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向孩子学习》初中读书笔记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1-04 15: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1  前几天有幸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向孩子学习》初中读书笔记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向孩子学习》初中读书笔记3篇(完整文档)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1

  前几天有幸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

  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

  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

  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

  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己,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2

  放学铃声响,看着学生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从身旁一蹦一跳地走出教室,作为老师,我觉得知足而且开心。拖着疲惫的身躯,我回到了办公室,有个家长已经等我很久了,一脸的无奈。这位家长没等我坐下来,家长就开始向我抱怨自己的小孩坏习惯一大堆,好吃懒做,在家里只知道玩,脑子其实挺聪明的,家里的智能手机和电脑都会使用,比大人们还更熟练,可是他没有把心思都花在学习上……

  听完这个家长的话,我就陷入了沉思,源于我刚刚看完的一本书,是一名同事向我推荐的,书名是《向孩子学习》。

  这是一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由青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主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成年人向孩子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提出了“成年人为什么向孩子学习”的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成年人怎样向孩子学习”的问题。此书以大量的事实,向读者描述了20世纪末*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大威严的父母在自己小孩的指点下“怯生生”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师也被自己上小学的孩子问得“哑口无言”……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刮目相看,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教学生活中所忽视的,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它改变了我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通俗的看法。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陶行知先生也曾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的确是这样,《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许多小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哇哇大哭起来。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一般都会赶快跑过去哄他,给孩子拍去身上的泥巴,嘴里说着安慰孩子,要孩子停止哭泣的话;或者鼓励孩子:勇敢点,自己可以爬起来的,不哭了;还有的爷爷奶奶喜欢朝“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我怎么打它……

  而书中的小女孩是怎么处理的呢?她一看到跌倒的小家伙,先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在那小家伙身边。她虽然“跌倒”了,可还是“咯咯咯”地笑,那小家伙一看到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和大家玩了起来。

  这种做法真是太巧妙了,小女孩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只是很自然的以一个共同的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朋友的,而且充满了灵性,没有任何的做作和刻意。

  看到这个小女孩的做法,我再联想到自己*时对学生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她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是始终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者的身份。共同的遭遇是无声的教育,它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机智的智慧。透过小女孩本身,我看见了担当教育者的我,对于有行为习惯偏差并屡教不改的学生来说,总是站在教师的出发点去对孩子们进行指责和教育,有时候反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不妨学学故事中的小女孩,去对孩子们感同身受,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老师的身段去倾听,去了解。只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用学生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世界,用学生的心思去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我曾经也当过学生,在我作为一名学生的时候,我就特别渴望老师能够站在我们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一些事情,我觉得这样的老师同学们肯定都会喜欢他。所以在我们俯下身去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学生的时候,才会发现在他们身上还有更多闪光点。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其实还有很多被我们所在乎和注意的事情,在孩子们的身上都是非常应该,非常普通的。书中的大人们心里明白该如何做,但是经常被所谓的通常的做法蒙蔽,等到从孩子身上得到提醒或暗示后才明白。其实孩子们也许自己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们在无形中却做到了,相反,大人们也许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它付诸行动。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在慢慢的同化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变得跟我们一样。简单地思考问题,简单地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真的心来对待孩子。

  看着这位在我面前喋喋不休的家长朋友,我觉得他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多去欣赏他,去理解孩子,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分析怎样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想,我应该把《向孩子学习》这本书推荐给给这位心浮气躁的`家长朋友,一起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一起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3篇(扩展1)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5篇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1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跟上潮流,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要作,在工作上做得更出色。暑期我有幸读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感触很多。我现在身为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有时也为教育问题生感到困惑,为女儿的不听话而烦恼,读了这本书,让我的思想更进一步,是它教会我如何面对现在的学生,如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让她能把我当成她的朋友。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成年人向孩子学什么,成年人为什么向孩子学习,成年人怎样向孩子学习。本书是各位课题组成员访谈诸位专家所记录的一些真实的事例所得出的向孩子学习的结论。本书中的各个小故事都很吸引人,并且每个故事都会让我从中吸取不同的经验,对我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启发。为了人类的生命之树常青不老,在我们正值壮年的时候,更应该去发现并张扬这一代孩子的优秀品质。本书年选择的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个课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当然不是一昧的向孩子学习,而是要知道今天的孩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康丽颖说:同是跨过一条河,当年父亲走的是公路桥,而今天孩子走的是立交桥。桥发生了变化,两代人过桥时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自己过公路桥时的感觉,但是没有理由告诉孩子走公路桥的人一定比走立交桥的人伟大。社会文化的传递肯定是由上一代向下一化传递,作童愈小,愈得接受上一化影响。但是这种传递过程到了一定年龄,到了15岁、18岁,情况就发生了变化。70岁的人要向50岁的人学习,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接受什么都慢了,记不住了,守旧了。50岁的这一化肯定要向30岁的这一化学习。30岁的要向20岁的人传递好多东西。我们家就有个例子。我弟弟25岁,刚参加工作,我就得向他学习,因为他花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时间比我多得多。他可以直接从网上读各种报纸,从中了解各国对*的任何事情的评价。这些事情我就做不到,虽然我有这个技术,但我没有他那么精通,接受新事物那么快。在饭桌上,我们可以从他那获得很多非报刊、非广播的信息。他每天可以从网上获得3万—10万字的信息,而且很快就能看完。现在还有很多15、13岁的孩子也能做到,我们不得不向他们学习。

  从本书中所调查访问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出,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进入家庭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孩子。他们不仅获得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型“玩具”,找到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窗口,也从中获得了一份自信,拥有了向自己父母解释电脑的权威性,寻觅到了在这方面施展才华的机会。又如,现在的小学生在新学期开始,自己用电脑为全班同学打课程表。班级组织春游,个别同学会从家里扛来摄像机,跑前跑后为大家拍摄,运用得非常自如,好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在学习和使用新科技成果方面,成年人常常不如孩子。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2

  最近有幸拜读了,*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撰写的《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

  孩子身上具有的许多美德,也值得我们成年人好好学习。比如快乐,成年人往往热衷于竞争,甚至睚眦必报,不如儿童转瞬就能忘记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知足,成年人为了赚钱、升职、买车、买房而烦恼,而孩子却能为一次短途出游、一件新鲜玩具兴奋好几天;比如亲情,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缠着母亲拥抱,缠着父亲嬉闹,而不少成年人推说公务缠身应酬繁忙,*均每天与家人交流不到10分钟;比如运动,郁达夫有这样的描写: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正因为孩子不要命地疯玩,每天晚上才会睡得那么香,这是养成大肚腩的成年人所不及的……孩子身上有太多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正像*道家学派所说,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回归到婴儿的本初状态。有鉴于此,成年人虽然掌控着财政命脉、教育资源,也不必过于趾高气扬吧。

  学*是双向的过程,孩子是*最好的镜子,我们的不良习惯和不雅言语,立刻就会被孩子模仿复制;孩子的纯真和乐观,也无形中熏染着我们。向孩子学习,留住一份童心,不仅是为了使自己更年轻,更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想起我国伟大的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的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我们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3

  放学铃声响,看着学生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从身旁一蹦一跳地走出教室,作为老师,我觉得知足而且开心。拖着疲惫的身躯,我回到了办公室,有个家长已经等我很久了,一脸的无奈。这位家长没等我坐下来,家长就开始向我抱怨自己的小孩坏习惯一大堆,好吃懒做,在家里只知道玩,脑子其实挺聪明的,家里的智能手机和电脑都会使用,比大人们还更熟练,可是他没有把心思都花在学习上……

