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

时间:2023-05-06 16:5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1  *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3、从图上可以看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1

  *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 骨架 )。

  3、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 多山 )的国家,(山地 )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我国地势的特点(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

  6、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地方是( 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 尼泊尔)交界处,海拔( 8844.43米 ),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节气候

  1、我国冬季( 南北温差大),夏季( 普遍高温)。

  2、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 0℃ )等温线大致沿( 秦岭-----淮河 )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均气温相差约( 50 ℃ )。

  3、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 普遍高温 )。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气温在( 20 ℃ )以上。

  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 ),最热的地方( 新疆的.吐鲁番 )。

  5、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 暖温带 )、( 亚热带 )、( 热带 )。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青藏高原)区。

  6、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7、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火烧寮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 托克逊)。

  8、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 干湿状况 )。

  9、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 干旱 )。

  10、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 半湿润)、(干旱)、和( 半干旱)四类地区。

  11、我国东南部以( 湿润 )、( 半湿润 )为主,西北部以( 干旱)、(半干旱 )区为主。

  1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 )和( 季风气候显著 )两个主要特征。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和(地形)等。

  14、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 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15、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 )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 高原山地 )气候。

  第三节河流

  1、我国地势( 西高东低 ),大多数河流自( 西 )向( 东 )流,最后注入( 太*洋 )。

  2、在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 )向北流入( 北冰洋 )。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外流河 )。

  3、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内流河)。

  4、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统称为河流的( 水文特征 )。

  5、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运河 ),全长( 1800 )千米。

  6、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 唐古拉山脉 ),注入(东海 ),全长( 6300千米 ),是我国长度( 最长 )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 最广 )的河流,还是我国( 水量 )最大的河流。

  7、长江是我国巨大的( 水能宝库 )。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上游 )河段。人们还把长江称为( 黄金水道 )。

  8、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 川江 )和“九曲回肠”的( 荆江)。

  9、治理长江的关键是(防洪 )。

  10、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 巴颜喀拉山脉 ),流入(渤海 )。黄河是我国的( 第二)长河。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11、黄河(含沙 )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 凌汛 )。

  12、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 宁夏 )*原和( 河套 )*原。13、黄河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坎,黄河成为( 地上河 )。

  14、新*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下游( 加固黄河大堤 )。

  15、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线( 河口 )、( 桃花峪 )。

  16、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线( 宜昌 )、( 湖口 )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2

  *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3月22-28日 *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⑵时空分布不均。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扩展1)

——八年级地理课件3篇

八年级地理课件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 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最高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人口》

  一、说教材

  《*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 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 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00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2005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 国策:计划生育

  二、 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八年级地理课件2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个小组5~6个同学为宜;部分同学准备事先搜集好的相关图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咱们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已经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跟咱们雷同吗?有谁去过南方地区,跟大家谈一谈你的所见所闻。

  学生自由发言。

  一、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播放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录像资料。

  教师:从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以及*地形图,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板书:1、从地形上

  教师:从地形图上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上。具体来说,两个区域在地形上有何差异呢?各有一些什么地形区?

  学生: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原等,主要地形区: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原和华北*原;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原、丘陵等,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地形区:西部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原和东南丘陵。

  板书:2、从气候上

  教师:从气候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强调:哈尔滨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区,武汉和广州代表南方地区。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教师: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而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均气温接近30℃,最冷月(1月)*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学生完成教材活动“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

  板书:3、从河流流量上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中的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图

  教师:长江和黄河的河流流量有何差异?为什么?

  学生讨论。

八年级地理课件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及景观图,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主要自然景观的分布。

  2、能够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分析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及景观特征

  三、教学难点:

  依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判断其所属的气候类型

  四、教学过程:

  (一)由“探索”活动导入教学

  1、简单介绍自然景观

  2、自然环境是由地形、气候、水纹、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

  3、由于地形、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因素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回答汽车拉力赛沿途经过哪些气候类型

  (三)借助教材上回幅景观图来讲解什么是自然景观

  (四)读教材“热带气候类型”图,说出四种气候类型

  依据四个地点气温曲线和降水柱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森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1、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就应该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不同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形成不同气候的特点

  3、归纳四种气候类型的异同点并明确四种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

  (五)亚热带气候类型

  1、让学生观景雅典和上海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比较这两个同属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地中海气候,这两种气候的分布特征,这两种气候景观差异和对比

