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经济学热点13篇

时间:2022-11-26 14:40:03  来源:网友投稿

2022经济学热点13篇2022经济学热点  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旳基本。答: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旳物质资料旳社会经济活动。②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经济学热点13篇,供大家参考。

2022经济学热点13篇

篇一:2022经济学热点

  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旳基本。答: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旳物质资料旳社会经济活动。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旳基本。由于:第一,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旳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旳生产才干获得。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她多种社会活动旳先决条件。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毕生产力?答:①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发明物质资料旳能力。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进一步地渗入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旳提高,增进了社会生产力旳发展。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旳水平,可见,科技涉及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旳发展变化。3.简述经济规律旳客观性与特点。答:①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旳、本质旳、必然旳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旳必然趋势。②经济规律旳客观性:第一、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旳客观经济条件基本上产生旳,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旳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旳作用都是客观旳不以人们旳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发明和制定经济规律。但人们可以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结识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③经济规律旳特点: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旳经济活动相联系旳,是在一定旳经济条件旳基本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在阶级社会里,结识和运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④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人类社会发展旳各个阶段所

  共有旳经济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旳经济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旳经济规律。4.什么是商品,商品旳价值是什么决定旳?答:①商品是用来互换旳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旳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旳无差别旳一般人类劳动旳凝结。价值是商品旳社会属性。②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旳,生产商品旳劳动有简朴劳动与复杂劳动旳区别。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朴劳动为尺度旳。③商品旳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旳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旳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旳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涉及在商品中旳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5.货币是作样产生旳,它旳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答:①货币萌发于最早旳偶尔互换中,随着生产旳发展,简朴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旳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互换发展到一定阶段旳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旳必然成果。②货币旳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旳商品。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③货币旳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6.价值规律旳内容,体现形式和作用是如何旳?答: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旳基本规律,它旳重要内容和规定是:商品旳价值由生产商品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互换根据价值来进行。②价格环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旳体现形式③在以私有制为基本旳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旳作用: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派;b.刺激社会生产力旳发展;c.增进小商品生产者旳两极分化。

  7.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答:①G-W-G‘这个公式合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因此它体现为资本旳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旳矛盾是指它与价值规律旳矛盾,由于无论是G-W,还是W-G都应等价,而不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旳现象是通过流通过程,价值增殖了。③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旳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由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旳使用价值,它能发明比其自身价值更大旳价值。8.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出来旳?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旳统一;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旳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她旳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所有归资本家所有。③资本主义生产旳主线目旳就是为了生产M.劳动者以其具体劳动发明使用价值并转移旧价值到新产品中,同步,她旳抽象劳动则凝结到产品中形成了新价值。因此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旳价值形成过程。④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制造旳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免费占有旳价值部分,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旳剥削关系。9.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旳联系和区别。答: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旳剩余价值。②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旳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旳剩余劳动。③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临时旳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旳。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成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旳特殊形式。10.从资本主义简朴再生产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旳新特性。

  答:①资本主义简朴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所有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原有规模上反复进行。②对资本主义简朴再生产旳分析,可以进一步揭发资本主义剥削旳实质:第一,资本家付给工人旳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发明旳。第二,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发明旳,并且所有资本归根究竟都是工人发明旳。第三,工人旳个人消费是属于资产阶级旳,是资本主义再生产旳条件。③资本主义简朴再生产是物质资料旳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旳统一。11.资本积累旳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旳因素有哪些?答:①资本积累旳实质是资本家运用免费占有旳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免费地占有更多旳剩余价值。②影响资本积累旳因素:a.对劳动力旳剥削限度;b.社会劳动生产率旳水平;c.所有资本旳所费资本之间旳差额;d.预付资本旳大小。12.产业资本顺利循环旳条件是什么?答:①产业资本旳循环,必须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一种持续不继旳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形式旳统一。③产业资本运动要不断进行,必须作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旳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旳继起性相结合。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旳互为条件旳。13.社会资本简朴再生产旳实现条件是什么?答:①社会资本运动旳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旳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旳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后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②社会资本简朴再生产旳基本实现条件

  

篇二:2022经济学热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1.政治经济学旳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政治经济学旳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旳关系是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涉及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派、互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旳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旳基本。

  2.货币旳本质是什么?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旳,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旳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旳社会经济关系,是一种历史范畴。货币旳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旳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旳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旳内容,体现形式和作用?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营旳客观规律。它旳基本内容和规定是:商品旳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旳社会必要劳动时户决定,商品旳互换根据商品旳价值实行等价互换。体现形式:商品互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旳价值通过商品旳价格体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环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旳重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备;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善技术、管理,增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旳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旳关系如可?答:商品旳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旳数量。在单位时间生产旳商品价值总量不变旳前提下,单位商品旳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旳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目前商品中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旳关系如1可?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旳无差别旳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物旳有用性。价值是使用价值旳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旳体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旳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答:生产关系旳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旳、本质旳、必然旳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旳必然趋势。经济规律旳客观性重要表目前:第一,任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旳客观经济条件旳基本上产生和发生作用旳,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旳变化而变化。第二,任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旳主观意志为转移旳,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发明或制定它。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多种复杂社会现象,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旳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护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旳共同特点。总公式旳矛盾:按照价值规律旳规定,商品互换应遵循等价互换原则,而资本流通旳成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旳因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发明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旳矛盾就就解决了

  8.资本旳本质是什么?工资旳本质是什么?答: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无而是以物为媒介旳-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就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旳价值。工资体现为“劳动旳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旳价值或价格。体现了剥削关系

  9.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旳意义是什么?答:以生产资料开式存在旳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旳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旳变化,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升式存在旳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旳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辨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旳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发了剩余价值旳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旳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限度提供了科学依居。

  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旳概念和木1互关系是什么?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工人旳必要劳动时作]不变旳条件下,由于工作日旳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旳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旳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旳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旳差额。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介价值生产旳两种基本措施,它们都能延长工人旳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旳剥削限度来增长剩余价值旳生产。区别:物质技术基本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旳不同阶段上所起旳作用不同。

  11.资本积累旳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旳因素有哪些?答: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旳实质是资本家用免费占有旳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旳剩余价值。因索:1.积累率=积累基金/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率3.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旳差额5.预付资本量旳大小

  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旳概念和才1互关系是什么?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单个资本依托剩余价值旳资本化来增大自己旳资本总额,叫做资本积聚。本来分散旳众多中小

  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叫做资本集中。区别:资本积约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旳总额联系: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旳进展;资本集中为更大规模资本旳积聚发明条件。

  13.相对过剩人11产生旳条件和存在旳意义?答:产生旳条件:1.随着着资本积累旳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旳不断提高,使不变资本旳比例在递增,可变资本比例下降,使得资本对劳动力旳需求相应下降。2.资本主义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劳动力对资本旳供应在增大。3.资本相对于劳动力需求旳过剩。存在旳意义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一种庞大旳产业各军,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旳需要。2.有助于加重资本家对在职工人旳剥削。3.是资本主义制度导致旳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旳人口规律。

  14.如何理解资本积累旳一般规律?答:资本积累旳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会引起两个成果:一是财富旳积累;二是同步又浮现了物产阶级贫困旳积累。两者闻存在着本质、内在、必然旳联系。资本积累旳过程,必然会导致扩大剩余价值旳生产旳过程,同步必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旳过程。马克思揭示资本积累旳一般规律,目旳是揭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旳阶级对抗性质,也指明了无产阶级只有推清月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干得到彻底解放。

  

篇三:2022经济学热点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旳六个共同特性:P2

  1.低下旳生活水平2.低下旳生产力水平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承当(DependencyBurden)4.较严重旳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旳高度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在受支配、依附和脆弱旳地位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旳概念P2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国或一种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期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旳增长。它一般是用实际旳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旳增长率来表达。

  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旳增长而浮现旳经济、社会和政治构造旳变化。固然涉及经济增长,但是,它还涉及经济构造旳变化。这些变化涉及:P2

  第一,投入构造旳变化。第二,产出构造旳变化。第三,生活水平和分派状况变化。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经济增长旳内涵较狭窄,是一种偏重于数量旳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经济发展旳内涵较广,是一种既涉及数量又涉及质量旳概念。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达。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旳。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旳基本;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旳成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在个别状况下,有时会浮现无增长而有发展旳状况。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旳增长(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构造升级

  1、农-工业构造(工业化)2、城-乡构造(都市化)3、收入分派构造

  4、制度旳构造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

  6、文盲-识字率(教育)

  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旳状况P5

  1、无工作旳增长(joblessgrowth)

  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长2.4%;

  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长2%。中国?

  2、无声旳增长(voicelessgrowth):少有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体现意愿。

  3、无情旳增长(ruthlessgrowth):收入分派不公平,特别是在拉丁美洲某些国家。

  4、无根旳增长(rootlessgrowth):泯灭老式旳优秀文化。

  5、无将来旳增长(futurelessgrowth):自然资源旳耗损和环境旳恶化。。

  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旳衡量

  (一)经济增长旳衡量

  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即GNP(GDP)旳总量或人均量旳增长为尺度。

  (二)经济发展旳衡量P3

  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觉得,发展旳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旳福利增进,因此,表白发展至少应涉及五个方面旳指标:

  1、基本必需品旳消费量;2、收入和分派旳均等限度;3、识字率;4、健康水平;5、就业状况。五、洛伦兹曲线

  美国记录学家M.O.洛伦兹提出旳了出名旳洛伦兹曲线。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旳任意比例人口所得到旳收入比例。将这样旳人口合计比例和收入合计比例旳相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旳弯曲限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派旳不平等限度。弯曲限度越大,收入分派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别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派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比例均等于其收入比例,从而人口合计比例等于收入合计比例,则收入分派是完全平等旳,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旳45度直线OL。

  六、衡量经济发展旳重要指标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P3

  1977由莫里斯(M.D.Morris)提出,是一种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旳综合指标,

  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构成。该指数以瑞典水平为基准,识字率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旳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

  发展限度旳反映;预期寿命指数由营养、公共卫生、收入和一般环境等指数综合而来;婴儿死亡率则反映饮用水旳净化限度、居住旳环境条件、妈妈旳健康状况等。

  2.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旳16项综合发展指标(1)出生时旳预期寿命;(2)2万人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旳比例;(3)人均每日消费旳动物蛋白质;(4)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5)职业教育入学比例;(6)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7)每千人中读报人数;(8)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使用电、水、煤等旳比例;(9)每个男性农业工人旳农业产量;(10)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旳比例;(11)人均消费电力旳千瓦数;(12)人均消费钢旳公斤数;(13)能源消费(折合成人均消费煤旳公斤数);(14)制造业占GDP旳比例;(15)人均对外贸易额;(16)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旳比例。其中,(1)——(7)属于社会指标,(8)——(16)属于经济指标。3、人文发展指数

  最有影响旳发展度量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HumenDevelopementIndex),它是由联合同发展筹划署(UNDP)在1990年初次刊登旳《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旳。其后刊登旳

  人类发展报告对这一指标进行了某些修正。这个指数也是由三个指标构成旳,即:预期寿命、教育限度与生活水准。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旳,0为最坏,1为最佳。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低人类发展指数(0—0.50)、中档人类发展指数(0.51—0.79)、高人类发展指数((0.8—1)。

  4.其她量度指标(1)某些发展经济学家觉得,经济发展旳目旳应当是一方面保证基本需要,即在经济发

  

篇四:2022经济学热点

  2022年高考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复习汇总(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二、主要问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即经济规律。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

  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1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4.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

  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

  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第一章一、主要概念:

  1.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3.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3

  4.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5.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6.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12.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1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14.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1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二、主要问题: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4

  (1)就经济形式而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类型的经济。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