  听完这个家长的话,我就陷入了沉思,源于我刚刚看完的一本书,是一名同事向我推荐的,书名是《向孩子学习》。

  这是一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由青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主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成年人向孩子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提出了“成年人为什么向孩子学习”的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成年人怎样向孩子学习”的问题。此书以大量的事实,向读者描述了20世纪末*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大威严的父母在自己小孩的指点下“怯生生”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师也被自己上小学的孩子问得“哑口无言”……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刮目相看,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教学生活中所忽视的,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它改变了我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通俗的`看法。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陶行知先生也曾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的确是这样,《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许多小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哇哇大哭起来。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一般都会赶快跑过去哄他,给孩子拍去身上的泥巴,嘴里说着安慰孩子,要孩子停止哭泣的话;或者鼓励孩子:勇敢点,自己可以爬起来的,不哭了;还有的爷爷奶奶喜欢朝“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我怎么打它……

  而书中的小女孩是怎么处理的呢?她一看到跌倒的小家伙,先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在那小家伙身边。她虽然“跌倒”了,可还是“咯咯咯”地笑,那小家伙一看到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和大家玩了起来。

  这种做法真是太巧妙了,小女孩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只是很自然的以一个共同的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朋友的,而且充满了灵性,没有任何的做作和刻意。

  看到这个小女孩的做法,我再联想到自己*时对学生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她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是始终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者的身份。共同的遭遇是无声的教育,它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机智的智慧。透过小女孩本身,我看见了担当教育者的我,对于有行为习惯偏差并屡教不改的学生来说,总是站在教师的出发点去对孩子们进行指责和教育,有时候反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不妨学学故事中的小女孩,去对孩子们感同身受,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老师的身段去倾听,去了解。只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用学生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世界,用学生的心思去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我曾经也当过学生,在我作为一名学生的时候,我就特别渴望老师能够站在我们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一些事情,我觉得这样的老师同学们肯定都会喜欢他。所以在我们俯下身去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学生的时候,才会发现在他们身上还有更多闪光点。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其实还有很多被我们所在乎和注意的.事情,在孩子们的身上都是非常应该,非常普通的。书中的大人们心里明白该如何做,但是经常被所谓的通常的做法蒙蔽,等到从孩子身上得到提醒或暗示后才明白。其实孩子们也许自己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们在无形中却做到了,相反,大人们也许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它付诸行动。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在慢慢的同化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变得跟我们一样。简单地思考问题,简单地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真的心来对待孩子。

  看着这位在我面前喋喋不休的家长朋友,我觉得他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多去欣赏他,去理解孩子,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分析怎样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想,我应该把《向孩子学习》这本书推荐给给这位心浮气躁的家长朋友,一起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一起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4

  最近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这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这一本看似*淡的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凡,我们*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

  孩子天真的话语,常常使大人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孩子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给我们父母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想想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几度,孩子们悄然成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讶、茫然和感慨,而是更多的赞叹、羡慕和开怀!

  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孩子们!这是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真切的道出了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有的欣喜与危机感。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

  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你,雪融化后就变成了春天,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北纬30°上下,今年最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游戏你应该怎么玩等。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它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

  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5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而谈。要想读懂就得像作者一样的去思考,跟他们有一样的关注,体会他们那颗美丽的心灵,真切的去感受他们的困惑、痛苦和焦虑。只有人才能影响人,也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我将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关心,用*和感悟的"心,开始自己幸福的阅读生活。

  读完这本《向孩子学习》一书,我受益匪浅。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经历构成,每一个小故事看似*淡、*凡,但每个故事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找到了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的距离。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赏识孩子、*孩子”,看似简单的问题,里面却深藏奥妙之处。

  尊重孩子,我们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的尊重或许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意。但通过阅读本书让我了解到尊重不单单是晚辈对长辈的敬意,同样也是长辈对晚辈爱护的体现。

  了解孩子,如何去了解孩子?身为教师我们应在日常的接触中怀揣着一颗发现新鲜事物的心,一点一滴的积累,身为父母我们应在日常的生活中挑选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哪怕是一顿早餐、一句鼓励的言语、一个肯定的眼神,生活中的日积月累都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让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成长。

  赏识孩子,是父母发自内心对孩子的欣赏,这种欣赏不仅可以通过亏赞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在不经意间,通过表情、肢体动作流露出来。而这些微妙的信息,孩子都可以敏锐的捕捉到。所以,真正的赏识孩子,父母需从自身的修心开始,由内而外的赏识,才能够真正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孩子其本质就是信任孩子,*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孩子的嘴,使之能说;*孩子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孩子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也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

  《向孩子学习》里面的小故事教会我们的不单单只是尊重、了解、赏识与*孩子,而是让我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发现孩子更多的潜能,去激励、鼓励他们,让孩子能够更好更完美的将自身潜能挥发出来。

  让我们一同向孩子学习吧,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真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限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笑脸,感受到孩子成长、成功的历程。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3篇(扩展2)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5篇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1

  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凡,我们*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

  “曾几何时,我们*都在以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企图同化、统一孩子的思想,急功进利而又心甘情愿地将孩子送上“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的独木桥,满怀焦急地希望孩子的身上结出自己想得到却未曾得到的果实。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确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几度,孩子们悄然成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讶、茫然和感慨,而是更多的赞叹、羡慕和开怀!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孩子们!”这是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真切的道出了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有的欣喜与危机感。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和教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虽然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教育从来都不是绝对单向的活动,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你,雪融化后就变成了春天,今年最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游戏你应该怎么玩等等,

  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书心得》。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和孩子成为一个*等的主体。这也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它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和永不厌倦的话题,“为人父母”不单是一种角色的转换,更暗示着人的一生真正成熟。在随之而来的岁月里,新任父母面对纷至沓来的教育问题,不断争论、借鉴、修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了家庭教育的口头禅。

  然而,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的老师呢?孩子身上具有的许多美德值得我们成年人好好学习。比如快乐,成年人往往热衷于竞争,甚至睚眦必报,不如儿童转瞬就能忘记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知足,成年人为了赚钱、升职、买车、买房而烦恼,而孩子却能为一次短途出游、一件新鲜玩具兴奋好几天;比如亲情,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缠着母亲拥抱,缠着父亲嬉闹,而不少成年人推说公务缠身应酬繁忙,*均每天与家人交流不到10分钟;比如运动,郁达夫有这样的描写: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正因为孩子不要命地疯玩,每天晚上才会睡得那么香,这是养成大肚腩的成年人所不及的孩子身上有太多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正像*道家学派所说,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回归到婴儿的本初状态。有鉴于此,成年人虽然掌控着财政命脉、教育资源,也不必过于趾高气扬吧。

  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教育不光是一种培养,更是一种保留,留住某些与生俱来的品质,而不是削弱和扼杀它们。当孩子突然有问题要问时,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回答;当孩子快乐得手舞足蹈时,切不可因自己心绪不佳而叱责;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切不可推三阻四,心不在焉

  学*是双向的过程,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我们的不良习惯和不雅言语,立刻就会被孩子模仿复制;孩子的纯真和乐观,也无形中熏染着我们。向孩子学习,留住一份童心,不仅是为了使自己更年轻,更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2

