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11篇)

时间:2022-12-05 10:20:04  来源:网友投稿

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11篇)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课标要求  1.概述内环境的稳态及重要意义。2.描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11篇),供大家参考。

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11篇)

篇一: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课标要求

  1.概述内环境的稳态及重要意义。2.描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建立生物体的稳态观。2.科学思维:建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模型。3.科学探究: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3.影响因素(1)外因:外界环境的变化。(2)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4.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HPO24-/H2PO-4)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2)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实例(1)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正常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2)适宜的温度和pH等能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3)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4)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5)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答案:(1)×(2)×(3)×(4)√(5)×

  知识点一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方法步骤

  3.实验结果分析

  材料

  图示

  自来水

  缓冲液生物材料

  结果

  结论

  滴加HCl溶液后,自来水

  的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的pH逐渐增大

  在一定的pH变化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

  液而不同于自来

  无论是滴加HCl还是

  水,说明生物材料

  NaOH溶液,缓冲液和生物内含有缓冲物质,

  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能够维持pH的相

  定

  对稳定

  [温馨提示](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的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2)加入酸或碱后要待其稳定后再测pH。(3)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4)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发展素养

  结合流程图分析:剧烈运动时,血液的pH会发生显著变化吗?(科学思维)

  提示:不会,血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1.(2020·合肥高二期末)许多运动员为了延缓乳酸产生,采取肌肉按摩措施。下列关于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内环境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动员血浆的pH在7.35到7.45之间波动B.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静脉中血浆的pH暂时降低C.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D.由于血浆中含有Na2CO3,因此血浆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选D。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A正确;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大量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pH略有降低,但在缓冲物质的作用下,会很快恢复稳定,B正确;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C正确;由于血浆中HCO-3与H2CO3等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2.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解析:选D。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所以从图中结果可知,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B正确;从坐标曲线图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从坐标曲线图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

  知识点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稳态失调

  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体温、pH相对稳定——保证酶活性、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2)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3)内环境成分①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相对稳定——保证机体能量的供应。②代谢废物的及时排出——防止机体中毒。2.稳态失调(1)原因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超出机体调节能力的极限。②机体有关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导致调节能力发生障碍。

  (2)实例病症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疾病引起的症状

  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感冒发烧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温馨提示]内环境稳态≠绝对的稳定

  (1)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理化性质在允许的

  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内因和外因的干扰下会发生内环境

  稳态的失调,如发烧、脱水、高血糖等。发展素养

  1.人体内既然有维持稳态的机制,为什么还会出现代谢的紊乱?(科学思维)提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内环境稳态遭到严重破坏后,一定会发生疾病吗?(科学思维)提示:一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篇二: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二次供水”和“管网末梢水”微生物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为探讨二次供水微生物指标的污染情况。方法随机选点将二次供水与管网末梢水配对采样检测。结果二次供水的合格率(91.7%)明显低于管网末梢水的合格率(95.8%),且微生物指标普遍高于管网末梢水。结论二次供水普遍存在二次污染的危险,特建议相关部们进一步高度重视。【关键词】二次供水管网末梢水微生物结果

  “Twowater”and“tapwater”microbialindexresultcontrastanalysisWangLin,ZhouRui-xiang,LiYi-han,HeXiao-mei,YuHao,ZhangXiao-hong,CaiJian-hui(Prevention&healthcarecenteroflonghua,baoan,Shenzhen518109,China)【Abstract】ObjectiveAsoftwowatersupplyindexofmicrobialcontamination.Method:Randompointwillbetwowaterandtapwaterofthepairedsamplingdetection.Result:Twowaterpassrate(91.7%)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peripheralwaterpipenetworkpassrate(95.8%),andmicrobialindexisgenerallyhigherthantheperipheralwaterpipenetwork..Conclusion:Twowaterexistsgenerallytwotimestheriskofcontamination,wesuggestfurther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relateddepartment.【Keywords】TwowatersupplyPeripheralwaterpipenetworkMicrobiologicalresults

  二次供水是指集中式供水在入户之前,通过水箱或蓄水池储存、加压和消毒等深度再处理后,二次输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二次供水已逐步成为普遍的供水方式,也给供水卫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前些年因二次供水造成污染的事件时有报道,近几年随着二次供水监督监测逐步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其情况已大有改观。

  为探讨龙华辖区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情况,我们特从2010年5月起每月选定了四个点,对二次供水采样监测的同时,对其二次供水所进的管网末梢水平行进行采样监测,然后将其微生物指标结果汇总制表,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酒精灯、灭菌吸管、灭菌广口瓶、灭菌平皿、培养箱、营养琼脂、乳糖胆盐培养基。1.2方法每月随机选取龙华辖区的二次供水四个点,先将二次供水的放水龙头打开放水5分钟,再用500ml灭菌广口瓶采水450ml,用同样的方法,采取二次供水所连接的管网末梢水450ml,并平行编号(如1号管网末梢水,1号二次供水)。将所采的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同时按GB/T5750.12--2006的方法检测菌落总数(平板法)和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2。为便于比较将所得结果平行进行对比,并同时按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判断合格与不合格,即大肠菌群不得检出,菌落总数<1001。平行制表记录结果,汇总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采样监测的同时,简单询问楼主其二次供水的相关情况。2结果2.1大肠菌群结果48份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大肠菌群均未检出。2.2菌落总数结果

  48份二次供水有4份不合格,而48份管网末梢水只有2份不合格。经统计学处

  理:P>0.05,差别不具有显著性意义。具体见表1。

  表1二次供水和管网末梢水菌落总数合格率情况对比(P>0.05)

  合计合格不合格合格率(%)

  二次供水48

  44

  491.7

  管网末梢水48

  46

  295.8

  合计

  96

  90

  693.8

  2.3菌落总数二次供水和管网末梢水具体配对结果见表2(t=5.170>t0.01P<0.01)。表248份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菌落总数结果对比(P<0.01)

  2.4询问楼主的基本情况是:均是楼顶水箱,储水量大约都是本楼一天的用水量上下,并随时注满。水箱均有盖,其透气孔无防尘防节肢动物装置,水箱的清洗与消毒一般每半月一

  次但无记录,平时对储水无其它消毒措施,平时也无其他单位对其水质进行过监督监测。

  3讨论二次供水和管网末梢水同属于生活饮用水,其卫生指标判定合格与不合格,均是依据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表1的结果,直观地显示了管网末梢水的合格率(95.8%)高于二次供水的合格率(91.7%)。差别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意义。单就二次供水的合格率来说,比林海、蒋海青报道的82.5%3和周登仁、林志文、陈丽娟等报道的78%4及苏婉华、栾玉明报道的2009年合格率91.0%6均要高,这似乎说明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与消毒工作已向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表2的结果显示:48份平行样品中,有38份二次供水的菌落总数要高于管网末梢水,7份结果相同,有3份是管网末梢水的结果高于二次供水。经统计学处理:t=5.170>t0.01所以P<0.01,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充分说明二次供水的污染现象仍是普遍的存在,理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进一步高度重视。

篇三: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编号:SWTG-选择性必修一-1-2-1

  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1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2)方法步骤①设计实验记录表。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

  生物材料

  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

  比较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

  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对,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4)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

  ,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

  。

  2.人体内环境的pH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机理: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

  重要的是

  /

  ,其次还有/等。

  3.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的

  状态。

  关键点拨“三要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1)内容: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的相对稳定,如氧气、葡萄糖等的含量;内环境的

  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平衡,如渗透压、pH、温度等。

  (2)实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3)基础: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基础是机体的调节作用,结构基础是各系统、器官的协