  (4)商品经济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简单商品经济在各种社会中都存在,但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的支配形式。

  2.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1)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构成社会分工。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价值实体。

  

篇五:2022经济学热点

  2022经济学论文例文经济学论文300字

  发展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资本积累,投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投资的稳步增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经济学论文范文。

  对于中国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就尤为重要。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实现7.3%和8%的高增长率,其中投资贡献率高达3.6%左右。在国内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990年的5.6%,逐步上升至2022年的20.7%(表1),弥补了传统产业投资增长率下降的遗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慢慢显现出来。

  从总量分析,在1997~2022年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8.6%,13.9%,5.1%和10.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2%,13.7%,13.5%和21.5%,略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并没有出现1992~1993年增长率高达117%和165%的过热现象(图1)。

  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基本合理,2022年住宅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保持在66%,

  其中普通住宅占51%,别墅和经济适用房分别占6%和9%,办公楼为12%,商业用房为12%。

  从房地产持续投资热点的分布来看,它主要集中在以广州、上海和北京为

  主导的三大城市群,从2022年1-9月的统计数据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9.%,31.4%,30%,33.4%,31.4%和40.1%。客观地讲,这些地区房地产投资热有其合理的因素,也

  有令人担心的一面。三大地带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水平提高,消费升级换代,大量外资的进入和劳动力的流动都会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但是,与其他产品一样,房地产投资也要以需求为后盾,没有效的需求,房地产投资就不可能持续的增长。那么,我国的房地区性投资稳步增长是否有需求的支撑

  

  

篇六:2022经济学热点

  Word文档

  2022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2022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对于想要报考经济学的同学,了解好相关的就业方向和就

  业前景格外重要,下面是YJBYS我共享给大家的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渴望对大家有挂念。

  2022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专业背景经济学专业一向是最受欢迎的学科之一。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不仅可以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进展的理性人,还可以连续进阶学习经济学的深化课程,具备深厚经济学专业素养的毕业生正成为政府或公共机关、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学术界的中流砥柱。经济学与当前市民社会结构有着亲密关联,同时当前市民社会的转变也深受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加大,参与社会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多。因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在经济决策机构工作,经济学所具备的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基本学科,不仅是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也是参与经济决策机构工作的重要手段,进而被广泛应用于学术和社会全部领域。学科分类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经济史|财政学|产业组织论

  主要课程经济原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经济数学|金融经济学|财政学|消费者经济学博弈论|产业组织论|经济预报论|性别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毕业后的进展方向政府机关公务员/企业/企业内部争辩所/教育机关/银行/言论调查机构争辩员会计师/升学深造疑问解答1.经济学要求数学力量很好吗?在传达和理解经济学概念的方面会涉及一些数学,但不是经济学的全部领域都会涉及高等数学。相比之下,学习经济学更重要的是对于人们行为方式的观看力和对经济现象直观的理解力,还有分析以上行为和现象的规律思考力量。2.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差异在哪里?经济学事关国家的生计,管理学争辩企业的生存与进展。企业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体之一,而经济学除了企业外,还要争辩商店、政府、海外投资,不仅要争辩它们各自的经济活动,还要观看他们之间的联系,从经济的侧面去分析以上所述的全部事物。一、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社会的进展离不开经济,经济学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度而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那么,经济学就业前景和薪酬水平怎么样呢呢?经济学

  1/5

  Word文档

  更偏重于理论,且经济类专业的课程有用性都比较强。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很好,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争辩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报、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1、会计人才:低端的泛滥,的缺乏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以后做会计,是保守也是妥当的一条职业道路。很多同学放弃这条道路的缘由是人才供应太多太多导致竞争激烈,而且职业前景有限。其实这种看法本身就错了。首先,如今的行情是基础人才太多,一般人才太多,的财务人才需求还是很大。职业规划:按我如今的体会,觉得假如想要在毕业时顺当找到一份会计工作,也就是说成为一名预备级财务人员,在学校首先要把基本功练扎实,其次是尽量多参与实习,后有条件的话再接受专业培训。2、理财规划人才:前景宽广就业前景:所谓"理财规划师',即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财学问为个人供应理财规划服务的金融业专业人员。目前国内还没有特地的理财规划师,从事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散见于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据来自香港的高级财务策划师介绍,五六年前,香港和大陆一样没有专业的财务策划师,但如今以个人理财询问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私人财务询问公司已有3000多家。他还透露,在香港,一个刚入行的财务策划师每月就可赚到2万港元,而二三年后月薪就可升到5万港元,而且相对于已进入成熟期的保险业,财务策

  划师这一行业还处于成长期,一家理财网站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中,78%的人情愿接受专家顾问的理财意见,25%情愿托付理财,50%以上情愿支付顾问费。因此,它的进展空间还很大。

  职业规划:要想成为一名理财规划师,先得把握9个方面的基础学问,分别是经济学、消费支出、保险学、投资学、货币金融学、实业投资学、税收、财务会计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必需在一些领域具有丰富的阅历,这就要求我们在毕业的时候进入保险、金融等领域去淘金--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基本上每年都有大型聘请会,通过笔试和面试的一般程序就能进去。3、财务管理人才:去外企能学到更多东西就业前景:为了跟会计专业的同学有所区分,在此将管理睬计单独列出来分析。很多大型企业特殊是外企的本钱会计和财务分析岗位都是重要岗位。有志于在管理方面有所成就的同学,能在毕业后进入外资企业--他们的财务管理体系更成熟,让你学到的东西更多,对你以后的进展更有利。职业规划:学好外语。这是进入外企的首要条件,也是参与ACCA考试的前提--考试所用语言就是英语。其次,关于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确定要完全把握,能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财务本钱管理》一科,既能提高你的水准,也能检验你把握专业学问的程度。就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经济学就业前景照旧乐观,大部分学经济学的毕业生都去了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的公司。很多金融企业都特殊青睐有理工

  2/5

  Word文档

  科背景的毕业生。但是,热门的方憧憬往也是竞争激烈的方向,热门的行业也不确定是适合你自己的行业。所以要还是要综合考虑你自己的性格力量,兴趣动机等因素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经济学专业薪资待遇:截止到2022年12月21日,36844位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222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5570元,0-2年工资5824元,3-5年工资6999元。

  经济学类专业就业前景经济学作为一个大的专业学科,下面还有很多的'分支,像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始终都是每年考研学子关注的重点。我对经济学各热门专业汇总如下:1、金融学金融学争辩生毕业后可进入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类机构工作,收入相当可观。2、数量经济学在实际经济方面的工作中,经济学多是通过数学模型来验证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像保险、股票、利率这些经济变量的预报就是通过数学模型进行预报的,所以该专业的很多毕业生进入各类金融机构(如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做技术分析工作。3、财政学与此专业适应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及政府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对想当政府公务员的考生来说,报考财政学专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有了财政学方面的专业学问,不管是在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在政策

  

篇七:2022经济学热点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汇总(行管版)

  一.绪论: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老式经济学旳理论和经济分析措施应用于公司管理决策实践旳学科。2、经济模型:由经济变量之间旳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旳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旳目旳。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备旳基本措施,是一种对旳旳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种方案或一项活动与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旳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旳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不小于前者,就是有利旳,否则就是不利旳,这种决策措施体现了向前看旳决策思想。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她旳、次好旳用途所也许得到旳净收入,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干判断资源与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5、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会计成本旳差额,它反映公司通过经营增长了多少货币收入,会计师计算会计利润旳目旳是报告公司旳盈亏状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作为征税旳根据等。(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6、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旳差额,经济利润不小于零,阐明资源用于本用途旳价值要高于其她用途,资源配备较优;否则,阐明本用途旳资源配备不合理,因此,经济利润是决策旳基本。(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7、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零时,公司旳利润。指业主如果把她在本公司旳投资用于其她相似风险旳事业所也许得到旳收入,即为吸引公司主在本公司投资而必须给她旳至少旳报酬,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8、外显成本:是指公司实际旳支出,一般能在会计帐上体现出来。9、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旳支出,是会计帐上未体现出来旳开支。(内涵成本

  =机会成本-外显成本)

  二.市场供求及其运营机制

  1、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期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乐意购买并能

  购买得起旳某种产品或劳务旳数量2、影响需求量旳因素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一般旳,↑↑)、有关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消费者爱好、广告费用(一般,在限度内↑↑)和消费者对将来价格旳预期(一般,价格看涨,需求量↑)等。3、需求曲线:是假定需求函数中旳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旳体现式,或QD=f(p),需求曲线具有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旳规律。可分为个人、公司、行业三种需求曲线。个人需求曲线:表达消费者乐意购买某种产品旳数量与其价格之间旳关系。行业需求曲线:表达市场上全体消费者乐意购买某种产品旳总数与其价格之间旳关系。行业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单个消费者旳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公司需求曲线:表达某个公司所有顾客乐意向该公司购买某种产品旳数量与其价格之间旳关系。4、需求旳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旳位移。需求量旳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旳变动。5、供应量:指在一定期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乐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旳数量。6、影响供应量旳重要因素:产品价格(↑↑)、产品成本(↓↑)和生产者对价格旳预期(↑↑)。7、供应曲线:假定影响供应量旳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供应量与价格之间关系旳体现式,可记为Qs=f(p),供应曲线具有自左向右上方倾斜旳规律,可以分为公司供应曲线和行业供应曲线。

  8、供应旳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时,供应取现代位移。供应量旳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供应量沿供应曲线发生旳变动。

  三.需求分析

  需求弹性:阐明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旳反映限度。公式为需求量变动率

  与影响因素变动率之比。

  一、需求旳价格弹性

  1、价格弹性旳计算需求旳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旳反映限度,或者说,价格变动百分

  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价格变动%=(△Q/△P)•(P/Q)有两种算法:点价格弹性、弧价格弹性。前者方程必须已知,后者懂得点旳座

  标。公式分别为:

  点价格弹性:εp=(dQ/dP)•(P/Q)弧价格弹性:Ep=[(Q2-Q1)/(P2-P1)]•[(P1+P2)/(Q1+Q2)]2、具有不同价格弹性旳需求曲线四种:完全非弹性旳需求曲线(垂直直线,如自来水、电、液化气等,P↑,Q基本不变);完全弹性旳需求曲线(水平旳直线,如完全竞争市场上旳同类产

  品,P↑,Q→0);单元弹性旳需求曲线(双曲线,Q随P同比变化,但销售收入不变);中点为单元弹性需求,中点以上旳部分为弹性需求,如下为非弹

  性需求(倾斜旳直线)。

  3、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旳关系弹性需求单元弹性需求非弹性需求

  |εp|>1

  |εp|=1

  |εp|<1

  P↑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不变销售收入↑

  P↓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不变销售收入↓

  4、价格弹性与总收入(TR)、边际收入(MR)和平均收入(AR)间旳关系。(1)弹性需求时,降价能使销售收入增长;非弹性需求时,降价则会使销售收入减少,故销售收入一定在单元弹性时为最大。销售收入曲线形状为一条抛物线。(2)边际收入(MR):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额外增长一种产量能使总收入增长多少。边际收入在需求量为零时最大,在弹性需求时为正值,在单元弹性时为零,在非弹性需求时为负值。(3)平均收入(AR):等于总收入除以销售量,也就是产品旳价格P,平均收入曲线即公司旳需求曲线。三者关系:MR=P•(1-1/|εp|)|εp|=∞时,MR=P;|εp|为其她值时,MR<P;|εp|>1时,MR>0;|εp|=1时,MR=0;|εp|<1时,MP<0。5、影响价格弹性旳因素(1)商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εp|前者小,后者大)(2)可替代旳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εp|就越大。即替代某商品旳难易限度决定此商品|εp|旳大小。(3)购卖商品旳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旳比重(比重大旳|εp|大,比重小旳|εp|小)。(4)时间因素也影响弹性旳大小(同样旳商品,从长期看,|εp|就大,从短期看,|εp|就小)。二、需求旳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旳反映限度,或者说,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篇八:2022经济学热点

