商业银行以向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零售类业务。互联网金融的个人贷款业务主要是依靠P2P借贷、众筹融资等*台,而互联网金融向小微企业贷款主要是依据电商借贷等机构网贷*台。与银行的个人借贷相比,个人网贷*台的客户是有所差异的。个人网贷*台的利率一般为16%~25%,而银行的利率为5.6%~6.15%,很明显个人网贷*台的利率显著高于银行的利率。选择银行的低利率进行贷款很明显是一种更为理性的做法,其资金的成本也更低,但是银行贷款的条件却相对苛刻,程序更加的复杂,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符合银行贷款的要求,对于那些不满足银行贷款条件或者急需要用钱的用户只有选择高利率的个人网贷*台,当然银行的优质客户一般还是会选择银行贷款,这是个人网贷*台无法抢占的客户资源。同样,由于机构网贷*台的利率也远远高于银行的贷款的利率,在一定时期内,机构网贷*台也很难威胁到银行的贷款业务,它们的客户群是存在差异的。总之,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项和盈利状况的消极影响十分的有限。它们可以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带动着互联网金融的进步。

  2.2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众所周知,客户在银行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项,同时也是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存款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客户将自己的钱存进银行,银行应该支付给存款者利息,这是商业银行盈利的基础,一行如果给存款者的利息过高,其相应的通过贷款利息差获取的利润就会减少。除此之外,我国法律规定银行贷款的比例不得超过其存款的75%,如果银行贷款过多,就会影响银行的运行能力,使得银行的信誉降低,大幅减少银行的收益。互联网金融是否加剧了存款的竞争,提升了银行的存款成本,这些都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银行的个人存款的方式和个人的理财产品都会受第三方支付、P2P借贷、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影响。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第三方支付的机构需要将资金以备付金的形式存于某一银行当中买家和卖家在进行资金交易的主要是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这笔资金在交易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的存款账户中,在这一过程当中银行的活期存款在整个银行体系当中没有变化,但是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是以定期存在银行的,银行的定期存款的利率高于活期存款,这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但是由于银行的存款金额巨大,第三方支付对于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的影响也十分有限。P2P借贷主要是对于银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方面有印象,由于P2P借贷有着较高的利率,同时风险也相对较大,一般选择P2P借贷的都是风险爱好者,大部分的客户还是会选择银行进行投资理财,所以P2P借贷这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对于银行的盈利也是十分的小。余额宝作为一种类似于货币基金的理财产品,对于小额存款的客户来说,它的利率明显高于银行,而且程序较为简单,这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银行的部分存款。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但是随着国家对于余额宝等理财产品的管控,再加上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更加合理的理财产品,余额宝优势也不是那么的明显,长远上来讲,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对于银行的盈利也会越来越小。

  3对于商业银行提升盈利的建议

  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就需要加快互联金融业务的发展,加强自身的金融业务和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和发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在相互合作中互相学习和相互借鉴,不断地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3.1通道业务

  显而易见,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它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互联网金融可以十分方便快速的为个人和小微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其自身的信誉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传统的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的发展相对完善,信誉度较高,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强,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应该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弥补劣势,获取部分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利润。

  3.2融资类业务

  虽然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在融资业务方面还没有较为激烈的客户群的争夺,但是按照当前这种趋势的发展,这种情况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商业银行应该与互联网金融*台进行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完善自身互联网领域融资业务,有针对性的对个人和小微型企业的优质客户提供一些政策上的倾斜,来进一步推动自身网络借贷*台的发展。

  4结语

  传统的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综合分析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充分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不断深化商业银行的内部改革,积极融入互联网金融业务,促进自身盈利水*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慧娥,赵科.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15).

  [2]蒋黎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0).

  [3]代淼,王聪.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8(11).

  [4]张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和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

  [5]王浩男.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3).

  [6]李宛霖.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现代国企研究,2018(4).

  [7]张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和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

  [8]安鸣旭.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

  [9]吕加会.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研究[J].*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4

  【摘要】金融工具是具有一定特征的金融衍生产品或者合同。就其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期货、期权、互换、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高风险,高收益,高杠杆性,并且,这种工具与实物形成了脱离。尤其近年来,我国理财产品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如何规避理财风险,引导其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我国需要关注的一个新问题。

  【关键词】金融工具 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

  一、金融市场的概括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下特点:

  (1)工具多元化。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对象不仅包括股票、证券,还有各类基金。如社保基、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等,同时,还有各类的理财产品。基金市场的发展同时包括了实物基金和证券基金,这些都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2)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投资市场虽然发展时间短,规模小,但是其投资主体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以往的散户投资、庄家投资、开始向以机构投资、基金投资为主的转化。就投资机构来看,有投资银行、银行理财、社保基金机构、保险金基金机构、境外的合格投资者、以及私募基金等。

  (3)结构层次多元化。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多层次架构:全国性的集中交易场所、区域性的集中交易场所、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的集中场外交易场所。我国股市交易板块又包括了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这些板块分别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区别对待,优化资源配置。在债券市场上,逐渐提高企业债券的比例,降低国债的比例,实现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合理结构。

  二、银行理财的风险及其对策

  (一)银行理财发展的必要性

  自2005年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后,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进入了有法可循,快速发展的通道。近几年,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收益日益受到储户的青睐,尤其是与很低的银行存款利率相比。从2007年到2012年,理财产品的余额已经从5000多亿元发展到了7.1万亿元,资产管理模式呈现跨越式的发展,存量理财产品数量高达32152只,产品类型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的质的飞越。随着理财规模的快速增长,国内银行越来越重视理财业务,已先后有许多银行在总行层面上成立从事理财业务的部门,独立于产品销售部门和自营业务部门,专门负责理财产品的独立研发设计和投资运作管理,理财业务逐渐向专业化、专职化方向发展。

  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是顺应市场的需求,不仅有利于金融产品的优化,也提高了储户的收益性,增加了居民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银行职能的转变。至今为止,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模式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因为大量的资金流入银行,成为了银行的库存资金,另外,也是我国基于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限制资金的使用,使得资金大量流入国有企业和大型非公有集团公司,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从居民角度来看,是由于居民的投资知识有限,理财意识薄弱,加上我国投资渠道很少,居民或者把钱存入银行,或者流入固定资产的购买,如房产,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有着专业的理财产品开发人员,雄厚的资本实力,他们的发展有助于引导社会合理投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尚未*息的欧债危机给我们带来深刻教训,金融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发展就会因泡沫过度走向毁灭。银行理财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二)理财产品的风险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时期,居民财富进入积累阶段,这就为理财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在看到理财产品在未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完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客户直接面对的理财产品是一堆专有名词组成的产品合同,并且合同并没有具体对于产品的概括,而且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变相吸收存款,我国《商业银行法》命令禁止对客户承诺高收益,这就使得高于基准存款利率的收益率不能明确写进合同,使得收益不能明确表达,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另外,我国居民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面对林林总总的产品,其选择依据就是商行的承诺收益,但是,高收益往往面对的是高风险,商行的普遍做法是隐瞒其产品的风险性,客户面临着潜在的损失,如中信银行事件。

  其次,我国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虽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林林总总,收益率也有差别,但是其所购产品仍然为股票、债券,并且,其销售部门为基层部门,其理财经理对于客户不加区分推销同等产品,主要区别仅为收益率的差异。就专业知识来看,商业银行应该将客户分为有无投资经验,并针对不同类的客户提供不同风险的产品;再者,客户的存款和收入情况不同,对于理财产品的收益也不会一样,如高端客户希望得到类似于私人银行的服务,中低收入客户希望得到时间短,收益稳定的服务,因此,不加区分客户,都提供同质的产品,虽然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也不断发展,实际上是形成了需求缺口。

  (三)防范与风险对策

  (1)增强客户风险意识。商业银行和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应该致力于培养客户的风险意识,履行告知义务,不能诱导客户片面追求高收益,忽视理财产品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基层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明确告知客户其存在的风险性。

  (2)建立健全法律体制和监管机制。对于风险的防范,从根本上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明确禁止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避免过度投机行为。同时,应该明确理财产品的监管机构,做到监管责任明确化。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5

  摘要: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风险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和银行界关注的焦点。证明了将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效率放在统一框架下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另外,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实现了将更多反映商业银行效率状况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纳入到DEA模型中,以更全面准确地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水*进行评估。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一些银行通过承担比较高的风险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水*。因此,将风险因素纳入到效率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对于效率评估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风险;因子分析法

  1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

  在经济学界,著名经济学家R.W.Shephard在研究生产成本时,曾引进被称为“距离函数”的公式。随后,Farrell开创性的从微观视角对企业效率问题进行研究,其对于效率的衡量是基于前沿函数或边界函数来表示的。他指出在经济生产中,所有生产可能最佳解的点的连线组成一条效率前沿,该效率前沿将所有的生产可能的观测值都包络于生产前沿曲线之内,所以被称为包络线。Farrell指出厂商在产出量固定的情况下,有潜在的投入成本最小所组成的生产前沿,此前沿为具有完全效率的生产前沿,而任何一个生产点与生产前沿之间的差距,就是此生产点的无效率程度。按照Farrell的思想,以非预设生产函数形态取代通常的预设生产函数形态的方法来评估效率问题,这也是非参数方法的最大优点之一。

