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试说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优秀范文】

时间:2022-11-29 17:00:03  来源:网友投稿

《试说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精品文章《试说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路径》试说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徐剑所谓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水平,是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说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供大家参考。

《试说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精品文章

  《试说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试说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徐剑

  所谓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水平,是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程度,也是指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分为显型法治文化和隐型法治文化两大类,前者如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后者如法律意识、法律思想。我们建设法治文化必须两类文化一齐抓,共同发展。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们要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然选择,也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需求。那么如何才能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让我们试说下列实践路径:

  一、以普法宣传为先导,写好法治文化建设的“卷首篇”

  法治文化建设第一目标就是要让公民形成法治意识,明确什么是法,有那些法,如何用法。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工作是普法教育,特别是作为建设“法治江苏”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的法制宣传必须先行。只有扎实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治思想,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才能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六五”普法。为开创普法工作新局面,必须做到三个“抓好”:第一,抓好重点内容。坚持以宪法为核心,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精品文章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理念教育。特别是通过普法,要不断强化公民法治意识。目前我国民众的法治意识还是不强,虽然通过多年的普法宣传,我国民众的法治意识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公民权利意识萌发,公民维权行为呈现出增长趋势,但遗憾的是大家法治意识的增长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号式宣传上,不少人没有真正形成法治理念。公民的法治理念难以确立,法治文化就难以真正形成,所以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仍是“六五”普法的重点。第二抓好重点对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第三,抓好重点阵地。“六五”普法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在普法中的作用,办好专栏、专刊和各类法制宣传教育专题节目,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为写好法治文化建设的“卷首篇”,我们江都区历来突出普法宣传。几年来,我区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广泛实施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普法教育,以七个普法中心为龙头(法治文化汇展中心、现代农民普法中心、现代市民普法中心、公务员普法中心、流动人口普法中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中心和青少年普法中心),开展了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六进”活动。通过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了广大公民法律素养,提高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政能力,初步形成了崇尚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特点,我区每年开展了不同系列普法活动:一是为农民普法,如围绕农民迫切需要了解

  精品文章

  的法律知识,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和法律知识讲座,大桥镇司法所编印普法小报200多期及时入户发放到农民手中;围绕农民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农民工法制宣传周和法律服务沿江行、园区行专项活动。二是为企业普法。将企业普法与生产经营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每年区工商、劳动、税务、公安、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都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辅导、法制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帮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三是为学校普法。全区所有中小学配齐了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和法制班长。每年都安排一个青少年法制宣传月,充分发挥学校法制宣传栏、班级法制黑板报作用、广泛开展“与法同行”宣传教育活动。四是为全社会普法,如“五巡”普法,即围绕宪法、专业法宣传,组织法制宣传车巡游、普法小分队巡讲、法制小戏巡演、法制戗牌巡展、法制电影巡播等,将法律知识送到家家户户。江都区尽绽普法之花,一直走在人家前头,“一五”、“二五”普法教育被表彰为省级先进,“三五”、“四五”普法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

  二、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找准法治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法治文化建设从何下手。笔者认为队伍建设是法治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因为法治文化建设效果如何,取决于人,特别取决于“法律人”和“文化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找好法治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首先,要抓“法律人”队伍建设。“法律人”,是指高度信仰法治思想,持有深刻的法治理念,运用法律处理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公平