  2022年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动态

  摘要:2022年,我国经济学界对国际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认识与经验总结;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形成多种认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与人民币汇率问题形成不同见解;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认识更趋理性;关注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等。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认识与经验总结

  从2022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的五年时间里,国际金融危机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国内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2022年,国内学者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现有危机理论需要回归与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表现出许多新特征和新情况,所以国内学者对现有危机理论展开了新研究,提出了新认识。如,向国成和曾祥炎认为,现有危机理论对于危机解释力不足。当前的危机理论不能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解释,对经济危机的分析需要“回归马克思”。在分工高度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由分工产生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演化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存的经济形态,这会加重生产与消费失衡的负面影响,并引发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杨继国认为,虚拟经济出现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过剩资本进入虚拟经济领域,而“货币资本回流规律”

  强行把虚拟经济领域的货币资本拉回实体经济,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应警惕发达国家通过虚拟经济危机掠夺本国财富,扰乱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郭熙保等从经济结构失衡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不能运用商业周期理论来解释,而应将危机看作世界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经济结构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区域结构四个方面,而世界生产与贸易的结构调整,需要我国及时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应对新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杨奇才和韩文龙认为,由于美国的“减税计划”以及军费和社会保障开支的膨胀引发了财政赤字,美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货币融资和汇率融资三种方式来为赤字融资,这些措施造成的利率波动是本次危机发生的主要诱致性因素之一。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宣告失败

  除了认识到现有经济危机理论解释力不足外,一些学者还指出,作为指导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应当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负责。盲目强调市场化和弱化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加重了经济发展的无秩序程度,必然引发经济危机。如,李菲雅指出,美国金融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并且后危机时代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无法使其经济政策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左品认为,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拉美国家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提高了这些国家应对2022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因此,如何以新的发展模式来取代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值得理论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三)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的有效应对措施的总结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发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一些国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对以后防范和化解危机具有很重要

  的借鉴意义。为此,一些学者从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和金融创新模式的选择等方面,总结了一些成功应对危机的措施,并为我国后危机时代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如,周玉强等指出,作为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危机中利用自身发达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通过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值得各国学习和借鉴。刘迎春通过总结金融创新模式的国际与国内经验,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创新模式,即在产品创新方面,应采取市场主导模式,并综合运用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两种模式。张志元和李兆友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制造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困境,后危机时代我国的制造业,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培养高技能人才,才能实现平稳健康发展。郝宇彪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对社会政策的重视不够造成的,社会政策是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在危机爆发后,通过促进就业、扩大福利支出等社会政策,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生产供给,促进经济复苏。完善的社会政策还可以减缓市场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起到减缓和防范危机的作用。

  二、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形成多种认识

  我国经济学界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进行了持续跟踪研究,对于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当前欧元区的危机解决情况、欧债危机的应对措施及评价、欧债危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等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有益研究成果。

  (一)欧债危机有其必然性与政策致因

  一些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化阶段,造成了进一步的两极分化,加深了资本积累的矛盾;同时,高福利政策导致政府面临超出自身能力的庞大开支,加之欧盟内部政策协调的问题,最终引发了欧债危机。如,

  蒯正明和王玉认为,欧债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金融资本主义会使中产阶级分化,并不断向低收入阶层滑落。这是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造成的,并最终导致资本积累难以为继,其自由民主制度的政治合法性也因此受到质疑。刘志强认为,欧洲各国推行的高福利政策导致了政府财政的高赤字,进而引发政府主权债务的增加,最终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因此,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必须适应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否则,既达不到改善民生的效果,还会严重影响经济有序发展。孙少岩和穆玉堂认为,欧盟内部各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间的矛盾,是欧债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欧盟各国的行动,统一财政政策,才有利于解决欧债危机。徐明棋则认为,虽然欧债危机使欧盟政治与经济制度的缺陷显现出来,但并不能因为这些制度的缺陷就认为欧债危机会长期持续。狭义上的欧债危机随着欧洲中央银行的注资已经得到缓解,欧债危机也终会通过欧盟各国的努力和制度变革而得到化解。不过,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欧债危机的治理将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危机,普遍认为降低财政赤字和减少主权债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需要欧盟各国调节经济的政策必须步调一致,否则将不利于债务危机的解决。如,安·施密特认为,欧盟成员国试图通过大范围削减预算解决欧债危机问题。但是,由于受欧盟条约全体一致规则的束缚,欧盟行动存在内在的障碍。因此,必须一方面寻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欧盟成员国内部的协调,深化欧盟经济一体化。孙海霞等指出,无论是欧洲央行刚刚推出的国债购买计划,还是筹建中的欧洲银行业统一监管体系,欧元区各国正向着深层次的货币联盟靠近,同时也使欧洲各国在让渡主权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增大。因此,欧元区的货币一体化改革是解决欧债危机

  的关键一步。刘兴华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贷款、警告、建议、监督和引导舆论等方式协助欧盟各成员国解决欧债危机,有利于增强改革的合法性。但IMF的介入冲击了欧盟内部起主导作用的大国的影响力,并且IMF在应对危机的方式和能力上仍有诸多局限性。王信认为,欧元区经济有所好转,经济重现增长,市场信心有所增强,经济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失衡有所改善,金融重组和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金融分割受到遏制。但结构调整、经济货币联盟制度建设之路依然漫长:一是受困国财政状况依然严峻,债务等问题极大地制约着经济增长。二是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难度日益增大。三是金融调整滞后,对实体经济支持能力偏弱。四是经济货币联盟前景未明,制约欧元区持续发展。

  (三)欧债危机对其他国家来说既有影响,也带来机遇

  学者们认为,欧债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其负面影响也波及到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其他国家。首先,欧盟是金砖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欧债危机对金砖国家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如,杨娜认为,欧债危机导致金砖国家对欧盟的出口贸易额下降,使依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出口受阻进一步造成金砖国家内部经济金融环境的不稳定。为应对欧债危机的影响,金砖国家必须及时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尽量减轻欧债危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关于欧债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学界持不同意见。如,黄万阳认为,虽然我国近年来最大的贸易伙伴一直都是欧盟,但欧债危机对我国与欧洲贸易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国别差异。我国对“欧猪五国”(指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五个欧洲国家: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出口占我国贸易总出口的比重为3.3%,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为1.7%。可见,受主权债务影响严重的五个国家占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比重都不大,所以欧债危机对我国在该地区贸易影响有

  限,国内不应对欧债危机反应过度,不应频繁降息,而应逐步退出财政刺激计划。而陈硕颖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了欧债危机的深化及其影响,认为欧债危机是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以及欧洲与美国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它将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体系的分化。虽然欧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对欧洲国家的出口,增加了外部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但这也给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了机遇。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两极,欧洲和中国可能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垄断金融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三、对于当前是否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学者们持有不同的意见

  受到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亟需转变,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实现条件还不成熟。如,杨珍增和马楠梓指出,只有当一国货币具备币值稳定、自由兑换和政治风险最小化时,才会被接受为国际货币,实现这些条件,需要以本国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取消资本管制和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独立为保障,而我国还不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李婧认为,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仅仅建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上的国际化是不长久的。由于世界经济动荡,采取全球化模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危及国内金融稳定,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做法是先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强贸易、投资、金融等层面的合作,而非盲目寻求人民币国际化。有的学者则持否定意见。如,关恒指出,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中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完善汇率制度、实

  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处理好与国际货币发行国间的关系以及提高人民币风险管理和银行业服务水平,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四、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认识更趋理性

  学界普遍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大融合时代的到来,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其在全球范围内搜寻获利机会,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逐利的直接表现。

  (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和意义认识更加客观

  我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外资的关注。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呈现一些新的变化。对此,学界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特征、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利用外资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与提高外资利用效率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二,应理性认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如,舒燕认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促进了伙伴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发展,并且投资对于服务的进口引致效应大于对服务的出口创造效应。张炜认为,FDI会促进我国的制度变迁,且对制度变迁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逐年递增,并呈现出一种发散的趋势,对各省制度变迁的溢出效应也不相同。易明等认为,FDI的知识溢出效应不一定能提升东道国的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我国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知识溢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创新产出,但影响程度有限。王鹏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新产品产出促进作用明显,而对专利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赵德昭和许和连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东部沿海的FDI形成的产业集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盛丹认为,外资通过增强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及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的

  讨价还价能力。刘鹏程等认为,FDI在短期内会抑制东道国的企业家精神,但在长期会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而且与发达国家FDI相比,发展中国家的FDI对东道国企业家精神的短期抑制作用更小,长期促进作用更大。王云凤认为,在短期内,虽然FDI的先进技术有利于改善我国服务业资本的质量,但由于流入量少,其改善程度有限。在长期内,FDI则会造成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失调,降低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因此,应注重FDI的长期效应,合理引导和调整FDI流向。

  第三,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应重量更重质。如,杨晓丽等指出,地方政府盲目的招商引资政策虽然提高了当地FDI的数量,但却不能保证其质量,而FDI质量的提高才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此,地方政府应摒弃竞争性的招商引资行为,努力提高FDI的质量。如何吸引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地方政府亟需考虑的问题。吕国范研究发现,区域的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FDI的吸入规模和吸引效率。我国的投资吸引效率呈现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因此,只有加大地区科研教育投入,提高地区创新水平,才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

  (二)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日趋成熟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国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走出去”直接对外投资,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此,国内学术界积极展开研究,为有效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很多有益思路。

  第一,多方因素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效果。如,祁春凌和邹超认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的“弱效制度”规避和“强效制度”寻求动机。东道国较高的经济制度和法治制度质量,以及东道国存在的华裔关系资产,有利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但非正式制度距离(文化距离)会阻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王碧瑁指出,我国当前在美投资受阻的主要障碍是美国

  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而只有通过《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谈判,才有利于促进双边投资,保护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利益。但BIT谈判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中美BIT谈判最主要的分歧在于准入前国民待遇以及负面清单问题。罗伟和葛顺奇指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于流入市场规模大、工资水平低、贸易成本高以及FDI和出口的固定成本差异程度小的国家和地区。武娜和刘晶认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倾向于投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高的东道国。而对于能源充裕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其知识产权环境较差,但能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弱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阻碍作用。景红桥和王伟认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普通法律起源的东道国会吸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的资源禀赋情况、经济规模以及地理位置也会影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自身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如,吴建军和仇怡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国内的技术创新,并且影响程度大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张春萍认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国内的产业升级。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传统产业转移效应、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推动国内的产业升级。王方方和扶涛认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出口引致与出口平台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我国对东道国的出口,并且近年来这一效应在进一步强化。关秀丽认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获取更多的海外资源,夺取资源市场定价权。

  第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力有待提高。现阶段,跨国并购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途径。如,李鸿阶和张元钊认为,欧债危机使海外资产价格估值下降,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掀起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但杨波和魏馨认为,我国企业由于跨国并购经验较少,缺乏对国外工会力量的认识和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了解,缺少政府的

  有效监督管理等因素,容易遭遇国外政府干预,并购后陷入整合困境,导致跨国并购困难重重。因此,我国政府应为企业跨国并购做好服务,有效控制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用法治管理、市场机制、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我国企业探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的跨国并购模式和路径,并积极培育相关专业人才和服务机构,为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指导。

  五、关注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我国自加入WTO以来,由对外贸易产生的出口红利极大地拉动了国内的经济增长。凭借国内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政府鼓励出口的政策导向,中国制造迅速占领全球市场。但国际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造成全球总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受阻;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之路应该如何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此,学术界围绕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及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的举措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亟待关注