  在此之后,Charnes,Cooper和Rhodes将Farrell的思想进一步的推广,建立一般化的数学规划模型,即CCR模型,在规模报酬固定的假设前提下,评估多项投入和多项产出的生产决定单元的相对技术效率水*。后来,Banker,Chanes和Cooper放开规模报酬固定的假设,建立了BCC模型,进一步的将CCR模型中评估得到的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Fare建立了Malmquist生产力变化指数,用来考察两个相邻时期生产率的变化。

  DEA方法测度商业银行效率的关键在十选择合适的投入产出项目。对商业银行投入及产出进行定义的常用方法有:(1)生产法。银行被认为是存款账户和贷款服务的生产者,能产生利润的即为产出项目,若该项目需要净支出(费用)时即为投入项目。因此,银行产出项目为开设的各类存款账户的数量、通过存款账户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如开支票的次数)和提供的贷款业务的项数;银行投入项目为资本、劳动力及营运成本;

  (2)中介法。银行从资金有剩余的居民和企业手中获得资金,然后把它提供给需要资金和企业的居民,银行是这一过程的中介者,银行的产出项目是存款和贷款的金额,运作成本和利息成本构成了银行投入项目。

  (3)资产法。银行产出项目严格定义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项目,主要是贷款和证券投资的金额,银行投入项目定义为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项目。在具体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于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差别非常显著,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使用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不一致。DEA模型是通过线性规划的方法比较产出和投入的值,而投入产出指标的差异必然造成每个评价单位效率值的差异,为了能准确地对银行效率进行评价,我们需要全面准确地选取指标对银行特征进行描述。二是没有考虑银行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是银行竞争能力的体现。根据金融学理论中的风险补偿原则,风险与回报之间是对称的,即高回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高回报是对高风险的补偿。因此,如果不把风险作为产出,或作为影响产出的因素进行考虑,仅仅考察银行的投入与其它产出之间的关系来度量银行的效率,这必然会造成效率的评价结果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商业银行的效率目标必须服务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作为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无疑是其目标中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一个,但商业银行同时作为一个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的特殊位置,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也应该纳入到其经营的目标体系之中。

  因此,为了更全面的度量商业银行的效率,本文将把反映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各个不同方面特征的指标纳入到DEA模型中。具体地,本文选取了职工总人数、机构总数、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所有者权益、存款、利息支出和营业费用八个不同方面指标作为投入变量,选取投资、贷款、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税前利润、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指标作为产出变量。这里仅对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两个度量商业银行风险水*的指标作一个说明,其它指标由于在其他作者的文献中都有出现,这里不再累赘。

  (1)资本充足性。资本充足性反映了银行的规模、优质资产水*、利润积累水*、资产配置合理星级资本的质量。考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常用的指标有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率、风险资产准备金率、资本杠杆率、核心资本长期债务率及权益与未分配利润比率等。我们在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情况下选择了权益与未分配利润比率作为衡量资本充足性的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权益与未分配利润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2)流动性。流动性反映商业银行在面对现在和将来资金需求时,对短期不稳定资金的依赖性和应对资金变现需求时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流动性相关指标主要有对流动负债依存度、短期流动资产比率、存贷款比例、中长期贷款比率、备付金比率和拆入资金比率等。我国国情具有特殊性,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存在存款保险制度,但我们国家的信用是商业银行无形的存款保险,客户储蓄存款更多的是出于预防性动机,发生流动性危机造成银行恐慌的概率很小,因此,我们无论从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或者是资产负债和理哪一个角度出发都可以。我们吸收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思想选择存贷款比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产的流动性。

  最后,由于受到DEA模型中投入产出指标硬约束的限制,我们将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分别对产出和投入指标进行提练,寻找出最本质的投入和产出变量。

  2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我国12家商业银行2006年的数据,计算过程借助于SPSS11.5软件操作完成。由附表1可知,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投入变量我们选入了2个公共因子,产出变量选入了3个公共因子。从累计贡献率来看,投入变量的2个公共因子反映了原有信息的99.69%,产出变量的3个公共因子反映了原有信息的96.99%。

  从表1中可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得分明显偏低,从技术效率来看,仅建设银行和*银行的效率得分达到所有商业银行得分的*均值,农业银行的效率得分在样本银行中排名倒数第二。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效率得分最高的是华夏银行,其次是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银行。从规模报酬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达到理想的规模状态,有一半左右的商业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而一半左右则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从纯技术效率来看,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差距不大,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华夏银行和交通银行均达到效率满分,全部样本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均分也比较高,达到0.918,但这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农业银行,其纯技术效率分值仅为0.474,处于非常落后的一个水*。

  最后,为了判断我国商业银行中是否存在为了追求高效率而采取了高风险的行为,本文还计算了未考虑风险因素时各样本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得分(见表2)。另外,表5中还包含了考虑风险因素后各样本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得分,考虑风险因素前后技术效率得分之差以及反映各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度量指标(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从技术效率值的变化情况来看,考虑风险因素前后变化最大的是深发展,其效率差值为0.579,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深发展的两个风险度量指标也表明其风险程度是最高的。在样本商业银行中,深发展的资本充足性是最低的(2.5%),其流动性也是最差的(1.092)。为了更准确地判断我国商业银行中存在的效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我们计算了考虑风险因素前后效率差与风险度量指标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的相关系数,它们分别为-0.42和-0.72。这表明,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存在着为了追求高效率而采取高风险的行为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些商业银行的高效率是通过牺牲其风险水*(降低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为代价而获得的。在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效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很明显,一些银行通过降低其流动性而获得效率水*的提升。

  3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从众多的投入和产出变量中抽取出最重要的投入因子和产出因子,通过提练的投入因子和产出因子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同时,将风险问题纳入到商业银行的效率分析框架,将效率分为未经风险调整的效率和经过风险调整的效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一些商业银行通过承担过高的风险,而获得未经风险调整的效率水*的提高。为此,可以看出,将风险因素纳入效率的分析框架中对于效率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衡量时采取了比较单一的指标,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是引入综合的模型指标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更科学的计量,并将其纳入效率的评估模型中。当然,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在对效率进行评价时纳入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而实证只是对此观点所进行的初步验证,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ergerA.N.andHumphrey,D.B.,EfficiencyofFinancial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SurveyandDirectionsforFutureResearch[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97,98,175-212.

  [2]CarboS.,GardenerE.P.M.,WilliamsJ.,EfficiencyinBanking:EmpiricalEvidencefromtheSavingsBanksSector[J]ManchesterSchoo1,2002,70(2):204-226.

  [3]郭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决定因素的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05,(2).

  [4]孙会国,李泽广,吴立行.*的商业银行X-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南大商学评论,2005,(2).

  [5]王聪,邹朋飞.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1).

  [6]王付彪,阚超,沈谦.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8).

  [7]徐传谌,齐树天.*商业银行X-效率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3).

  [8]朱南,卓贤,策屹.关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与改革策略[J].管理世界,2004,(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5篇扩展阅读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5篇(扩展1)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与防控策略论文3篇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与防控策略论文1

  摘要:

  商业银行是一个主要以经营货比为主的企业,有着极高的风险性、效益性。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说,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困难,风险越来越大,其中审计风险就是重要的一项。本篇文章我们主要围绕商业银行的审计风险展开,分析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并且制定相关的防控策略,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防控策略;国民经济

  一、引言

  当今社会中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性,纵观整个社会形势用发展的眼光做事。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不断冲击以及全球经济萎靡现象的到来,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开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说提高资产负债规模、业务产品的创新等等。但是经济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要分析社会形势,将风险降到最低,做好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保证商业银行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审计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渐转变为“风险、管理、效益”等的审计,各商业银行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所谓“审计风险”则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后表达错误或不合理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这三类。

  (一)固有风险

  所谓“固有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假如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的某个业务环节出现重大的违法问题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出现固有风险的可能性比较高,它是由于其自身经营货币的独特性质造成的,可能会出现在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二)控制风险

  所谓“控制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业务环节中出现了大的违法违纪问题,但是并没有被银行内部发现、控制和纠正的可能性。这一风险的实质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权利过于集中,工作人员素质较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明显较低。

  (三)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则是指审计后商业银行的业务环节中出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未被发现,并且给出了错误意见的可能性。这一风险是审计风险中唯一的可以由审计人员控制的。商业银行审计风险是由以上提到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其中固有风险是银行本身特点造成的;控制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这两类风险都是商业银行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人员无法控制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将审计风险防控重点放在检查风险上。

  三、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的防控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审计风险所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审计工作力度不够、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知识能力匮乏、审计工作技术不先进、审计工作不规范等等。

  (一)提高审计风险意识

  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都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只有从思想上提高风险意识,工作人员才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提高职业责任感,及时发现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审计风险的防控。商业银行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直接影响了审计风险的防控能力。

  (二)加大审计人员的能力培训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商业银行的审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通过日常的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等。商业银行应该切实重视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素质能力,银行审计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经济、金融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水*、法律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加大开发商业银行审计软件的工作力度。通过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审计软件,可以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中数据处理、分析等工作。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还可以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四)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商业银行应该制定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序,这样可以保证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只有切实控制审计风险,特别是可以由审计人员控制的检查风险。商业银行的审计机关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做好审计工作中的每一步,对工作中的每个阶段都实行严格的把关。审计工作开始前要充分调查,制定合理的方案计划;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只有不断加强规范性,才能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和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业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审计风险也随之而生。由于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水*的稳定和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商业银行中存在的审计风险,及时的发现各商业银行存在的审计风险隐患,切实做好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思涵。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与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4期