  3、阅读地中海气候区的植物经一部加深对地中海气候类型的理解

  (六)温带气候类型

  1、三种:伦敦、乌兰巴托和北京的气温分别代表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异同。

  2、齐齐哈尔和巴黎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东西岸且唯独相当但温差很大,归纳温带海洋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差异。

  (七)寒带气候类型

  1、读图读出寒苔原气候和寒带冰原气候分布地区。

  2、读卡扎奇耶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代表的寒带苔原气候和特点。

  3、东方主要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所代表的寒带冰原气候。

  (八)高原、水地气候,教师通过板书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关于气候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变化成因。

  (九)教师对全文总结。

  (十)作业:

  1、从统计图上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的依据是( )

  2、欧洲、亚洲、南北美洲都具有的气候类( )

  3、欧洲西部温和多雨的气候受大西洋影响很大,据此可看出其影响因素是( )

  4、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白雪皑皑的主要因素( )

  5、一年到头都很热,几乎天天下雨,这种气候是( )

  附答案:

  1、气温和降水

  2、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水地气候。

  3、洋流

  4、地形

  5、热带雨林气候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扩展2)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本知识3篇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本知识1

  南方地区

  1.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_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原_、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原和三角洲。

  (3)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冬季温暖湿润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2.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发展条件: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原地区,地势低*,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

  (2)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

  水果:柑橘、香蕉、菠萝

  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2)位置的重要性: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上海市:①特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文化特色:

  ①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②别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③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2)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三、“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经济发展条件:

  ①不利条件: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

  ②有利条件: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

  (2)经济特点——经济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

  ①香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

  ②澳门:*旅游业是支柱产业。

项目

香 港

澳 门

位置

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相邻

珠江口西侧,与广东省珠海市相邻

组成

_新界九龙_香港岛和附近很多岛屿组成

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组成

回归时间

199771

19991220

政治制度

我国*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地狭人稠,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式:

  (1)“上天”——建设高层建筑;(2)“下海”——填海造地

  四、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自然地理概况:

  (1)范围:包括A台湾岛以及附近的B澎湖列岛、C*等许多小岛。

  (2)地理位置:

  ①纬度: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地跨亚热带和热带。

  ②海陆:北临东海,东临太*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地形:山地占2/3,*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地势中部高,东西低。

  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2.人口、城市

  (1)分布特征: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原地区。

  (2)主要城市:①台北②台中③高雄。

  3.外向型经济:

  (1)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

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

20世纪6090年代

出口加工工业,形成“外向型”型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子工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2)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②海岛多港口;③吸收外资;

  ④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本知识2

  西北地区

  一、自然特征

  1.草原和荒漠

  (1)位置: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2)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3)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4)气候:降水稀少,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原因是:距海较远,且被重重山岭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5)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6)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荒漠

  2.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牧业

牧区

新疆牧区

内蒙古牧区

畜种

新疆细毛羊、伊犁马

三河马、三河牛

成因

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山地降水较多,形成高山牧场

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丰富

 

草场

高山草场

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大型优质草场

  (2)灌溉农业。

灌溉农业区

天山山麓

河西走廊

宁夏*原

 河套*原

灌溉水源

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黄河水

发展农业有利条件

夏季气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特色作物

瓜果(如:哈密瓜、葡萄等)、长绒棉

引水工程

坎儿井

  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1.沙漠和戈壁广布:

景观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特征

沙漠和戈壁广布,极端干旱

城镇、交通线分布于盆地边缘的绿洲

成因

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

靠近水源,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生活

地形

群山环抱、地形闭塞

  2.油气资源的开发:

  (2)西气东输

起点--终点

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上海

意义

西部

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改善了东部地区的环境

  开发条件:①有利条件:油气资源丰富,天然气的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左右。②不利条件:气候严酷,交通不便。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扩展3)

——初中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点3篇

初中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点1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一、工业与我们

  【工业的分类】重工业: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轻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部门;

  二、工业空间分布

  【工业分布大势】

  ①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②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③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④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沿海四大工业基地】

基 地 名 称

工  业  中  心

工  业  特  色

辽  中  南

沈阳、大连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京  津  唐

北京、天津、唐山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沪  宁  杭

上海、南京、杭州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

广      州

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①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