  最近有幸拜读了,*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撰写的《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

  孩子身上具有的许多美德,也值得我们成年人好好学习。比如快乐,成年人往往热衷于竞争,甚至睚眦必报,不如儿童转瞬就能忘记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知足,成年人为了赚钱、升职、买车、买房而烦恼,而孩子却能为一次短途出游、一件新鲜玩具兴奋好几天;比如亲情,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缠着母亲拥抱,缠着父亲嬉闹,而不少成年人推说公务缠身应酬繁忙,*均每天与家人交流不到10分钟;比如运动,郁达夫有这样的描写: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正因为孩子不要命地疯玩,每天晚上才会睡得那么香,这是养成大肚腩的成年人所不及的……孩子身上有太多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正像*道家学派所说,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回归到婴儿的本初状态。有鉴于此,成年人虽然掌控着财政命脉、教育资源,也不必过于趾高气扬吧。

  学*是双向的过程,孩子是*最好的镜子,我们的不良习惯和不雅言语,立刻就会被孩子模仿复制;孩子的纯真和乐观,也无形中熏染着我们。向孩子学习,留住一份童心,不仅是为了使自己更年轻,更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想起我国伟大的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的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我们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3

  放学铃声响,看着学生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从身旁一蹦一跳地走出教室,作为老师,我觉得知足而且开心。拖着疲惫的身躯,我回到了办公室,有个家长已经等我很久了,一脸的无奈。这位家长没等我坐下来,家长就开始向我抱怨自己的小孩坏习惯一大堆,好吃懒做,在家里只知道玩,脑子其实挺聪明的,家里的智能手机和电脑都会使用,比大人们还更熟练,可是他没有把心思都花在学习上……

  听完这个家长的话,我就陷入了沉思,源于我刚刚看完的一本书,是一名同事向我推荐的,书名是《向孩子学习》。

  这是一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由青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主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成年人向孩子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提出了“成年人为什么向孩子学习”的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成年人怎样向孩子学习”的问题。此书以大量的事实,向读者描述了20世纪末*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大威严的父母在自己小孩的指点下“怯生生”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师也被自己上小学的孩子问得“哑口无言”……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刮目相看,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教学生活中所忽视的,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它改变了我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通俗的看法。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陶行知先生也曾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的确是这样,《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许多小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哇哇大哭起来。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一般都会赶快跑过去哄他,给孩子拍去身上的泥巴,嘴里说着安慰孩子,要孩子停止哭泣的话;或者鼓励孩子:勇敢点,自己可以爬起来的,不哭了;还有的爷爷奶奶喜欢朝“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我怎么打它……

  而书中的小女孩是怎么处理的呢?她一看到跌倒的小家伙,先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在那小家伙身边。她虽然“跌倒”了,可还是“咯咯咯”地笑,那小家伙一看到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和大家玩了起来。

  这种做法真是太巧妙了,小女孩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只是很自然的以一个共同的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朋友的,而且充满了灵性,没有任何的做作和刻意。

  看到这个小女孩的做法,我再联想到自己*时对学生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她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是始终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者的身份。共同的遭遇是无声的教育,它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机智的智慧。透过小女孩本身,我看见了担当教育者的我,对于有行为习惯偏差并屡教不改的学生来说,总是站在教师的出发点去对孩子们进行指责和教育,有时候反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不妨学学故事中的小女孩,去对孩子们感同身受,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老师的身段去倾听,去了解。只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用学生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世界,用学生的心思去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我曾经也当过学生,在我作为一名学生的时候,我就特别渴望老师能够站在我们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一些事情,我觉得这样的老师同学们肯定都会喜欢他。所以在我们俯下身去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学生的时候,才会发现在他们身上还有更多闪光点。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其实还有很多被我们所在乎和注意的事情,在孩子们的身上都是非常应该,非常普通的。书中的大人们心里明白该如何做,但是经常被所谓的通常的做法蒙蔽,等到从孩子身上得到提醒或暗示后才明白。其实孩子们也许自己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们在无形中却做到了,相反,大人们也许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它付诸行动。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在慢慢的同化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变得跟我们一样。简单地思考问题,简单地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真的心来对待孩子。

  看着这位在我面前喋喋不休的家长朋友,我觉得他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多去欣赏他,去理解孩子,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分析怎样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想,我应该把《向孩子学习》这本书推荐给给这位心浮气躁的家长朋友,一起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一起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4

  一个人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向孩子学习》是一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由孙云晓编著,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凡,我们*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地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地说道:“是我搞错了。我现在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得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地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却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在我国,以往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孩子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需要指导和管教的,根本无从谈起向孩子学习。但作为现代父母,慢慢的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欢乐蹦蹦跳》中“童言无忌逗你笑”版块,孩子天真的话语把荧屏前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是的,也只有他们,不会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要不,《皇帝新衣》中怎能把骗子的把戏揭穿呢?

  70年前,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应当说,向孩子学习,是今日父母与教师的一大课题,也是教育成功之必须。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例如,生活在网络时代,孩子们顺其大流,在网里遨游,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该首当其冲,对网络要有一些适当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知道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这是向孩子学习的重要保证。当孩子的言行令您不能理解时,切忌匆忙下结论反对,应三思而后行。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最有效的教子之方。欣赏导致成功,训斥导致失败。“你能行”如果你能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孩子,那么相信他一定行,我们不可忽视每个孩子的潜能。向孩子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背景里面所产生的许多未知的能量对于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个有时代意识的教师或者任何的*应该务实的去向孩子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成为什么呢?一个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生命个体,互相汲取对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识,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5

  读《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看似*淡,看似*凡,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却能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找到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的距离。再通过细细琢磨,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找到通往学生内心的大门。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孩子常常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智慧,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能静下心来,听孩子说话,是种难得的境界。而现在我们家长和老师往往就是缺少这样俯耳倾听的耐心。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和小孩子们打交道,不会去揣测学生的心里,而且怕和学生走得太近导致学生不害怕你,教学质量体现不了,所以和学生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上课的时候,总想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想让学生能顺利的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预设好的环节,结果学生却不能顺着你的思路,相信这是令教师头痛的问题。

  往往这时我总会把学生硬生生的拉回到自己的预设环节中,最后导致学生学得糊里糊涂,自己则感觉上的太累!结果导致一堂不成功的课!细细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硬灌输问题,最要的就是我不能虚心的向孩子学习!不知道静下心来听孩子说说自己心里对知识的感受,没有给孩子*等交流的机会。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灵感,一种学生和老师之间相通的默契。教师也许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如果教师这时能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融入其中和孩子说话,这时的交流是一种信息的双向传输、共同感染,更是一种信息的双赢过程。

  有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后有两种思想……说的不正好就是这个道理吗?

  同时,向孩子学习还是一种思想境界。学生往往是单纯的,有什么就说什么,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任何的掩饰和伪装,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感受的是一种纯洁的美好。可是我们大人往往做不到像孩子般的纯真无暇,每天生活中面具之后,这样的生活会不会让你有些窒息的感觉。让我们赶紧向孩子们学习,把自己释放出来,重新在阳光下畅快呼吸!

