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时间:2022-11-15 08:00:06  来源:网友投稿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拟稿人:梦之羽团队指导教师:***1目录前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供大家参考。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

  拟稿人:梦之羽团队

  指导教师:***

  目录

  前言······················································1;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1;

  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2;

  (一)沈阳市···············································2;

  (二)大连·················································4;

  (三)鞍山·················································6;

  (四)抚顺·················································7;

  (五)本溪·················································9;

  (六)丹东················································10;

  (七)锦州················································12;

  (八)营口················································13;

  (九)阜新················································14;

  (十)辽阳················································16;

  (十一)盘锦··············································17;

  (十二)铁岭··············································19;

  (十三)朝阳··············································20;

  (十四)葫芦岛············································21;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21;

  参考文献·················································22;

  调查问卷·················································23;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报告

  ——以“十一五”期间为例

  佟佳鑫

  沈阳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080530031前言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成就显著,不论是农业、林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清晰的呈现出了“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印迹,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生产能力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强,先进的机器使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推广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五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力较低,第二产业在以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仍在继续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不完善。

  在踏进“十二五”的进程里,为了对今后的五年中经济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我们团队通过本专业省内各地区学生的帮助,对各地区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放了58份调查问卷,对全省14个市,26个区,12个县进行了调研,收回51份调研报告,占问卷总数的87.93%。本问卷对“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关系进行了汇总,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和今后三次产业结构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

  1、第一产业

  农业牧渔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下降2.8%;林业增加值增长6.3%;牧业增加值增长6.0%;渔业增加值增长8.7%;林业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

  虽然种植业产值有所下降,但针对辽宁的地域特征,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仍然占第一产业的73%。“十一五”期间,全省粮食产量保持在1500万吨以上,以精品农业为重点的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果显著。

  2、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占61.3%,各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特点的形成不同的增长形势。

  工业制造业生产较快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4%。冶金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8%,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3.8%,石化工业增加

  值比上年增长6.8%,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增加值年均增长24.3%,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4.6%提高到2010年的31.5%。

  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和农产品加工是辽宁省的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4.6%、25.2%、17.1%和8.1%,转变为2010年的31.5%、16.6%、19.3%和18.9%。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4%。其中,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也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分别占13.3%、13.2%和14.6%。

  总体来说,辽宁省调整经济结构,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重点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而逐渐形成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表一2003-2009年辽宁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

  年度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第一产业

  10.312.011.010.610.39.79.4第二产业

  48.345.949.451.153.155.851.9第三产业

  41.442.139.638.336.634.538.表二2009年国内主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

  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辽宁

  9.451.938.7全国

  10.646.842.6北京

  1.023.575.5上海

  0.739.959.4广东

  5.149.345.6浙江

  5.151.943.0江苏

  6.454.139.5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

  (一)沈阳

  1、沈阳市产业结构介绍

  “十一五”初,沈阳面对经济区的组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调整产业结构是其必然要求。

  图一

  沈阳“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重

  “十一五”期间,沈阳的第一产业持续下降,“十一五”末第一产业

  远低于全国11.31%的水平,已经降低至4.76%。第二产业在“十一五”初就已低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结构。第二产业比重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展实施,近五年来始终持续上升,“十一五”末第二产业比重是49.84%。相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到2007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到“十一五”末,第三产业比重是45.31%。“十一五”末,沈阳市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6.05:50.43:43.47,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结构。

  2、沈阳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和平区

  和平区是沈阳市第三产业和高端产业的集中区。三好街作为全国著名商业街坐落在该区,体现了该区的人才与知识的聚集。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行业占到60%,对沈阳的经济起到了带动作用。同时,商务会展、科研信息等产业也正大规模的发展。

  (2)沈河区

  “十一五”期间,建设现代服务业是沈河区的重点,全区的经济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了“一个中心,三个产业带,四个聚集区”重点区域。

  (3)皇姑区

  皇姑区到“十一五”末,二、三产业比例为32.8:67.2,全地区生产总值是“十一五”初的3.3倍,实现320亿元,年均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十一五”初的2.6倍,完成58.4亿元,年均增长;服务业增加值是“十一五”初的3.1倍,完成215.1亿元,年均增长19.2%。

  (4)大东区

  大东区是中国著名数控机床生产基地、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群。“十一五”期间,服务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大东区的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增强作用,服务业在此期间由57%增长到63.9%,全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了55.4亿元。