  调活动。

  ③充分冲洗烧杯,用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

  (3)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所得数据,以

  化的曲线。

  材料

  实验结果

  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结果。代替自来水,重复②过程,记录结果。

  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

  实验结论

  自来水

  滴加HCl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

  缓冲液

  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

  判断正误

  (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2)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4)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例1下列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C.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pH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坐标,以酸或碱的量为纵坐标例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健康人的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A.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物质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稳态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的代谢活动均可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机体中血浆、淋巴液、组织液达到稳定时,内环境实现稳态

  高一生物第1页(共4页)

  高一生物第2页(共4页)

  编号:SWTG-选择性必修一-1-2-1

  限时训练

  1.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内加入血浆,乙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能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

  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后,pH恒定不变

  2.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浆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

  脂等是否正常。下表为某人血浆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7

  IU/L0~45

  肌酐

  CRE↑1.9

  mg/dL0.5~1.5

  尿素氮

  6.0~

  BUN

  14.6mg/dL

  23.0

  血清葡萄糖

  GLU↑223

  mg/dL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150~220

  A.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B.化验单上给定的参考范围,说明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

  C.该个体可能患有糖尿病,一般可通过注射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

  D.该个体可能患有高血脂,应尽量少吃脂肪,多吃糖类食物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状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4.(2021·安徽黄山模拟)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②渗透压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平衡⑤CO2、O2平衡

  A.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5.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为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L的盐酸,摇匀→测pH→倒去烧杯

  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请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生物第3页(共4页)

  高一生物第4页(共4页)

  编号:SWTG-选择性必修一-1-2-1

  高一生物第5页(共4页)

  高一生物第6页(共4页)

篇四: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所附属的实验。该节实验内容是学生理解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本节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2、【学习对象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1)知识基础学生们已经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中学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对稳态调节的机制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但逻辑推理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心理特征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具有一定的主动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已经认识到生物学的趣味性和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着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2)能力目标:1.学会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统计数据,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相关信息2.学会使用pH计。3.根据所得数据,能顺利做出溶液中加入酸碱以后pH曲线变化图。(3)情感目标:1.小组合作,增强团队协作意识。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②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pH计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6.【教学策略】

  2

  1、加强预习环节,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2、重视组织教学,提高实验课效率,本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小组

  活动为主,教师对小组活动给予指导。

  3、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目标。

  7、【教学准备】

  1.准备实验材料。

  ⑴实验试剂的配制①0.1mol/LNaOH:将4gNaOH放在1L的烧杯内,缓缓加入500mL的蒸馏水,不停地搅拌直至溶解。然后定容至1000mL。②0.1mol/LHCl:将8mL浓盐酸加于500蒸馏水中,再定容至1000mL。③PH=7的磷酸缓冲液:(分别采用了以下配置方法)称取6gNaH2PO4加于291mL0.1mol/LNaOH溶液中,定容至1000mL。贮备液A:0.2mol/L磷酸二氢钠(NaH2PO4·H2O27.8g配成1000mL)贮备液B:0.2mol/L磷酸氢二钠(Na2HPO4·7H2O53.65g或Na2HPO4·12H2ONa2HPO4·12H2O71.7g配成1000mL)取195.0mLA+305.0mLB,稀释至1000mL。⑵生物材料的制备①猪肝匀奖:将10g新鲜的猪肝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榨成匀浆。②马铃薯匀浆:将10g去皮马铃薯块茎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榨成匀浆。③黄瓜匀浆:将10g去皮黄瓜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榨成匀浆。④鸡蛋清:用蒸馏水5:1稀释鸡蛋清,搅拌均匀。教师于课前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按以上配方准备实验试剂和生物材料匀浆。将生物材料匀浆及PH=7的磷酸缓冲液分别盛于帖有各自标签的大烧杯中,放在讲台上,供各小组自由选择。每个大烧杯旁准备1个100mL量筒供学生使用。学生实验台上每组提供以下器材及试剂:50mL烧杯2个、0.1mol/LNaOH(盛于滴瓶中)、0.1mol/LHCl(盛于滴瓶中)、PH计、镊子2把、彩色铅笔。

  2.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图】

  3

  8、【教学实施】

  教学环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节

  创设情【问题】

  境,提

  (1)山西人好吃醋,那么这些

  出问“醋罐子”的内环境液体的pH是不题,引是也呈酸性?

  入新课

  (2)为什么机体的内环境pH会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不发生大的变化呢?机体又是如何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呢?生物机体

  学生并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和推测。

  学生应答

  (1)实际上即使吃再多的醋,机体都能使pH稳定在

  教育来源于生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景,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依疑促学,依问导学,有了疑问,自然就提出了所要探究的问题

  维持pH稳定的机理是什么?

  这些行为是通过哪些复杂而精巧的生命活动调节实现的?

  一定范围内不发生大的变化。

  【讲述】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

  (2)各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抒己见

  探究一下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分

  请学生从实验报告单上,选择实

  学生准

  通过勤于动

  组和实验试剂和用具,勾示出来。

  备:

  手、乐于探究的

  验材料

  各小组组科学探究活动,

  的选择

  指出:控制好变量对于设计一个长组织本组培养获取知识的

  严谨的、可行性强的实验来说尤为成员于课前能力,体验科学

  重要。在大屏幕上列出思考问题:预习实验指的过程和方法,

  (1)你所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导,明确实主动搜集和分析

  什么如何控制

  验目的、操各种信息,善于

  (2)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反映作的要点及与人交流和合

  因变量的指标是如何对其指标进行其他注意事作,培养一定的

  检测

  项。

  创新精神和实践

  (3)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进行

  能力。

  控制

  请学生在认真思考和完成上述问

  题后,再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学生加深

  4

  给学生5分钟,各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对实验设计基本原则的理解。

  教师走进学生,询问,提示。

  请两个组的同学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在每个小组介绍完实验步骤时,询问各组设计中的自变量及其控制方法,因变量指标的观察和检测方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完后,讨论。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能自主的获取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生介绍时对把握的好的地方给

  予肯定和鼓励,及时把可能出现的问

  题指出并且纠正,如:①缺少对照

  实验组,没有对比实验,我们将不

  能准确的判断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否

  正确。②单一(自)变量的确定。

  ③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遵循等量

  原则。④牢牢把握因变量与自变量

  的对应关系。⑤因变量指标的检验方法

  是否简便可行。

  在学生讨

  通过实验设计加

  通过上述讨论强调实验设计的基论、互评的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原则。

  基础上,总和掌握,培养学生实

  确定实验方案:

  结出比较合验设计能力。

  接着实施计划:先画这样一个记理完善的实

  录表(附1),便于实验结果的记验设计,

  录。实验材料有自来水、缓冲液和

  训练学生的表

  任选两种生物材料,试剂有

  达能力。

  0.1mol/LHCL和0.1mol/LNaOH两种。在

  等量的四种材料中,分别、依次加

  面向全体学

  入5滴、10滴、15滴、20滴、25

  明确目生,提出明确目

  滴、30滴的酸碱液滴后,测定并记标,思考问标,提高每位学

  5

  录溶液的pH。待表格完成后,再通题,主动探生的主动参与意

  过做图,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结

  索。

  识,使教师的教

  论:究竟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

  的,并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

  特点。最后在班级内交流各自报

  告,比较研究结果,就发现问题进

  学生根据

  行讨论。

  自己的实验方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开案,开始实

  实始实验。

  验。

  验方案

  的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实验

  和讨论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与学生的学更具有针对性。

  (1)50ml烧杯,用量筒量取并加入

  25ml自来水。

  (注意:使用量筒量液时,应把量筒

  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

  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

  面相切的刻度即可。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

  刻度。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

  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

  滴加。)

  (2)测定自来水的初始pH。

  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沾有

  实施实验

  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滴于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的变化,得出pH并作记录。

  (注意:试纸不可直接伸入溶液;测试溶液的pH值时,不可事先用蒸馏水润湿,这就相当于稀释了。可以先用广泛pH试纸估计pH,再用精密pH试纸测出起始的pH。)