  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共享知识,共享生活的真谛!向孩子学习!让我们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真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走进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同孩子分享成长的喜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限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受到孩子成长、成功的历程。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3篇(扩展3)

——《向孩子学习》优秀的读书笔记3篇

《向孩子学习》优秀的读书笔记1

  最近有幸拜读了,*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撰写的《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

  孩子身上具有的许多美德,也值得我们成年人好好学习。比如快乐,成年人往往热衷于竞争,甚至睚眦必报,不如儿童转瞬就能忘记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知足,成年人为了赚钱、升职、买车、买房而烦恼,而孩子却能为一次短途出游、一件新鲜玩具兴奋好几天;比如亲情,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缠着母亲拥抱,缠着父亲嬉闹,而不少成年人推说公务缠身应酬繁忙,*均每天与家人交流不到10分钟;比如运动,郁达夫有这样的描写: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正因为孩子不要命地疯玩,每天晚上才会睡得那么香,这是养成大肚腩的成年人所不及的……孩子身上有太多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正像*道家学派所说,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回归到婴儿的本初状态。有鉴于此,成年人虽然掌控着财政命脉、教育资源,也不必过于趾高气扬吧。

  学*是双向的过程,孩子是*最好的镜子,我们的不良习惯和不雅言语,立刻就会被孩子模仿复制;孩子的纯真和乐观,也无形中熏染着我们。向孩子学习,留住一份童心,不仅是为了使自己更年轻,更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想起我国伟大的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的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我们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3篇(扩展4)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10篇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1

  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管。其实,这一切源于我们不太了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陆,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发现孩子》一书就介绍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在该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认为,在*的严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孩子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孩子以后的智力水*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优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们完成。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理想,没有自己性格,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究竟适不适合上早教班,也从未考虑过孩子对特长班有没有兴趣。当然在意识上,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能够成为人生赢家。然而结果往往是,越是听话的孩子的人生越是惨不忍睹。由于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很多孩子都不能自由健康的发育成长。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解除自己对孩子的压抑,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出来。*只有对儿童进行了足够的了解,才不会误解儿童,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一章。幼儿园活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新教育主张以个人为本位,使每位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注意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首先,要求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去除不适宜的干预和指导。此外,我们还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一个没有被尊重的孩子学不会尊重别人,一个没有被爱的孩子学不会爱别人。这是如今父母们都了解的道理,然而却仍有那么多人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只看到所谓的“道理”和“规则”。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他人。在家里,父母要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在第14章新时代的老师中,蒙台梭利提出教师要给孩子以正确示范,在这里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给孩子提供并教他们使用教具,之后,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意愿主动学习了。她还认为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所提倡的"尊重,可不是无条件地包容孩子的胡闹和许多错误的行为。她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蒙氏教育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重视儿童成长发展的各种敏感期教育,借助蒙台梭利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教具,激发幼儿天赋本能。而*国内目前的教育环境不鼓励大胆创新质疑,大多数老师过于迷信权威。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而应用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

  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好好学习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时刻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只有在全面观察儿童,真正了解儿童之后,才能给予儿童适时必要的帮助。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2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衡点。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3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批评*自以为是做法,呼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认为*一切阻碍孩子发展的行为都是犯罪,孩子的权利应有法律的保护。蒙氏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她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因此强调*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塑造自己的独立个性。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中的《发现孩子》部分,虽然阅读了两遍,但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谛,下面我就浅谈我学习后获得的一点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主要内容

  (一)尊重孩子

  1、让孩子自由的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然而,家长往往站在*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比小孩好,于是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学校也以*的思想方式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认为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制度,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使孩子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在受*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在*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此外还不得不去适应处处压制他们的生活环境。而这一切在*看来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首先应该学会的。然而,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的。因此,*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让孩子在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爱护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灵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悉心的呵护。刚刚降临至这个世界的孩子,他们是十分的无助和脆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适应这个世界。自孩子从母体出来的那个时刻开始,孩子就脱离了母体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进入一个非常陌生的、充满了危险的世界。对于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的婴幼儿而言,这样的环境令他们非常的恐慌,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就需要*的帮助,尽心的呵护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生存的条件。此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清洁的环境。

  3、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

  孩子在0—6岁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对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孩子们就有可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适合道德环境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这个环境能够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的愿望是简单而*凡的,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够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上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模仿*的行为习方式,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将自己“塑造*”。这也是他们的天性和使命。*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二)如何培养孩子

  1、帮助孩子学会集中注意力

  孩子要想很好的成长,离不开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然而,要想让孩子能够注意一件事情,并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首先就是要令孩子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孩子才会乐在其中,孩子才能致力于一件事。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有兴趣的大小决定,当看到能引起他们浓厚兴趣的事物时,他们就会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事物上。因此,我们要使孩子集中注意就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还要是大的兴趣。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一个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的人才能算得上“有意志力的人”。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就要使孩子在冲突与抑制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之间相互制衡,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继而引导我们做正确的事情。

  要想得到锻炼,必然离不开实践。只有让孩子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流,建立联系,让孩子彼此相互适应,才能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更好的克服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增强自身的意志力。

  3、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开发的重点,智力的发展是以想象力为基础的。因此,*还要创造适当的机会,激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4、让孩子自己主宰自己

  每个人只有在自由的控制自己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如果一个人总是受他人的支配,那么他就缺少主动权,缺少迎接暴风雨的准备。因此,*要帮助孩子学会主宰自己,包括主宰自己的生命、智力、意志力等等。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好家长在孩子面前更要诚实

  孩子总是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总是以父母为榜样,父母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因此,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今家长总是喜欢纠正孩子的错误,然而,他们多数往往都是以口头教育,而不是以行动来证明,家长的言行不一致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孩子的人格发展误入歧途,他们会刻意地压抑自己、伪装自己来适应*的不当行为,成为在日后生成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此外,家长言行的不一致行,也将导致家长失信于孩子,降低家长的权威性,使得孩子也会常常言行不一致,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家长在孩子的面前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2、不抑制孩子的内心

  我们说过,孩子有着属于自己的权利。当孩子受到阻碍或者束缚时,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让孩子的精神自由、不受到压抑,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不能因为孩子那些与生俱来的不足,就限制孩子,着这往往令孩子步入歧途。因此,*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

  3、尊重并重视孩子的精神气质

  孩子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孩子的精神健康,这必须给予极度的重视。唯有如此,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礼貌、不哭不闹、温文尔雅……

  为此,首先,*要尊重孩子所有合情合理的活动并了解其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孩子的意图,我们才能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么,而不至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再次,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我们必须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从而使孩子避免养成依赖的习惯,让孩子学会自立,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后,家长必须注意与孩子的相处之道,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这是因为孩子的感情要比我们想象的细腻、敏感得多。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心灵很脆弱、很敏感,如果我们稍微有些差错孩子立马就能感知,从而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二、我的心得

  1、学会尊重孩子。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中总是强调一孩子为中心,认为孩子也是一个有一时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而不是不顾孩子的需求,将*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也是令我感触最深的。我从事的是特殊教育工作,特殊教育的对象都是患有各种障碍的儿童,我不能因为他们异于常人就不尊重他们内心的需要。正因为他们处于弱势的地位,才更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理解,从而开设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促进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2、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权利,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最少受限制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最大程度的发展。

  3、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而不是以*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并要求孩子。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和这种教育理念我是非常赞同的。如果,*的教育能够以孩子为中心,那么,*就会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4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批评*自以为是做法,呼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认为*一切阻碍孩子发展的行为都是犯罪,孩子的权利应有法律的保护。蒙氏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她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因此强调*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塑造自己的独立个性。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中的《发现孩子》部分,虽然阅读了两遍,但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谛,下面我就浅谈我学习后获得的一点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主要内容