  [2]黄煜,华严冬。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管控[J]。时代金融(中旬),2015年6期

  [3]李传奎。新巴塞尔协议背景下银行审计风险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3期

  [4]张沁。A银行H省分行内部审计风险监控系统完善方案金融学[D]。广西大学,2014(学位年度)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5篇(扩展2)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3篇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1

  (一)利率风险管理

  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开拓了银行更广泛的非利息收入来源,但利息收入在银行的总收人中仍然占有重要份额。20世纪80年代以后宏观经济的变化带来市场利率的波动,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利率波动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风险之一。因此利率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放款后,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同时也称为违约风险。这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和主要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预先控制,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办法,制定信贷投向政策,核定客户等级和风险限额,确定客户授信总最。

  过程控制,包括按照授权有限的原则,制定授权方案,完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机制,对各类超权限授信业务进行审查。

  事后控制,包括对授信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执行情况和授信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或非现场检查,对贷后管理、资产质量状况作后评价,并以此相应调整授信政策和授权方案。

  在整个风险控制过程中,重要环节是单笔资产的风险识别,即将若干单笔资产的集合构成的整体资产组合。其中,客户评级体系和债项评级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又是风险识别的重要内容。

  (三)投资风险管理

  随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品种的增多,证券投资风险的管理越来越重要。证券投资风险包括证券发行人信用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证券投资风险估计大多采用数学方法,如证券价格差异率法、证券收益离差法等。风险处理包括:投资时做好市场调研预测,进行风险预防并采用分散投资原则和各种套期保值手段;投资期间做好市场跟踪,随时了解风险动向;出现问题时,择机脱手,摆脱风险,降低损失。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2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

  (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

  (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

  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

  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

  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

  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

  (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

  (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

  (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5篇(扩展3)

——我国商业银行薪酬管理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薪酬管理论文1

  一、引言

  完善的银行薪酬管理体系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其推动业务发展、提升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但薪酬管理执行不力,也可能导致激励扭曲,助长过度承担风险行为,对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看,薪酬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是造成高管过度冒进,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性组织以及各国监管部门纷纷出台措施改革金融机构薪酬机制。2009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了《稳健薪酬实践的原则》,并随后出台了《稳健薪酬原则的执行标准》,力求提升金融机构薪酬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2009年8月,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公布《薪酬准则》,要求金融机构薪酬制度必须与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相结合,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薪酬政策进行评估,对违反规定的金融机构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2010年7月,美国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简称“《多德—弗兰克法案”),明确美联储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并可强行中止金融机构不恰当、不谨慎的薪酬方案,以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

  我国也不断加强金融机构薪酬管理制度改革,*于2009年4月下发了《关于国有金融机构2008年度高管人员薪酬分配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国有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进行了初步规范。2009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和水*,并要求与业绩考核挂钩。2010年2月,*颁布了《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薪酬审核管理办法》。作为银行机构的监管部门,银监会也于2010年2月发布《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要求各商业银行自上而下建立薪酬水*与经营业绩、风险水*相匹配的薪酬制度。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激励与风险挂钩不足、偏重短期激励等一些突出问题,会给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留下风险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薪酬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薪酬管理体制

  在总行层面,目前各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以董事会作为责任主体的薪酬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下设薪酬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薪酬制度和政策的审议。监事会负责对薪酬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经营管理层作为薪酬制度执行机构,下设绩效考核委员会,负责指导全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实施,该委员会一般由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内部审计部、风险控制部、合规部等部门组成。

  在分支行层面,各商业银行薪酬管理一般采取总行统一领导、分行具体实施的管理模式,总行按期划拨工资总额,年终汇算,分行负责员工薪酬的具体核算和支付。在薪酬管理制度体系方面,各商业银行普遍制定了银行岗位职级管理实施办法、薪酬管理实施办法、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

  (二)薪酬结构体系

  目前,各商业银行薪酬基本上由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福利性收入等构成,而诸如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及员工持股计划等形式的中长期激励相对欠缺。

  基本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各种生活补贴,主要根据职位级别、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等因素确定,并按月支付。银行一般将岗位分为营销类、管理类、支持保障类等前中后台多个序列,每个序列分为多个职位等级,每个职位等级分为几个档位,每个档位对应具体岗位的薪酬标准。

  绩效薪酬主要与岗位履职和业务开展情况相挂钩,一部分根据季度经营业绩考核情况,按月或按季发放,剩余部分根据年度考核结果以年终奖等形式支付。近年来,绩效薪酬在整个商业银行薪酬结构中的占比逐步提高,一些银行绩效薪酬占薪酬总额的比例接近甚至超过50%,且区别不同类别人员占比有所不同。如某银行规定,总行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绩效薪酬占总薪酬的40%,营销人员绩效薪酬占总薪酬的60%,柜台人员绩效薪酬占总薪酬50%。一些银行为有效防控风险,对高管以及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上的员工的绩效薪酬还采取了递延支付方式,其中高管绩效薪酬延期支付的比例一般超过40%,延期期限一般为3年。同时,一些商业银行还制定了绩效薪酬延期追索、扣回规定。

  福利性收入包括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保险费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还为职工购买了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

  (三)绩效考核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了绩效考核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

  从绩效考核的实施方式来看,绩效考核主要包括对机构的考核和对人员的考核两方面,考核频度主要有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绩效考核方式为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一般由绩效考核小组对重要经营管理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评分结果和绩效薪酬挂钩。一些大型银行和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了关键绩效指标(KPI)、*衡积分卡等国际通行的绩效管理方法,在二级分行绩效考核办法中比较注重以经济资本指标(EVA和RAROC)导向,兼顾质量与风险、规模与效益的相互*衡。为了避免利益冲突,审计、财务和风险控制部门员工的薪酬相对独立,对其考核主要与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相关。

  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来看,尽管各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均由经济效益指标、风险控制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等三类指标组成。经济效益指标包括资产指标、负债指标、中间业务指标、利润指标等。风险控制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贷款集中度、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案件事故发生情况等。社会责任指标包括依法合规经营情况、风险管理及信贷政策的执行情况、服务质量等。一些银行还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指标作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之一,鼓励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从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来看,绩效考核结果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薪酬发放的主要依据,除了物质报酬之外,很多商业银行也将绩效考核结果同时作为员工个人培训、奖惩、晋升的重要参考,或作为对被考核单位或部门授权调整、资源分配的依据。例如,一些银行对客户经理的.等级划分按照综合业务量情况进行挂档评定,对于考核得分低、排名靠后的部门或支行负责人,采取降级或免职的处理方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个别银行机构对薪酬制度改革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一些商业银行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对薪酬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仍存在偏差,认为薪酬改革就是全体涨工资,未能体现“突出效益、兼顾公*、严格考核、按绩取酬”的原则。薪酬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较低,向重点区域、重点业务、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不够,尚未按业绩考核拉开档次,不能对员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二)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缺失,薪酬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总体上看,商业银行薪酬仍以短期为主,结构还较为单一。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绩效薪酬占总薪酬的比例有所上升,但诸如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及员工持股计划等形式的长期激励在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中基本上还不存在。递延支付机制也尚未在商业银行薪酬管理中得到普遍运用。一些已经建立了递延支付机制的商业银行,也存在递延期限与银行风险暴露不相一致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该机制在约束经营者冒险行为、防范道德风险方面的作用。

  (三)过于强调存款等经济效益指标,对风险控制和社会效益指标重视不够

  一些银行客观上存在“重发展、轻风险”的现象,如一些中小银行在绩效考核中存款指标的权重就占到经济效益指标的60%以上,而对风险控制等指标的权重较低。如某银行将经济效益指标的标准分设为100,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业务合规等指标作为扣减项,扣分上限仅为30分。部分银行对于考核期间发生资金案件、火灾等事故,仅采取扣分的惩罚;而对主管领导,仅对涉案金额在一定金额以上的重大违法案件取消主管领导的当月绩效奖,无法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四)部分银行考核指标的客观性与灵活性有所欠缺

  银行中后台人员的考核是整个绩效考核中最难精确衡量的一个环节,因为中后台人员的工作性质难以通过较为准确的定量数据反映,即便有这样的数据,也存在繁琐和取得周期较长等问题,这都可能一定程度上形成绩效考核结果的主观性。此外,一些银行经济效益指标的设置缺乏灵活性,例如在年初下达各项指标计划时,未充分考虑到监管环境及市场因素变化,在监管环境或市场因素变化后,年初下达的指标任务往往不切实际,造成分支机构为完成任务而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容易导致风险控制的弱化并催生不正当市场竞争。

  (五)一些银行对全面绩效管理的理解较为狭隘

  科学的绩效管理应该是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估及绩效结果应用等环节及关键管理活动在内的循环体系。而实际工作中一些银行把绩效考核简单等同于绩效管理,而忽略了绩效辅导等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绩效管理缺乏有效的宽度,也容易导致在绩效管理中轻过程、重结果,使绩效考核制度缺乏持续的计划、指导、评定和激励作用,不利于发挥绩效考核持续提升绩效水*和绩效贡献的重要作用。

  (六)个别银行人力资源系统电子化水*不高,影响薪酬管理效率

  一些中小银行人力资源系统比较滞后,薪酬管理还停留在半手工阶段,员工薪酬需要由人力资源部的员工手工计算,再手工录入到人力资源系统,既影响了薪酬管理效率,也存在操作风险。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加强薪酬资源配置,推进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改革