  ②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

  ③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

初中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点2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

  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

  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

  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 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

  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

  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扩展4)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提纲3篇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提纲1

  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 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

  “远看是山 ,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纵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4、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藏族的传统服装 藏袍 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

  6.高原之舟 :高原之舟指的是牦牛,它的毛 长 皮 厚 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矮 身 健 ,可以载负重物。

  7.牧区: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臧山羊。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 低 ,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 充足 。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 雅鲁藏布江 谷地,东部的 湟水 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 温凉 ,土质较肥沃。适合喜温凉的 青稞 、 小麦 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糌粑,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喝青稞 酒。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 *顶碉房。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地区。

  3、江河的水源来源:雪山和冰川融水。

  4、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湖泊和沼泽。

  5、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

  A,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B,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

  A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提纲2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五个积温带的区别】

温度带

范   围

≥10ºC积温

作  物  熟  制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1600ºC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部新疆北部

1600—3400ºC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3400—4500ºC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早熟糜子、荞麦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ºC

一年两熟或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8000ºC

水稻一年三熟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产生南北气温差异的原因】

  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

  【我国冬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52.3 ºC);最热的地方是海南省;

  【我国夏季最冷和最热的地方及三大火炉】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人称“火洲”(最高气温49.6ºC);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时间分布:夏秋多春冬少;空间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四类干湿区的区别】

干湿地区

降水状况

分  布  地  区

植被

农业类型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水田

半湿润

地区

年降水量400—800 mm、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原、华北*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

草原

旱地

半干旱

地区

年降水量200—400mm、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畜牧业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畜牧业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扩展5)

——八年级下册地理基础知识3篇

八年级下册地理基础知识1

  南方地区

  1.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_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原_、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原和三角洲。

  (3)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冬季温暖湿润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2.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发展条件: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原地区,地势低*,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

  (2)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

  水果:柑橘、香蕉、菠萝

  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2)位置的重要性: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上海市:①特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文化特色:

  ①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②别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③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2)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三、“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经济发展条件:

  ①不利条件: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

  ②有利条件: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

  (2)经济特点——经济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

  ①香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

  ②澳门:*旅游业是支柱产业。

项目

香 港

澳 门

位置

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相邻

珠江口西侧,与广东省珠海市相邻

组成

_新界九龙_香港岛和附近很多岛屿组成

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组成

回归时间

199771

19991220

政治制度

我国*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地狭人稠,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式:

  (1)“上天”——建设高层建筑;(2)“下海”——填海造地

八年级下册地理基础知识2

  一、我国的农业

  1、农业取得的成就

  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水*。

  ⑵、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生态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较薄弱)

  ⑶、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趋于合理。

  2、粮食作物的分布

  ⑴、北方—小麦  春小麦:东北*原(三江*原、松嫩*原)

  冬小麦:华北*原、渭河*原。

  ⑵、南方—水稻  洞庭湖*原、鄱阳湖*原、成都*原。

  3、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⑴、特点:①、经济价值高。 ②、技术要求高。 ③、商品性强。

  ⑵、分布:①、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②、油菜籽:长江流域

  ③、花生:山东、河南是主产区。

  ④、甘蔗:四川盆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广西是最大产区。

  ⑤、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吉和新疆的西北部。

  ⑥、荼叶:泰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是主产区。其中闽、浙、滇最多。

  ⑦、天然橡胶:海南省、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

  4、新型农业

  ⑴、外向型农业:以出口创汇为主。主要基地有:山东半岛、太湖*原、珠江三角洲、闽南等。

  ⑵、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⑶、生态农业和精确农业。

  5、畜牧业分布

  ⑴、主要牧区及优良畜种:①、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②、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

  ③、青海牧区和*牧区——牦牛

  ④、宁夏牧区——滩羊

  ⑵、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湘、川、豫。

  二、*的工业

  1、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人口和劳动力状况、市场因素及现有经济基础等。

  2、我国的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3、能源工业的布局

  ⑴、煤炭是我国第一能源。山西省煤炭产量居全国首位。

  ⑵、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新疆将成为我国石油生产的“龙头”。(要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

  ⑶、电力工业:水力——主要在南方各大河的上游。如湖北省的电力工业等。

  火力——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山西的电力工业。

  4、钢铁工业的分布

  ⑴、大型钢铁工业基地:①、东部沿海:鞍本、京津唐、上海。

  ②、长江沿岸: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

  ③、黄河流域:包头、太原。

  ⑵、分析武钢和宝钢建立钢铁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略)