  (5)铁西区

  铁西区拥有齐全的工业类型,强大的配套能力,是沈阳市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此集群区不仅拥有沈阳一批“百亿”企业,而且还拥有沈阳70%多的存储资产。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末总产值比“十一五”初增长254%。

  第三产业也猛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6.9%,达到190多亿元,第三产业比重上调使铁西区初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体系,使之前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变。

  (6)东陵区

  东陵区是沈阳市副食品基地。在“十一五”期间,东陵区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增强现代化服务业。2005年第三产值为86.7亿元,经过努力到2010年为175亿元。

  (7)于洪区和苏家屯区

  于洪区以现代化农业为主打,在全省乃至全国遥遥领先。该区的工业经济也迅速发展。房地产业向区外城区扩散,城市的建设格局向协调推进。

  苏家屯区与于洪区一样,主要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推广农业科技,覆盖率已达到85%以上。

  (8)浑南新区和沈北新区

  浑南新区始终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十一五”末,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7:3,近年来着重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经济产业和产业发展模式。沈北新区近几年来快速发展高科技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以最低的空间资源消耗完成经济的增长目标。

  (二)大连

  1、大连市产业结构

  自“十一五”初以来,大连市的三次产业均发展较快,经济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明显,“十一五”规划期间三次产业机构年平均增长为15.2%、16.8%、16.0%。

  图二

  大连“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速对比

  从三次产业结构分析,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低;第二产业自“十一五”初以来比重逐渐上升,占比重最高、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增加速度加快,但比重基本不变。

  “十一五”期间,投资、消费、出口带动大连经济迅速增长,达到14.6%,“十一五”末期,本地区生产总值4417亿元,创历史新高。

  2、大连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沙河口区

  沙河口区最近几年改变了原有发展思路、调整了产业结构,有强劲的发展劲头,成果显著。全年本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5%;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21.3%。2010年上半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同比增长36.4%。沙河口区正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新高地。

  (2)西岗区

  西岗区着重发展科技和服务产业。“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值完成了58.60亿元,增长36.68%,成为全区的重要产业。至2010年,西岗区科技产业值提高到35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产品100种以上。

  (3)中山区

  中山区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新建高新技术企业40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0个、技术改造20项,全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44%以上,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

  (4)甘井子区

  甘井子区在“十一五”期间依附于地区优势,使第二、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实现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的过度。区域内制造业和服务业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大连市经济龙头。“十一五”末,全区地方财政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41%,地区生产总值280.3亿元,消费品零售额155.4亿元。

  (5)其他地区

  普兰店市的产业发展战略以低碳经济为主,“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48:36,生产总值达43.7亿元,增长14.3%,比“十一五”初期提高3.2个百分点。

  图三

  普兰店“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比重

  瓦房店市强调经济性结构原则,全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建设农业示范基地。最近几年,瓦房店市大力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构筑农业专业化格局。

  庄河市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分别是:机械、食品和家具。机械产业已成为庄河市税收的主体,已经发展成为庄河市第一大产业。

  (三)鞍山

  1、鞍山市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鞍山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三次产业结构共同发展。图四

  鞍山“十一五”期初、期末年产值对比

  “十一五”初,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5.5:55:39.5;“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4.6:51.9:43.5。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三次产业比例协同发展,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了发展进步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在第一产业方面:农业和渔业分别上升了4.5个和1.0个百分点,林业和牧业分别下降了0.2和5.3个百分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更加快速,其中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发展动力。但是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传统农业的比重仍然占大多数。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深入考察中,了解到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据统计,居民服务业和其他现代的服务业每年的发展都占20%以上。鞍山的第三产业发展快速,但与发达国家的60%到80%之间仍具有差距,但是在我国的发展处于领先的位置。

  “十一五”期间,鞍山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有所发展。鞍山市在未来的发展仍应以工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鞍山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铁东区

  铁东区第一产业中的制造业项目发展快速。第三产业中的商贸业潜力巨大,国美和苏宁的电器进驻鞍山;房地产业发展稳定;文化产业进入新阶段,10亿欧元动漫城项目进展顺利。

  (2)铁西区

  铁西区第一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是全区发展的重点。其中的装备制造业产品中重大成套装备产品占国内市场的比例居全国之首。同时,铁西区原有企业大规模整体搬迁,形成8个工业园的产业集群,工业结构重新调整,向开发区集中。产业结构的重构有利于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产业链条的不断深化。“十一五”末,机床、远大、北方等重工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过亿。