  商业银行应继续完善以综合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薪酬资源配置机制,加强以价值和效益为导向的工资总额分配办法,紧扣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战略、重点业务的薪酬资源投入力度,激励价值创造。

  (二)立足现实,构建多元化薪酬激励结构,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协调

  商业银行应逐步建立包括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在内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使高管和员工重视企业长远发展,避免短期性冒险行为。严格绩效薪酬递延支付,使延期支付比例和期限直接与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和所承担的风险挂钩,进而使工作人员的行为更加长期化,使短期激励和长期风险控制更加*衡和一致。

  (三)加强绩效辅导与反馈工作,逐步形成考核循环系统,进一步提升绩效效果

  商业银行应改变过去传统意义上绩效考核替代绩效管理的认识和做法,完善绩效管理环节,特别是要加强各层面绩效管理过程中原来比较缺乏的绩效辅导与信息反馈环节的工作,逐步将绩效辅导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

  (四)完善绩效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应按照监管部门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制度和方案。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应以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导向,具体考核指标设置应充分体现经济增加值这一核心目标,同时考虑长期性指标与短期性指标*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衡、先导性指标与滞后性指标*衡,逐步引导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大薪酬信息披露力度,强化银行机构薪酬监管,构建对银行机构薪酬的多重监督机制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加强对本行薪酬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审计部门应定期开展薪酬制度设计和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并及时将审计结果报告给董事会和相关监管部门。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薪酬信息披露机制,加大薪酬信息披露,加强股东和公众对银行的监督。监管部门应定期审查银行机构尤其是缺乏外部监督的中小法人银行业机构的薪酬制度,对存在突出问题的金融机构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5篇(扩展4)

——银行风险防控心得体会5篇

银行风险防控心得体会1

  xxxx年3月11日我行展开了“合规管理年”活动的学*动员会。通过我们深入学习,把理论具体化,根据实际建章立制,以规章制度管理人,以规章制度约束人,以规章制度培养人,以此我们要坚决遵循合规守纪的行为习惯。从“严”开始,抓实抓细,增强自己遵章守纪、依法合规经营的观念和抵御职务犯罪的能力。经过学习,因此,我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勉励自己日后更加时刻提醒自己的主动合规“意识。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人和他的女朋友逛街,看到红灯便闯了过去。女朋友说,你连红灯都敢闯,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就跟他分手了。他又结识了一个女友,逛街时,看见了红灯,便老老实实地等,女友不高兴了,说你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什么事?

  这虽是一则笑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一些人对法律、规则的漠视。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小到闯红灯、轧黄线、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大到随意违约、坑蒙拐骗、违法乱纪。对这些现象,有的人似乎已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殊不知,个人意志高于社会规则,个体行为凌驾于制度约束之上,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和行业规则是社会运行、企业发展的基石,是社会有序运转、企业健康发展、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合规是银行职业者的生命线。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法律富有弹性,形同虚设,社会必定混乱无序;如果规则可以灵活掌握,随意调整,人人不择手段,以实现一已私欲为目的,企业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远的不说,从近年来,邮政储蓄所发生的资金案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银行管理遭到质疑,员工法纪意识、道德水准遭到否定。究其原因来讲非常简单,“十案十违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发生案件的最主要原因。

  以案为鉴,以过为镜,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该意识到在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信贷业务发展的同时,提高现代经营理念,深入推进违规积分,切实强化案件防控的重要性、紧迫性。它是搞好内部管理的中心环节。旨在提倡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弘扬诚信、合规、尽职等职业价值理念,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应该意识到,规矩不是阻碍个性发展的枷锁,却恰恰是个人想取得成功,企业稳健经营的核心环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诚然,我们谁也不希望,一场运动式的教育活动之后,违规操作的问题卷土重来;不希望因为个别人的随意操作和小问题不断,使全行员工的利益受到牵连;不希望再有惊天动地的案件发生,却只能在事后感慨万千。因此,凡事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起防范“人”险的长效机制,最为一名信贷员,我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做起,从这一分钟做起。做一名合规守纪的信贷员,关健要树立四种意识、做到两个加强。四种意识为:一树立合规办事意识,坚决剔除凭感觉办事、凭经验办事、凭习惯办事的陋习,摒弃片面强调业务发展,忽视风险管理;片面重视市场开拓,忽视规章制度建设的陈腐观念,从管理的结构和细节中加强风险管理和防控。二树立责任意识,信贷员应本着对事业负责任、对领导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处理业务要认真审核各项要素。用制度规范工作和业务操作,将安全经营贯穿于业务始终,杜绝风险控制“盲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三树立监督意识,员工相互之间不能盲目信任,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信任必须建立在遵章守纪、按章办事的基础上,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形成自觉监督的意识,养成相互监督的习惯。四树立保密意识,信贷员要作好行内贷款人员资料保密工作,更要作好为客户的保密工作。两个加强为:一要加强违规监管力度,工作中凡不执行规章制度、违规操作业务的,不论是否造成经济损失,都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二要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在工作作风上员工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脚踏实地、积极履行好工作职责。主动热情的为广大客户及周围同事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完成好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守法意识,从业务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入手,加强规范化建设,对于业务操作违规的行为警钟长鸣,从思想意识上和行动上自觉防堵不良贷款案件的发生。

银行风险防控心得体会2

  风险防范是银行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话题,每个行员都必须深刻的认识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防范风险发生的方法。几乎每天网点早会都会向行员提及办理业务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风险发生,同时像行员介绍一些案例让每个行员在为客户办理业务的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情况能够有效的避免风险出现。近期逸景翠园支行发生的案例又是一次银行柜员在风险防范认识不够深刻的表现。

  该案例反映了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1)柜员疏忽大意,处理业务操作不当,造成大额记账差错。

  疏忽大意是柜员办理业务时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有些柜员觉得特别熟练的业务更加容易引起错帐抹帐交易,一味地追求效率而不认真审核输入内容的准确性。开户时户名录入错误;汇款业务金额,日期,姓名,账号,西联汇款收汇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和有效期等极易录入错误,而且错了有时也比较难以发现。取款操作成存款造成了自己短款,如能及时发现还好,待客户离开之后才发现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有实际的案例的。所以我们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对每笔操作都认真地核对确保正确的情况下才提交。

  2)原始凭证保管不善,丧失记账依据,存在风险隐患。

  原始凭证是记载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书面证明是记账的法律依据。如果我们随意的把客户的凭证随意乱丢,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该凭证作案引起法律纠纷。我们在每天的营业结束后必须保证我们办理业务过程所产生的传票完整不缺票,不跳票,保证凭证上的要素齐全,没有遗漏客户签名以防止某些有心的客户回头告知自己没有办理过该笔业务,而引起经济纠纷。填写错误的凭证交回客户自行作废,办理业务过程中打印的错误凭证如果是不需要跟随传票作附件的,应该使用碎纸机作废,不能随手扔进垃圾桶。对客户资料也要妥善保管不能随便泄露客户的资料。

  3)柜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代客填写单据。

  代客户填写单据极易引起客户纠纷,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客户抱怨自己填写单据很慢赶时间或者自己不会填写该单据要求柜员帮忙填写,这时作为临柜人员我们必须严格清楚不能代理客户填单了解代客填单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要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工作,或者叫大堂经理指导该客户填写单据确认客户本人签字后才能为该客户办理该笔业务。

银行风险防控心得体会3

  在银行业务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客户对于银行网点的不满和期望,以及网点运营效率低下等各种风险因素都迫切要求银行业对现有内部风险积极进行防控。邮储银行为全面提升内部风险防控意识,提高综合竞争力,认真学习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从稳健经营出发,从为城乡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和从事低风险的资产业务起步,通过不断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逐步拓展新业务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队伍的现状,确定内部风险的防控重点和方向,确定培训对象和内容,制定和落实好培训计划,积极引进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改善员工的知识和专业结构,全面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使其逐步适应邮储银行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1.加强领导。

  内部风险防控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网点自主内部控制功能的提升,把推进内部风险防控作为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提高网点的营销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乃至撬动全行内部安全意识,实现工作目标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作为对内部风险防控的内容、步骤、目标和要求都进行明确,为降低内部防控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2.坚持原则。

  坚持优化布控、提高效益原则。本着“稳定内部风险结构”的思路,合理调整内部安全意识,提高网点的创效能力。根据不同的区域和经济条件,加强对基础网点和自助网点的安全风险进行建设,各部门要对自身的安全问题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监督和评价考核, 对执行不力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以确保内部风险控制的质量和效果,通过网点形象建设工作促进网点全方位功能的提升。。

  3.建立机制。

  控制银行内部风险是为了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增加产品销售,但如果不重视内控制度建设、规章制度的落实和风险理念的教育,甚至以牺牲风险来增加服务的便利性,则有可能导致转型的失败。因此,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狠抓制度落实和按章操作,建立先进的风险控制文化和合规文化,督促网点整改,巩固风险安全检查效果。

  4.完善措施。

  通过专业的合规风险教育去进行企业改革,用统一的标准,规范网点的营销模式,实现服务标准化和客户体验的一致性,以提高产品销售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提高网点内部控制的全面转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银行风险防控心得体会4