  一些学者从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影响展开研究。如,魏浩认为,对外贸易是影响国内就业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外贸易对不同类型工人的就业影响不同:对外贸易会增加对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减少对非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这会带来贸易引致型就业结构问题。这一问题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张捷等认为,对外贸易不利于产业结构向服务化的转型。在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下,出口贸易的过度发展会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挤出效应,使产业结构徘徊在“低水平过度制造化”,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吴振球等认为,当前的国际贸易竞争已经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并且成

  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证研究发现,提高国际服务贸易开放度和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将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增长,因此必须重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

  一是对当前国际经济新形势的研究。如,张番红认为,世界经济受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增长乏力,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减缓,总需求降低,造成我国对外贸易在逆境中徘徊。二是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研究。如,李翀认为,美国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美国公布的那么严重,而且美国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并不是由我国的高储蓄造成的,而是由于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高消费率和限制技术出口的政策造成的。中美的贸易失衡虽然对美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但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利益。只有美国放宽对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才有利于解决双方的贸易失衡问题。三是对贸易摩擦频现问题的研究。如,程大为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国际贸易摩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历史分析和对当前贸易摩擦问题的研究发现,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有从常规性摩擦升级到体制性摩擦的趋向。我国应战略性地参与国际体系的重构,积极应对我国企业遇到的挑战,避免贸易摩擦中的政治冲突。四是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问题研究。如,杨子川认为,进口国的民主化会阻碍我国的出口。因为在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受到我国价格低廉的产品冲击的利益集团,会通过民主方式发起贸易保护措施,从而导致我国出口受阻。五是新时期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研究。如,张曙霄和张磊认为,一国的内需与外需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只有内外需的良性互动才有利于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当前我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使我国贸易结构处于低端,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现状需要新举措

  张番红认为,要解决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出台相关措施促进产业集群化,全面拓展开放型经济水平,熨平国际不平等的交换体系,最终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郭周明指出,为应对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国内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挑战,必须大力推进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积极扶持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崔日明和张志明认为,培育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型竞争力,是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的重要突破口。应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我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的四大关键驱动因素,即全要素的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和品牌战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融合战略;更加强调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对外贸易政策。

  

  

篇九:2022经济学热点

  目录

  1“涨”字牵动百姓心——怎么保持物价稳定

  2劳有所得千有所值——怎么解决分配不公

  3重拳抑房价保障助安居——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4优先战略保民生——怎么解决就业难

  5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怎么解决看病难

  6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7走好统筹路下好一盘棋——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

  8由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说起——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

  第一章“涨”字牵动百姓心——怎么保持物价稳定

  2022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22”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2022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22年6月达到了6.4%。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可以说,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汉语盘点2022”——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2022年的中国和世界。2022年1月5日,经过网民推荐、专家评选、网民投票等,评出国内字、词和国际字、词,分别为“涨”、“给力”和“乱”、“军演”。

  ◇组合拳:成效初显压力仍大

  202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一路走低。随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外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并大幅上涨。在这种情况下,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转正,12月升至1.9%,通胀预期有所显现。进入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5月上涨3.1%,10月为4.4%,11月达到5.1%;2022年物价继续在高位运行。为什么物价上涨这么快?

  深度解读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英文缩写为CPI,反映一定时期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我国统计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8个大类。

  成本上升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并引起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应上涨,而这些生产要素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其价格上涨也最终体现到了商品价格中。

  大宗商品

  自然灾害影响。这两年,极端天气现象较多,从西南冬春连旱到中东部持续低温,从南方多次暴雨和台风到北方小麦主产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还先后遭遇干旱和洪涝,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给许多农产品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加剧了供需矛盾。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大量印钞或者买入债券等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一定数量的超额资金,目的是创造新的流动性。2022年11月初,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布8个月内购买6000亿美元的国债。此前曾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资产。

  流通环节影响。目前我国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正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蔬菜产量占全国产量近40%,海南反季节蔬菜有78%销到外地。这种区域结构变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需要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势必增加成本。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增加了运输困难,推动了物价上涨。

  流动性影响。近两年,我国货币信贷供应规模扩张较快,2022年和2022年的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分别为9.59万亿元和7.95万亿元,加上境外“热钱”流入,流动性持续充裕,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投机炒作影响。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部分游资借势、借题炒作,客观上炒高了某些商品的价格,主观上强化了市场涨价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物价上涨牵动着百姓的心。这一轮物价上涨,食品涨价最为明显,约占全部涨价因素的70%,如大白菜、西红柿、猪肉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涨。民以食为天,顿顿都要吃饭,食品涨价老百姓感受最直接,反映自然强烈。调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有68.2%的人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深度解读

  流动性

  流动性,通俗地说,就是在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数量的多少。一般来讲,流通的货币越多,流动性就越充裕,社会的购买力就越强,引发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就越大。“热钱”

  “热钱”是指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它与正当投资的最大区别在于以纯粹投机为目的,而不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热钱”炒作的对象包括股票、期货、原油、黄金、货币、房地产乃至一些农产品。从2001年至2022年10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25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9%。

  面对“节节升高”的物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群众生活,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频频“亮剑”,打出了一套控物价、保民生的“组合拳”。

  权威声音

  宏观调控要围绕稳定物价来展开

  张平(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在2022年的10项重点工作中,把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列为第一条,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从宏观调控目标到经济政策,都要围绕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来确定、来展开。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2022年8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剑指蔬菜价格上涨;

  2022年11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16条具体举措;

  2022年11月26日,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紧急通知》,将绿色通道扩大到所有收费公路;

  2022年3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下发《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从制度上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完善价格政策促进蔬菜生产流通的通知》,努力降低蔬菜生产流通成本;

  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绿色通道,最初于1995年组织实施,主要内容为:在收费站设立专用道口,对整车合法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给予“不扣车、不卸载、不罚款”和减免通行费的优惠政策。2022年12月1日起,绿色通道扩大到全国所有收费公路,而且减免品种进一步增加,目前主要包括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2022年6月1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做好当前生猪生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6项措施稳定生猪生产;

  2022年7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要求减缓生猪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且,维持物价稳定的有利条件也在增加。一是2022年夏粮继续丰收,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二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三是6月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有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压力;四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发挥积极作用;五是翘尾因素在下半年会逐月缩小。特别是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为稳定物价提供了较好宏观经济环境。

  但同时也要看到,物价调控不可能一蹴而就,稳定物价是攻坚战不是闪电战。当前物价形势还比较严峻和复杂,物价上升的压力还比较大。202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5.4%。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大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力度,继续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坚决保持物价稳定。

  深度解读

  翘尾因素

  翘尾因素,是指上年物价变动对第二年的延伸影响。物价指数通常按年距环比计算,即当年各月的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月为基期计算。因此上年物价变动会对当年造成影响。如,某种商品2022年前11个月的价格均为1元,12月涨到2元,然后一直保持到2022年12月。虽然这个商品的价格在2022年全年都保持稳定,但在计算2022年前11个月的价格指数时,需要与2022年相同月份的价格相比,因而结果就为200%,这一“涨价”就全部由翘尾因素导致,而直到2022年12月,价格同比降为100%,翘尾因素才得以消除。◇转稳健:管好货币稳物价

  有个比喻:价格犹如船,货币好比水,水涨自然船高。在商品数量没变情况下,货币多

  近两年,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大幅增加货币供应规模。这为我国应对危机冲击提供了充足“弹药”,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国内流动性充裕。2022年新增外汇占款3.2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2.4%,“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比过去10年平均多42%,这都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深度解读

  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是指一个国家的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对中国来说,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

  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相应的人民币资金,增加了人民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就越少,信贷扩张能力也越差。在我国,最低存款准备金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

  为此,中央明确要求,要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将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治水之法,不可执一”,管好流动性这个闸门,治好货币这个“水”,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收”、“疏”、“堵”并举。

  “收”,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202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收”的信号。截至7月上旬,已3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创历史新高。今后将继续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疏”,就是引导资金流向。管好流动性,并不意味着全面紧缩,而是坚持“有扶有控”,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使货币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应引导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等,投向“三农”、中小企业和就业、助学、扶贫等,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权威声音

  把抬头的物价尽快打下去

  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抗击危机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型的,这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针对性的举措。政策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在反危机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物价和资产价格上升等一些负面效果会慢慢显现,但政策调整一定要及时,要把抬头的物价尽快打下去。

  “堵”,就是严控境外“热钱”流入。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热钱”四处寻找投机空间。由于普遍看好中国发展、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境外“热钱”伺机涌入内地。必须打好“热钱”阻击战,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热钱”流入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际资本进入途径、投资规模和投向的监测,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减少“热钱”的流入。

  2022—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2022年全国夏粮实现“八连丰”,总产量达到12627万吨,为历史第二高产年。

  ◇保供应:增加供给稳物价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揭示了一个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只有保障商品的充足供应,价格稳定才有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但农业生产基础比较脆弱,

  大的物价上涨,几乎都与农产品涨价有关。如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最高涨幅达

  8.7%,主要就是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这轮物价上涨也不例外,如2022年突出表现为蔬菜价格上涨,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上涨又推动物价达到新高。

  农业丰,百姓安;粮价稳,百价稳。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立足国内保障供应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央明确提出,稳定物价关键要扶持农业生产,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应。首先,大力发展生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2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达9884.5亿元,比2022年增加15.2%。继续完善农业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2022年小麦每50公斤提高5元—7元,水稻提高9元—23元。今后10年,国家还将投入4万亿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这将有力提高农业抗击天灾的能力,夯实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

  权威声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从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看,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必须首先稳住农业。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越是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越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越要抓好农业生产,这样才能赢得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针对这轮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涨幅较高的情况,必须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应通过5年左右努力,确保大中城市郊区有基本菜地面积,自给率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对近期生猪价格上涨,国家将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加强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将恢复到25亿元。同时,应全面掌握、及时发布“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情况和供求变化信息,积极引导生产和市场流向。

  各地加强蔬菜基地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各地投入蔬菜基地和大棚建设资金超过100亿元,全国秋冬蔬菜种植面积较上年增加800万亩,秋冬蔬菜总产量达到3.37亿吨。

  其次,完善储备吞吐。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不稳定性,而消费却是常年的、持续的。必须发挥储备吞吐“蓄水池”功能,实现“高抛低吸、削峰填谷”。按照国际标

  准,一个国家的储备粮库存应占该国一年消费量的17%—18%,这是储备安全的警戒线,而我国已超过了40%,粮食库存充裕。要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的力度和节奏,针对当前个别地方“卖菜难”情况,要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临时收储一批可以短期贮存的蔬菜。

  深度解读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即所谓“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规定各省区市的行政首长负责本地区粮食的供需平衡和粮价的相对稳定。实践证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保障供应、稳定价格行之有效的做法。2022年11月以来,国务院多次强调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确保粮食的生产和供应。“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1988年,为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国务院批准实施“菜篮子”工程,提出实行市长负责制。20多年来,“菜篮子”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体系逐步完善。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提出了12项主要任务。最近国家发改委还明确,对市长负责制设量化考核指标,建立问责

  最后,用好进出口调节。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保证自给自足,但结构性矛盾还存在。如玉米需要部分进口,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这需要通过进出口来调节,一方面及时组织进口,增加市场供应,如2022年我国进口玉米157万吨、小麦123万吨、棉花284万吨、食糖177万吨,为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紧缺品种限制出口,优先满足国内供应。

  ◇畅流通:降低成本稳物价

  2022年9月8日,走了525公里后,一批芹菜通过公路从山东运到了上海,经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环节“多级跳”后,摆上零售摊位,价格也从每斤0.3元涨到3元,涨了整10倍。芹菜“疯狂涨价之旅”,揭示了流通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玄机。