  (3)立山区

  山区的第一产业形成三大产业集群:德隆鞍钢、鞍钢重机和冀东水泥。三大产业的带动性作用强,全区工业企业增加值45.4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方面中,以“三点、四线”为特色。三点是立山广场周边、曙光、胜利北路的商业区。四线是深沟寺地区、万水河、鞍山路、建国东路和双山路区域的商业区。

  (4)千山区

  “十一五”期间,千山区的农业发展迅速。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的基础,向着都市农业的发展。第二产业方面,同铁西区类似,也呈现集群发展的趋势,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搬迁会商、建设标准厂房,形成了两个区域:宁远工业园区、汤岗子农高区。

  从鞍山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鞍山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工业发展仍然是主导产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还应该加大第一产业的发展力度,做强农产品的深加工。第三产业方面,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稳步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缩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将鞍山打造为新一代的现代化大都市。

  (四)抚顺

  1、抚顺市产业结构

  “大城市,小农村,大工业,小农业”正是对抚顺市的形象描述。“十一五”初,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4:55.9:37.7,经过调整,到“十一五”末,抚顺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8:56:37.2。

  从中可以看出,抚顺市产业结构一直以来是三产业轻,二产业重,在第二产业的结构上,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比重大,重工业产值占将

  近90%,轻工业比重比较小,传统的产业比重达,新型的产业比重比较低。三次产业中,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来拉动。

  抚顺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保持特色、绿色基础上,不断调整农业结构,目前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农村的经济已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62.3亿元增加到2010年得92.3亿元。抚顺市基本上形成了林业生态体系的框架。到2010年,全市的有林地面积为1100万多亩,森林的覆盖率达到66.2%。

  图五

  抚顺“十一五”前后三次产业比例

  工业不仅是抚顺市经济的主体,更是振兴抚顺的支撑。抚顺煤炭产业发展较早,曾经是我国著名的“煤都”,近年来煤矿能源缺乏,抚顺确定了以石油化工和精细加工作为主导产业。

  2、抚顺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抚顺市内

  顺城区全区三次产业比例到“十一五”末调整到4:39:57,区政府积极推动房地产开发,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以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高湾经济区作为抚顺和沈阳的结合点,“十一五”期间主要以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产品为主导产业。第一的产业达到0.32亿元,年均递增12.3%;第二产业年均递增26.7%;第三产业年均递增24.5%。三次产业比重为4:65.7:30.2。

  图六

  抚顺市区产业结构对比

  (2)清原县

  清原县现在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二、三产业比例大致为9:21:20。生态旅游为其主要经济来源,并且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影响了当地的就业率,从而加大发展本地服务业来扩展就业岗位。

  (3)新宾县

  新宾县确立“生态”发展攻略,在对林业保护和林业建设的同时,也加快推进了产业经济的发展。法调整种植业结构作为重点,抢农时、加强对食用菌的生产等。同时,新宾县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以清前文化为主题,大力的促进了旅游业快速、持续、协调的发展。

  (4)抚顺县

  抚顺县大力推广农业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的产业,加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主要农产品的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的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整体上进一步的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设施,提高了综合效益。

  (五)本溪

  1、本溪市产业结构

  本溪市是重工业城市。“十一五”期间,本溪的第一产业以钢铁深加

  11工为主导产业。本钢是本溪经济的龙头企业,几经改造,已形成集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贸易、科研等一体化的配套齐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军工、航天、航海等高科技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产值和利润,始终占据该市的半壁江山。本溪市的特色是第三产业,2009年的增加值达到23.6%,在全区的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0%,高于其他产业,其中的旅游业和中药业是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本溪初步实现资源性城市向经济型城市的转移。

  2、本溪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平山区

  平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招商引资”是为推动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力量。政府也看到招商引资的契机,作为重点扶持项目。

  (2)明山区

  从中可以看出,明山区的生产总值是58亿元,增长了26.1%;第二产业方面: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是59亿元,增长13.5%,增加值为17.8亿元。第三产业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