  精品文章

  与正义,追求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法律从业者。他们能够产生法律知识,促进法律形式理性化,促使法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作为法治的积极实施者,保障各种建构起来的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有效的运作,形成的法治理念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传播。“法律人”是法治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对于法治文化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省重视“法律人”队伍的建设,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法律事业。据不完全统计,省、市、县(市、区)三级普法讲师团人员8436名,建立了遍布城乡的普法宣传员、志愿者、联络员以及高校“法律人”队伍网络,现有法制辅导员9878人,法制宣传志愿者93583人,常年活跃在基层的法治宣传团体有数百支,他们为江苏法治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要抓“文化人”队伍建设。这里“文化人”是指法治文化创作表演人员。要建立一支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有文艺、绘画、书法、剪纸、篆刻、雕刻等文化艺术特长的人员的创作队伍,创造条件让他们创作出贴近群众生活、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文艺作品;要建立一支法制文艺演出队伍,让他们组织法制文艺节目,开展法制文艺下乡、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要建立一支法制文化广告制作宣传队伍,让他们依托部分广告公司,搞好法治文化的广告宣传。我们江都区“文化人”队伍建设,具有优势条件,曾启动过“十百千万”工程,即文联组织建到十个镇,文艺表演繁荣百个村,文化中心户开遍千家,文艺骨干要达万人。全区集聚起各类协会90多个,吸纳了文艺爱好者4000多人,如把这部分人充分利用起来,便是江都法治文

  精品文章

  化建设的主力军。要组织建立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文艺演出人才库。要大力调动“文化人”积极性,完善法治影视戏曲作品开发表演扶持政策,适时组织优秀作品征集、评选等主题活动,并依靠各类文化专家,把法治题材纳入文学艺术创作,舞台艺术表演,以及报刊、图书、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计划。

  三、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演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头戏”

  一定的文化形成依托一定的文化背景,建设法治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背景条件,其中基地建设便是法治文化建设的背景条件。基地建设应作为法治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为演好这一“重头戏”,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推动各地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场馆、法治画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等法治文化阵地”,还要求“把法治文化作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等逐步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乡(镇、街)和村(社区)法治文化公共设施覆盖率85%以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文化的打造,曾设立1.7亿元专项资金,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文化站建设,并建成了江苏文化网、351个基层服务点和200个农家书屋。各地都利用好这些资源,将建设法治文化加入其中,让全省乡镇文化站成为法治文化的推广站、指导站。为筑牢法治文化建设基地,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我省各市、县(市、区)在城区中心位置普遍建立了法治公园、精品文章

  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一条街,如无锡市在全市9个县(市、区)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讲坛、法治广场、法治公园、法治街区等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江阴市的“法治公园”,南通市的“法治文化广场”,均是好的法治文化基地。扬州市更多打造了法治文化基地建设,如在农村共建立法治文化广场50多个,村法治长廊、法治大院200多家。我们江都区更不例外,先后建成了龙川法治文化广场、生态公园法治文化广场等一批法治文化广场;各镇还普遍建立了法治一条街、法治长廊和法治长墙;不少镇“五室具全”,即都有法律咨询室、法律调解室、法律援助室、法律图书室、法律学习室。在村居一级,普遍建立农家书屋,向广大居民免费提供各行各业的法治类书籍等。现在江都区依据《xx年法治江苏建设工作要点》,以构建省法治建设先导区为契机,注重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如今年命名了区人民法院法治文化长廊、樊川镇法治文化圈等10个“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四、以文化活动为核心,唱响法治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文化与活动紧密相联,法治文化更与活动结合在一起,否则离开活动,法治文化也就没有了载体,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开展活动,该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必须唱响这一法治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我们把表现为法治文化的一切活动统称为法治文化活动。实践中已出现了下列类型的活动:

  (一)艺术型活动如各地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演出,精品文章

  便是艺术型活动。江苏省曾举办了五届法治文艺调演,所有节目全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共创作各种法治题材的文艺节目450多个,组织调演、汇演100余场次,极大地繁荣了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各地在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中,注重挖掘当地文化传统,推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产品,如在扬州利用扬剧形式,排演了《发财树》、《奶奶不要哭》等一大批优秀的法制文艺节目;我们江都多次组织全区法治文艺调演,共创作各类法治题材的文艺节目30多个,组织调演、汇演60余场次。其他如宿迁、徐州等地的法治地方小戏;常熟市的法治山歌;南京市的普法扑克和法治农民画;太仓、宜兴、沛县、睢宁等地创作的法治动漫与法治漫画作品等。这些作品既反映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成绩,也表现了打造“法治江苏”的效果。