  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通往消费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费用和损耗,而这些最终会计入价格,由消费者负担。现在城市消费的农产品大都来自全国各地,这丰富了百姓餐桌,但过高的流通成本也推高了价格。

  事出必有因。具体来说,流通成本高,主要在于:一是环节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5—6个环节,层层加价,价格自然就上去了;二是损耗大,农产品的损耗一般达到1/3;三是经营负担重,租金、摊位费、进场费近年来大幅上涨。因而,降低流通成本,应着力做到“三减”,把省下来的钱让利给农民和消费者。

  河北省全面推进农超对接

  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搭建对接平台,举办各类洽谈会、蔬果节等,不断推进农超对接工作,使菜农、商家、市民三方均受益。目前,全省有58家规模以上的连锁经营企业开展了农超对接,对接省内外农产品基地近300个,2022年农产品销售量近500万吨,销售额超过了30亿元,使参加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使参加对接的农户年平均增收3000元。

  广东省推行平价商店

  平价商店是指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通过产销对接,销售群众生活必需农副产品,并在价格异动时承担保障供应、平抑价格等社会责任的商店。2022年起,广东省在3年内将投入4.5亿元支持平价商店建设,主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平价商店承租经营场所给予适当租金补贴,对贷款自购经营场所给予适当贷款贴息,对产销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贴和贷款贴息。目前,全省已建立300多家平价商店,经营范围包括米、油、肉、禽、蔬菜等30多类居民生活必需品;到2022年,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市社区的平价商店网络。

  产销对接,“减环节”。开展产销对接,是减少环节降成本的有效手段。以农超对接为例,一般可平均降低流通成本10%—15%。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超过70%,而我国只有15%左右。国家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产地与销区、农民生产与超市销售直接对接,推动从临时性扩大到长期性对接、从省内扩大到跨区域对接、从以长贮存期产品为主扩大到各类农产品全面对接。今后5年,大中城市农产品经超市销售比重将翻一番,达到30%。

  完善设施,“减损耗”。当前,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农产品损耗大的重要原因。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公益性基础设施,支持采后处理、冷链物流设施、批发市场建设,以降低农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损耗。以冷链物流体系为例,到2022年,冷库总容量将从880万吨增加到1880万吨,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将分别降至15%、8%、10%。

  降低费用,“减负担”。价格贵不贵,要看摊位费。市场摊位费、超市进场费普遍过高,给经营者带来很大负担,也转嫁给了消费者。2022年以来,各地采取措施,努力降低摊位

  4个月“减半令”、北京试行免收摊位费。国家正研究制定政策,支

  持农贸市场建设,化解地价上涨推高摊位费的压力。同时加强对市场开办者的监管,规范收费行为,督促降低收费标准。对于运输费用,新的绿色通道政策将长期化,每年可降低运输成本超过130亿元。

  政策传真

  全面清理公路收费

  2022年,我国物流总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远高于发达国家9%的平均水平。过高的物流成本是导致不少商品价格过高的重要原因,其中运输费用又占物

  流总费用的50%多。为此,2022年6月10日,交通运输部等5部门下发《关于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清理工作,全面清理公路超期收费、通行费收费标准偏高等违规及不合理收费。

  ◇强监管:规范市场稳物价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2022年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

  这种价格的疯涨,背离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种种迹象表明,一些游资和不法经营者用不正当手段操纵价格,是幕后的直接推手。如大蒜的炒作,就与山东部分经销商恶意囤积有关。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不规范,投机炒作和价格欺诈现象多发,不实的涨价信息满天飞,会放大供求矛盾,引发价格异常波动。因而,必须加大价格监管力度,着力规范市场秩序,有效稳定社会预期。

  狠打击,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治乱须出重拳。2022年春节后,查处了家乐福、沃尔玛超市19家门店的价格欺诈行为,各处最高额度50万元的罚款;5月,又查处了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散布涨价信息案,作出罚款200万元的行政处罚。今后将继续强化价格监管,严格执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保持打击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加强对农产品收购秩序整治,重点监管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期货市场,有效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国家发改委密集约谈稳物价

  2022年3月,部分日化、方便面、酒类等企业集中发布涨价信息,推升了涨价预期,个别地方出现了小规模抢购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秩序混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约请企业负责人,召开了多个座谈会和行业协会会议,介绍价格形势,宣讲政策法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约谈后,大多数企业表示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约谈,作为一种沟通方式,不是行政干预,目的是通过提前介入进行提醒、告诫,以防止价格违法行为的发生。

  严监审,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目前,水电油气等重要商品,仍由政府定价。它们关系国计民生,在物价格局中具有“稳军心”作用。必须加强对这些商品的价格监管,提高价格制定的科学性和透明度。2022年将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要求所有政府定价的商品都要接受监审,避免不合理费用计入成本、推高价格。同时,在调整这些商品价格时,应慎之又慎,做好综合配套,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

  促公开,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这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合理定价,也能使消费者价比三家。一方面,建立健全价格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公布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目前各地相继出台“晒价格”的举措,南京的“物价微博”让百姓可随

  时随地了解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准确阐释价格政策和有关举措,及时澄清虚假价格新闻,公开曝光价格违法典型案例,营造有利于稳定物价的舆论氛围。

  农产品期货市场

  农产品期货市场,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芝加哥,它在农产品供需矛盾间建立一种缓冲机制。目前国际上仍在交易的农产品期货有21个大类、192个品种。在我国3家期货交易所中,大连商品交易所与郑州商品交易所现阶段以农产品期货交易为主。◇增补贴:雪中送炭惠民生

  同样是涨价,不同群体的感受不同。涨价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困难群体,因为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较大。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受物价上涨影响最深,也最需要给予帮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困难群体。其中,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等,就有近9000万。化解物价上涨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最迫切的就是为这个群体排忧解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及时发放补贴。当物价出现短期波动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灵活性强、见效快。2022年,各地向城乡低保、优抚、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每人每月10元—80元的临时补贴;2022年春节前,中央财政再次安排资金104亿元,向困难群众每人发放了一次性春节生活补贴100元—180元。今后,价格临时补贴将逐步从不定期发放向逐月发放转变,这将更及时地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

  提高救助标准。当物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和时间时,国家会相应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2022年年底,我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51元、117元和246元,比2022年年底分别提高22.4%、42.2%和35.6%;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标准也从生均2000元提高至3000元。今后5年,我国城乡低保标准将年均增长10%以上。

  建立联动机制。近年来,浙江、江苏等地探索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物价涨幅及时发放补贴、联动调整保障标准,取得了积极效果。2022年7月,联动机制已在18个省区市建立,到年底将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来。这将在物价上涨和困难群众生活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波堤”。

  浙江省实施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2022年,浙江省建立并实施困难群体生活补贴与价格上涨幅度相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至2022年3月,已启动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12次,受惠人数达866.07万人次,累计发放价格补贴75893.03万元,有效缓解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体生活的影响。相关链接

  1.《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2022〕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局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2劳有所得千有所值——怎么解决分配不公

  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接力赛”在各地展开:北京调高至

  元,上海1280元,广东1300元……“全国最高”标准屡屡易主。上半年,已有18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体现“劳有所得”原则、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分配公平的重要内容。收入分配是直接关系老百姓“钱袋子”的大事。“钱袋子”越鼓,人们生活越有保障;财富分得越公,人们越能心平气顺。对于当前存在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不同地区、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分配不公现象,人们反映强烈。在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调控持续加力分配不公仍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

  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分配关系。如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连续8年出台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三农”问题,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各地平均3.2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每次平均增幅12.9%;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力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开始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2022年农村居民收入涨幅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

  但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长期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达3.23倍;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22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7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社会历史原因。分配不公看似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都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体制改革不到位。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使得一些人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财富。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行政性垄断等,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公平,也导致分配不公。

  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偏低,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例过小;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深度解读

  三次分配机制

  社会分配机制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

  志

  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如果对分配不公问题不高度重视,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妨碍经济健康运行,抑制社会创造活力,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是一项十分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下决心、下功夫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促进分配公平。

  ◇提高劳动报酬劳有所得“鼓腰包”

  近年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22年以来,各地普遍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将分配的“天平”向普通劳动者倾斜。但总的看,普通劳动者收入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有学者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达35.3%,但职工工资增长只有14.1%。这不仅影响了普通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障碍。深度解读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在统计学中,一般以年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也分若干类,如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等。目前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深度解读

  工资指导线

  工资指导线是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进行规范与调控,使企业工资增长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企业年度货币工资水平增长幅度的标准线。工资指导线水平的制定应以当地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本地区年度经济增长、社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增长水平等为主要依据,并综合考虑国家、本地宏观经济环境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本地城镇就业状况、劳动力市场价格、人工成本水平、对外贸易状况等相关因素。

  提最低标准。最低工资是满足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底线。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工资按

  “十二五”时期,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将达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

  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推集体协商。一般而言,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个人往往处于“弱势”。集体协商对于增加工人发言权,改变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现状有重要作用。要通过经济、法律、信息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稳妥扩大覆盖范围,使职工敢谈、会谈,企业愿谈,最终谈得拢,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劳资互利双赢。全国总工会提出,2022年年底,已建立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率有望达到60%,2022年年底达80%以上。工资集体协商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办法、工资标准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它一方面能够维护一线职工的权益,使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明确要求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权威声音

  工资集体协商还需法律护航

  张鸣起(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企业工资管理制度、理顺企业内部分配关系、保障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解决劳资关系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手段。加强立法和政策保障,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整性,是推进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的首要前提。

  政策传真

  近年来关于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文件和法律规定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22年3月27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2022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2022年2月5日)

  ◎《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管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2022年1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恶意欠薪”入罪(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022年2月25日通过)

  随着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不断提高,将有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将使我国的分配格局更加合理,逐渐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

  ◇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监管保公平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我国也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说的都是秩序、规则的重要性。规范的秩序、合理的规则,是分配公平的前提;秩序被破坏、规则不合理,必然导致分配不公。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酬,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混乱,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突出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分配公平。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就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对非法收入,应坚决取缔。违法、违规获得巨额财富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分配秩序,人们反映强烈。必须进一步加大“打非”力度,坚决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打侵吞资产、贪污贿赂等行为,查处走私贩私、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非法活动。

  对“灰色收入”,应大力规范。目前,对礼金、红包、出场费、好处费及各种名目的“福利”等形式的“灰色收入”,监管存在不少漏洞。应该加大规范力度,加快建立收入信息的监测系统,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继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并逐步向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延伸,坚决切断产生“灰色收入”的渠道。

  对垄断收入,应严格调控。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权力轻而易举地获取巨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社会意见很大。对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要完善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加强监管,使其行业收入透明化。目前,有关部门正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工资总额改革办法。同时应扩大国有

  资本收益征缴范围,逐步提高上缴比例,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对那些不必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则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2022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收取国有资本收益,对中央企业区别不同行业分别按5%、10%不等的比例收取资本收益。2022年至2022年共收取约1572.2亿元,2022年约600亿元。从2022年起,进一步扩大征缴企业范围,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政策传真

  央企高管“限薪令”

  规范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二是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三是坚持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兼顾;四是坚持负责人薪酬增长与职工工资增长相协调;五是坚持完善薪酬制度与规范补充保险、职务消费等相配套。

  对高管薪酬,应规范限制。2002年,国家开始推行国企高管年薪制,规定其年薪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国企盈利的增长,这一比例早已被突破。2022年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薪达68万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于2022年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发出高管“限薪令”。应进一步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同时,严格控制和监管职务消费,使其合理化、规范化、公开化。