  (3)分别向烧杯中滴加0.1mol/LHCL,一次一滴,然后轻轻摇动。当加入到5滴、10滴、15滴、20滴、25滴、30滴时,分别测pH,并作记录。

  (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用无名

  注视大屏幕,了解要思考的问

  通过思考题的方式将实验中自变量的确定和控制、因变量指标的观察和检测重点提出,帮助学生理清实验设计思路,把握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6

  指和中指夹住滴管的颈部,用拇指和食指捏题。

  住胶头.排除胶头里面的空气后,再深入到液面下,松开大拇指和食指,将所需溶液吸入滴管内;滴加液体时,应把胶头滴管垂直移到容器上方,轻轻挤压胶头,使液体滴入试管内;最后插回滴瓶。)

  (4)充分洗涤烧杯,重复上述步

  积极思考,小组讨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做好准备。

  骤,不同的是,这次滴加的是0.1mol/L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NaOH,作好记录。[请同学思考:如果实验中滴加HCL或

  NaOH时,多加了一滴怎么办?提示:可用酸碱中和的方法亦可重新操作。]

  [请同学思考:如果实验过程中,有

  学生讨论,交流。

  第一个小组介绍,全体

  酸、碱洒落或溅出怎么办?提示:盐酸、氢讨论;第二小

  氧化钠皆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们与衣服、组介绍,全体

  反思总结

  实验结论

  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酸、碱洒落或溅出,应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提示:由于四位同学合作实验,每人可选取一种材料,同步进行。

  (5)充分冲洗烧坏,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3至步骤5,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坏,用几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3至步骤5,记录结果。

  (7)待表格完成后(附2),根据所得数据,以加入酸和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

  在坐标纸上画出各材料的pH变化曲线(附3)。不同实验材料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

  讨论。

  研究相同问题的两组互相评价,补充。

  每组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5—10分钟)。

  完成实验操作,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与预期结果进行比

  通过实验学生展示动手操作能力,加强规范操作意识,并且体现出团队分工合作的精神。

  对学生的操作、分析、讨论、结较,得出结

  论进行评价。

  论。

  学生思

  7

  请几个学生代表叙述并分析自己考、讨论、

  的实验现象。

  回答、评

  通过汇报、不

  价、形成完同组之间的比较

  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引导学生善的答案

  和辩论、相互的

  共同讨论分析、总结原因。如:①

  评价和补充,充

  试剂量取、混合等实验步骤操作是总结结论:分发挥学生进行

  否规范;②在先后取不同试剂时,量筒有无清洗干净;③是否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等等。

  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可以知道,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它们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生物机体内的缓冲物质对机体的pH稳定具有调节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对酸缓冲能力依此增加的是:自来水<黄瓜匀浆<马铃薯匀浆<肝匀浆<鸡蛋清<缓冲液;对碱缓冲能力依此增加的是:自来水<鸡蛋清<马铃薯匀浆<黄瓜匀浆<肝匀浆<缓冲

  探究的主动性,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深刻体会实验设计中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的意义。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发展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总

  液。

  结,能用准确的语言

  描述实验结果,阐明

  实验结论。

  8、【板书设计】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二、方法步骤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4.充分的冲洗上述的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5.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选用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7.分析数据,并绘图

  8

篇五: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自来水水质的细菌学检查

  一、文献综述1.(1)水质细菌学检验的意义

  生活自来水及其水源水等水体受到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或人和动物粪便的污染后,水中的细菌数可大量增加,其中病原菌也随之增加引发传染危害人类健康因而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数量可反映水体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水中细菌总数往往同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呈正相关。故水的细菌学检验对了解水体受污染程度在流行病学和提供水质标准中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它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总大肠菌群的检测意义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C、24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测定的意义: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具有广泛的卫生学意义。它反映了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同时间接地指出水源是否有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大肠菌群数系以每1g(或mL)检样内大肠菌群近似可能数MPN(themostprobablenumber-简称MPN)表示(3)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意义

  作为一种卫生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粪源微生物,因此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存在大肠杆菌。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并不代表对人有什么直接的危害。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与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相似,主要以其检出情况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粪便污染。粪便是肠道排泄物,有健康者,也有肠道病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所以粪便中既有正常肠道菌,也可能有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和食物中毒者。因此,食品既然受到粪便污染就有可能对食用者造成潜在的危害。通常情况下,耐热大肠菌与大肠菌群相比,在人和动物粪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由于在自然界容易死亡等原因,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可认为食品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比较近期的粪便污染。因而,耐热大肠菌群在食品中的检出,与大肠菌群相比,说明食品受到了更为不清洁的加工,肠道致病菌和食物中毒菌的可能性更大。

  耐热大肠菌群比大肠菌群能更贴切地反应食品受人和动物粪便污染的程度,且检测方法比大肠杆菌简单地多,而受到重视。2.(1)细菌总数测定的原理与方法原理:水中细菌总数往往同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呈正相关。由于重金属及其他有毒物质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因此总细菌数少的水样,并不能排除已被这些物质所污染。细菌总数主要作为判定被检水样污染程度的标志在水质卫生学检验中,细菌菌落总数(CFU)是指l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LB培养基)中,于37C培养24h后所生长的腐生性细菌菌落总

  数。它是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也是卫生指标。方法:本实验采用标准平皿法对水样中细菌做计数,这是一种测定水中好氧的和兼性厌氧的异养细菌密度。由此法所得的菌落数实际上要低于水样中实际活菌的数目。一般规定,1ml饮用水中总菌数不得超过100个。

  (2)大肠菌群数测定的原理与方法原理:大肠菌群系指-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抱杆菌。它反映了食品是否被粪便染,同时间接地指出食品是否有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即中大肠菌群数系每100g(或m)检样大肠菌群最近似数(themostprobablenumber简称MPN)示。方法:采用多管发酵法,以最近似数的方法来记载。此一数字是根据概率公式来计算,有大于实际数字的倾向,在增加每种稀释度的试管重复数后,可减小偏差。二、实验采用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少地区水源短缺,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1985年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已不能满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为此,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联合发布新的强制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50-2006)(下称“新标准”)。

  GB5750--2006(详见质量控制标准与检验方法标准)质量控制标准与检验方法标准(略,详见质量控制标准与检验方法标准.PDF)生活饮用水卫生国标(GB5750-2006)规定总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细菌总数的定义及国标限值细菌总数是指1升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培养基24小时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总数。国标中规定1升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采样方法自来水:从学校各生活区(天健区楼栋)取样。先将自来水龙头用火焰灭菌,再开放水龙头使水流1-2分钟后,用无菌空瓶接取水样。三、主要仪器设备培养基及器皿、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乳糖蛋白胨发酵管(内倒置小管)、10ml吸管一支、100ml量筒一支、2瓶50ml三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内倒置小管)、10支5ml三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内倒置小管)、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无菌空瓶、EMB,革兰染液。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四、实验技术路线初发酵——平板分离——复发酵证实实验初步发酵试验: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接种水样总量为300ml(100ml2份,10ml10份,12支发酵管)。37C培养24h~48h。平板分离:将产酸产气及只产酸不产气(发酵乳糖)管接种EMB,37C培养24h,取典型菌落作革兰氏染色镜检。复发酵试验: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取该菌接种于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每管接1~3个菌落),37C培养24h,有产酸产气者即证明有大肠杆菌的存在。实验流程图如下