  5、机械工业的分布:辽宁、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全国大型的工业基地)

  6、纺织工业的分布:我国以的棉纺织工业为主。

  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上海、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西安、武汉等。

  7、高技术产业

  ⑴、形成高技术产业的条件: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等。

  ⑵、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

  ⑶、高技术产业四大密集区。(见教材P18—19面的说明)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扩展6)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3篇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1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位于*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东、北两面与朝鲜 、俄罗斯为邻,南连 河北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 ,与山东半岛 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东北地区地理地位十分重要。东北地区陆上与朝鲜、俄罗斯接壤,有利于开展对外贸易;通过南面渤海、 黄海海域可与韩国、日本等众多海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 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原。(山环水绕,*原居中), 东北*原由三江*原、松嫩*原、辽河*原组成。

  4、气候类型及特点: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温暖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高温多,冬季寒冷干燥)。东北地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长东严寒。

  5、东北地区的地形区

山脉

河流

*原

丘陵

高原

长白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

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东北*原(三江、松嫩、辽河)

辽东丘陵

内蒙古高原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中部和南部*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原和辽河*原人口较为稠密。*原地区人口多,山地地区人口偏少。

  2、东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朝*、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是我国 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旗袍是*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

  3、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4、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较高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

  5、哈尔滨市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1大连是*北方著名的港口,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誉。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2

  第一章

  地球:地球是一个两级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均半径,6371km 地球表面积,5.1亿*方千米 赤道周长,4万km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度和纬度: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读书,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

  春分日:3.21或3.22直射赤道

  夏至日:6.22或6.21直射北回归线

  秋分日:9.23或9.22直射赤道

  冬至日:12.22或12.21直射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第二章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第三章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不同地区,云层厚度不同,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印象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因素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扩展7)

——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3篇

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1

  *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交通运输

  1、人们把( 交通运输 )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公路 )运输、( 铁路 )运输、( 水路 )运输、( 航空 )运输、( 管道 )运输。

  3、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是( 铁路运输 )运输。

  4、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 )干线和( 东西 )干线两大组。

  5、东西铁路干线主要有三条(京包---包兰线 )、( 陇海----兰新线 )、(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6、南北铁路干线主要有五条( 京沪线) 、( 京九线 )、(京广线 )、( 北同蒲-----太焦---焦柳线 )、( 宝成-----成昆线)。

  7、青藏线东起(西宁),西至( * )。

  第二节农业

  1、(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3、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4、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实现现代化。

  5、我国四大牧区(青海牧区)、(*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

  6、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7、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的南北差异明显。以(秦岭—淮河)为界,该线以北地区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以南地区耕地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等。

  8、走科技强农之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

  10、这里地形*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

  11、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

  12、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第三节工业

  1、工业也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2、(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3、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盒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4、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5、21世纪以来,我国加强工业研发,鼓励加强工业研发,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打造国产品牌,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6、我国的四大工业区(京津唐)、(沪宁杭)、(辽中南)、(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7、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000年的(7倍)多。

  8、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9、我国的硅谷是(中关村)。

  10、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2

  青藏地区

  一、青藏地区

  1.自然特征:

  (1)世界屋脊

  ①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②地形地势:地势高耸,*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显著特征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③气候特征: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④河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2)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①高寒牧业。

牧场类型

特殊高原环境

优良畜种

高寒牧场

高寒、缺氧、低气压等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②河谷农业。

  a.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b.优越条件: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土质肥沃。c.主要农作物:青稞和小麦。

  ③生活习惯。

  a.饮食:糌粑、牛羊肉、青稞酒。 b.服饰:藏袍。

  c.民居:牧民居住帐篷,农区和城镇多见*顶碉房

  【名师点睛】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因此很多藏族朋友脸上都有可的“高原红”。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因此制约其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是热量。

  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置范围: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2)补给水源: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3)环境问题与保护。

  ①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补给水源减少,湖泊、湿地面积缩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放牧、乱采滥挖,导致水土流失、草地沙化、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生态问题突出。

  ②措施: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扩展8)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