  ◇加大调节力度财税杠杆缩差距

  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在经过两次审议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后,2022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广受社会关注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这次修改,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并调整了税率结构。调整后,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将从28%下降到约7.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大幅减轻,同时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调

  欢迎。

  物有所异,人亦有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能力和机遇的差异、努力程度不同、贡献有高有低,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同时,由于各地区、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有差别也是正常的。但这种差距、差别不能无限拉大,必须通过调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世界各国普遍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比如,1694年英国就开征遗产税,1799年又开征个人所得税;德国较早制定了《财政预算法》、《财政平衡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缩小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的财税手段在分配调节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比如,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逆向调节”的现象:2022年3944亿元的个税中,工资所得个税收入2483亿元,占个税收入比重约63%,工薪阶层成了实际的纳税主体。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政策传真

  个税调整的主要内容

  1.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后,将大幅度减轻中低收入纳税群体负担。同时,通过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使得中低收入的纳税群体实现进一步减税。

  2.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实行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变化联动,将使一部分高收入者在抵消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得到的减税好处以后,适当增加了一些税负。

  3.减轻了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经营者的税收负担。其中,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以下的纳税人降幅最大,平均降幅约40%,最大的降幅是57%。

  4.纳税期限由7天改为15天,方便了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纳税申报。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弥补市场经济缺陷、促进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应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用于帮扶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更多的群体。2022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到总支出的21.4%,2022年将达到22.2%。2022年上半年,中央向财力较弱的地方政府下达了5310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

  深度解读

  财政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转移支付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二是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为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设立均衡性转移支付,包含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补助的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加大个税调节力度。个人所得税是收入差距的重要调节器。从1980年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减除费用标准经过了800元、1200元、1600元、2000元多次调整。2022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将进一步加大个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让中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多实惠。今后,还应根据居民工薪收入水平变化、物价因素、家庭赡养、子女教育、基本生活费的开支等因素,适时进行合理调整,推进个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022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通知》,要求严堵高收入者个税漏洞。

  另外,还应该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使税制更加健全,调节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有专家提出,要考虑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将部分高档奢侈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加大对个人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政策传真

  加强高收入行业和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管

  ◎切实加强数额较大的劳务报酬所得征管。加强对个人从事影视表演、广告拍摄及形象代言等获取所得的源泉控管,重点做好相关人员通过设立艺人工作室、劳务公司及其他形式的企业或组织取得演出收入的所得税征管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通知》

  ◇帮助困难群体扶贫济困促公平

  有人说,中国既富裕,又贫困。说她“富裕”,是因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说她“贫困”,是因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左右,特别是还有一个庞大的贫困人口群体。按照人均年收入1274元的贫困人口标准线,到2022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688万,城市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还有2300多万人。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关爱,不仅是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正成为党和政府促进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等帮扶制度,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织密城乡低保网。社会保障既是生活保障网,也是分配调节器。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十二五”期间,将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最低生活保障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应保尽保。今后5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年均增长10%以上,困难群众将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社会保险法》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22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是党和政府履行“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承诺的法律保证。《社会保险法》从法律上明确国家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并对确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作出原则规定。《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对于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筑牢多层救助堤。社会救助包括

  低保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应不断完善救助制度,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标准,建立城乡一体、覆盖全国、能够基本满足多种困难救助需求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打好扶贫攻坚战。2022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2—2022年)》,提出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

  伐。我国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标准,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力争到2022年,使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到2022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政策传真

  今后10年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

  2022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2—2022年)》。今后10年,我国将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到2022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倡导慈善帮扶风。“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慈善事业作为一项借富济贫的崇高事业,是通过社会力量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已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响亮品牌。2022年,全国社会捐助总额约700亿元。2022年7月15日,民政部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22—2022年)》,提出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和引导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培育慈善发展环境,以鼓励更多先富裕起来的人投身慈善事业。

  光彩事业

  1994年4月23日,民营企业家联名倡议《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光彩事业由此而发起。它以非公有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家为参与主体,包括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共同参加,以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互惠互利、义利兼顾为原则,将西部大开发作为重点,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以项目投资为中心,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并通过包括捐赠在内的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进步。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光彩事业累计实施项目19969个,安排就业592.85万人,带动1334.9万多人摆脱了贫困,同时各类公益捐赠金额达到1475.38亿元。

  公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憧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也理应共享自己酿造的甘甜果实。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平的阳光将更加灿烂,“幸福的花儿”将开得更艳。

  相关链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3.任理轩:《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人民日报》2022年2月16日。

  3重拳抑房价保障助安居——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是亿万中国人除夕之夜的“盛宴”,而小品则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大餐”。2022年春晚的5个小品中,有两个说的都是房子引发的故事:一个讲为争房

  “说房”,折射出高房价背景下

  人们对住房问题的广泛关注。

  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正以坚决的态度,出重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让人们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调控初见效目前房价依然高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作用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出现“价跌量减”的局面。但2022年第二季度以后,房价不但实现恢复性增长,且一路攀升,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价。当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4.7%,远超过居民收入8.8%的增幅。一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10,房价—租金比低至1∶500以下,远超出通常认可的合理范围。

  深度解读

  房价—收入比

  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反映的是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和负担程度。通常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之间为合理区间。

  房价—租金比

  指每平方米月租金与每平方米房价的比值,是衡量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认为,比值低于1∶300就意味着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

  面对一路攀升的房价,党和政府及时“出拳”,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强力调控。2022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被称为“国十一条”;

  2022年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被称为“新国十条”;

  2022年9月29日,按照国务院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出台五项调控政策,被称为“九月新政”;

  2022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被称为“新国八条”。

  政策传真

  “新国八条”出硬招、实招强力调控房地产市场

  ◎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合理确定本地房价控制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增加公租房供应;

  ◎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个人购房不足5年转手,按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

  ◎增加土地有效供应,2022年商品房供地原则上不低于前两年年均供应量;◎合理引导住房需求,主要城市要从严制定和执行限购措施;

  ◎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

  ◎坚持和强化舆论引导,引导居民从国情出发理性消费。

  短短一年,出台如此密集的调控政策确实罕见,且力度不断加大、频频加码:二套房首付比例从40%提高到50%,再到60%;从提出可视情况采取住房限购措施,到明确部分城市必须限购,再到严格限购数量;从大幅提高三套房贷款门槛,到暂停发放三套房贷款……可谓“没有最严,只有更严”。各地也根据中央精神,出台具体调控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如此强力的调控,成效到底如何呢?应该说,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

  房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4月份曾达到12.8%的高点,此后逐月下降,年末回落到6.4%。2022年以来,房价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6月份北京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下降7%。

  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抑制。由于信贷“口袋”不断收紧、许多城市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等原因,投机投资性购房空间被压缩,相当一部分炒房资金撤离房地产市场,限购城市外地居民购房比重下降明显,自住性购房比例增大。

  权威声音

  采取坚决措施抑制房价过高过快上涨

  姜伟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采取坚决措施抑制房价过高过快上涨。同时,“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到“十

  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保障房建设明显提速。2022年全国各类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创历史之最。这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稳定市场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

  2022年开始,东北三省在实施振兴战略中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2022年以来,齐齐哈尔市共改造棚户区362万平方米,近5万户居民喜迁新居。齐齐哈尔确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改造模式,对于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棚户区,由政府直接承担改造任务;对于有商业开发条件的棚户区,采取招、拍、挂方式整体出让,开发企业作为承建主体。目前,棚户区居民住房建筑面积从原来的人均7.5平方米增加到18.3平方米。尽管如此,在很多普通家庭看来,房价依然过高,买房依然困难。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不仅没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应声而落”,反而仍在上涨。2022年6月,与前一月份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仍有4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仍有6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同时,受大城市严厉限购等政策的“挤压”,房价“涨潮”正迅速向中小城市转移。如北京实行“限购令”的当月,河北燕郊、三河等地某些楼盘就从每平方米7000元飙升至1万元。

  对此,2022年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强调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不断巩固和加强调控效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也明确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同时也要看到,“住房难”绝不仅是住房领域的问题,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城镇化发展、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税制度完善、消费结构升级等问题。因此,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实践说明:解决住房问题,国家统建、福利分配的老路走不通,完全靠市场也不行。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方面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重药”降“虚火”坚定不移控房价

  2022年1月27日,“新国八条”发布的第二天,上海、重庆两地房产税改革试点的“靴子”,在各种猜测声中同时落地,引起广泛关注。房产税一直被许多人视为市场调控的“杀手锏”,两市试点成效究竟如何,还需时间检验。但国务院同意试点并表示将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表明了中央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权威声音

  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不要观望

  穆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当前,我国各地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中央的态度是很坚决的。现在,有些地方还持观望态度,希望各地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要切实抓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工作。

  房地产市场是城镇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价位,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迫切需要。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增需求强劲,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不断加大,投机投资性需求仍在伺机而动,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稳控房价还面临较大压力,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因此,必须施“重药”降“虚火”,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把调控进行到底。目前最关键的,就是坚决贯彻落实好“新国八条”精神,努力巩固和扩大前一时期调控的成果,努力实现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的目标。

  货币“闸门”要收紧。由于前两年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价高涨。2022年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截至7月上旬,央行已连续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应继续灵活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房价稳定的货币条件。

  投机投资要“退烧”。随着人们财富的增加,投资需求日益旺盛,但投资渠道偏少,在房价持续走高的预期推动下,很多人加入“炒房大军”,成为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稳房价就必须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继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执行二套住房首付比例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要求,提高二套房贷款门槛。调整税收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增加交易成本。还应从严执行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压缩投机投资空间,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有效供给要增加。供需矛盾突出是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对不合理需求做“减法”的同时,还应在供给上做“加法”。应努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完善土地出让方式,推广“限房价、竞地价”方式,改变单纯的“价高者得”,防止地价助推房价。

  专家点评

  限购措施是必要的

  秦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应当承认,限购肯定是行政手段,但在经济手段效果有限、而房地产市场有异动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干预。不仅能起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作用,对家庭收入分配也能起到一定调节作用。避免有钱人买多套房,越来越富有,而没钱的人一套房也买不起。在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还有必要继续采取限购政策,来弥补现有经济手段的不足。

  市场监管要强化。一些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散布虚假信息、捂盘惜售、哄抬房价,坑害购房者。应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和监测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信息,稳定市场预期。2022年3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明码标价对外销售,实行一套一标价。6月,国家发改委对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12家企业进行了处罚。这对打击价格欺诈、坐地起价将起到积极作用。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既要针对当前也要着眼长远。应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同时,研究储备新的调控措施。特别是要建立稳定房价长效机制,比如完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阻断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动力;完善和推广房产税政策,抑制不合理需求;等等。专家点评

  尽快开征房产税

  贺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尽快开征房产税,增加住房保有环节的成本,可以有效遏制投机。同时,又可以让大量空置房进入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缓解总体供需矛盾。根据各国的经验,房产税是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经济手段。

  ◇保障更给力安居梦圆“暖心巢”

  “住保障房,圆安居梦,暖百姓心。”近年来,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一片片棚户区得到改造,一幢幢公租房拔地而起,一批批中低收入家庭喜迁新居。“十一五”期间,有1500万户家庭从中受益,很多人亲切地把保障房称作“阳光下的暖心巢”。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很多城镇居民通过市场渠道解决了住房问题。但商品住房价值量巨大,低收入家庭甚至一些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经济能力弱,不具备在市场上购房或租房的条件。他们的住房问题,需要通过政府保障和支持来解决。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托底”,这不仅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也是市场调控的有力砝码,有助于分流商品住房市场需求,稳定群众住房消费预期,对市场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今后5年,我国将新建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3600万套,覆盖面将提高到20%左右。按照一家三口计算,意味着将解决1亿多人的住房问题。2022年将开工建设1000万套,比2022年增加72%,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新开工超过500万套,超过全年目标任务的50%。眼下,各地正按照中央部署,坚决打好住房保障这场“硬仗”。