  五、实验步骤1.实验前的准备:(1)培养基的配置。

  (2)面所售营养琼脂培养基为瓶装黄白色干燥粉末易吸潮,加水煮沸溶解后为半透明液体,冷至38开始凝固,pH值7.2~7.4,日常工作中可用250ml锥形瓶洗净消后,取10.5克培养基粉末加250ml蒸馏水摇匀,煮至完全融化,放于高压蒸汽灭菌器内,121度高压灭菌15分钟,备用。(3)器皿的消毒。将平皿、试管、刻度吸管等清洗干后于干燥箱中160灭菌两小时,备用。2.实验步骤:细菌总数测定:(1)以无菌操作方法用灭菌吸管吸取1mL充分混匀的水样.注人灭菌培养皿里中,倾注约15ml.已融化井冷却到45C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井立即旋摇平皿,使水样与培养基充分混匀。每次检验时应做一平行接种,同时另用一个平皿只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2)待冷却凝固后,翻转平盟.使底面向上,置于36C土IC培养箱内培养48h.进行菌落计数,即为水样1ml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测定:(1)初发酵试验:在2个装有50毫升三倍乳糖蛋白胨发酵管中,各加入100毫升水样,在10支装有5毫升三倍乳糖蛋白胨发酵管中,各加入10毫升水样。混匀后37°C培养24小时。(2)平板分离:经24小时培养后,将产酸产气及只产酸的发酵管,分别划线接种于伊红美蓝平板上,于37°C培养18--24小时,将符合下例特征的菌落的一部分,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a.深紫黑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b.紫黑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的菌落;c.淡紫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3)复发酵试验:经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无芽抱杆菌时,则挑取该菌落的另一部分,再接种于普通浓度的乳糖蛋白胨发酵管中,每管可接种来自同一发酵管的同类型菌落1--3个。37°C培养24小时,结果若产酸产气,即证实有大肠菌群存在。证实有大肠菌群存在后,再根据发酵试验的阳性管数查表二,即得大肠菌群数。

篇六: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自来水大肠菌群的检测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南京211800)

  1*

  【摘要】水是制药和食品行业使用最为广泛的原料,也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与药品、食品中的其他原料一样,必须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如果水被污染就会影响多批次产品。另外,对微生物实验室来说,水是各种培养基、缓冲液、检测剂的主要组成部分实验采用自来水作为样品,对样品进行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得到具有不同特征的肠杆菌。通过对肠杆菌的数量和形态特征的分析,确定自来水是否被污染和污染程度。【关键词】多管发酵,大肠杆菌,最大可能数(MPN),发酵实验,革兰染色前言:城市生活供水水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为确保饮水合用水安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常规监测。但是水体中直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比较困难,因为它们数量极少,而且培养条件苛刻,分离鉴定比较困难。因此常选用指示微生物作为水体中病原微生物数量的指标。大肠菌在人体内和粪便中存在很多,受气污染的水体中较容易检测到大肠菌的存在,并且检测方法简单。因此,常用大肠菌群为指标评价水的卫生质量。大肠菌群是一群需氧或兼性厌氧的、在37℃培养24-48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包括埃希菌属(Escherichi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bactor)、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大肠菌群数是指每升水之中含有的大肠菌群的近似值,根据水中大肠杆菌数的数目即可判断水源是否被污染,并推断水源受肠道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本实验采用多管发酵法对水质微生物进行分析。该方法适用于各种水样,包括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三部分。初发酵试验室用无菌操作技术向一系列装有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发酵管中接种一定量水样,培养。能产酸产气者说明水样中含有大肠杆菌群细菌。再根据产酸产气(阳性)管数求出100ml待测水样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群细菌,而且可以检测出待测水样中大肠杆菌群的最大可能数。平板分离试验是对于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阳性管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技术取一环其中的培养物,在伊红美蓝平板做划线接种,培养。若菌落呈深紫红色,为典型的大肠菌落菌群;菌落为粉红色、粘液状、不透明,为非典型的大肠菌群菌落;否则其他特征菌落均为非大肠菌群菌落。因此,通过平板分离试验可进一步确认水样中大肠菌群细菌的存在。复发酵试验是取典型或非典型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并镜检,若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则再将其接种于乳糖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如果产酸产气则证实存在大肠菌群细菌。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实验仪器: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1.1.2培养基:乳糖蛋白胨培养基:蛋白胨2.0g、乳糖1.0g、牛肉膏0.6g、氯化钠1.0g、1.6%溴甲酚紫溶液0.2ml、蒸馏水200ml、PH7.4。(分装于试管中,内含倒置杜氏小管)3倍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基:蛋白胨0.75g、乳糖0.375g、牛肉膏0.225g、氯化钠0.375g、1.6%溴甲酚紫溶液0.075ml、蒸馏水25ml、PH7.4。(分装于试管中,内含倒置杜氏小管)

  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伊红—美蓝(EMB)培养基粉末9.0g、200ml蒸馏水、pH7.2。1.1.3染色剂: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碘液、番红染色液。1.1.4水样:隔夜的自来水水样。1.1.5其他:取样器、灭菌移液管、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香柏油、二甲苯、无菌水、擦镜纸等。

  1.2实验方法

  1.2.1初发酵实验:(1)对15支试管进行标号;取五支装有三倍浓度乳糖蛋白胨培养基试管,标记水样名称和加水量10ml;(编号1—5)取五支装有乳糖蛋白胨培养基试管,标记水样名称和加水量1ml;(编号6—10)取五只装有乳糖蛋白胨培养基试管,标记水样名称和加水量0.1ml;(编号11—15)(2)接种:用移液枪分别取10ml水样加入1—5号试管中;分别取1ml水样加入6—10号试管中;分别取0.1ml水样加入11—15号试管中,摇晃均匀。(3)培养:将以上接种后的所有试管放入37℃培养箱中培养48h。(4)观察实验结果:培养48h后观察记录各加水量产酸产气的管数,即阳性试管。然后根据大肠菌群存在的管数查大肠菌群数得出每100ml水样中大肠菌群MPN,报告每升水样中大肠菌群数。利用Thomas公式计算最大可能数。MPN/100ml=阳性管数X100/√(阴性管中的水样体积X全部试管中的水样体积)1.2.2平板分离:(1)将试验中产酸产气试管中培养物以无菌操作技术分别在EMB平板上进行划线接种(要求长出单菌落),于37℃培养24h。(2)培养24h后观察菌落特征。菌落特征类型有:①菌落深紫色,有金属光泽——典型大肠杆菌群菌落;②菌落深紫色,无金属光泽——典型大肠杆菌群菌落;③菌落粉红色、粘液状、不透明——非典型大肠杆菌群菌落;④其他特征。(3)挑取呈①②③菌落特征的菌进行革兰染色、镜检,观察革兰染色反应结果和观察芽孢有无。1.2.3复发酵试验:(1)用接种环分别挑取经确认为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的菌落上的菌种接种于乳糖蛋白胨培养基上(编号1—7),于37℃培养24h。(2)培养24h后,观察产酸产气情况。凡是产酸产气者,即可最终确认为大肠杆菌群细菌。(3)根据复发酵实验结果,再计算100ml水样中大肠杆菌MPN。2、结果与分析:2.1初发酵结果:15支试管全都产酸,但其中两支试管内的杜氏小管内无气泡,实验数据如下,阳性组合

  为5-5-3,查阅大肠菌群检数表可得每100ml水样中细菌MPN为920。表1:初发酵实验结果管数555水样/ml1010.1阳性553阴性002

  2.2平板分离结果阳性管培养物划线接种培养24小时后,EMB培养基中长出深紫色有金属光泽的单菌落,菌落较小,呈圆形,表面和边缘光滑,是典型大肠菌群菌落

  2.3镜检结果从EMB培养基中挑取上述特征的菌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得菌体呈粉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镜检照片如下:

  2.4复发酵结果:经过24h培养后,两支试管皆产酸产气,可认定为大肠菌群细菌。

  3.结果与讨论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表明,该水样中存在大肠菌群。并且,大肠菌群存在的数量已经超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规定,但是由于该水样是过夜的水样,因而,实验数据不具有准确性,但是过夜的自来水样大肠菌群数严重超标,不宜饮用。心得体会:这次实验验证了自来水中存在大肠菌群及其数量标准。通过对整个实验的把握、计划及实验步骤的实施,可以看出,在实验当中我们还是缺少对整体实验的细致了解和计划。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不能提前预测分析,缺少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这次实验同时也体现了许多我们操作上的不规范,不能完全按照无菌接种计术来完成实验,导致误差变大,和轻微污染。参考文献:[1]袁丽红、陆利霞、李霜,微生物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试行标准[S],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3]高瑞坤,汤琳等.水中粪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固定底物酶法与多管发酵的比较.[J]中国环境检测.2008.24(4).40~41