  风险防范是银行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话题,每个行员都必须深刻的认识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防范风险发生的.方法。几乎每天网点早会都会向行员提及办理业务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风险发生,同时像行员介绍一些案例让每个行员在为客户办理业务的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情况能够有效的避免风险出现。近期逸景翠园支行发生的案例又是一次银行柜员在风险防范认识不够深刻的表现。

  该案例反映了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1)柜员疏忽大意,处理业务操作不当,造成大额记账差错。

  疏忽大意是柜员办理业务时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有些柜员觉得特别熟练的业务更加容易引起错帐抹帐交易,一味地追求效率而不认真审核输入内容的准确性。开户时户名录入错误;汇款业务金额,日期,姓名,账号,西联汇款收汇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和有效期等极易录入错误,而且错了有时也比较难以发现。取款操作成存款造成了自己短款,如能及时发现还好,待客户离开之后才发现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有实际的案例的。所以我们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对每笔操作都认真地核对确保正确的情况下才提交。

  2)原始凭证保管不善,丧失记账依据,存在风险隐患。

  原始凭证是记载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书面证明是记账的法律依据。如果我们随意的把客户的凭证随意乱丢,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该凭证作案引起法律纠纷。我们在每天的营业结束后必须保证我们办理业务过程所产生的传票完整不缺票,不跳票,保证凭证上的要素齐全,没有遗漏客户签名以防止某些有心的客户回头告知自己没有办理过该笔业务,而引起经济纠纷。填写错误的凭证交回客户自行作废,办理业务过程中打印的错误凭证如果是不需要跟随传票作附件的,应该使用碎纸机作废,不能随手扔进垃圾桶。对客户资料也要妥善保管不能随便泄露客户的资料。

  3)柜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代客填写单据。

  代客户填写单据极易引起客户纠纷,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客户抱怨自己填写单据很慢赶时间或者自己不会填写该单据要求柜员帮忙填写,这时作为临柜人员我们必须严格清楚不能代理客户填单了解代客填单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要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工作,或者叫大堂经理指导该客户填写单据确认客户本人签字后才能为该客户办理该笔业务。

银行风险防控心得体会5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从中获得收益的高风险经营行业,因而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银行的永恒主题。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在大量金融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同时,银行业所面临的操作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如何应对防范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如何采取多种防控措施,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以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这是一门风险管理科学。

  一.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在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对外是代表着银行与客户进行业务营销和维系,由于商业银行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使得银行客户经理在与客户打交道时,会使客户对客户经理充满信任。因此客户经理和客户很容易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关系。如果某位客户经理的道德出现偏差,将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2、素质风险。客户经理是银行业务的直接营销人员,因此他们的业务水*,政策水*,分析判断能力和个人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银行业务风险的高低。

  3、形象风险。由于客户经理对外代表银行进行业务营销和客户维系,因此他对外是一个商业银行的形象。如果客户经理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存在以权谋私,怠慢客户,言行粗俗等情况,必然会影响到银行形象和合作关系,会给银行带来客户流失风险。

  4、挖转风险。客户经理大多数是各家商业银行的销售精英,与优质客户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优秀的客户经理都有自己的忠实客户,加上他们手上掌握着大量的高端客户的信息,因此成为挖转的重点对象。如果一个客户经理被他行挖走,他手上的客户必然大部分资产随之转户,造成客户流失风险。

  二.对客户经理风险管理的建议

  1、用人制度高水准,严要求。客户经理代表着银行去服务客户,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和结果会关系到银行客户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严格把好客户经理资格认定关,在众多资格条件中人品和道德是首位。

  2、培训认证制度化,常态化。客户经理是未来商业银行的精英,但是目前的客户经理因工作经验,知识结构,分工机制等因素的制约,离正真能提供综合化的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银行应加强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培训。3、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加大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力度。

  总之,要防范风险最根本还应从治本入手,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客户经理理想信念、思想道教育,建立良好的合规文化,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要教育他们珍惜现有的工作、生活环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远离违法乱纪;要加强职业道教育,引导他们学规学法,增道意识和法制意识,遵章守法;要警钟长鸣,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员工的转化教育,严防道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5篇(扩展5)

——企业战略管理与风险控制3篇

企业战略管理与风险控制1

  1.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企业战略是影响和决定企业的长期目标与选择企业达到既定目标所遵循路线的核心,战略管理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建立优势为目的的一系列的企业活动和努力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根据自身的使命和目标,分析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确定存在的机遇和威胁;评估自身的内部条件,识别企业经营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制定用以完成使命、达到目标的战略计划。

  2.战略管理的内容

  战略管理活动通常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和控制。

  战略制定阶段包括环境研究、企业发展方向、任务的确定,长期目标、战略方案的制定选择,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战略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一般包括政策设计、年度目标的制定和分解、资源配置、组织调整、企业文化重塑等,是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战略评价和控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战略实施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到战略管理系统中来,确保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并且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既定的战略,或者制定新的战略,开始新的战略管理过程。因此,战略管理是一种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对全过程的总体性管理。

  3.企业战略管理的任务

  企业战略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1)确定战略目标;(2)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3)有效地进行企业资源优化。

  4.加强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

  企业战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综观众多企业的失败教训,多发生在其战略管理的失误上,所幸这已经引起企业和企业家们的普遍关注。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首先是企业对内外环境识别的`一个过程。一个企业只有在识别到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与威胁,又认识到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才能制定出与企业发展实际相匹配的战略规划。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高度发展的新环境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企业只有制定愿景清晰、方向明确的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5.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的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经营管理。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全局性;长远性;匹配性;相对稳定性;竞争性;规律性;风险性。

企业战略管理与风险控制2

  1.风险的定义

  风险就是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与人们事先的期望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人们对某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的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存在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一是未来实际结果比人们事先的期望结果要好,这是风险收益,另一种是比人们期望的结果要差,此时是风险损失。

  2.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客观性即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2)不确定性。风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环境的变化有时是突发的,加上人们认识和控制能力的有限性,使得风险发生的具体时间、空间和形式充满悬念。

  (3)两面性。风险损失的另一面就是风险收益,损失和收益是一体、共生的。

企业战略管理与风险控制3

  经过长期的研究,战略管理已发展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企业为进一步加强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扩展企业战略的空间

  首先表现在层次上的竞争,从原来单纯产品的竞争到今天人力资源的竞争、战略的竞争、竞争优势的竞争。其次表现在领域方面的竞争。竞争战略的谋划更多的是在无边界的不同的联盟之间、不同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对商业机会的竞争。竞争的物理空间也由区域性范围扩大到全球。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

  2.加强领导培训,提高其自身能力

  企业战略往往是企业高层领导人的一种价值观念,因此,企业高层领导人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战略意识和技能。很多企业领导人认为下属需要培训,提高战略执行能力,而他们自己或由于忙于具体事情无暇参与培训或根本认为自己不需要培训。孰不知最需要进行企业战略培训的就是企业领导者本身。

  3、让员工参与是企业战略能否贯彻的关键

  当员工不认同战略决策时,就会有抵触情绪。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不理解企业制定的战略,不明白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何在,那么,他们将难以理解面对的多样选择。如果销售人员不知道战略,他将不知道向谁销售;如果工程技术人员不知道战略,他将不知道产出什么。如果员工能够参与战略管理,了解企业战略制定经过,就很容易认同战略、理解战略。

  4、寻找市场空隙战略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规模小、经营机动灵活的特点,寻找市场的各种空隙,进入那些市场容量小,大企业不愿意或不便于进入的行业发展。中小企业寻找市场空隙战略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生产大企业不愿意生产的产品,生产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产品。这样在开辟市场领域时,中小企业就可以在被大企业忽视的市场空隙中寻找商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外,还可以利用“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机制,寻找新的空间,避免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小企业在采用市场空隙战略开辟市场领域时要建立一套高效、灵敏的信息系统,准确及时的捕捉和分析市场信息。

  5、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任何有效的战略都是由人来制定和实施的,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战略管理的效果。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与开发机制;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其存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员工自身能力有限;二是缺乏让员工充分发挥才能的机制。因此,可以靠更新观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员工的培训,重视员工的个体成才;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和*等的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高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

  6、特色经营战略

  中小企业一般无法做到大型企业那样的规模经营,这就决定了其产品在技术、价格、成本、质量等方面难以与大企业相抗衡。中小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利用其离市场近,较易接近顾客的特点,采取特色经营战略,突出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某一方面特色和风格吸引顾客。特色经营的推出通常要以提高成本为代价,包括设计开发,使用高档原料等等。因此在实施中,中小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营能力处理好特色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其战略成功的关键。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5篇(扩展6)

——内部控制论文3篇

内部控制论文1

  摘 要:近年来,内部控制是企业研究的重点内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但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最多的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忽略了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在我国企业内外部环境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 研究。

  1 民营企业现实状况。

  在我国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都很相似,在刚成立的前几年发展迅速,过后几年经营状况开始恶化,甚至出现破产、资不抵债,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的很少。

  民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根据最近几年*发布调研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均存活期限为3.7年,而国外中小企业的*均存活期限相对较高,其中美国中小企业寿命比我国高出1倍多,欧洲和日本大概高出2倍多。虽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来推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寿命仍然很短。主要原因是其自身原因,有着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内部经营恶化。因此,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家族式经营。

  家族式经营是我国民营企业中最常见的经营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的创立者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大多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全凭个人的经验和个人兴趣爱好做决策,公司的股份基本上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高级管理层也由家族成员担任,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即使有董事会,成员大多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常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其组织结构缺乏规范性,没有科学的考核方法和标准,考评受到家族关系的影响,没有根据每个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有些奖励无法兑现、对家族内员工犯了错,惩治措施也落不到实处。