  (一)尊重孩子

  1、让孩子自由的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然而,家长往往站在*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比小孩好,于是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学校也以*的思想方式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认为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制度,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使孩子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在受*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在*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此外还不得不去适应处处压制他们的生活环境。而这一切在*看来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首先应该学会的。然而,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的。因此,*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让孩子在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爱护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灵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悉心的呵护。刚刚降临至这个世界的孩子,他们是十分的无助和脆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适应这个世界。自孩子从母体出来的那个时刻开始,孩子就脱离了母体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进入一个非常陌生的、充满了危险的世界。对于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的婴幼儿而言,这样的环境令他们非常的恐慌,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就需要*的帮助,尽心的呵护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生存的条件。此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清洁的环境。

  3、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

  孩子在0—6岁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对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孩子们就有可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适合道德环境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这个环境能够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的愿望是简单而*凡的,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够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上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模仿*的行为习方式,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将自己“塑造*”。这也是他们的天性和使命。*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二)如何培养孩子

  1、帮助孩子学会集中注意力

  孩子要想很好的成长,离不开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然而,要想让孩子能够注意一件事情,并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首先就是要令孩子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孩子才会乐在其中,孩子才能致力于一件事。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有兴趣的大小决定,当看到能引起他们浓厚兴趣的事物时,他们就会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事物上。因此,我们要使孩子集中注意就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还要是大的兴趣。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一个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的人才能算得上“有意志力的人”。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就要使孩子在冲突与抑制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之间相互制衡,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继而引导我们做正确的事情。

  要想得到锻炼,必然离不开实践。只有让孩子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流,建立联系,让孩子彼此相互适应,才能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更好的克服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增强自身的意志力。

  3、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开发的重点,智力的发展是以想象力为基础的。因此,*还要创造适当的机会,激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4、让孩子自己主宰自己

  每个人只有在自由的控制自己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如果一个人总是受他人的支配,那么他就缺少主动权,缺少迎接暴风雨的准备。因此,*要帮助孩子学会主宰自己,包括主宰自己的生命、智力、意志力等等。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好家长在孩子面前更要诚实

  孩子总是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总是以父母为榜样,父母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因此,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今家长总是喜欢纠正孩子的错误,然而,他们多数往往都是以口头教育,而不是以行动来证明,家长的言行不一致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孩子的人格发展误入歧途,他们会刻意地压抑自己、伪装自己来适应*的不当行为,成为在日后生成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此外,家长言行的不一致行,也将导致家长失信于孩子,降低家长的权威性,使得孩子也会常常言行不一致,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家长在孩子的面前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2、不抑制孩子的内心

  我们说过,孩子有着属于自己的权利。当孩子受到阻碍或者束缚时,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让孩子的精神自由、不受到压抑,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不能因为孩子那些与生俱来的不足,就限制孩子,着这往往令孩子步入歧途。因此,*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

  3、尊重并重视孩子的精神气质

  首先,*要尊重孩子所有合情合理的活动并了解其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孩子的意图,我们才能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么,而不至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再次,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我们必须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从而使孩子避免养成依赖的习惯,让孩子学会自立,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后,家长必须注意与孩子的相处之道,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这是因为孩子的感情要比我们想象的细腻、敏感得多。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心灵很脆弱、很敏感,如果我们稍微有些差错孩子立马就能感知,从而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二、我的心得

  1、学会尊重孩子。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中总是强调一孩子为中心,认为孩子也是一个有一时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而不是不顾孩子的需求,将*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也是令我感触最深的。我从事的是特殊教育工作,特殊教育的对象都是患有各种障碍的儿童,我不能因为他们异于常人就不尊重他们内心的需要。正因为他们处于弱势的地位,才更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理解,从而开设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促进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2、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权利,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最少受限制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最大程度的发展。

  3、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而不是以*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并要求孩子。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和这种教育理念我是非常赞同的。如果,*的教育能够以孩子为中心,那么,*就会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5

  我很信赖孩子早教的价值,所以我的女儿和儿子都选择了上早教课,当然短时间内看不到孩子的变化,但是我坚信孩子会因为早教课受益。我选择的早教秉承思想的创始人是蒙台梭利,今天,我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著作《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在本书中有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息。

  这本书帮我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6

  一、《发现孩子》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二、《发现孩子》精彩分享: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发现孩子》读后反思:

  这个月我读的是《发现孩子》这本书,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我想在与她成长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当然不管是学龄儿童的教育还是幼儿的,本质上应该相通的——人的教育。

  从书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说孩子在0-3岁心智的发展是零散的、分散的。特别是教学一年的学生时,是不是学生也处在“学习的胚胎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没办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器晚成”的现象。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出现了“保温箱”的现象,总让复习铺底“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巩固练习“铺天盖地”,学生在这“保姆”式包办的教学下少了一些纠正的机会和动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出错”再“纠正”的机会。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7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等的方式,像引导*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8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衡点。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9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全国。最近,我也仔细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原著《发现孩子》,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个幼教的新手,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长篇理论,而是贴近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事例,在工作中确切遇见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导,正如同在黑暗之中有了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在本书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息。

  这就不由的让我想起现在我带的大班孩子,他们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以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以命令者的身份去让幼儿玩其他的游戏,或者让他坚持下去,但是通过研读本书,知道了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走的更远,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走的更远,更美好吧。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10

  主要讲了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去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内在人格。

  列举一些感动观点:

  1、孩子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外部活动“工作”去达成的,如果缺少通过“劳作”去发展和积累孩子对于外界世界的认知,孩子的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

  2、应该让孩子自由地去活动探索世界。

  3、*对孩子所做的很多工作是阻碍,如果我们了解孩子是自己成长的,我们就应该退居其后,认真观察,为他们完成自己的发展提供帮助而不是障碍。不随便打断他们,让他们自己投入地工作;不为他们做过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有机会去获得经验。

  4、认清尊重和放纵的区别。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我们要像尊重艺术家的心态尊重孩子的工作不去干扰他们,但当我们看到艺术家在他的工作室里抽烟做的是与他身份锻炼无益的事情时我们就要发言了。

  5、当一个人能沉浸在某项活动中时他就能获得心灵的*静,也拥有宇宙的力量,也较能发展出高尚的品行。这一切都在人的自己内心。这是很厉害的教育理念。

  对我的重大影响:

  之前我觉得自己要如何去做,为孩子提供一个榜样。这本书彻底*了我的想法,让我知道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依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我所做的一切想做为“榜样”的努力是不得其法的。对于孩子而言,我所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独立发展,不去盲目的干扰,不去强权地影响,而是提供一个他能够发挥他自己才能的环境,让他自己找到他自己的路。他的内心有一个老师,让他听从这位老师的引导。我做好自己对他的意义不再是建立他,而是启发他的独立发展。所有的一切他内部人格的建立其实靠他自己完成。

  下一步行动:

  1、考虑为大宝买适合他的小桌椅。

  2、尽可能多的让他参与到实际家庭生活中来。能参与的家庭活动(劳动)一定让他参与。

  3、他们玩的时候我注意观察不放任,我可以在旁边做自己的事情,希望达成一种共同工作的状态。当然也会有需要共同娱乐的时间。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3篇(扩展5)