篇七: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酸)教案

  1、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

  料再加入酸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1)不同材料实验材料pH变化表0自来水缓冲液黄瓜匀浆水稀释的鸡蛋清加入0.1mol/LHCl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52.86.74.97.1102.66.64.56.4152.46.64.15.9202.26.53.55.5252.16.43.15.0301.96.42.74.26.16.85.28.3(2)图表9876543210051015202530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加入0.1mol/LHCl自来水缓冲液黄瓜匀浆水稀释的鸡蛋清

  3、讨论

  l)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答:生物材料加入酸性溶液HCl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答:当加入少量HCl时,Na2HPO4溶液呈碱性,对HCl起了缓冲的作用。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答: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相当于实验中的缓冲剂。

  4.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水对酸性物质(如HCl)不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因而再加入酸性溶液后,pH值变化的最大。缓冲液在加入酸性溶液后,pH变化十分平缓。而两种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性溶液后pH值变化较平稳,说明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因此我们得出在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液,能维持pH相对平衡

  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教案

  【实验原理】

  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

  糖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肺汤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目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15张“糖卡”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元”,2张胰岛素卡2张胰高血糖素。二、方法步骤

  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上升,此时由乙拿出2张胰岛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了1张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浓度下降,此时由丙拿出1张胰高血糖素卡,使甲的1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三、实验结论

  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因此,生物体中血糖浓度能维持平衡。四、实验评价

  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误区警示】

  1、应选用不同颜色的纸做“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2、卡上字应醒目,方便活动操作。3、各组应对此活动进行交流。【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下降;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

  二、探究创新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会导致糖尿病的产生

  2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教案

  【目的要求】

  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

  4、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用效果不同,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二.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NAA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根。三.设计实验: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二.方法步骤:

  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10cm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大与培养液的接触面积;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生长情况一致。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10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进行实验:设置10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25℃三.观察现象:

  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浓度:mg/ml;时间:天)生根时间数浓度0.20.40.60.813

  2345清水1第一天23平均1第二天23平均1第三天23平均

  1第四天23平均1第五天23平均四.实验结论:经过5天观察,用浓度为0.8-1.0g/ml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最早,生根数最多,所以对于植物来说,促进插条生根的这种生长素类似物NAA的最适浓度是0.9g/ml。

  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

  在本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与其促进根生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你们小组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了吗?预实验的作用有哪些?

  你们小组认为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创新:

  就此次探究活动,你们小组还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吗?你有没有一些改进此探究活动的措施?

  4实验四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教案

  【实验目标】

  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实验准备】

  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如果遇上

  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压线个体出于线的左侧或上方,则计入样方内。【方法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计算种群密度。【结果分析】

  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该种群算术平均数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应结合调查区域相关情况对该估计值做出生物学解释。【注意事项】

  选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茂盛的地点作为调查地点,如校园草地、公园、田埂等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注意避免有深水、陡坡、毒虫等有安全隐患的地点;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调查地段应大小适中,面积过大则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地段形状可以是规则或者不规则,地段边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边界划定;选取样方的个数根据地段总面积而定,地段较大的,样方数可相对多些;

  5实验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某2mm某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器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菌数时间4(2.5某10个)(天)起始1234567组别甲乙丙平均四、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五、实验评价

  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误区警示】

  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竞争关系,抑制酵

  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_震荡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_左上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适当稀释

  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二、探究创新

  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6实验六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教案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2.能对土壤中部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3.学会设计表格进行观察和统计。二.实验原理:(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三、丰富度调查方法:取样器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四.方法步骤:

  (1)准备:①制作取样器;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P76)

  (2)取样:可以在野外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3)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P76)(5)统计和分析:“统计和分析”,要求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

  五、注意事项: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许多土壤动物(如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

  虫)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此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7实验七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案

  【目的要求】

  1.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2.分析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情况。3.学会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方法,并根据现象作出合理判断和解释。【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

  1.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昆虫等小动物,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那么它们对有机物是否具有分解作用?

  2.如果往淀粉溶液中加入土壤浸出液,淀粉会被分解吗?如何去检测?二、猜想假设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三、设计实验

  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加蒸馏水,比较分析结果。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鲜土壤、蒸馏水、淀粉糊、碘液、斐林试剂。大烧杯、厚纱布、玻棒、滴管、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二、方法步骤及结果记录

  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人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4.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三、结果记录

  项目A1试管A2试管B1试管B2试管实验结果无色砖红色蓝色浅蓝色四、实验结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分解淀粉。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1.试简述此实验中需要过滤土壤,而不直接加土壤颗粒的理由。解析:过滤土壤是为了排除过多的土壤杂质,以得到富含微生物的土壤浸出液,如果直接加土壤颗粒会加大对照组实验的难度,使实验的结果难以分析。2.实验中需要加入碘液和斐林试剂,操作时应该注意什么?解析:要用两支滴管分别来吸取碘液和斐林试剂,不要混用;每滴一滴试剂都要震荡试管,斐林试剂加入后需要用酒精灯加热,要注意试管与酒精灯火焰的距离,要让试管受热均匀。【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控制变量,让实验组和对照组除自变量以外的条件一致?二、探究创新有关分解者作用的探究,最好是在实验室进行,还是室外进行?

  8实验八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教案

  【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方案设计】一、提出问题

  1.你设计的生态缸是生态系统的哪种类型?2.动物的大小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3.植物种类及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4.设计的生态缸的稳定性有条件吗?二、猜想假设

  生态缸中的生物能稳定生活7-10天。三、设计实验

  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缸稳定性——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

  2玻璃板4~5m,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

  40~50kg,自来水足量。二、实验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三、方法步骤

  ①按100cm某70cm某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②在生态缸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层厚5-10cm。③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④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⑤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四、现象观察

  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五、实验结论

  人工制作的生态缸,其生态系统可以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此设计实验成功的关键之处:①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②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③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④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记录下发现的时间。七、误区警示

  本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制作完成的生态缸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不能添加食物和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只有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

  2.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进行观察。

  1.本组制作的生态缸中哪种生物最先死亡?分析其主要原因。蜗牛可能先死亡。在生态缸中,蜗牛属于消费者,消耗氧气较多。

  2.根据生态缸中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分析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延长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持续时间。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可适当增加生态缸中分解者的数量。