  1、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先声夺人,辉映全堂;不好的导入则窒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成为教学成功的障碍。优美的歌曲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调节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自然、和谐、融洽、完美的境界中,在愉悦、欢快的心境中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得到提高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有趣的导课,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爱学,因此导入时运用多种手段,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互动,能激发求知欲,防止产生厌倦心理。

  2、在处理教材上,我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以“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评价分析——总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逻辑推理,层层推进。通过对“为何在新*成立初期不马上收回香港澳门”、“用什么方式收回港澳”、“一国两制构想内涵”、“特别行政区特别在什么地方”、“港澳回归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意义”等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课文重点理解掌握,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一国两制”的意义调整到最后处理,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之后能够自然理解。

  3、在制造历史情境方面,我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七子之歌》导入教学,引导学生回忆近代史上香港和澳门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体会国家统一是全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对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使用视频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香港澳门回归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4、课后,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创新能力不足,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5、这节课将香港、澳门放在一起比较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找出它们的不同,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香港澳门,分析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意义及影响。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2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教师的教学目的都应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发展。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活动,灵活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现以八年级地理《长江》《黄河》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一、会动手。地图是地理学的形象语言,要认识和学习身边以外的地理事物,当然离不开形象直观的地图,因而在地理课堂上要精心指导学生绘制略图,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关于《长江》《黄河》的概况,可这样进行引导学生绘制略图,首先从这两条河流干流形状特点(如:长江干流轮廓像两个巨大的英文字母“V”和“W”连在一起,黄河干流像巨大的汉字“几”字)入手,教师在黑板上绘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件),学生在白纸上绘出。然后将河流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支流和湖泊等概况,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在黑板略图上熟悉,最后在自己绘制的略图中画出、填注。(注意:河流的三个河段用不同颜色标出)这样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略图,即可掌握了长江、黄河的概况,又可习得了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

  二、会动脑。创设能够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最大的限度的动脑思考。在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前提下,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搭建学习*台,还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欲罢不能,余音缭绕、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如在学生掌握河流概况之后,我巧用一组数据“黄河年入海泥沙近10亿吨,如果将这些泥沙堆积成高和宽各1米的沙堤,足可以绕地球赤道20圈”。引起学生惊叹,黄河含沙量这么大呀!这时适时引导学生阅读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水文特征描述,及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含沙量,之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是不是黄河整个河段含沙量都这么大?2、黄河含沙量在历史上就这么大吗?3、如果黄河不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还会不会这么大?4、如果黄河河流经西北内陆,还会不会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5、为什么在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而含沙量最大的中游却没有形成“地上河”?运用一系列的假设、观察、推导、处理信息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黄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地上河”形成的河段及成因,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气候、地形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

  三、会动嘴,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动嘴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获取知识,比如:在学生观察长江上、中、下游的景观图片,总结出长江上、中、下游特征等知识储备基础上,为了更好的理解长江各河段特征,我设置以下3个自主探究题目:1、如果你去长江流域观光旅游,你会选择哪个河段的景观?说出你的理由?如果时逢雨季哪个河段最不适合旅游?2、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会选择长江的哪个河段建设水电站?3、如果你是个商人,能否选择河运把一批5000吨货物从武汉运到上海?所以要让学生说话,就要让学生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有说可说。在每节课最后几分钟,可以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地图,表格图片,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或小节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就某一地理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接合自己绘制的略图进行复述,让学生有话会说。

  四、会用心。新课程改革中认为教材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必要成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要求教师转变教材观,用心做教材的主动开发者,从而教师真正成了新课程的参与者,可以灵活处理教材,能做到:可以根据本校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当地人文,社会实际,教师还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方案。如《长江》《黄河》这两节教材,按教学参考建议分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长江概况,第二课时长江“开发与治理”,第三课时黄河概况,第四课时黄河开发与治理。我用心的把教材重新进行整合,第一课时完成长江概况,第二课时完成黄河概况,第三课时完成长江与黄河开发与治理,这样安排即可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又可使学生在了解长江概况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总结黄河概况,从而掌握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而长江与黄河开发与治理放在一起学习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使问题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教学中只有做到潜心磨课,才会有许多奇思妙想,才能设计出新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3