  (3)溪湖区

  “十一五”期间,溪湖区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主,全区的工业增速居全市首位。其中,本溪矿业集团,引进全国最大的一次还原铁、二次还原铁项目,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4)南芬区

  “十一五”期间,南芬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线。其中,绿色农业已成为当地发展的特色。南芬区目前形成了山野菜、榛子和冷水鱼养殖等富有经济价值而且无污染而有利于山区生态建设的绿色产业。

  (5)本溪满族自治县

  “十一五”期间,本溪满族自治县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加大了渉林企业的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新建和改建涉林企业。

  本溪市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第三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第二产业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还占领者本溪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对于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则是保增长和调结构相结合。本溪市的未来发展还应巩固加强第一产业,重点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六)丹东

  1、丹东市产业结构

  丹东市作为沿海港口城市,是辽宁省六个港口城市中唯一边境沿岸

  12城市。作为如此重要的城市,丹东的经济确与其他沿海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丹东市仍然有重大的发展机遇。图七

  丹东“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例

  “十一五”末期,丹东市第一产业比重为18.2%,第二产业为38%,第三产业为43.9%。但是目前丹东市仍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产业相互

  关联较少,容易引起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

  2、丹东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丹东市内

  丹东市拥有优越的资源,拥有较强的化纤和造纸技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交通机械和电子产业正逐步成型,他们正一步一步成为丹东市的主导产业,并以此推动整个丹东的经济发展。

  (2)东港市

  东港市作为东北对外贸易口岸和临海工业中心,“十一五”末期,全区生产总值245.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7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4倍。

  第一产业方面,东港市拥有肥沃的土地,优越的气势以及悠久的农业发展的历史。但由于农业投入不足、文化程度不高、粮食单产水平低等因素,致使东港的渔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第二产业方面,东港市作为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不冻良港大东港口。现在已经拥有10万吨级以上泊位,最大可以停泊7.6万级货轮,年吞吐能力1100万吨,客运量超过10万人次。东港市已经把发展船舶、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第三产业方面,东港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步伐。“十一五”初期,每年来东港旅游的海内外游客大300余万人次,使旅游综合收入6亿多元。目前,东港市已经逐步发展为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

  (3)凤城市

  凤城市以汽车配件、旅游、硼化工、有机硅、农业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进行集群招商引资,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第一产业方面,全区重点培植农业产业。第三产业方面,经过多年的摸索前进,凤城市正逐步发展成为以凤凰山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以及大梨树农业生态旅游去。

  (4)宽甸满族自治县

  13截止到“十一五”末期,该县三次产业比重为11.9:58.9:29.2.人均生产总值为30795元。第一产业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6.45亿元。第二产业方面,全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全区已经形成了自由的七大产业体系,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宽甸的旅游业也逐步发展壮大。

  (七)锦州

  1、锦州市产业结构

  锦州市在“十一五”期间全区年均生产总值增长13.4%,超过预计的4.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2397元超过预计的2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3%,超过预计的3.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内累计完成354亿元,增长16.5%。

  最近几年,全市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成果显著,但是要实现富民、强势,就必须对第一、二、三产业进行全局性、结构性、长远性的调整,迈进发展新时期。目前锦州市正好处于这个关键的时期。

  2、锦州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锦州市内

  锦州市内占产业比重最大的是半成品加工行业。产业结构的活动是由产品的输出性和开发性决定的。最近几年,锦州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了全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2)黑山县

  图八

  黑山县“十一五”末三次产业增加值

  14“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原来的43:27:30调整到41:30:29。“十一五”末期,全区生产总值为52.7亿元。2010年初,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1.6亿元、15.9亿元、15.2亿元,同比增长9.5%、25.3%和13.9%。

  全县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功地拉动了农民收入。但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说种植结构比例不协调。在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种植结构也不断优化。整体来看,因为粮食总量要稳定提高,所以种植结构调整不大。黑山县还需要投入农业结构的力度。

  (八)营口

  1、营口市产业结构

  营口市“十一五”初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77:51.31:37.92,到“十一五”末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6:61:33.“十一五”末期,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生产总值2114.3亿元,由装备制造业带领的六大集群产业实现增加440.9亿元的目标,对规模以上的工业作出巨大贡献,达到77.8%。

  图九

  营口“十一五”前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2、营口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鲅鱼圈