  9

篇八: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自来水水质各项主要指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一、色度色度通常来自带色的有机物(主要是腐殖质)、金属(如铁和锰)或高色度的工业废水污染。沼泽水由于含腐殖质而呈黄色,低铁化合物使水呈淡绿色,高铁化合物及四价锰使水呈黄色,水中大量藻类存在时显亮绿色。色度大于15度时,多数人即可察觉,大于30度,所有人均可察觉并感到嫌恶。因此,标准限值为15度,“并不得呈现其它异色。”二、浑浊度浑浊度是由于水中存在的泥砂、胶体物、有机物、微生物等造成的,它与河岸的性质、水流速度、工业废水的污染有关,随气候、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浑浊度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经净化处理的水,浑浊度的降低有利于杀灭细菌和病毒,因而,低浊度水对限制水中有害物质、细菌和病毒有着积极的卫生学意义。浑浊度在10度时,使人普遍感到混浊,超过5度,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我国先后将标准限值为5度、3度,现行标准限值为1度。“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度”。三、臭和味水臭的产生主要是有机物的存在,或生物活性增加的表现,或工业污染所致。饮用水正常味道的改变,可能是原水水质的改变,或者水处理不充分,也可能因受二次污染所致。饮用水中含有令人不愉快的臭和味,将导致消费者视为不安全的饮水。氯化消毒产生的余氯,消费者能明显感受到,但低氯量消毒,可以克服水味,却又可能危及水的微生物学安全。饮用水应无令人不快或令人嫌恶的臭和味,故标准规定“不得有异臭、异味”。是指绝大多数人在饮用时不应感到有异臭或异味。四、肉眼可见物这既是一项物理外观要求,又是一项生物要求,更是一项卫生学要求。有些活的有机体(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可能通过饮水使人发生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爆发性传播病;藻类和浮游生物过多,使人在饮用时产生不快之感,或使人根本不宜饮用;浮游生物死亡和腐烂时,可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可使人中毒。因此,饮用水中不应含有沉淀物、肉眼可见的水生生物及令人嫌恶的物质,故标准规定“不得含有”。五、pH值水的pH值在6.5~9.5的范围内并不影响人的生活饮用和健康,天然水pH值一般在6.5~8.5之间。水在净化处理过程中,由于投加水处理剂、液氯等,可使pH值略有变化。pH值对净化处理有重要的意义,碱性水有倾向沉淀的作用,但对氯化消毒杀菌的效果有所降低,酸性水有侵蚀作用,容易腐蚀管道,影响水质。根据我国各地多年来的供水实际情况,其上限很少超过8.5,故标准限值范围为6.5~8.5。

  六、总硬度地下水的硬度往往比较高,地面水的硬度随地理、地质情况等因素而变动。水的硬度是由溶解于水中的多种金属离子产生的,主要是钙,其次是镁。人对水的硬度有一定的适应性,饮用不同硬度的水(特别高硬度的水)可引起胃肠功能的暂时性紊乱,但在短期内即能适应。据国内报道,饮用总硬度为707~935mg/L的水,第二天人们出现不同程度腹胀、腹泻和腹痛等肠道症状,持续一周开始好转,20天后恢复正常。我国各地饮用水的硬度大都未超过425mg/L。而且人们对该硬度水的反应不大,因此,标准限值为425mg/1。(以碳酸钙计)。七、铝天然水中的铝含量很低,饮用水中的铝多数来自含铝的水处理剂。有资料表明:铝与老年痴呆症有关,铝积蓄于人体脑组织集中神经细胞内,导致神经纤维缠结的病变。此外,铝可抑制胃液和胃酸的分泌,使胃蛋白酶活性下降,导致甲状旁腺的亢进。当有铁存在时,铝的存在能增加水的脱色。鉴于对人体的影响,此次,作为新增项目,标准限值为0.2mZ/L。八、铁铁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在天然水中普遍存在,饮用水含铁量增高可能来自铁管道以及含铁的各种水处理剂。铁是人体必需微量营养元素,是许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铁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参与肌体内部氧的输送和组织呼吸过程。人体代谢每天需要1~2mg铁,但由于肌体对铁的吸收率低,每天需从食物中摄取60~1l0mg的铁才能满足需要。缺少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含铁量高的水在管道内易生长铁细菌,增加水的浑浊度,使水产生特殊的色、嗅、味。含铁量达0.3mg/L时,色度约为20度;在0.5mg/L时,色度可大于30度;在1.0mg/L时可感到明显的金属味,使人不愿饮用,不宜煮饭、泡茶,易污染衣物、器皿,影响某些工业产品质量。由于含铁的水处理剂广泛用于水处理,作为折衷方案,将标准限值为0.3mg/L。九、锰水中锰来自自然环境或工业废水污染。锰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人从膳食中每天摄入l0mg的锰。锰存在人体各个器官中,起着新陈代谢作用,促进维生素B的蓄积,合成维生素C,促进人体发育与骨的钙化,促进和加速细胞的氧化。锰在水中较难氧化,在净水处理过程中较铁难去除,水中有微量锰时,呈现黄褐色。锰的氧化物能在水管内壁上逐步沉积,在水压波动时可造成“黑水”现象。锰和铁对感官性状的影响类似,二者经常共存于天然水中。当浓度超过0.15mg/L时,能使衣物和固定设备染色,在较高浓度时使水产生不良味道。为满足感官性状的要求,标准限值为0.1mg/L。十、铜水中铜多数来自工业废水污染,或用以控制水中藻类繁殖的铜盐。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成年人每日需铜2mg,学龄前儿童约1mg。人体内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主要作用是在组织呼吸和造血过程中,铜是许多酶的无可代替的组成成分,在新陈代谢中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某些酶的活化过程。铜参与色素沉着过程,对治疗贫血也有很大的意义。铜和锌一样,能够加强性腺机能,提高性激素的生理活性。在糖尿病者的食物里增加少量的硫酸铜,可以改善病性。铜的毒性小,但过量的铜是有害的,如口服100mg/L,则可引起恶心、腹痛、长期摄入可引起肝硬变和神经系统失常病状。资料表明:水中含铜量达5mg/L时,水显色并带有苦味;达1.5mg/L时,有明显的金属味;超过1mg/L,可使衣物皿具染成绿色。为满足感官性状的要求,标准限值为1.0mg/L。十一、锌天然水中含锌量很低,饮用水中含锌量增高可能来源于镀锌管道和工业废水。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是酶的组成部分,参与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锌约0.3mg,成年人每天摄取量为4~l0mg,人最需要锌的时期是青春发育期。锌是碳酸酐酶和酶蛋白的主要成分,是生物学活性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它又是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的酶的活化剂,具有催化作用,锌具有造血功能和活化胆碱的功能,与人体内含维生素B1成正比例关系,锌有抑癌作用,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和性功能作用。锌的毒性很低,但摄人过多则刺激胃肠道和产生恶心,口服1g的硫酸锌可引起严重中毒。国外调查表明:饮水中含锌23.8~40.8mg/L和泉水含锌50mg/L均未见明显有害作用。但也有报道,饮水中含锌30mg/L几时,引起恶心和晕厥。水中含锌10mg/L时,呈现浑浊;5mg/L时,有金属涩味和乳白光色。在沸水表面形成油脂膜。为满足感官要求,标准限值为1.0mg/L。十二、挥发酚类水中酚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污染,特别是炼焦和石油工业废水,其中以苯酚为主要成分。酚类化合物毒性低,据报道,饮水中酚的浓度为15~100mg/L时,鼠类长期饮用无影响,浓度高7000mg/L时,对消化、吸收和代谢才阻碍生长或引起死胎。酚具有恶臭,对饮用水进行加氯消毒时,能形成臭味更强烈的氯酚,引起饮用者的反感。

  根据感官性状要求,标准限值为不超过0.002mg/L(以苯酚计)。十三、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水中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目前,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达几百种,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应用最广,其化学性质稳定,在污水处理时最难降解和消除。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毒性极低,人体摄人少量未见有害影响,人每日口服100毫克纯烷基苯磺酸盐4个月(相当于每日饮用含50mg/L的水2升),未见明显不能耐受的迹象,但是,当水中浓度超过0.5mg/L时,能使水起泡沫和具有异味。根据味觉及形成泡沫的阈浓度,标准限值为0.3mg/L。十四、硫酸盐