  谈到本节课的可取之处:我觉得一是利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辨正唯物主义观念。三是培养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世界人口比重”,“世界人口排名前5位的国家”,“*人口数据表”,“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等几个表格的运用,使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增强了记忆力并加深了学习效果。让学生根据“*人口数据表”绘制出我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制的过程中摸索和感受到了我国人口在建国后增长非常迅速的状况,从而引出对原因的思考。

  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我能适时地指出学生中出现的偏激和反面情绪,增强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最后环节上由于时间还充裕,所以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设计宣传计划生育的广告语。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一些教学规律;比如说教法上还应再放开一些,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在知识点上还应把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再突出一些。在组织教学方面有时幽默也是很好的处理问题的办法。本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知识容量还不够大,应该掌握好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上了这节课,越发地发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问题很多,联想面很广,想的东西也复杂了,也有深度了,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词的严谨性。

  在辩论过程中,不同组的同学说出的观点有各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积少成多,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间西部发展得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质决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只不过现在东部的人们不愿意去而已。当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较赞同。有一位同学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将来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可以使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来*西部,那么*的西部前景将一片灿烂。所以一方认为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整个辩论过程同学们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真让我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不然就无法面对学生了。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4

  本我任教八(2)、(3)、(4)、(5)、(6)5个班的地理,八(2)、八(3)的综合课和九(2)班的校本课程,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的,现对本学期工作进行如下:在修养方面,我认真向,模范,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觉悟,自觉维护工作大局,乐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并积极完成,能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言行符合职业要求,关心护学生,教育行为规范,与相处融洽,。在发展方面,我认真阅读所订的教育书刊《心理世界》和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书育人中师生的心理共鸣作为自己的追求,力求达到这种教与学的最高境界,主动参与校本研修,发展积极、有新意的见解,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研究,参与教学竞赛和展示,教学成绩突出,学生满意率高,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充分肯定。在教育教学行为方面,我严格遵守教育教学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爱护教育对象,不歧视学困生,举止言行大方得体,总是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工作尽职尽责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工作任务,尽管很多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总是想方设法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都有进步,《》()。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的成绩,好多学生喜欢地理课,喜欢我的地理课堂。在工作上的与失败方面,我觉得我的成功之处就是和同事和学生相处融洽,愉快,我的工作得到了邻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失败之处就是没有发表,仅仅发表了几篇在自己的上,这是很不够的,以后要多把自己的教学心德,教研论文发表出去。在与人合作方面,我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以后还要虚心学习他人处事的,不断完善自己。在出勤和遵守劳方面,我做到了有事先,不迟到早退,及时到岗到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认真学习操,积极参加各种、研修和。

  下期努力方向

  1,加强专业学习,多撰写专业论文,力争有高质量的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2,加强校本研修,多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把地理教学做的更好。

  3,加大辅困力度,努力提高会考合格率。

  4,思想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不断完善自己。

  5,向他人学习,要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任教八(2)、(3)、(4)、(5)、(6)5个班的地理,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我认真向优秀教师,模范党员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自觉维护学校工作大局,乐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并积极完成,能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言行符合职业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育教学行为规范,与师生相处融洽。

  在专业发展方面,我认真阅读所订的教育书刊《心理世界》和专业书籍《气象学与气候学》,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善于做差生的思想工作,把教书育人中师生的心理共鸣作为自己的追求,力求达到这种教与学的最高境界,主动参与校本研修,发展积极、有新意的见解,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研究,参与教学竞赛和展示,教学成绩突出,学生满意率高,得到了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

  在教育教学行为方面,我严格遵守教育教学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爱护教育对象,不歧视学困生,举止言行大方得体,总是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工作尽职尽责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工作任务,尽管很多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总是想方设法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都有进步。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好多学生喜欢地理课,喜欢我的地理课堂。

  在工作上的成功与失败方面,我觉得我的成功之处就是和同事和学生相处融洽,合作愉快,我的工作得到了邻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失败之处就是没有发表论文,仅仅发表了几篇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是很不够的,以后要多把自己的教学心德体会,教研论文发表出去。

  在与人合作方面,我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以后还要虚心学习他人处事的方法,不断完善自己。

  在出勤和遵守劳纪律方面,我坚持做到了有事先请假,不迟到早退,及时到岗到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认真学习广播操,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研修和读书活动。

  下期努力方向:

  1、加强专业学习,多撰写专业论文,力争有高质量的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2、加强校本研修,多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把地理教学做的更好。