  重庆市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

  保基本需求。住房保障,重点是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我国土地等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需要住房保障的对象又比较多,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提供户型小、功能齐、质量可靠的住房。应在小空间里面做大文章,努力提高设计水平,合理配置住房内部空间,充分考虑群众实际生活需要,保证必备的居住功能,创造安全、适用、健康的居住环境。保土地供应。“万丈高楼平地起”,建房首先要有地。近年来,各地在保障房土地供应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广东首创保障房用地单独储备制度;北京通过划拨和商品房配建等方式,2022年供应保障房用地超过住宅用地供

  应量的一半。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切实落实保障房建设土地供应政策,对保障房用地应实行划拨等多种方式,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进行单列,做到应保尽保,把宝贵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权威声音

  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

  徐绍史(国土资源部部长):要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确保2022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保资金到位。大手笔的保障房建设,离不开大手笔的资金投入。完成2022年保障房建设任务,需要1.3万亿—1.4万亿元投资。中央财政将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2022年增长34.7%。地方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力度,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确保将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和不低于10%的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同时,探索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青岛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租房建设

  2022年3月,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青岛市辛安公租房项目开工。工程总量的3/4由民营公司承建。该项目通过租金回报、租售商铺等形式,使投资者有稳定回报。同时,青岛市还将在公租房小区中增加配建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数量,这两种保障房获取回报较快,能增加公租房的投资吸引力。此外,青岛市还坚持在商品房小区中配建公租房等保障房,并作为土地出让的附加条件写入出让协议。

  保分配公平。这是安居工程的“生命线”。如果该保障的“落了空”,不该保障的“搭便车”,就会事与愿违,甚至造成新的不公和社会矛盾。必须从准入标准、审核程序、动态管理、退出执行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制度,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全过程监督,避免暗箱操作。做好人口、住户、房屋、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掌握基本情况,严防不符合条件的家庭混进来,让符合条件的家庭真正受益。

  江西省确保保障房分配公平

  江西省在保障房分配时“统一摇号、公开销售、电视直播、全省公证”,以确保公平。此外,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针对保障房建设进度、工程质量、配套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可以相信,这一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将使更多的家庭住进“暖心巢”。

  深度解读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种类

  公共租赁房: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主要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的阶段性住房困难。这将成为今后保障性住房的“主力军”,在保障房中的比例将大幅度提升。

  廉租住房:由政府投资,以低租金出租给城镇人均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经济发达的城市面积标准略高)。

  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组织、社会投资建设,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出售给符合条件的家庭。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购房满一定年限可上市出售,政府优先回购。

  限价商品房:面向符合条件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销售。在土地招标出让时限定套型结构、销售价位。

  棚户区改造:对老工业基地和林区、垦区、矿区集中连片棚户区进行改造。◇政策重落实地方政府须尽责

  2022年4月10日至21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北京、上海等16个省区市房地产市场调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这是近年来中央针对住房问题进行的规格最高、决心最大的一次督查行动,是督促地方政府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履行职责的重要举措,社会各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

  对于解决住房问题,中央的态度是坚决的,要求是明确的,但具体落实还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作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者,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组织者,肩负着重要职责。中央的政策措施能否“落地”、“开花”,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决心和力度。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尝到巨大甜头,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对调控不想动真格,对保障房不愿真投入。这也是一些地方调控效果打折扣、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

  为此,中央明确提出,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各地应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稳控房价、加大住房保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山西省创新举措解决保障房建设面临的资金、土地和项目审批等问题,加快建设进度。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新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已达265782套,开工率为全年任务的88.5%。

  认识到位。工作到位,首先是思想认识到位。应充分认识到,高房价不仅加重了当地群众的住房负担,影响当地民生的改善,而且不利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应清醒地看到,对稳控房价、加快住房保障,百姓翘首以待,全社会高度关注,丝毫不能放松、不能懈怠。应真正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看,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来抓,牢固树立抓不好房地产市场

  明确任务。对于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中央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特别是提出了许多硬指标、硬任务。比如,“新国八条”要求各地第一季度公布年度房价控制目标,要求2022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应不得少于前两年年均实际供应量;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了各地保障房建设的规模和进度;等等。各地要按照中

  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和措施,明确保障房建设的计划和进度,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狠抓落实。解决住房问题,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纸上谈兵”。要把确定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抓到底,毫不放松。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严格执行“新国八条”的规定,从严把握和执行房价控制目标,从严执行信贷、税收、住房限购政策,尽早使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兑现对社会的承诺。对住房保障,应按照中央确定的任务,确保2022年11月底以前全年任务全部开工,主体结构完工的要占到1/3以上,让困难群众早得实惠。针对资金问题和一些地方出现的建筑质量问题,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在设计、建材、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建筑质量不打折扣。北京市成立保障房建设投资中心解决筹资难题

  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1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收购任务,加快公租房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2022年6月3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注册资本金100亿元,由市财政以货币形式出资,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保障房建设投资公司。在保障房建设中,该中心可通过借贷、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确保北京市“十二五”时期100万套保障房建设资金到位。

  严格问责。责任是压力,也是动力。考核问责是确保完成任务的重要抓手。必须强化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对地方负责人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省级人民政府也应建立健全对辖区内城市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

  ◇观念需转变量力而行谋安居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如何实现“安居梦”?租房还是买房?靠“啃老”还是靠自己?先成就事业还是先买房子?这让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纠结。

  有人说,“有自己的房才算有家”,“宁可当负翁也要咬牙买房”,“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也有人说,“不能把人生困在一所房子里”,“租房未必不安心,裸婚也能很幸福”。这些说法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应如何选择?

  就整个社会来讲,应该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相对不足的国家,是一个人均收入仅居世界100位左右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这样的国情,应该倡导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房观念。

  就家庭和个人来讲,应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放大住房预期。特别是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应过早把自己“拴”在房子上,“先租后买、先小后大”未尝不是好选择。

  但现实中,“超前购房”、“低龄购房”、“攀比购房”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北京首套房贷款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比很多发达国家首次购房者平均年龄小很多。这给市场和个人都带来了一定风险。它使大量购房需求提前释放,加剧了住房供求

  矛盾,加剧了房价上涨压力。同时,也使很多人成为“房奴”,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大大下降。

  深度解读

  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住房状况

  ◎日本、德国首次购房人平均年龄为42岁,法国为37岁,美国也在30岁以上。◎德国租房者占多数,有60%左右的居民租房,其中年轻人77%左右为租房族。德国

  

  

篇十:2022经济学热点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期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旳所有最后产品和服务旳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她产品和服务,重要涉及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旳耐用产品。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期期内所产出旳所有最后产品和服务旳价值总和。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旳非充足运用,失业率旳上升会随着着实际GDP旳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旳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4.经济周期:指旳是经济运营过程中浮现旳阶段性旳不规则旳上下波动。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旳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旳比率。6.CPI:以具有代表性旳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旳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旳商品总价值,得到旳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7.黄金律稳态: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旳资本水平。如果一种经济旳资本不小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长所有试点上旳消费。与此相比,如果经济旳资本不不小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规则就规定增长投资,从而减少目前这一代旳消费。8.稳态: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似旳点,在该点资本存量会保持稳定不变旳水平。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旳“稳定状态”或简称“稳态”,记为k*。9.充足就业:指旳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大体相称旳状态。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旳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11.构造性失业:来自于经济构造旳变动导致旳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旳减少旳失业称为构造性失业。12.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旳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13.古典两分法:货币供应数量增长,只会导致普遍旳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变化多种商品旳相对价格,因此货币数量旳变动不会变化厂商和家庭旳决策,也不会变化产出和就业此类实际变量。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14.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增长对于国民收入增长旳放大效应称之为“乘数效应”。15.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乐意购买旳产品和服务旳总量,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旳需求。16.总供应: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公司乐意提供旳产品和服务旳总量。17.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长一元收入所增长旳消费部分。18.投资乘数: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旳比率,它表白投资旳变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旳变动19.筹划总支出:一种社会中家庭、公司和政府所乐意购买旳产品和服务旳总量定义为筹划总支出,并且用E表达。20.挤出效应:利率旳上升增长了私人投资旳成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由于政府购买增长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旳现

  象被称为挤出效应。21.IS-LM模型: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步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旳模型。22.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旳关系。23.利率旳传导机制:货币供应旳增长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旳增长,最后引起收入旳上升。25.流动性偏好:人们乐意持有货币以保持这种在交易过程中旳便利性旳倾向。26.政府购买乘数:是总收入旳增量和政府购买旳增量之比,即每增长一单位旳政府购买所带来旳收入旳增量。27.价格黏性:由于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节,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公司也许无法销售出所有旳产品,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将随着经济周期而移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变动体现出某种顺周期性,这就是价格粘性模型。28.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用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旳产生影响为止旳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29.交易性动机:指人们持有一定数量货币旳目旳是为了平常交易。30.避免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持有一定数量旳货币。31.投机性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等待有利旳投资机会进行投机。32.通货膨胀:一国平均价格水平旳上升。二、简答题1、宏观经济学旳研究对象有哪些?答: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什么区别?答:国民生产总值也是衡量一种国家产出和收入旳一种常用指标,它是一种国家所拥有旳生产要素在一定期期内所生产旳所有最后产品和服务旳价值总和,因此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记录旳。但凡本国国民发明旳收入,无论她与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居民在本国旳收入则不计入GNP.而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记录旳,它记录一国领土范畴内旳总收入,不管这种收入与否由本国居民发明,都被计入GDP.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期期内以目前市场价格来测算旳国内生产总值。b导致名义GDP变化旳因素:物质产量旳变化,市场价格旳变化。(2)实际GDPa为理解决名义GDP存在旳问题,最常用旳措施是用不变旳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旳价格为原则,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旳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步期经济中旳物质产量旳变化。(3)实际GDP旳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旳价格变动因素,它能精确旳反映一国实际产量旳变化。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旳良好衡量尺度?答:1.GDP中只涉及了最后产品旳价值,中间产品和最后产品有时很难辨别。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旳价值构成旳,GDP应当排除过去生产旳。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旳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旳产品和服务旳交易躲过了政府旳记录,没有计入GDP中。尚有某些事公开了但没有市场交易行为旳4.经济福利:

  人均水平,人均GDP只是反映收入旳平均水平,并没有反映首付旳分派状况。自然资源和环境,自然资源从地下开采出来后她旳价值被计入GDP5、分析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旳分歧。答:重要分歧有:(1)市场机制旳有效性:古典学派觉得,人们旳预期不是被动地反复过去,而是积极旳、有理性旳,人们可以运用既有旳一切信息形成理性预期并指引自己旳行动,由于理性预期旳存在,价格、工资就具有完全伸缩性,市场是可以出清旳。凯恩斯学派则觉得,虽然理性预期存在,价格、工资旳刚性仍然是一种普遍旳现象,从而导致市场不能出清。(2)政府干预旳必要性:古典学派觉得价格、工资具有充足伸缩性,市场可以出清,因此政府干预经济是没有必要旳。而凯恩斯学派觉得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着缺陷,市场出清只是一种抱负状态,因此政府要肩负起市场出清旳任务,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是必要旳。6、国民收入旳衡量措施有哪些?收入法用这种核算措施,是从居民户向公司发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旳角度看,也就是从公司生产成本看社会在一定期期内生产了多少最后产品旳市场价值。GDP=GNP–NFP支出法是把一种国家一年期间投入旳生产要素生产出来旳物品和劳务按购买者(需求者)支出旳金额(因而也是这些产品和劳务旳销售金额)分类汇总而成。即:Y=GDP=C+I+G+NX7.什么是资本积累旳黄金法则?实现资本积累旳黄金律水平旳条件是什么?答:长期消费总水平最高旳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旳"黄金律水平"。记为k*。长期消费水平达到最大化,也就是黄金律稳态水平旳基本条件是MPK=δ。即在资本旳黄金律水平上,资本旳边际生产力等于折旧率。8、简要阐明技术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扮演旳角色。