  天然水中普遍含有硫酸盐。硫酸盐过高,主要是矿区重金属的氧化或工业废水污染的结果。水处理中硫酸铝净水剂的使用可明显地增加硫酸盐浓度。硫酸盐过高,易使锅炉和热水器结垢,增加对金属的腐蚀,并引起不良的水味和具有轻泻作用,当硫酸盐与镁在一起时,这种影响会更为明显。含硫酸镁达1000mg/L水液,可作为成人泻药。一般而言,饮用水中硫酸盐浓度大于750mg/L时有轻泻作用,浓度为300~400mg/L时,开始察觉有味,200~300mg/L时,无明显味作用。基于对水味的影响和轻泻作用,标准限值为250mg/L。十五、氯化物地面水和地下水中都含有氯化物,它主要以钙、镁的盐类存在于水中。水中的氯化物来源于流过含氯化物的地层,海洋水、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污染。自来水采用液氯消毒时,能增加氯化物的含量。氯化物含量过高或过低,可以间接推断水的洁净情况。特别是氮素化合物随氯化物的增多而同时出现时。氯化物是人体需要的元素,在人和动物盐类代谢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人每天平均摄人量氢氰酸的毒性最大,杏、李、桃、楷杷的核仁中都含有氰甙,水解后生成氢氰酸,使水呈杏仁气味,其嗅觉阈浓度为0.1mg/L,木薯、白果中也都含有。口服氰化氢0.06g可致死,氰化钠的致死量为0.15~0.2g,口服杏仁40、60粒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长期饮用含氰化物微量的水将引起甲状腺肿大。

  氰化物进入人体,快速从粘膜吸收,在血液中生成血红蛋白而呈中毒症状,可引起细胞内窒息,组织缺氧,导致脑组织首先受损,而呼吸中枢麻痹常为氰化物中毒的致死原因。动物实验表明:氰化物剂量为0.025mg/kg时,大鼠的过氧化氢酶增高,条件反射活动有变化,剂量为0.05mg/kg时无异常变化,此剂量相当于0.1mg/L。

  考虑到氰化物毒性很强,标准限值为0.05mg/L。十六、氟化物氟化物大量存在于矿土、土壤、矿泉水中。一般天然水中氟含量很低,通常含量为0.2、0.5mg/L,地下水氟含量要高一些。地面水中氟含量偏高,往往是由于工业废水污染的结果。氟是人体微量元素。可以通过水、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成年人每天约摄入0.3~0.5mg,婴儿每天需氟化物0.5mg,儿童则需1mg,以保证牙齿钙化期所必需的氟化物离子。人体中的氟有35%来自食物,65%来自饮水,适宜的饮水含氟量0.6~1.0mg/L。氟能保护牙齿,降低龋齿患病率,抑制细菌引起的糖分解所需要的酶。饮水含氟量低于0.5mg/L时易产生龋齿,高于1.0mg/L时却又容易发生氟斑牙。氟是一种原浆毒物。在一定条件下,氟不仅对牙齿、骨质的发育有影响,引起骨骼变形、发脆,而且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对整个机体都有影响,严重的还可能早期丧失劳动力,运动机能障碍、瘫痪,甚至死亡。据国外报道:氟摄人量达l0mg/kg左右可发生急性中毒;每日摄人量15~25mg,持续11~12年后可导致氟骨症;每日摄人20mg,持续20年

  以上时可致残废。饮水中含氟量达3-6mg/L时,长期饮用出现氟骨症;超过l0mg/L时,引起骨骼损伤,产生瘫痪。综合考虑饮水中氟含量为1.Omg/L时对牙齿的轻度影响和氟的防龋作用,以及对我国广大的高氟区饮水进行除氟或更换水源所付的经济代价,标准限值为1.Omg/L。十七、铅天然水含铅量低微,很多种工业废水、粉尘、废渣中都含有铅及其化合物。铅可与体内的一系列蛋白质、酶和氨基酸内的官能团络合,干扰机体许多方面的生化和生理活动。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72年确定每人每周摄人铅的总耐受量为3mg。儿童、婴儿、胎儿和妊娠妇女对环境中的铅较成人和一般人群敏感。研究证实:饮用水中铅含量为0.1mg/L时,可能引起血铅浓度超过30μg/lOOml,这对儿童来讲是过高的。如果成人每日从食物中摄人铅量大于230tμg,摄人的铅量就会超过总耐受量。我国先后将标准限值为0.1mg/L、0.05mg/L,此次修改为0.01mg/L。十八、汞汞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分散,空气、水中仅有少量的汞,由于三废的污染,城市人口从空气、食品中吸人汞,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汞及其化合物为原浆毒,脂溶性。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心脏、肝脏和胃肠道,汞可在体内蓄积,长期摄入可引起慢性中毒。汞的化合物有很强的毒性。无机汞中以氯化汞和硝酸汞的毒性最高,小鼠口服氯化汞的最小致死量为0.81~0.88mg,人的中毒剂量为0.1~0.2g,致死量为0.3g。有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大,小鼠口服氯化乙基汞的最小致死量为0.6~0.65mg。地面的无机汞,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机汞,并可通过食物链在水生生物(如鱿、贝类等)体内富集,人食有这些鱼、贝类后,可引起慢性中毒,损害神经和肾脏,如日本所称的“水俣病”。基于其毒理性和蓄积作用,标准限值为0.001mg/L。十九、硝酸盐氮在自然界中的蕴藏量很大。各类氮素化合物的测定,对于研究水源污染、分解的趋势等情况有很大的帮助。水中的硝酸盐含量通常夏季低,冬季高,地下水的含量比地面水高。有资料表明:饮用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对婴儿的健康有害。如果饮水中的硝酸盐大于l0mg/L时,对年龄较大的儿童也可能有危害,原因是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之后,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有人认为某些癌症可能与极高浓度的硝酸盐含量有关。国外报道,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低于l0mg/L时,未见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的病例,当高于l0mg/L时,偶有病例发生。另有报道,浓度达20mg/L时,并未引起婴儿的任何临床症状,而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基于国内调研资料,考虑到某些水源水硝酸盐的天然水平较高及处理技术的可行性,标准限值为20mg/L(以氮计)。二十、硒

  水中硒除地质因素外,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污染。

  硒是人体必需元素。硒对人体中辅酶Q的生物合成很重要,而辅酶Q存在于心肌内,可防止血压的上升。我国通过大量的观察证明:硒可以有效地预防地方性心脏病(克山病)。有人发现,给人小剂量注射硒或服用含硒食品,能提高视力,促进身高、体重的增长。硒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产生,增加机体免疫力。美国、芬兰高硒地区人群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比低硒地区明显降低。美国的调查还证明:高硒地区人口出生率比低硒地区高。认为硒与受精有关,当机体内含硒量不足时,就会引起性腺机能减退和不育症,动物实验也证明了这点。还有学者发现,硒具有预防癌症的作用。

  硒的化合物对人和动物均有毒,有明显的蓄积作用,可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硒的毒理作用主要是破坏一系列生物酶系统,对肝、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有破坏作用。地方性硒中毒多半由于土壤中含硒较高,致使农作物和禽体内积蓄硒过多。中毒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头皮搔痒、癞皮、斑齿、毛发和指甲脱落等。

  根据硒的生理作用及毒性,并考虑到食物中可能摄入量,标准限值为0.0lmg/L。二十一、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在饮用水中一般浓度为每升数微克水平。四氯化碳具有多种毒理效应,包括致癌性、对肝和肾的损害。急性中毒症状为呼吸困难、

  紫绀、蛋白尿、血尿、黄疸、肝肿大、神经性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腹痉挛和腹泻等。慢性中毒则表现为肝硬化和坏死、肾损害、血中酶的活性改变、血清胆红素增多等。

  基于上述原因,参照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质量指南》的建议值,考虑到我国具体情况标准限值为0.002mg/L(原标准为3μg/L)。二十二、氯仿

  已经证实氯仿对人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饮用水中三卤甲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作消毒剂的氯和在水源中存在前体(腐殖质等)之间的相互反应。当水源中含前体浓度低或经处理将前体去除后再消毒,就不会产生高浓度的三卤甲烷。氯仿对实验动物和人的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基于上述原因,参照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质量指南)的建议值,考虑到我国具体情况,标准限值为不超过0.06mg/L。二十三、细菌总数细菌总数可作为评价水质清洁程度和净化、消毒效果的指标。细菌总数增多说明水被污染,但不能说明污染来源,必须结合总大肠菌群来判断水质污染的来源和安全程度。据凋查,国内水厂的出厂细菌总数均在每毫升100个以下,有相当一部分在10个以下。故标准限值为每毫升不超过100个。二十四、总大肠菌群当饮用水受到粪便等污染,就有可能带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弧菌、肠道病毒等,且它们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总大肠菌群含量可表明水体被污染的程度,并且间接地表明肠道病菌存在的可能,以及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险性。