  营口鲅鱼圈是位于东北腹地的中轴线上的重要城市,肩负着重整东北老

  15工业基地的重任。“十一五”末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60:38。

  图十

  鲅鱼圈“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比例

  鲅鱼圈虽然只占营口总面积的5%,但是却占据着营口地区30%的海岸线长度和地区生产总值的40%。生产增长率为30%,远超过营口地区的17%,逐步成为营口地区型的经济增长点。

  鲅鱼圈不仅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同时不放松发展依托于港口的临港工业。临港工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营口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为鲅鱼圈第三产业代表的房地产业今年来发展迅速,随着鲅鱼圈整体经济实力的上升,房地产、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鲅鱼圈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2)鲅鱼圈外其他地区

  营口市除鲅鱼圈以外,都是以第二产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重点发展采矿以及制造业。目前营口市的五大支柱行业分别是六个集群产业、轻纺、石化、冶金、机械以及电子业。其中拥有悠久历史的轻纺业占工业的57.1%。

  营口市北部盛产水稻和芦苇。水稻的年产值居辽宁第二,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密布的芦苇为营口市发展造纸、人造纤维工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盖州

  盖州既有现代化的园区,也有原生态的海景,可实现石化产业、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同步发展。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亿元,五年内递增36.4%,工业园区聚集效应显著。“十一五”末期,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0.8亿元,五年内递增11.2%,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新的突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内递增16.7%。

  (九)阜新

  阜新市是辽宁省西部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地理优势是阜新产业结构调整时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十一五”期间,阜新市定下的主要发展目标是“突破阜新”,将经济转型与项目建设摆在核心位置,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使经济在有所侧重的同时仍然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社会事业也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

  “十一五”初期,阜新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4.7:34.5:40.8,16到末期调整为22.1:41.2:36.7。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图十一

  阜新“十一五”末三次产业增加值

  对比“十一五”前后的全市生产总值,由期初的144.0亿元增长到期末的288.0亿元,在五年内增长了一倍,年均增长15.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人均GDP由7471元增加到14967元。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十一五”末,第一产业增加63.75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18.61亿元,年均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105.61亿元,年均增长15.1%。

  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全部工业增加值从“十一五

  ”期初的40.11亿元增加到期末的100.5亿元,是原来的1.5倍;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27.9%提高到34.9%,增加了7.0个百分点。工业结构在这五年里的不断优化是产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总体来说,“十一五”期间阜新市的经济维持在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对比辽宁省其他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总量仍属于普通水平,并且差距有逐渐变大的趋势。

  1图十二

  阜新“十一五”前后三次产业比重对比

  虽然从各地发展水平来看,辽宁省甚至全国都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后半阶段,但阜新市以第二产业为主要动力的产业结构仍然与大体的发展趋势相矛盾,导致全市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需要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体制。

  (十)辽阳

  1、辽阳市产业结构

  “十一五”末,辽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2.5亿元,同比增长16.8%;全社会固定投资达到237.7亿元,同比增长39.8%。从各项方针政策来看,辽阳市为产业调整所做的规划方向是进行第一产业的优化调整,强调凸显第二产业的传统优势,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调,以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结构,全面推动辽阳地区的经济发展。

  2、辽阳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白塔区

  白塔区的生产总值在2010年达到63.5亿元,同期增长18.1%;全社会固定投资完成46.2亿元,增长37.1%;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24亿元,增长20.0%。与“十一五”初期相比,各项指标都有所提高。

  (2)太子河区

  太子河区一直以来以第一产业为发展主力,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加重视农业结构的调整。“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特色化,以全新的1生产模式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动,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全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到了全新的层次。

  (3)弓长岭区

  弓长岭区以土地统一管理、集约经营的方式实现了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普及专业化生产,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代替传统劳动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4)灯塔市

  灯塔市在“十一五”期间积极推广新型的农业小区模式,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农作物种植面积、经济作物面积大幅上涨,与“十一五”初期相比,产业规模扩大速度明显加快。

  从辽阳市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来看,全市的发展重点仍然是第一产业。在整个“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即将传统农业特色化、专业化,使地区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十一)盘锦

  1、盘锦市产业结构

  盘锦市是全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所在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在区域经济中处于绝对地位,石油探明储量的增减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图十三

  盘锦“十一五”末三次产业增加值

  “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68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十