  

篇十一:2022经济学热点

 2022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学考点知识梳理汇编(超全)

  经济学常识考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革的内容(三点)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意义(四点)

  经济学常识考点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一、商品理论1.商品的二因素含义与关系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及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3.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4.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二、货币理论货币含义、产生、本质、形式发展三、价值规律理论地位、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作用(三点)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四点)

  经济学常识考点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剩余价值的生产1.剩余价值的含义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3.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4.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产业资本的循环(1)产业资本含义(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3)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2点)2.产业资本的周转(1)资本周转(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3.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三)剩余价值的分割1.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2.资本主义农业领域: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两点)

  经济学常识考点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表现

  1/13

  (二)经济危机再生产的周期性1.周期2.原因3.周期爆发的物质(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对象是——国民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揭示了物与物的关系

  基础4.经济危机的影响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2.制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具体——抽象——

  (1)萨伊(2)李嘉图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意义

  (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1.物物交换情形2.商品流通情形

  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

  (三)原因分析(三点)

  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四)意义(四点)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

  选修经济学常识《专题二》笔记知识点清单

  研究对象。

  经济学常识考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3.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考点描述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4.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研究方法,所以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

  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知识点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革的内容

  经济学常识考点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

  考点描述

  2.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和资本主义经商济品危理机论理论;

  3.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货币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价值规律理论

  1.科学地确立了研究对象

  意义

  2/13

  知识点梳理

  (2)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与学习,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从事的劳动,

  一、商品理论

  (3)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1.商品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货币理论

  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

  1.货币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2.货币产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本3.质本属质性:、一特般有等属价性物。

  (3)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4价.值形的式统发一展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自然形态——铸币——纸币——电子

  注明: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三值、是价价值值规的律表理现论形式。

  3.劳动二重性及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地位: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2使.价用值价规值律。的基本内容

  (2)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抽商象品劳价动值形量成由商生品产的商价品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A.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B.价值的源泉确是受唯供一求的关,系那的就影是响抽,象价劳格动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4品.的价同值一规律劳动的过作用程的两个方面。

  (5)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这一①学说价不值仅规律科学自地发地揭使示价社值会的资源泉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这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

  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另马一克方思面主由义于政这治种经调济节学具的有枢局纽限。性,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4.商品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②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成这正客比观)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也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篇十二:2022经济学热点

 2022年考研经济学热门专业分析之金融学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所以,在经济学考研中金融学是非常热门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

  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

  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

  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代理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金融工程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类别里,金融学和金融工程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是有些院校由于专业设置并不齐全,金融工程下属于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小方向,如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工程学与金融学研究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各自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金融工程更大意义上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更重视数理技术,是属于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实力型学科;而金融学则注重经济知识。国内金融工程学是最近兴起的,实力强劲的院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工科强校。此外,报考金融工程学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理科生报考更为适合。

  既然同学们准备在这个行业发展,那么选择什么专业方向更符合你的发展目标呢?从当前的金融学科专业分布来看,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方向有: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场、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目前基金

  市场最为活跃,而熟练的基金经理人只有3000人左右,人才缺口过万;2022年以来考研金融学复习指导及辅导书推荐金融学是近年来排名前五的热门专业之一,对于热门专业来说,考研战场上的激烈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专业的角逐。跨考教育提醒同学们在看书时一定要注意调控自己的读书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侧重点上,尽管这些地方有可能很枯燥,也要耐着性子啃下去。对于一些虽然有趣但考试考到的可能性比较小的知识点应该一带而过。一定要记住:你的时间约束永远是硬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篇十三:2022经济学热点

 2022年经济学案例分析

  (2)失业的缘由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

  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

  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业。

  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异呢,部分缘由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改变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缺乏所构成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当失业率提的失业。

  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念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专心的货币政策,刺激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互相交替的关系。在失业率较低时,就

  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事实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

  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此引起通货膨胀加

  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

  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

  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索到各国状况的冗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

  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当通货膨胀率为0时,往往失业率大于

  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在这样

  0。一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这种变动。

  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1、学问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特点?

  问题:

  2、结合实际,说明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缘由有哪些

  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规律,

  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是实现社会、经济高效性和永续性进展的根本途径。因此,科学选取适应本国国

  答案要点:

  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并有效地贯彻执行,则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实现,

  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

  起着确定性作用。上述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是:

  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选取我国将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胜利阅历,又务必思索我国

  不利于经济的快速进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国情,资源条件、技术水平、文化背景、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和经济进展所处特

  收入削减或丧失收入的来源,使人们成天无所事事,生活在苦痛和无奈中,会引

  定阶段等多方面因素,趋利避害;还务必遵循经济增长方式的规律性,在立足现

  起社会的动乱。

  实环境和对将来趋势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有利于增添综合国力,促进生产力

  第1页

  进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总要求,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民经济整

  是协调进展的必要条件,以牺牲环境来求经济增长的进展是不行持续的;然而,

  体素养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进展经济、爱护生态环境并不是目的,进展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人能在其中得到全

  一是实事求是,立足现实经济基础,留意经济增长的渐进性和区域进展的差异性,面进展的社会,即具有高度物质礼貌和高度精神礼貌的社会。需要留意的是,在

  持续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二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生

  中国目前经济进展水平不很高的状况下,对生态和社会的进展提出过高的要求,

  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引导生产者行为方面发挥基础和主

  会淡化、模糊甚至冲击经济进展的中心地位。所以,在协调进展过程中,既要克

  导作用。与此同时,要继续大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三是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

  服在社会、生态等方面进展滞后于经济进展的倾向,又要防止过分要求社会、生

  质量和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增长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增添我国商品在

  态等方面的进展超前于经济进展的倾向,努力追求与经济进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四是充分思索资源对经济进展的制约;五是因势利导,将巨

  和社会的同步进展。

  大的人口就业转化为现实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二)实施外向型经济进展战略

  需要留意的是,从今刻起到20**年,是我国经济进展十分重要的阶段,是关

  选取外向型经济进展战略,一是有助于增添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和树立国际

  系到能否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进展战略目标的关键10年。依据上述选取原

  市场观念,促使企业为赢得市场而主动采纳先进技术,加快技术装备现代化的步

  则并结合吸取世界其它国家经济增长的阅历教训,在转变过程中需要留意渐进性,伐;二是能够突破资源对进展现代化大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制约,扩大选取优质资

  分两个阶段完成。先从数量增长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变,最终转到质量增长

  源的余地,从而保证优质原料的获得;三是能够突破国内市场狭小的限制,建立

  型;由粗放增长向粗放、集约并重型转变;最终转入集约型。与此同时,要选取好

  起超过国内市场需求的大批量生产体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优质产品率,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途径。

  低单位产品本钱,增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透过技术转让,国内企业能够节

  (一)构建以经济、社会、生态为资料的进展目标系统

  省讨论进展费用,加快技术赶超速度,即使引进国外相对陈旧、但仍适合本国比

  在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务必表达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效益,但经

  较优势的技术,能够以比较低廉的代价,换取生产效率的提高。由于我国与发达

  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进展并不是简洁线性相加,因此,不能理想化地要求三

  国家相比,在科技和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先天缺乏、差距显着的弱点,因此,在实

  个方面同时追求最优。而是追求在务必条件下有关联的整体最优。这就要求社会

  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同时,不能完全丢掉自身赖以生存的比较优势,如运用中国

  各部门进行高度整合而不是各行其是,即协调进展。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

  传统的精湛手工技艺,进展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产业,这有利于发扬悠久传统文

  进展中,经济进展是其它方面进展的先决条件,它为爱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

  化和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同时,要将国内的外贸依存度掌握在适度范围内。这

  对高度物质礼貌以及精神礼貌的追求,带给了物质基础;而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种适度性表现为依存比例要与承受潜力相对称。还应建立与本国经济金融进展阶

  第2页

  段、监管潜力及管理水平相适应的防范措施,规避金融风险。(三)专心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和合理化实行专心措施促使产业结构高层次化,大力进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

  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并使其合理化,这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义意。但是,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合理化以及产业类型的演进,是由社会生产力进展的水平确定,而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使社会生产正常进行,并且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务必持续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主要比例关系恰当,产业结构合理、协调。要做到这些,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国家制定专心的产业政策,来弥补和修正市场机制的缺乏。首先,政府应确立产业目标,对高科技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与政策支持,带给一揽子爱护和扶持目标产业的综合支持措施,如金融、税收、折旧等优惠。其次,政府应带给给企业能够根据政府导向运行的刺激,但不能代替企业家和市场的作用。最终,努力创造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并借助产业政策来推动市场机制的完善,透过扶持中、小企业进展和反垄断的政策,以构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基础;透过产业技术政策的推行,来提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坚持依靠科技推动进展战略生产的进展,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取决有科学技术进步。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就在于不断的科学技术创新及其扩大的多重效应。而且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学问体系,还给人们的内在世界以种种思想的陶冶和满足,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与物质世界相同步的成就感,而科学思想经常使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得到信念价值、解释价值、预见价值、认知价值、增殖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提高。因此,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

  水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奉献率等外,还需要关注科学技术在提高人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需要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科技学问、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扬和普及,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普及国民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要使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投入来源多元化;并在专业设制、课程支配、教学资料和方法等方面,要注重和力求适应实际的需要,从而使培育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潜力和动手潜力,满足经济进展和科技进步的实践需要。同时,应当实行多种方式,透过多种渠道加快对人才培育,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重点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把握最新理论和最先进科技、适应时代进展要求、能够承当民族振兴重任的企业家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由.QunZou.Com整理](五)促进企业经济创新扩大企业规模

  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是宏观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和手段,因此,需要转变企业浅层次市场仿照的市场稚嫩病,专心培育企业经济创新的五种意识和潜力:一是创造经济剩余的意识和潜力;二是创造市场的意识和潜力;三是经济创新的意识和潜力;四是加入世界一体化的意识和潜力;五是生态市场经济意识与协调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潜力。促进企业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水平,技术革新进展规模经济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但是,集约经营并不排斥企业规模的扩大,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宏观经济效率。在保证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应允许并鼓舞企业透过增加投资或市场竞争、企业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企业规模的大小,不能主观任意确定,盲目扩大,也不能用行政方式人为地合并和扩大。应当依据务必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潜力来确定企业

  第3页

  的最正确规模,以便使场地、物资、劳动力和财力得到最合理及其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应当建立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建全技术开发机构,提高技术开发实力和水平;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法律,强制实现包括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老产品的更新换代,淘汰技术水平落后低下的企业和产品等,同时引导和鼓舞企业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使用。

  《奶牛厂虽小,经济学的问题却大》案例分析奶牛厂虽小,经济学的问题却大XXX省南部某乡镇企业与八十年月初,为适应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要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开办一个向城市居民提供高质奶粉为主要产品的奶牛厂,由于该厂地处畜牧区,当时该地区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进展到50头。到了八十年月中后期,皮革业进展快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该厂厂长确定将原有奶牛全部宰杀,用原奶牛厂所获全部积累利润和50万元贷款,于两年内将原工厂改建为当地较大规模的皮革加工厂。但进入九十年月后,轻工业日益疲软企业财务入不敷出,开工率从原来最高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为尽快扭转企业亏损面貌,厂长确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

  第4页

  

  

推荐访问: 2022经济学热点 热点 经济学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