  (二)创建型活动如江都区开展的创建“学法中心户”、“社区普法五星户”、“法治书屋”、“法治文明小区”、“诚信守法企业”、“十佳法治文化建设学校”、“十佳法治文化建设基地”便属于创建型活动。

  (三)评比型活动如法治文化征文比赛,法治作品展等活动。江都区先后组织了法治作品展、法治摄影作品展、“法治江都好新闻”等评比活动,通过评比竞赛,有力地繁荣了法治文化创作。

  (四)宣传型活动这是开展得最多一类活动,如南通、连云港、宿迁、盐城等地将“法治文化大蓬车”开到了学校、企业、市场、居民小区、建筑工地等人口聚居地,深入开展法制文化宣传活动。我们江都区多次举办法治讲座和法治论坛,先后组织开展百名法律专家百场法律讲座等活动,提高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品位。

  精品文章

  在新的形势下,法治文化活动更要深入开展下去。如何深入呢。笔者建议做到“五个结合”:第一,结合民俗文化开展活动,如江都区不少乡镇仍有庙会,通过举办庙会,进行法治文化宣传。第二,结合地方文化开展活动,如结合邵伯秧号子和锣鼓小牌子、武坚莲湘花鼓、大桥三江锣鼓、丁伙舞龙狮等,既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载体,也使地方特色文化增添了新活力。第三,结合企业文化开展活动,如结合“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能有效营造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法治文化氛围。第

  四、结合校园文化开展活动,如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法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治文化环境。第

  五、结合社区文化开展活动。现在江都不少社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文化活动,如文艺表演,健身舞蹈,我们要利用这些条件,让法治文化进社区,做到“法治人物大家评、法治故事大家说、法治影视大家看,法治歌曲大家唱、法治舞蹈大家跳、法治节目大家演”。

  五、以完善体制为保障,开好法治文化建设的“护航船”

  目前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法治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相应的组织领导协调机制,以完善体制为保障,开好法治文化建设的“护航船”。

  第一,组织保障。法治文化建设要有一个机构,来发挥组织领导职能。如市委政法委、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可以和市政府法制办、纠

  精品文章

  风办、综合办、市司法局、市法学会进一步联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规格;特别要加强党委领导下的分工合作制,以便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去影响、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此外,司法行政部门要与市委政法委、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市法学会、市法制办、综合办以及城市管理局等机构合作,力争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组织治理作用。第二,财政保障。“有钱好办事”,建设法治文化也需要一定的资金,这就要求政府及财政部门积极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完善法制文化基础设施。在加大法治文化建设投入的同时,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强对普法宣传经费的监督管理,确保合理分配、安全运行、高效使用。

  第三、宣传保障。建设法治文化,必须保障媒体的宣传力度。要求新闻部门进一步完善好媒体宣传机制,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纸对法治宣传的载体作用,积极开办好如“行风热线”、“法治现场”、“今日说法”等节目。《扬州日报》、《扬州时报》、《扬州晚报》等报刊要保证多开辟法治栏目,为提高市民的法律素质,建设法治文化鼓与呼。在我们江都要保障能依托江都电台、电视台、江都快报、新浪江都等平台,开设法治栏目,解答居民群众关心的法治热点难点问题,使群众乐见、乐闻、乐学、乐用。

  第四、设施保障。使用公共基础设施也要有一定的机制和制度做保障。如我们扬州公共图书系统,扬州各所高校、所有社区的文化场所、体育场馆等公共基础设施都是进行法治文化教育的较好平台,必

  精品文章

  须充分利用。在这些公共场所,要保障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帮助提升市民素质,以适应法治文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 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向乡镇 《试说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文化建设 法治 路径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