  3、加大辅困力度,努力提高会考合格率。

  4、思想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思想觉悟,不断完善自己。

  5、向他人学习,要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6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在地理课堂上多用多媒体教学,收效甚大,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多媒体进入课堂,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多媒体突显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地理教学中,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读图分析,而且图的种类多,如各种分布图,统计图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示意图,景观图等,利用多媒体,这些所应展示的地图和图片,可以随时迅速展出,清晰明了,直观性强,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读图习惯。

  二、多媒体进入课堂,提高了地理课堂效率。

  多媒体进入地理课堂后,由于展示地图,图片和资料的时间缩短,而且直观性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的增高,精力专注度增加,地理问题解决的难度大大降低,解决的速度加倍提升,课堂时间等于变相延长,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课堂上,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能力快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成倍增长,对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会学习地理的能力帮助很大。学生理解力,记忆力,地理学习能力等的提高,原本需要较长时间,反复训练的地理知识和能力,课堂上就可以解决了。这些都得益于多媒体的运用。因此,多媒体的进入,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师素质得以提升。

  刚开始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时,电脑与电视的链接,调配等都很陌生,需要熟手的帮助。但使用过一两次,这个技术就很快掌握了。难的是课件制作,一开始,我只能是拿来主义,在电脑上下载现成课件使用。而现成课件不一定与本校情况相符,更不一定与教师本人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相吻合,所以,有时教学中,感觉别扭的地方时有出现,别人的体现不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效果自然不很如意。怎么办,学。就这样逼迫自己先拿别人的,修来修去,添加自己想要的各种音画图片,进入方式,切换方式等多种效果。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制作过程中,教师的课件制作水*,电脑使用水*,课件和教学思路的结合使用水*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又促使自己更多的思考教学方式,教学理念。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7

  在教学中曾经改进的两个实验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获得一定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工业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方磊同学把长江水~系和沿海的海岸线图画在黑板上,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铁矿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8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课是第四章*的经济发展中的第二节,本节共有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两课时学完。本人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个人的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注意处理教材,活用教材。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注意对学情的分析,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他们会用稚嫩的语言表述大道理——————学生讲出来的道理往往更通俗易懂。本课中注重放手给学生,通过语言或图像引发学生的思考,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加以教师设计层层深入问题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既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

  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9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重做出了讲解:第一,河流与湖泊在我国的分类(内流与外流),第二,河流与湖泊的水文特征。其中要穿插讲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读图,查图可以让学生对河流与湖泊进行分类,区分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内流湖、外流湖,并能举例说明。而第二部分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图、表等信息进行对比,联系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得出水文特征。

  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设计和流程,任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匆忙会误事。要打有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胸有成竹等等都是嘴边的熟语,但对于本节课,我真能说自己已经准备充分了吗?不能。最后导致课上出现了几处匆忙之处:1、做好的课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能够使用,但换了班级上的电脑出现了故障,不能播放。此时离上课时间只剩下五分钟,试问还能继续找原因吗?匆忙中换了一张地图,其他省略不用。如果我准备充分,亦不会出现如此大漏。2、导语匆忙无设计。由于上一个匆忙,使得导语支离破碎,设计有些慌乱,失去层次感。导语是一节课的第一印象,学生的兴趣调动,情感投入都与导语的关键设计有关。精彩的导语能够让整个知识的传授不费吹灰之力,我实在差矣!3、时间安排需谨慎。整个课堂共45分中,知识传授的部分花费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再者,重难点突破应该有侧重点。而我的课堂中,最后的难点突破所花时间略少,开课的前一部分时间花的稍长,使得这节课有点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尾匆忙,草草收场。

  第二、语言是润滑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引导性和调动性,语言运用得当会使整个课堂增色不少,本节课在语言使用上没有发挥特色,甚至有些盖彩。1、过度语、小结语应适当选用。回顾整个课堂,知识点零碎、量多,如何使知识面面俱到还要主次分明,这就需要有阶段性的小结,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时按块记忆,这样掌握的效率高,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2、在语言的表达上需要简洁大方,前后要连贯,过渡语很重要。我呢,经常没有合理的过渡语言而是内容讲解生硬。

  学习需任重道远,只感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中的第二节。学习时间一课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地理位置、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景观、多样性的文化民俗、支柱产业旅游业。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从自然、人文和经济切入,升华到人地关系。