  1一五”前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8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471.5亿元,增长7.1%,其中工业增加值432.7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140亿元,增长21.5%。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8、5.0和4.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8%、68.8%和20.4%。图十四

  盘锦“十一五”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2、盘锦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

  (1)兴隆台区

  兴隆台区地处盘锦市市中心,三次产业结构在,农业比例很小,但是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属于资源性城市。兴隆台区以资源开发以及初级原材料的加工输出为主,没有围绕资源加工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综合性发展相结合的结构体系。以石油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因此整体的刚性较强,张力较弱。兴隆台区的工业化结构呈现明显的重型化特征,石油、天然气等传统优势产业占到一半左右。此外,兴隆台区具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兴隆大家庭的总部位于盘锦,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兴隆台区的餐饮、娱乐、文化体育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园的建立更推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大洼县

  大洼县在“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方面,产业的层次较低。第二产业方面,大洼在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道路。力求把农民增收的方式转移到依靠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第三产业方面,大洼的现代服务业处于发展的初期,名牌企业和引进的重点服务业项目不多,但是,大洼县颇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3)盘山县

  盘山县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城。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持,盘山县的工业步伐明显加快,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城向新型的工业县城的初步转变。第一产业方面,盘山县的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以米糠油熟食制品等为代表的深加工企业投产运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强化。第三产业方面,由于盘山县的第三产业比例偏低,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盘锦市的产业结构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仍然是拉动盘锦市经济

  2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盘锦市还应该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增长势头,向着产业集群化、技术产业化发展;第一产业应向着农产品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拓展潜力,将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力量,使三次产业协调稳定的发展。

  (十二)铁岭

  “十一五”期间,铁岭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期初的29:37:34调整为期末的27:41:32。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7.6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89.7亿元,增长26.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8.8亿元,增长11.7%。市内生产总值实现216.1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的发展规模、速度都呈现出加快增长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到,铁岭市正在加速进行结构优化。

  三项收入指标中,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达到1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2元。各项效益均有大幅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图十五

  铁岭“十一五”前后三次产业比重对比

  三大产业中工业处于主导地位,并有进一步得到提升的趋势,第一、第三产业也快步跟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种植业等优势产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动力,仍然处在各项产业的领先水平。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1亿元,同比增长14%,占农业总产值的46.3%。

  21图十六

  铁岭“十一五”末三次产业增加值对比

  (十三)朝阳

  “十一五”期间,朝阳市的三次产业发展均衡,但也在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第一产业中,畜牧业、保护地、林果业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72.4%,仍然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采用产业化的经营模式,集合零散生产户统一管理,进行规模生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2.3亿元,增长28%,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保持传统产业增长势头的同时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7.7%,在全省处在中等水平。

  对比“十一五”前后的各产业生产总量,朝阳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从32亿元提高到134亿元,年均增长3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3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18%。目前,第一产业已经成为推进农村经济的主要动力,也是朝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来说,朝阳市的经济增长主力仍然是传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稍显缓慢。

  (十四)葫芦岛

  葫芦岛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第二产业经济,相较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明确的产业结构趋向大力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发展,促进形成了系列的企业集群及完整清晰的产业链,为整体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22重点产业优势在推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十一五”期间,葫芦岛在原有工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将原来的“三点一线”扩充为“一线七区”,全部属于辽宁省重点支持区域。到“十一五”末,共完成招商引资268个项目,总投资达874.3亿元。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

  如今,辽宁省的发展以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增加量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采用“产业集群化”、“产品科技化”、“产业链条深化”等创新理念促进产业升级,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中谋求发展,这样的发展与调整理念,已经成为全省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共识和行动。五年以来,辽宁的三大战略发展区域,均有重大的结构调整:沈阳市的金廊现代服务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大连花园口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蔚然成风;辽西的大唐国际的煤质天然气及输气管线工程步入正规;阜新市煤化工新型产业的发展显著;营口的精品钢基地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抚顺大乙烯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1、对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新的认识。

  (1)辽宁省的第一产业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基础农业稳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现代化已经在部分地区大力推广。辽宁目前的农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水产养殖业在部分地区拉动经济的增长,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未来农业的发展应始终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基础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保证畜牧业、林业、渔业的协同发展,扩大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向着农业产品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全省以重型化工业为主。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工业的发展对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工业调整为今后发展经济的重点,将资源性城市的发展重点转移到发展设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向门类齐全、产品结构多样化发展。否则,一旦重化工业的景气下降,重型化工业的过度膨胀将会导致辽宁省的整体工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整体经济的增长缺乏可持续产业的支撑。