——《学习的快乐》读书笔记3篇

《学习的快乐》读书笔记1

  听过“成甲说书”,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学习方式,让我深受启发,认真悉心地阅读了这本《好好学习》,结合四个观点谈谈我的收获,并综合运用到工作,家庭,育儿,生活中。

  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从读书到发现,学习临界知识。

  1、跳出“低水*勤奋陷阱”

  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一直都是一个对自身要求高,办事效率也高的人,但我曾经也陷入“低水*勤奋”的误区。有时只为了完成工作,并没有把事情做到精艺求精。其实,在很多事情上我应该放慢速度,先思考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再开始行动,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低水*勤奋陷阱”里。生命有限,时间更有限。

  2、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1)绿灯思维

  A更高效的学习,来自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

  B别人出事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就是外部环境问题。

  C先倾听再沟通,充分沟通,理解和倾听。

  D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2)以慢为快

  A读书的目的: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B以慢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C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影响的。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和你同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每天见了面都不打招呼。有一天,你下定决心,不再计较,不管对方多么不友好,你都决心真诚、友善地对他。你不去管对方的态度,只管自己的态度。

  结果,坚持一段时间后,你的同事很可能改变对你的看法,进而改变对你的态度,而对方的转变,又更加坚定了你的信心,鼓励你继续真诚友善地去对待别人。

  看完这个例子,有种被触动的感觉。在20xx年农历12月29日,我接到相交十年朋友的电话,她告诉我,她最近听到一些关于我的传言,出于对我的关心,想在我这里了解一下事情的真假。

  听完她说的事情后,我脑袋一片空白,天啊!还有这样的毁谤?停顿几秒,马上调整思维,然后告诉她,第一,这件事不是真的,中间存在很多漏洞;第二,我在单位不图名不图利,并没有得罪过任何人,有谁要这么抵毁我?损害我的名誉?

  虽然这么对朋友进行了解释,但我一直陷在郁闷懊恼的情绪中,俗话说无风不起浪,骗人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直到有个朋友告诉我,你工作出色,生活小资,你就当是别人对你的嫉妒,才会这样说你。从这个角度我就释怀了。后来我知道了抵毁的人是谁,但我对她没有怨恨,因为人的内心不可能完全一致。你做得好,你与世无争,并不代表别人就会认可你、相信你、信任你。当我想通这一点,一切都通了,做好自己就可以了,通过这件事让我懂得,你可以掌握自己,但是你不可能掌握别人。

  二、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层次

  1、反思

  反思是一种方法,可以拿来执行;反思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培养。

  当我和其他人花了同样的时间,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时,自己收获和成长却和他人完全不一样。慢慢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最近我当遇到一些事情,在没有合理处理好这些事的同时,我就开始反思自己,是我哪里没有做好,先找自己的原因。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换位思考很重要。只有自己先做到空杯心态,悬置假设,才能增进理解。

  2、以教为学

  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阻塞才能更好掌握知识。

  在对待孩子阅读方面,我曾头痛不已,孩子不喜欢看书,没办法,我每天逼着他和我一起阅读三十分钟,而最终的效果是:“妈妈,三十分钟到了”,他看的不是书,而是时间。后来,我找到一种方法,先问他,你想看什么样的书,我们一起看,看完以后一起交流,一起谈谈想法。这个方法很有效,他选择了一套《荒野求生》一共五本,我们各自看不同的系列,书中故事情节确实很吸引人,也看出孩子对这种野外探险很有兴趣,每看完一本书,他就会很兴奋地和我谈着他的观点和想法,并透露想去尝试一下。从那以后,我发现他爱上了阅读,连我不喜欢的《三国演义》他都已经看过三遍了。除了学习以外,他都是拿着他喜欢的书在看,我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卷有益,只要他想看,任何书籍对他都是有用的。

  3、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就是刻苦地、有目的地持续练习。

  比如,想想提升写作能力就要刻意地多写作,想要提升英语能力就要刻意地练习英语听说读写。

  今天去健身房,一大早,我就对我的导师说:“压力好大,《好好学习》看完了,心得写不出来,估计我又要发呆,又要啃了。”然而出于本能的自律意识,吃完早饭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就想着这篇心得怎么写啊!心里特别迷茫,也确实压力好大,今日事今日毕,哪怕今晚加班,我也得啃出来。

  以前特别害怕写作,因为我给自己贴了标签,觉得自己不擅长写作,我就是个菜鸟。现在我对自己有信心,不管我写得怎么样,最起码我敢写,敢去跨越,就是在进步。

  三、双赢的前提是信任

  1、只有坦诚,才能建立双赢的基础---信任。

  信任的前提是沟通事实,描述愿景,共同为目标努力。

  对待家庭,最亲密的人,必须建议在信任的基础上,不去猜疑,给对方足够的私人空间,才会真正幸福。

  2、轻易不给出承诺,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再答应。

  对待孩子,我从来是以身作则,不说谎,有担当,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不是有一句话吗?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希望能给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四、人脉的三个价值

  1、情感,提供情感慰藉。

  2、信息,提供信息情报。

  3、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能够成为好朋友,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的认同。人品好,才是真正的好,最后才是合理的沟通。做一个给予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度认识到学*要耐得住寂寞,下得苦功夫,没有刻意学习的痛苦,就没有一针见血的清楚。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

《学习的快乐》读书笔记2

  这段时间,我拜读了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一书。这本书探讨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了解了一批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的基本主张。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其《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中向我们清晰地展示出了一幅快乐学习图景,对什么是学习、如何进行学习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解读。

  在佐藤学看来,从存在论意义上讲,学习是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个体通过学习,不仅要构建起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培育实现某种抱负的能力,而且使自己作为不可替代的存在,确证其生存的价值,充实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无愧于这个社会。从关系论意义上讲,学习是一种对话、交往行为,即学习是个体通过同他人的沟通而展开探究对象意义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与客观世界的交往、对话,与他人的交往、对话,与自身的交往、对话。

  要实现对话性学习,首先必须实现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学校的品质与运行机制的转换,将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其主要的支撑点包括如下几方面:

  1、从个人主义的学习转换为共同体的学习。

  2、学校作为教师共同成长的场所。

  3、吸引家长、市民参与教育活动。

  4、赋予学校自律性品质。

  其次,要实现课程的重建。佐藤学认为,在改革学习的实践方面,最大的障碍是课程问题。以往的学校课程被理解为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育内容的“公共框架”,缺乏把课程作为师生在学校与课堂里创造的“学习经验”加以理解的传统。

  第三,实现学习方式的重建。这是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途径。佐藤学主张,必须彻底打破基于效率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勉强”式的认知活动,实现由“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具体措施如下:

  1、实现由“座学”向“活动式学习”的转换。佐藤学认为,从前的学习只是立足于教科书、黑板、笔记本的“座学”,学习者不与任何事物沟通、不与任何人对话,只听教师的讲授、牢记书本知识,表现为典型的“座学”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在课堂中实施“活动式学习”,即借助工具、素材和他人而展开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

  2、实现由个人独白式学习向同他人对话的“合作式学习”的转换。佐藤学认为,受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制约,从前的学习把与人沟通、求得他人帮助视为依赖别人而加以否定。个体的学习普遍采取完全封闭的、彼此隔绝的所谓“自学自习”的方式。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抛弃对独立学习的片面的理解与错误认识,将学习看作是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在个体的碰撞之中进行的合作性实践活动,在课堂中实施彼此贡献见解、合作探究、联合攻关与互相启发的合作式学习。