  很多民营企业没有设立清晰的岗位职责说明书,职责划分不清楚,为了节约成本,让家族里的人同时兼任多个岗位工作。一人多职虽然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实则存在内部重大控制缺陷,很容易导致隐瞒资产和财务舞弊行为,这种模式将会束缚企业的发展,使企业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2.2 高层管理者文化水*低。

  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中,其创立者大多文化水*较低,公司员工本科及以上学历也很少。然而,这并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公司管理者缺乏不断学习的精神才是关键所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不了解,知识更新已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更不要说将这些管理理念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的缺失直接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使企业失去了竞争优势,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一般缺乏创新精神,最为关注的焦点是利润问题,重视短期利益,对于企业其他方面,如内部管理等,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新的发展方向。

  2.3 规模较小,缺乏企业文化。

  民营中小企业在创立时,规模普遍较小,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难以占据有利地位,规模过小,难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在遇到风险时,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年限一般较短,缺乏相应的文化积淀,在遇见危机时,其风险应对能力较弱,中小民营企业很少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很多都是生搬硬套一些大公司的企业文化,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公司管理层也没有重视这一问题,当遇到突发问题时,公司员工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培训方面,新进员工除了上岗前业务知识培训以外,为了节约成本,之后再没有培训机会,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4 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措施。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认为风险评估是一个虚指标,不像利润指标那么实在。企业的管理者也普遍认为公司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必要,缺乏对风险评估的正确认识,公司内部没有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当企业有风险时,多数管理人员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而不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风险进行分析。对于已经存在的风险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任其发展,长此以往,公司将面临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大部分民营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在判断风险时只需识别企业的内部风险,从而忽略了外部风险。

  3 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3.1 树立现代企业价值理念。

  民营中小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树立现代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高层管理者也应适当转变观念意识,逐渐改变现有陈旧的经营模式,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现有家族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引进一些职业经理人进入管理层,要适当下放一些权力给职业经理人,让其有一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明确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能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相分离,使员工熟悉企业的这些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并要求员工在业务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使他们之间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对于接班人从自己的家族中选拔,还是选择职业经理人,应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根据他们的自身能力和素质来选拔,看是否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3.2 拓宽管理者眼界。

  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管理者眼界要开阔,要有很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可以准确把握公司发展的大方向,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决避免追求短期利益。建议对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进行培训,应当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质,定期参加一些培训,并经常关注时事热点,及时把握经济市场趋势,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使管理者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的经营风险就会适当的减少,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就会有保障。

  3.3 注重企业文化的树立、弘扬与传承。

  企业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行为特征、精神面貌和人际交往的动态体现。企业文化对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约束员工的行为具有强大的指引作用。

  企业文化是建立在经营理念基础之上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点,企业文化也不同。企业文化的设立应与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经营目标、业务目标相协调,企业文化树立和弘扬需要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树立起属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员工的心中,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凝聚力。

  3.4 建立风险防范系统。

  建立风险防范系统是企业的有效保障措施,有效的风险防范系统可以使企业在危机发生以前,就能够预测到风险的存在,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将风险降到最低。公司管理层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加大对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民营企业更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特点,经营环境和规模等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系统,防微杜渐,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利用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出民营企业今后将会面临的风险以及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并发现整个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中隐藏的风险和问题,及时将这些数据报告给管理者,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

  4 结语。

  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将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虽然在逐步改善,但内部管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民营企业要想健康发展,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 茶红云.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5(2).

  [2] 陈新屋.浅谈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外资,2011(9).

  [3] 杨雄胜.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J].会计研究,2011(8).

  [4] 李芸达.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落实途径与措施[J].科学经济社会,2010(12).

内部控制论文2

  关注和支持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运行,既是内部审计的职责,也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抓住该契机,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提升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层次。要加快内部审计职能从传统的查错纠弊向促进改善管理转变,深入业务和管理过程,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及科学合理性进行调查、测试以及评价。

  1.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前期准备

  1.1理论学习是做好内部控制审计的前提:由于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较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前,应认真学习2006年发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008年5月*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颁布的《中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指引》等文件,将其作为判断和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规范和有效的依据和标准。同时,通过阅读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成果或书籍,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

  1.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制度和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内容很广。要达到预期效果,企业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工作制度和操作手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规范的审计程序,明确审计内容和各业务循环需关注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控制环节,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企业除了制订《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外,还需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手册》、《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测试模板》。《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要明确内部控制审查和评价的范围、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所采取的措施及报告途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手册》需确定内部控制测试的技术和缺陷标准,包括测试计划、测试工作范围、测试方法、缺陷评价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编制方法等。《业务流程测试模板》需在对业务风险描述、现有控制描述的基础上制订需测试的步骤、应抽取的样本及样本量、测试记录、测试结果评价和缺陷的分类。《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手册》和《业务流程测试模板》三者结合,可使企业的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应遵循的原则

  2.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强调的是内部控制审计的涵盖范围应当全面,具体来说,是指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和事项。

  2.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强调内部控制评价应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着眼于风险,突出重点。因此在制订和实施审计方案、分配审计资源的的过程中,一要坚持风险导向的思路,着重关注那些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高风险领域和风险点:二要坚持重点突出的思路,着重关注那些重要的业务事项和关键的控制环节以及重要的业务单位。

  2.3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强调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只有在审计工作方案制订、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客观性,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在实务中,以下因素可能会影响会影响客观性原则:

  (1)内部控制设计部门与审计部门不独立;

  (2)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足,依靠印象等因素主观评价:

  (3)审计人员独立性不强;

  (4)审计人员与内部控制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不能确定最佳的检查评价范围和重点,测试样本选择不合适,等等。

  3.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3.1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总体情况,制订审计实施方案。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主要业务模式、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下属企业或投资项目等情况。通过观察作业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了解内部控制的总体环境、各业务循环和管理环节所采取的控制程序与措施。在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制订或修改审计实施方案。

  3.2初步评价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功能性评价和健全性评价,如果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正常,可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检查的依据。

  3.3实施符合性测试。深入企业各业务环节,检查各项制度和流程的设计情况和执行效果。

  3.4评价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审计人员对检查到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总结,与国家和主管部门制订的评价标准、规范制度相对照,再结合自己的审计经验验,判断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3.5提交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包括审计评价、存在的缺陷及整改建议等。审计评价要全面、客观、公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执行有效的,应给予肯定:对存缺陷的,应与相关部门或人员沟通,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年末,审计部门根据控制缺陷及整改结果,编制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报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

  4.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方法

  4.1个别访谈法。个别访谈法主要用于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访谈前应根据审计需要形成访谈提纲,访访谈中应撰写访谈纪要,记录访谈的内容。对于同一问题,应注意不同人员的解释是否相同。

  4.2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应尽量扩大对象范围,包括企业各个层级的`员工,题目尽量尽量简单易答,如答案尽量为“是”、“不是”,“有”、“没有”等。

  4.3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是指在内部控制流程中任意选取一笔交易作为样本,追踪该交易从最初起源直到最终在财务报表或其他其他经营管理报告中反映出来的过程,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以此了解控制程序设计的有效性,并识别出关键控制。

  4.4抽样法。抽样法分为随机抽样和其他抽样。随机抽样是指按随机原则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其他抽样是指人工任意选取或按某一特定标准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使用抽样法时,一要注意样本库要包含符合测试要求的所有样本,二要确定选取的样本应充分适当。

  4.5实地检查法。实地检查法是指使用统一的测试工作表,与实际的业务、财单证进行核对的方法,如实地盘点存货法。

  4.6专题讨论法。专题讨论法是指集合有关专业人员就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或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如对于涉及财务、业务、信息技术方面的控制缺陷,就需要召开专题讨论会议,综合各部门的意见,确定整改方案。

  4.7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数据分析,评价关注点的方法。可以将企业数据与历史数据、行业标准数据或行业最优数据等进行比较,从而识别异常的区间。

  此外,还可以使用观察、重新执行等方法,也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开发检查方法。

  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发展较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这并不代表内部控制审计不重要,相反,内部控制审计有助于企业自我完善内控体系,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内控审计制度,探索科学的内控审计方法,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内部控制论文3

  4月,*、证监会等五部门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8个应用指引,1个评价指引和1个审计指引),连同2008年6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建成。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笔者认为,在内控规范体系出台后,内部审计已由幕后走向前台,内部审计理念将发生以下四个转变:即从财务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转变。

  一、从财务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

  传统的财务审计强调的是结果理性,而忽视了对生成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理性的审计。近几年,公司倒闭大多与公司内部控制失效、无法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关。笔者认为,要解决公司财务信息不真实、财务报告误报的灾难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发挥作用的内部审计。《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称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要求经营层在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之前对本组织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程序是管理部门建立的,其执行状况和有效性由管理部门自己评价有失公允,所以,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之前,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向高级经理层提交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高级经理层认可后才能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交。这样一来,就把内部审计人员从“后台”推向了“前台”,本组织的内控状况不佳,内部审计人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内部基本规范》第十五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具有不可推卸的评价和监督职责。这就为内部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转变提供了法理依据,内部审计由结果理性的财务审计向程序理性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是势所必然。