  本节课在40分钟的时间内,圆满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得益于导学案的使用。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导学案能尊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性普遍提高,学生乐于探索和表现自我的热情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本节课以导学为主,在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后,通过先学、展示、反馈等环节完成。在先学环节中,我设计了6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内容,通过自主学习找到答案,同时让同学们比速度快慢,比效率高低、比正确与否,用10---15分钟的时间完成;接下来配合奖励制度,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学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展示自己的答案,展示中,同学们有的复述,有的概括,有的推理,有的读图分析,有的补充解释,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之后全体同学做课堂练习,检验反馈学习效果。做到了学以致用。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掌握的材料较少,课前未动员进行相应的材料收集与辅导,学生的回答大多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复述,只有少部分同学能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争强好胜,往往思维活跃,自学速度快的同学始终是那几个,导致后进生在反馈当中只是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

  鉴于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课堂学习与课下学习相结合,留给学生更宽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建议、交流的时间;另外,也可放手于学生,指导学生主持相应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研究的辅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目的性,增强学以致用的实效性。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1

  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结束了,面对着试卷和学生的做题情况,静下心来思索前一段时间的教学和本次期中考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简单地予以小结。

  单项选择题难度不大,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这一块掌握的并不是很扎实,选择共15道题小题其中第1、6题答的不够好,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讲清楚和书中的不太一样,人教版的知识。综合题相对来说灵活性很大,接近中考的难度,例如第二题就是去年银川市的中考题,学生答题情况不太好。这就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地图为载体,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的文字内容与图像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习惯于利用地理图像进行综合与分析。学生教会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是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连线题同学们90%的学生完全答的正确,个别同学没有看清题目,回答不够完整,答题有错误的地方。

  总之,这次考试同学们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的心理有些安慰,我在讲卷子的时候整体上又从新复习了一遍,把不足的地方反馈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一遍,告诉他们咋答卷,咋找书的内容,找书比背会慢,让他们试一试。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2

  《自然灾害》这册书的内容即将结课,我是首次用这本教材,讲完回头想想这册教材知识有些凌乱。有很多知识在三章内容中不同程度的提到。例如有关地震灾害的知识点,第三章当中的第二节,讲述了一部分有关地震的防预问题,对于这部分内容如果按照教材的循序讲解感觉浪费了一些时间,如果将打破教材环节的完整性,把整个教材当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地震的知识点进行了重新的提炼、分析,整合到一节课当中。而不仅仅是地震,其它的自然灾害,教材在安排的时候也是分在了三个章节中,如果每一种自然灾害的讲解我们都将其整合到一节课当中,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能让学生对每一种自然灾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但是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散落在教材的三个章中,而且教材内容很多,要把散落在这三章内容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节课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我们教师必须熟悉把握教材,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准每一节课的内容及重难点。

  2、要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教学,有很多知识学生已在必修教材中掌握了,这样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把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所以我们在讲授时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设计好课外延伸环节,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继续深入的探讨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4、我们不光是要教给学生有用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注意到他们的能力的提升,要让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3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了解,教材第一章通过学习*的疆域、我国省级行政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认识我国的人口现状以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多方面了解让学生对我国有了一个初步而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学会从地理空间上认识地理事物,借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反复运用地图,读图、拼图、填图,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较果,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引用一些学生感兴趣并比较简单的知识为切入点。

  可以点燃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本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地理意识的养成,因此唤起学生的兴趣就由为重要。在第一课时中,我利用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从地理角度说出你们心目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你都去过我国的哪些地方?见到了些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很好。在指出学生回答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对回答好的做了充分肯定。根据教材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设计一系列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学习交流,培养协作精神,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发挥群体和个体的功效,自主学习并能掌握学习方法。

  二、在课堂插入了一些游戏活动,有利于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较多,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相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在充分运用*政区图的基础上学习*行政区划:通过演示拼图,引导学生看图、填图,使“死”图变“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组织学生拼图竞赛,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学习,实现愉快教学。在课堂插入了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知道在游戏中也可以学到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这些知识点。通过这种启发式和游戏法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感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参入一些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地理知识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4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殊不知人类认识地理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就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中体现的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实施新课标后的地理教学无疑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启迪。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

  反思之二:*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八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

  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

  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推荐访问: 课本 八年级 地理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3篇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1 八年级地理课本知识1-3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