  3、实现由“占有式学习”向“反思式学习”的转换。为了克服这种学习方式的障碍和弊端,必须使学习从“积蓄”知识与技能活动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在课堂中实施旨在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自主创造意义与建构世界的思维与能力的“反思式学习”。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3篇(扩展6)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3篇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1

  《学习之道》的作者是乔希.维茨金在很短的`时间从零到一变成了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又在很短的时间从零到一变成了太极拳世界冠军,他说他最大的本事不是下象棋,也不是打太极,而是学习,他有一套学习的方法论,以我看确实很有效。

  有效的标准有两条:

  1、能够快速入门。

  2、能快速打破一个又一个天花板,不让水*停留在一个高度上不去。

  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三条:

  1、画小圈。先深刻研究一个东西最基础的规律和原则。多对照各种情况下这些基本规律的变化和潜力,在这些规律上充分优化和挖掘它们的潜力。

  2、打包。把这些基本规律组合起来,打成一个个小包,然后熟练运用这些流程化的东西。

  3、制造困难。狂风暴雨中还能留下的花朵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500斤的东西都能拿起来,100斤的东西就肯定不是问题,在最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创业者很可能就是最有生命力的创业者。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2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最有力量者非学习莫属,因为很少有其他力量能像学习那样能高确定性地、持久地改变一个人,并因此改变这个人的社会关系,改变这个人的内涵定义。其他因素可能也会带来改变,比如运气,但是这些因素的改变与前者带来的改变不能相提并论,一则这样的改变确定性很低,二来改变的往往只是外在的方面,因而经不住岁月的洗礼,一旦随性的幸运女神移情别恋,给其宠儿剩下的可能别原来还要少一些。而学习则不然,真正的学习给当事人留下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烙印,而且是深深烙在骨头之上的烙印,以至于它们再也无法被抹去。知识可以老化,思想可以死去,但是洞察世界的见识却是历久弥新,更重要的是被知识的营养和思想的奶酪滋养过的大脑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神经元连接变得更加紧密,脑回路更加丰富,这也就意味着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因而说这样的改变才是更本质的,更深刻的,是写入物理结构的,因而也是深入骨髓的。

  正因为学习之力如此强大,也如此重要,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就必然是一个所有人必须认真考虑并妥善解决好的大问题。而谈到学习就必然讲究一个学习方法,好的方法必然事半功倍,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可能就事倍功半,这本书就是要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大家提供学习能力的。这本书有两大好处:

  第一、没有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

  这个世界上学习好的.,或者是认为自己学习好,会学习的人很多。

  所以有关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书籍资料就免不了满天飞。但是问题来了,这些东西管用吗,或者说哪些管用,哪些不管用?即使管用的话,有没有自带前提,只有符合某些条件才管用?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未知属性,也就为急于寻找学习方法的读者带来了相当的不确定性,他们有可能有所获益,也有可能仅仅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依然一无所获。

  而本书没有落入经验主义的窠臼,没有简单地把特殊化的东西归结为普遍规律,而是通过科学根据对学习方法、经验和技巧进行筛选,确保书里边的每一条学习方法、每一条经验都不只是在部分人的学习实践中有效,还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说清楚为什么有效,除此之外还能进一步清楚地说明按照科学实验,这样的方法如果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会更加有效。正是这样,那些原来只是个别的经验的方法,被改造成为科学加持下的方法。因而再也不会轻易浪费读者时间,更不会易于误人子弟了。

  第二、没有陷入理论的漩涡。

  尽管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讲究方法的科学性,但是并没有因此作者就把持不住,高兴之余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冲进了科学实验的长篇大论和理论的大幅宣讲之中。而是很有定力的点到为止,做到引用理论适度而有节,所以从内容安排上就显得恰到好处,既能说明问题,不至于语焉不详,又没有长篇大论,喧宾夺主,让读者啃食那些极易导致消化不良的理论硬货。所以读起来,既可信,又轻松。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3篇(扩展7)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书笔记3篇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书笔记1

  读了金波先生的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很感动。

  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到世界上的万物真好!可盲孩子什么也看不见非常痛苦!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永远生活在黑夜里。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他们说说笑笑。其实,他是多么地想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多想看看这精彩而美丽的世界呀!但是,他不能,他的日子过得非常的寂寞!

  后来,他认识了自己的影子,在影子的陪伴下,日子过得很快乐。最后,是影子理解了盲孩子的痛苦,千方百计地去帮助他,在影子的细心照顾下,盲孩子的眼睛终于可以看到美丽的世界了。而影子在帮助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快乐,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他和盲孩子成了最亲密的朋友。

  影子的出现让盲孩子知道了不少有趣儿的事,可到了夜晚和阴天下雨时又让他陷入痛苦之中了,是好心的莹火虫帮了他们大忙,一只萤火虫使盲孩子看到一点点光亮。一群萤火虫发出的光使影子又回来了……

  我想我们也该像萤火虫一样帮助盲人多做些事儿。听爷爷说我们国家有五百多万盲人呢!现在国家建了好多盲人学校,我真希望他们通过盲文的学习也跟我们一样快快乐乐的生活成长!

  这个童话让我明白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也快乐着自己!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书笔记2

  爱,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今天我又一次体会到了爱。

  这篇童话叙述了影子和萤火虫帮助盲孩子。它们对盲孩子的关爱,使盲孩子重新看见光明。

  读完这一篇文章,我心里只有一种感觉——感动。

  在五年前的一天,我们班的一个同学脚受伤了,被打上了石膏。行动不便,是他差点得了忧郁症,在我们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他终于痊愈了。

  每节课,只要一下课,就有同学找他下棋,说笑话。从不让他闲在那儿。老师也多让我们看一些影片,让大家静下来欣赏。

  体育课,他来不了,老师就陪他,和他一起交流。

  放学了,由几个高大的同学,轮流背他下楼,到了校门口,他爸妈早已在那儿等着了。

  后来,我们都在让他自己起来,扶着桌子走几步。中饭,都是我们从食堂,给他送来的。看着他吃地津津有味,我们心里也挺开心的。最后他好了,我们班的同学也养成了下课走棋等好习惯。

  “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他感谢了全班同学。爱如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爱别人的人,自己一定是幸福的。我们的心早已连在一起,向未来走去。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书笔记3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盲孩子,用自己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和他的影子一起分享快乐、分享收获。他是一个一心追求光明的孩子。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既为盲孩子遭到的不幸感到悲伤,又为他得到光明而快乐。

  盲孩子虽然失去光明,但他并没有感到生活是多么无趣,他倒觉得他是世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有一个影子朋友的陪伴,还有象萤火虫这些小动物也在帮助盲孩子寻找快乐。他们在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也许是他们的爱和善良感动了上天的缘故吧,有一天,盲孩子的眼睛重见了光明!他为自己而高兴,影子也为他高兴。从今以后,影子每时每刻都陪伴着盲孩子,盲孩子也每时每刻陪伴着影子朋友。

  读完了这篇文章后,令我深有感触。我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我们身边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乐观面对,痛苦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强,成功就在我们的面前!从这以后,我觉得自己也坚强了好多。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没有什么办不到的!