  二、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一直处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的范畴,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的经营层领导之下,甚至有一部分是由负责财务的总会计师或者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主管。这种把内部审计的地位限制在总经理或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的经营层级以下,实质就是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而战略决策层相关的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盲区。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审计委员会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阻塞了内部审计由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的上升路径。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出台,为内部审计由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障。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构建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桥梁和通道。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同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负有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和评价之责,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并通过审计委员会不受限制地接触董事会。在隶属关系上,内部审计部门不再由经营层领导,而是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工作范围不受管理部门的限制,能够确保审计结果受到足够的重视,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现了内部审计部门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经营层(总经理)双轨报告、双重负责的模式。职能性审计报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行政性审计报告向经营层报告。这种转变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经营层经营业务活动扩大到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发展战略等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内容。

  三、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避免内部控制出现空白和漏洞。内部控制强调全过程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那么作为对内部控制负有监督、控制之责的内部审计,也必将变为全过程审计,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

  (一)事后审计的内部控制功能与作用

  事后审计是我国传统内部审计的方式,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和评价,对内部控制进行查缺补漏。事后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内省反思的过程,其侧重点包括战略的正确性、财产的安全性、法规的遵循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经营的效率效果性,企业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进行报告。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人员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出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企业应当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案,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缺陷或者重大风险,应当及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经理汇报。

  (二)事中审计的内部控制功能与作用

  事中审计侧重于审计的实时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借助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实时审计和远程审计都将成为可能。内审人员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实时审计能够及时纠正内控制度制定过程中对既定战略目标的偏离倾向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实现对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管理系统等的实时监控,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在实施事中审计过程中,内审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下领域和环节: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弄虚作假;未经授权、滥用职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在开展业务活动中非法使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舞弊给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员工单独或者串通舞弊给企业造成损失。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应及时通报情况和反馈信息,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事前审计的内部控制功能与作用

  事前审计是一种积极防御性审计方式,审计关口前移,体现了“要我审计”到“我要审计”的理念的转变;体现了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转变。事前审计的控制功能与作用突出体现在对事前控制标准的制定和控制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内审人员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审查决策所依据的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审查决策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与结果。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各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事前审计实质上是对内控体系进行风险评估和识别的过程,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财产的安全完整。事前审计强调在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之前就对风险进行评估,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内审人员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依据风险的重要性水*,运用专业判断,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应当重点关注的重要风险。内审人员应当充分关注包括经营层凌驾、串通舞弊、人为错误或者疏漏、制度滞后等内部控制的局限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内审人员应当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结合风险成因、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一般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承担、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等。事前审计是一种积极预防性审计方式,是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转变

  传统内部审计侧重于查错防弊和对经营业务层的监督控制,甚至和作为被审对象的经营业务层形成了对立面,使内部审计工作阻力重重,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内部审计和作为被审对象的管理层目标应是一致的,都在于实现组织目标和增加股东价值。在防风险、重控制、强监管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必须要转变目标理念,应由过去的查错防弊等一般防护性目标,发展到预测决策、献计献策等高层次的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导向上来。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130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过程,为组织的治理作贡献。内部审计师应对经营和管理项目进行评价,以确保经营管理活动与组织的价值保持一致,应该为改进公司的治理过程提出建议,为公司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途径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其增值功能的实现是一个间接的过程。恰当的内部审计,还会起到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每个连接和降低连接间的协调成本的作用。内部审计创造的价值表现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内部审计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企业的价值就增加了,这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也是显性价值。除此之外,由于内部审计天然的监督职能,还会产生“威慑价值”,即无论内部审计是否发现了问题,由于在公司治理架构中有其存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包括总经理在内的各级管理者产生震慑作用,使其尽忠勤勉职责,避免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以应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检查。当然,这种被动的“自控”行为客观上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这种“威慑价值”的实质也是潜在价值、隐性价值。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5篇(扩展7)

——银行风险管理部职责 (菁选2篇)

银行风险管理部职责1

  风险管理部

  1、认真落实各项金融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和推动落实本行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风险管理规划工作,建立健全本行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2、编制全行不良贷款清收计划,制定相应考核办法,并做好相关指标下达和计划的考核;

  3、调查分析全行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贷风险管理状况,负责对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比例等单项风险指标的监测、预警和变动分析;

  4、制定信贷风险界限,对重大投资、重大贷款、风险资产进行实时有效监控,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

  5、负责全行各项风险评估认定工作,对全行大额贷款申请、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不良资产处置、不良贷款利息减免进行风险预测和认定审批;

  6、负责信贷风险资产管理,监测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清收贷款,定时向领导报告清收情况;

  7、负责不良贷款的化解处置工作,协助网点做好有关涉政、涉案、涉诉贷款的清收工作,做好网点不良资产的核销呈报以及抵贷资产的审批、管理、变现等工作;

  8、负责全行信贷风险管理业务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及时向领导提供有关风险控制防范的数据统计,提出工作建议和政策方案;

  9、建立健全本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修订和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经理岗

  1、全面负责风险管理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对本部门工作进行总体规划部署,确定本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2、负责本部门员工综合管理,包括工作任务分配、员工考核监督、业务指导等;

  3、负责本部门发行或转发的各类文件的最终审核定稿工作,组织制定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组织制定和实施全行不良贷款清收计划和考核办法,做好相关指标下达和考核;

  5、组织调查分析全行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贷风险管理状况,作出流动性预警以及处置预案;

  6、负责组织全行不良资产的清收、化解和处置,协调全行涉诉、涉案、涉政贷款的起诉、理赔等工作;

  7、根据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提出抓好不良贷款管理工作的措施意见供领导参考和决策,并指导督促各网点清收不良贷款;

  8、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不良资产处置、不良贷款利息减免进行认定审核,上报领导批示;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风险监测岗

  1、负责检查全行贷款客户资料,对客户进行风险评级,保证评

  2 级的公正、准确,对贷后发生重大变化的客户进行重新评级;

  2、负责调查分析全行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贷风险管理状况,并起草编制相关风险预警报告;

  3、负责监测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供领导参考和决策;

  4、掌握了解大额贷款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发现风险隐患及时向部门负责人汇报;

  5、负责定期提示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信贷资产进行贷后检查,发现贷后检查出现预警信号的贷款,及时汇报相关领导;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风险评估岗

  1、负责大额贷款资料真实性审核,对大额贷款合同的基本资料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和审批依据的一致性进行审核,确保签订合同质量;

  2、对发放的大额审批贷款逐笔做好登记工作,做好贷款公示、出具《公示无异证明》等相关工作;

  3、负责全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管理;

  4、负责不良贷款利息减免进行初步认定评估,并做好会议记录;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不良资产处置岗

  1、负责全行涉诉、涉案、涉政贷款协调工作,配合网点负责人积极协助人民法院、*机关及*部门全力清收不良贷款;

  2、及时将收到的执行案款和物资入帐保管,归还诉讼执行费用、

  3 贷款本息及相关费用;

  3、负责督促调离职工清收自贷、担保、引荐及责任贷款;

  4、协助不良贷款上升过快、不良贷款较多的网点清收不良贷款;

  5、负责各网点不良资产核销、呈报以及抵贷资产审批、管理、变现等工作;

  6、负责资产拍卖、保管工作。积极与多家拍卖行、各家媒体进行广泛合作,对不良资产进行变现及有效利用,盘活不生息资产;

  7、研究总结不良资产处置方法。认真学习国内外不良资产处置的先进方式,研究不良资产的处置新举措;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综合岗

  1、负责统计、分析全行的信贷业务数据,包括全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汇总台账、全行职工责任贷款台账、涉政贷款台账的建立和登记工作;

  2、负责风险部各类上报上级单位报表的报送工作,保证其真实性、客观性,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向部门经理提供资产状况、市场风险等决策依据;

  3、负责起草风险部发行或转发的各类文件,修订和完善风险资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做好风险部各类文件、台账的接收、整理和归档保管工作;

  5、负责本部门各项统计材料收集、会议记录和报告撰写工作;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银行风险管理部职责2

  风险管理部职能及岗位职责

  一、部门职能

  (一)风险资产监控

  1.负责制定各类内部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定期审查和更新各级限额;

  2.负责汇总全行的信贷资产分类,并最终确定信贷资产的五级分类;

  3.负责审查各支行上报的保全类不良资产,并上报授信审查委员会审批;

  4.就有关市场风险分析向董事会和经营层汇报,并建议相关行动;

  5.制定和推进我行法人客户信用评级工作;

  (二)信贷风险管理

  1.在政策指导和工具支持之下识别、衡量和管理信贷风险,包括信贷风险分析、信贷(含贷款以及票据、保函等与信贷相关的业务)审批和信贷监控;

  2.进行与信贷风险管理有关的培训和指导;

  3.组织、协调总行授信审查委员会会议;

  4.处理与信贷有关的工作,包括放贷的核对、文档管理、各种相关报表以及配合人民银行、银监局完成各项检查、调研工作。

  二、岗位设置及人员

  (一)岗位设置

  目前,风险管理部岗位设置为7个,主要是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副总经理、风险监测与预警、风险数据分析、信贷审查、放款授权、档案综合管理。

  (二)组*员

  总 经 理:杨艳

  副总经理:杨丽

  职 员:张娟、罗春慧、于铁、李静、孙凤娇。

  (三)人员分工

  1.总经理杨艳主持风险管理部全面工作;

  2.副总经理杨丽协助总经理抓好全面工作,并负责风险数据分析及放款授权工作;

  3.职员张娟负责放款授权和信贷档案管理工作;