  (3)辽宁省的第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不仅仅满足物质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已成为人们新的追求。传统服务业在五年来发展稳定,一些新兴的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做好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都市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金融保险业),不仅仅成为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满足了如今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更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与发展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发展大三产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有利于将辽宁省打造成为新一代的大都市。

  2、对辽宁省产业结构的建议:

  23(1)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延伸农林牧渔产业链条,引进先进的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分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推进工业高新技术发展的进程。加快工业产业升级,主要有原油、十种有色金属、水泥、民用钢质船舶产量、乙烯、化学纤维、机制纸及纸板制品。

  (3)加快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缩减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差距。加快第三产业的升级,是发展第一、二产业的保证,也是辽宁省整体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杨大成.我国各省区产业结构效率及产业集聚度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213—214.【2】

  魏世红等.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4):253—255.【3】

  程俊杰等.东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2):101—103.【4】刘晓翠.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5】

  刘晓翠,时晓栋.辽中南城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6】

  刘振宁.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D].沈阳大学,2007.【7】

  刘艳军.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8】

  马延玉,邬冰.基于县域经济经济视角的辽宁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9】

  辽宁省统计局.二零零七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辽宁日报,2008—02—04(002).【10】

  丁韦.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11】

  蔡玉荣.走产业集群道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D].东北财经大学,2005.【12】

  白雪.辽宁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思路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13】

  刘云峰.辽宁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4,(05).【14】

  李诚顾,李培祥,谭雪兰,刘文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及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2003,(04).【15】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04).

  24调

  查

  问

  卷

  本次调查问卷是为了利用“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带来的影响,调研得出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如何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的增长。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一、基本信息

  1.1所属省份:

  1.2所属地级市:

  1.3市(区、县、旗)的名称:

  二、“十一五”前后产业结构情况

  1、“十一五”规划前的产业结构比重大约是():():()。

  2、“十一五”规划末的产业结构比重大约是():():()。

  3、当前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是()。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

  4、当前第一产业中发展的重点产业是()。

  A、农业B、林业C、牧业D、渔业

  5、当前第二产业中发展的重点产业是()。

  A、采矿业B、制造业C、电力、燃气D、建筑业

  7、当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是()。

  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B、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C、批发和零售业

  D、住宿和餐饮业

  F、其他(请您填写出纲要性的内容)

  8、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是()。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

  9、未来第一产业中发展的重点产业是()。

  A1、设施农业A2、节水农业A3、传统农业B、林业C、牧业D、渔业

  10、未来第二产业中发展的重点产业是()。

  A、采矿业B、制造业C、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D、建筑业

  11、第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

  25A、扩大经济规模B、降低能耗C、减少污染D、扩大就业

  E、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科技含量

  F、其他(请您填写出纲要性的内容)

  12、第二产业发展的实现手段是()。

  A、扩大招商引资规模B、鼓励新增高环保标准项目C、宽松的投资与金融环境D、科技开发E、引入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

  F、其他(请您填写出纲要性的内容)

  14、未来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是()。

  A、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B、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C、批发和零售业

  D、住宿和餐饮业

  F、其他(请您填写出纲要性的内容)

  15、未来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其中最关键一个或几个是()。

  A、市场需求B、本地资源C、政府财政支持D、国家政策支持I、其他(请您填写出纲要性的内容)

  16、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是();其中最关键一个或几个是()。

  A、国家的产业政策约束B、环境污染成本过高,无法达到国家环保标准C、资源枯竭D、市场需求变化E、生产技术水平低F、产业竞争力弱G、能耗过高H、其他(请您填写出纲要性的内容)

  17、已形成()个产业集群,其主导产业或核心产业分别为()。

  第一产业:A1、农业A2、林业A3、牧业A4、渔业;

  第二产业:B1、采矿业B2、制造业B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B4、建筑业;

  第三产业:C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C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业C3、批发和零售业C4、住宿和餐饮业F、其他(请您填写出纲要性的内容)

  26

推荐访问: 产业调研分析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辽宁省 产业结构 分析报告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