  这篇文章还进一步告诉我们:影子是在关爱别人的时候获得新生的,这就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自己也会拥有幸福啊。对于像盲孩子一样需要关爱的人,我们应该付出我们的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实际上在关爱他们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幸福。让我们人人献出一分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3篇(扩展8)

——《读懂孩子》读书笔记3篇

《读懂孩子》读书笔记1

  最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小说,其中《读懂孩子的说明书》给我带来许多有帮助的建议,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喜忧参半。对儿子,从小我就给予了过度的保护,当他初学走路时,每尝试迈脚走出去一步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喊小心,别摔了。

  于是孩子在学走路时没有摔倒过,当孩子开始跑时,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几乎是牵着孩子的手外出锻炼,于是孩子没怎么学会跑就长大了,上学后,却发现孩子对跑几乎没有概念,不敢跑亦不会跑。孩子喜欢爬这攀那,而我总是担心孩子出状况,于是我总是在旁边扶着,就这样孩子的胆子小了,做事缺少男子汉的勇气和魄力。

  今读了此书,发觉自己真的是或许保护孩子了,今后必须放手。对孩子的教育或许是源于我的懒惰,很多地方似乎与专家的意见吻合呢!比如尊重孩子,这一点我做的还好。从小孩子说什么我都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他的话题。孩子喜欢什么我都尽力所能的予以满足。有时候我很懒惰,让孩子帮我做这做那,这也培养了孩子动手能力。

《读懂孩子》读书笔记2

  观点摘取

  1.想了解孩子,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孩子。觉察自己如何在爱,觉察自己的爱是“盲目的爱”还是“成熟的爱”。

  2.孩子在潜意识里感受到的都是,如果我做相同的事情或有家人一样的命运,我的心就会得到归属的满足,否则我就会有罪恶感和孤独感,由此我们会发现孩子对归属感的要求非常强烈,已经超过理智上的判断。

  3.从跟随的,盲目的,重复的爱中解脱出来,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成长。灵性成长的需求,是每个人来到这世上的最终目的。

  4.灵性需求是超越系统整体的,如果我们说系统需求是太阳系的话,那么灵性需求就是宇宙。

  5.孩子潜意识里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巨大给予,感受到了*衡需求的巨大压力,却没有回报以*衡之,于是在良知上产生罪恶感,并在潜意识里选择走向贬低自己生命价值的路,让自己过得很糟糕。他们在潜意识里通过贬低生命的方式来*衡这种失衡。

  6.智慧与慈悲就是灵性需求的成就。我们要带着*衡和*等的心,取用我们所需。所以,我们才要对大自然进行生态保护。

  理论框架

  1.在辅导了数千个家庭之后我发现在这所有的信息里,关键点就在“爱与归属感”。许多孩子的问题,甚至包括*不幸的命运,都是因为不知如何处理需求与良知之间的冲突。

  2.我将人类的需求分成三种,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种本能,就是去圆满这三大需求,个人需求,系统需求,灵性需求。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个人需求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爱与归属感正是人在孩童阶段最大的需求。4.怎样获得归属感,答案就是做相同的事,与家人发生相同的状况,这样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归属于这个家。

  5.领悟爱的法则,也就是生命五大法则,整体法则,序位法则,*衡法则,事实法则,流动法则。

《读懂孩子》读书笔记3

  暑假里,我特意读了一本名字叫《读懂孩子》这本书。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行教育。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

  感悟,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的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的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3篇(扩展9)

——向孩子学习的读书心得3篇

向孩子学习的读书心得1

  有幸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教师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每个小故事其实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不过我们没有去关注。这里面的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惊叹他们的另一面是那么得精彩,而这精彩的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一本看似*淡的小书,却以大量的事实,向我们描述了20世纪末*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惊心动魄”的变化:人高马大的父母在小孩子的指点下“怯生生”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或学富五车的大学教师、新闻记者被自己上小学的不起眼的孩子问得“一愣一愣”的……《向孩子学习》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颇多。我们应当承认,在今天的社会中,两代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遇红灯时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乘电梯时是否爱堵在门口,还是在升旗仪式上是否唱*、吃完快餐后是否收餐盘,还是便后是否冲厕所、在网上是否说脏话,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用来教育未成年人的道德细节,都可以同时用来教育成年人自己。假如以这些道德细节为标准,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当中开展一场行为规范竞赛,我们将十分尴尬地发现,获胜者未必一定就是成年人。虽然成年人是教育者,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但教育从来都不是绝对单向的活动,成年人教育孩子讲文明、讲道德的过程,同时也是成年人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成年人向孩子学习文明和道德的过程。孩子们从书上学到了很多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同时,他们也会把这些礼仪和规范当作一面镜子,用来对照大人们的言行。成年人希望未成年人做到的,未成年人同样希望成年人能够做到,这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对孩子而言,这个过程应当意味着更多的快乐和更健康的`成长,对成年人而言,则意味着更艰巨的挑战和更沉重的责任。

  我不禁想起了前些时间看到的一则新闻,在公交车上,有个青年把手伸向另一个人的口袋,其他人都不做声,只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大声问妈妈:“妈妈,你看,那个叔叔为什么把手伸进了别人的口袋?”小姑娘清脆的声音引起了车上很多人的注意。小女孩天真的童言道出了小偷所有罪恶的秘密,也道出了当下社会道德滑坡的所有耻辱,扯下了*社会所有的遮羞布面对那个女孩,我们所有的成年人该怎么想,该找个地方痛哭一场,还是该找个角落忏悔一番?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

  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像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像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

  有些东西我们本都拥有,是我们没有好好珍惜。或者在我们还不懂得珍惜的时候,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们遗失了。当多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想起了它们,才意识到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珍宝,而这些珍宝,却已经永远地离你远去了。

  纵观天下,假如我们看见了一个窃贼在偷其他人的钱包,又有几个血性的汉子会挺身而出?而假如挺身而出了,又会有几个法学家站出来说必须在窃贼的刀架到脖子上之后,血染刀刃了再出击才算是正当防卫?

  一个小女孩的无忌童言,竟像炸雷一样在中华大地上炸响,不知人们听到了没有?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你,雪融化后就变成了春天,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北纬30°上下,今年最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游戏你应该怎么玩等等。

  《向孩子学习》一书,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向孩子学习的读书心得2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青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所编辑的《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凡是读书,每每我都是怀着热切的愿望,来增强自己的教育素养,提升品位。然而事实是:自己过高的期望加之操之过急的心情,导致的只有一个结果:读书的功利和一种浮躁的阅读方法!开列的书目一本又一本,制定的计划或多或少都变的有些功利,对“该怎么样读书”这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没有细细思量,常常是事倍功半。也常常怀疑,是老师就应该首选教育经典吗?听上去似乎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对我常常是“首选”变成了“只选”,最后变的索然寡味,对读书毫无兴趣可言。

  读孙晓云的《向孩子学习》渐渐明白读书就是一种“等价代换”,追求高尚就意味着唾弃低俗,向往经典就必须抵制*庸。要想读懂就得像作者一样的去思考,跟他们有一样的关注,体会他们那颗美丽的心灵,真切的去感受他们的困惑、痛苦和焦虑。只有人才能影响人,也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我将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关心,用*和感悟的心,用大师的作品,开始自己幸福的阅读生活,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推荐访问: 读书笔记 初中 孩子 《向孩子学习》初中读书笔记3篇 《向孩子学习》初中的读书笔记1 读孩子如读书读书笔记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