  4.职员罗春慧负责信贷审查、风险数据分析及授信审查会议会务工作;

  5.职员于铁负责风险监测与预警及信贷审查工作;

  6.职员李静负责风险管理部内勤工作;

  7.职员孙凤娇负责信贷审查及监测企业法人客户信用评级工作。

  三、岗位职责

  (一)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岗位职责1.组织风险评审工作:

  负责组织调查分析全行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贷风险管理状况,并组织编制相关风险预警报告;组织对客户进行风险评级、授信;组织评审信贷风险,为授信审查委员会审批贷款提供支持;组织对通过审批的贷款进行放款;

  2.组织督导对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审核:负责组织督导审阅贷款客户资料,了解贷款客户相关信息;组织督导识别和衡量有关信贷风险及市场风险;组织督导对客户进行风险评级,并保证评级的公正、准确;组织督导对贷后发生重大变化的客户进行重新评级;组织督导为授信审查委员会出具贷款审核意见,确保授信审查委员会做出正确判断,保证贷款发放的安全性。

  3.协调组织授信审查委员会会议:

  负责协调、召集授信审查委员会会议,确定授信审查议题,安排会议议程

  (二)副总经理岗位职责

  1.风险数据监测和分析:

  负责管理全行信贷业务台帐;统计、分析全行的信贷业务数据;统计全行风险管理的相关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所需的风险管理的相关数据。

  2.放款授权(a角)

  负责审阅授信审查委员会会议审批同意放款的客户相关资料,在权限内对客户进行放款授权(a角)工作。

  3.负责全行贷款五级分类汇总工作,并负责最终确定全行信贷资产的五级分类。

  4.各项对内、对外数据(报表)报送:

  负责总行各部门之间数据沟通;负责人民银行、银监局各项数据(各种月报表、季报表、半年报表、年报表)及临时数据报送工作。

  (三)职员岗位职责

  职员张娟

  1.放款授权(b角):

  负责审阅授信审查会同意放款的客户相关资料,在权限内对客户进行放款授权(b角),并负责相关信贷档案管理;核对经过授权的放款申请文件,确保文件的准确;通知有关部门放款。

  2.风险监测与预警:

  负责定期提示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信贷进行贷后检查;督导发现贷后出现预警信号的贷款;督导对出现预警信号的贷款进行通告。

  职员罗春慧

  1.风险监测与预警:

  负责贷后风险预警,及时发现贷后出现预警信号的贷款并对出现预警信号的贷款进行通告,对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的贷后贷款及时提出意见。负责审查支行上报申请保全的不良贷款并组织上报授信审查委员会审议;对其他市场风险进行监控预警,并及时提交相关预警信息和报告。

  2.授信审查委员会会务

  负责授信审查委员会审议的各项信贷业务资料的整理、报送以及授信审查会议记录工作;负责授信审查会议表决票的整理、统计工作。

  3.负责对内、对外风险管理各项相关数据及文字材料的报送工作。

  4.信贷审查:

  负责对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上报的信贷业务审查工作。

  职员于铁

  1.风险数据分析:

  负责统计、分析全行的信贷业务数据;负责全行信贷台帐日常维护工作;

  2.信贷审查(a角):

  负责对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上报的信贷业务审查(a角)工作。

  3.负责大额客户风险监测报送工作。

  4.负责组织全行风险管理条线人员培训工作。

  职员李静

  1.负责风险管理部日常内勤工作。

  职员孙凤娇

  1.负责监测全行贷款企业法人客户信用等级情况,指导企业评级工作。

  2.负责监测全行法人客户大额存款变化情况,并及时上报情况变动表。

  3.负责对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上报的信贷业务审查(b角)工作。

  风险管理部

  一、负责做好对不良贷款的监测、考核、清收、保全工作,化解信贷资产风险。

  二、指导督促各贷款经营网点对不良贷款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逐户分析成因,针对不同的清收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清收。

  三、对不良贷款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抓好不良贷款管理工作的措施意见供联社领导参考和决策。

  四、认真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做到准确分类,真实反映。对各社五级分类工作进行2次全面检查。通过贷款五级分类及时发现和反映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

  五、及时处置抵债资产和闲置的.固定资产。

  六、对单户余额在10万元以上的不良贷款逐户建立监测台帐,实行建档监控,采取措施进行逐户清收管理。

  七、对诉讼时效有效,借款人有可供执行财产的不良贷款,采取加大依法收贷和保全的力度进行清收。

  八、对已失去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通过清理督促基社(分社)向债务人,担保人主张债权,重新恢复诉讼时效或延续担保期限。

  九、对形成损失的呆帐贷款,及时组织上报核销。

  十、完成联社安排的其它工作。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5篇(扩展8)

——混凝土质量控制论文

混凝土质量控制论文1

  《 论钢筋混凝土质量控制 》

  【摘 要】 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建筑工作者,钢筋混凝土的裂缝是公认的建筑施工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而且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大大降低了房屋结构的耐久性;破坏结构的整体性、降低其刚度;引起钢筋腐蚀。因此如何解决这种常见的混凝土裂缝,是设计者和施工者都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裂缝;质量

  工民建中的各种住宅、办公楼,厂房(基础、梁、板、柱)。大坝、渡槽、桥梁等工程的结构大多数是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承担的,因此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在工程建筑中显得尤其重要。钢筋混凝土施工的工艺水*、施工队伍的素质、原材料的质量等因素给钢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下面就如何搞好钢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进行相关论述。

  一、钢筋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一)干缩裂缝: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骨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硬化混凝土在约束条件下的干缩是楼板产生裂缝的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水泥的水化或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干缩。此外,楼板混凝土的收缩也受到结构的另一部分(如混凝土梁、柱)的约束而引起拉应力,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将会产生裂缝,并且能够在比开裂应力小得多的应力作用下扩展延伸。

  (二)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

  (三)支撑沉陷裂缝:新浇混凝土楼板容易在模板、支撑变形的情况下产生裂缝。由于支撑的刚度不足或梁板支撑刚度差异较大,在荷载作用下变形沉陷,施工期间的过度震动使支撑刚度变异部位多次瞬间相对位移以及过早拆模等等都可能使混凝土在发展足够强度以支撑其自身重量之前产生裂缝。沉陷变形也是混凝土楼板裂缝开展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四)温度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五)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

  就施工因素来说,楼板的模板、支撑变形或沉陷,混凝土的制作和捣实工艺等许多方面的施工质量问题以及缺乏养护都会增加产生裂缝或引致裂缝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裂缝的发生和延伸开展与混凝土内在的特性和多种施工因素可能同时存在某种关系。也就是说,同一条裂缝的开展往往由多个原因所造成。

  二、施工工艺方面应注意的几点

  (一)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混凝土应使用设计允许的最小水泥用量和能满足和易性要求的最小用水量,设备允许情况下,不要用过大的塌落度。使用各种外加剂时要注意,尽量不要选用增加混凝土干缩的外加剂;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使混凝土收缩减少,凝固时间合适;混凝土内砂石水泥的级配力求最优。

  (二)浇筑混凝土之前,将模板浇水均匀湿透。

  (三)模板及其支撑系统要有足够的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楼板模板支撑的间距要适宜,使楼板模板刚度与梁模板刚度不至于相差太大。在与施工井架相接的或施工运输频繁经过的楼板模板中适当加强模板支撑系统。

  (四)了解预拌混凝土的级配情况,对某些级配的混凝土,不要过度振捣楼板混凝土,过度的振捣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和泌水,使混凝土楼板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层和水泥浆层,容易产生干缩裂缝。由于一般楼板的厚度不大,使用*板振动器匀速拖过一次就可使楼板的混凝土成型密实。要在混凝土沉淀收缩基本完成后才开始楼板的最终抹面。

  (五)在楼板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要等楼板混凝土有一定的强度后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混凝土终凝初期应避免施工荷载对楼板产生较大的震动。特别是与施工井架相接的楼板,其混凝土施工完成是最后的,而上施工荷载受震动是最早和最频繁的。有些施工单位为了抢工期,在楼板混凝土捣制完成后第二天就上人上材料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往往导致这位置的楼板多处产生裂缝。

  (六)施工期间不要过早拆除楼板的模板支架,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必要时可在拆除模板后在适当位置上安装回头顶。施工机具和材料不要集中堆放在一块楼板上,避免造成较大的荷载使还未达到强度的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

  (七)了解预拌混凝土的收缩曲线,加强混凝土养护,保持混凝土楼板表面湿润。在常温下养护不少于两周,特别是在混凝土终凝初期,要严格按要求进行浇水养护。养护期后,在施工期间特别干燥的时候也应进行浇水养护。

  三、几种常见的裂缝处理方法

  裂缝的修补需要对楼板裂缝进行检测与研究以确定裂缝部位、开裂程度和裂缝产生的原因等。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通常采用的处理方法有

  树脂灌注法——它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并能抵抗混凝土所遇到的大多数化学侵蚀

  聚合物浸入法——适合封闭多重无规则表面裂缝

  钉合法——适宜在不会损坏周围结构的场合下用来锁闭活动裂缝

  表面封闭法——用于修补对结构影响不大的静止裂缝,通过密封裂缝来防止水汽、化学物质和二氧化碳的侵入。

  四、结语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 蒋正武,龙广成,孙振*,《混凝土修补—原理·技术与材料》

  2.大连金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控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五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论文1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论文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