  根据我国多年供水实践,同时确保在流行病学上的安全,标准限值为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原标准限值为每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二十五、粪大肠菌群

  由于总大肠菌群既包括粪便污染,同时也包括非粪便污染的大肠菌总数,因此,有必要在饮用水标准中增加粪大肠菌群这个指标,以便直接反映出水体是否受到粪便污染的信息,进一步确保流行病学的安全。

  为此,作为新增水质标准,标准限值为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二十六、游离余氯

  余氯系指用氯消毒,当加氯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剩余的氯量。游离余氯的嗅觉和味觉阈浓度为0.2~0.5mg/L。

  实验证明,接触作用30分钟游离余氯在0.3mg/L以上时,对肠道致病菌(如伤寒、痢疾等),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等均有杀灭作用。如果用氯胺消毒,化合余氯含量一般为游离余氯的2倍以上,且接触时间不应小于2小时。

  肠道病毒(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痹病毒等)对氯消毒剂的耐受力较肠道致病菌强。据报道,如能保证游离余氯为0.5mg/L,接触时间为30~50分钟,亦可使肠道病毒死灭。因此,在怀疑水源可能受到肠道病毒污染时,可增加氯消毒剂量及接触时间,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集中式给水管网末梢水的游离余氯,还可作为预示有无再次污染的信号,因此,水质标准对管网末梢水的游离余氯也作了相应规定。

  标准规定“在与水接触30分钟后应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不应低于0.05mg/L(适用于加氯消毒)”。二十七、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水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岩石、土壤及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水中的放射性核素有几百种,浓度一般都很低。

篇九: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在数菌落时菌落太小且又处于培养基内部这样就不能观察到菌落从而影响结果及培养基和自来水样是否混匀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培养基的温度以及计数等因素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细菌是微生物界的一个大类群它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有的有益有的有害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研究细菌并掌握一些方法来使细菌向人类有用的方面发展

  自来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姓名:陈娟

  指导老师:陈燕飞

  (太原师范学院生物系生物科学092班学号:2009131201)

  摘要本实验应用平板菌落技术测定水中细菌总数。由于水中细菌种类繁多,它们对营养和其他生长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不可能找到一种培养基在一种条件下,使水中所有细菌均能生长繁殖,因此,以一定的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出来的菌落,计算出来的水中细菌种数仅是一种近似值。目前一般采用普通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在保证无菌的环境下,采取自来水的样品,利用培养基制作平板,计数。按菌落计数方法进行计数,通过实验测得的菌数对照国家饮用水标准来判断水质。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每毫升水样细菌总数37℃培养24h不得大于100个。自来水的微生物学检验,特别是肠道细菌的检验,在保证饮水安全和控制传染病上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得到如下结果:1毫升自来水中细菌总数为137/mL,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关键词:自来水细菌平板菌落计数技术

  引文:水是微生物广泛分布的天然环境。各种天然水中常含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水中微生物的主

  要来源是:水中的水生性微生物(如光合藻类)、来自土壤径流、降雨的外来菌群和来自下水道的污染物和人畜的排泄物等。水中的病原菌主要来自于人和动物的传染性排泄物。自来水指通过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生产出来的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水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细菌总数是指水样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需氧性质等)所得1mL水样所含菌落的总数。本实验只包括一群能在营养琼脂上发育的嗜中温的需氧及兼性厌氧的细菌菌落总数。

  本实验应用平板计数技术测定水中细菌总数是用微生物测水质的常用方法。由于水中细菌种类繁多,它们对营养和其他生长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不可能找到一种培养基在一种条件下,使水中所有的细菌均能生长繁殖,因此,以一定的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出来的菌落,计算出来的水中细菌总数仅是一种近似值。目前一般是采用普通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通过此方法我们能够计算出水中的细菌总数,从而判断自来水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受到污染[2]。

  1

  实验用普通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在保证无菌的环境下,采取自来水的样品,利用培养基制作平板,计数。国家饮用水标准规定,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数每升中不超过3个,细菌总数每毫升不超过100个[3]。

  1材料与方法

  本次实验于2011年11月3—4日在太原师范学院南校区微生物学实验室进行。

  1.1材料、试剂与仪器1.1.1实验材料自来水1.1.2实验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1mol/LNaOH1mol/LHCl灭菌水1.1.3实验仪器高压蒸气灭菌锅培养皿三角烧瓶天平牛角匙pH试纸(pH5.5-9.0)

  吸量管麻绳牛皮纸量筒玻璃棒电炉温度计1.2实验方法1.2.1灭菌

  1.2.1.1首先将高压蒸气灭菌锅的内锅层取出,再向外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相平为宜。

  1.2.1.2放回内层锅,并加入用报纸包好的培养皿、三角烧瓶、。1.2.1.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锅的排气槽内。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

  的两个螺旋,使螺旋松紧一致,勿使漏气。1.2.1.4用电炉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气。待冷空气完全排尽后,

  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气压力增加而逐渐上升。当锅内压力上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本实验用0.1MPa,121℃,20min灭菌。1.2.1.5灭菌时间到后,切断电源,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至“0”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旋,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1.2.2水样的采取放开水龙头使水流5min后,用已灭菌的三角烧瓶接取水样,以待分析。1.2.3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1.2.3.1称量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方[4]如下:

  牛肉膏3.0g蛋白胨10.0gNaCl5.0g

  2

  水

  1000mL

  pH

  7.4~7.6

  按培养基配方依次准确的称取牛肉膏、蛋白胨、NaCl放入烧杯中。牛肉膏常用玻璃棒挑取,放在称量纸上,称量后直接放入水中,稍微加热,牛肉膏便会与称量纸分离,然后立即取出纸片。1.2.3.2溶化

  在上述烧杯中先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用玻璃棒搅匀,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溶解,将称好的琼脂放入已溶的药品中,再加热溶化,最后补足所损失的水分。1.2.3.3调pH

  在未调pH前,先用精密pH试纸测量培养基的原始pH,如果偏酸,用滴管向培养基中逐滴加入1mol/LNaOH,边加边搅拌,并随时用pH试纸测其pH,直至pH达7.6。反之,用1mol/LHCl进行调节。1.2.4细菌总数测定1.2.4.1灭菌吸管吸取1mL水样,注入其中一套灭菌的培养皿中。共做两个平皿。1.2.4.2分别倾注约15mL已溶化并冷却到45℃左右的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并立即在桌上作

  平面旋摇,使自来水和培养基混匀。1.2.4.3另取一空的灭菌培养皿,倾注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15mL,作空白对照。1.2.4.4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h,进行菌落计数。两个平板的平均菌落

  数即为1mL自来水的细菌总数。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数据

  自来水中菌落数表实验数据

  平板序号

  1

  2

  对照组

  菌落数目(个)187201

  57

  实验组中菌落数目的平均数为(187+201)/2=194个

  所以该实验结果为每毫升自来水中含有细菌总数为194-57=137个超出了可饮用水的卫生标

  准。

  2.2分析在37℃温箱中培养24h,进行菌落计数。经测定自来水中细菌总数为137个∕mL。对照组中的菌数应为0个,但我组的实验测得数据为57个,这主要是因为有杂菌混入,杂

  3

  菌来源可能:培养皿、三角烧瓶、吸管等仪器灭菌不充分;灭菌后在空气中放置又落入杂菌;无菌操作技术不当,培养基倾入培养皿后没有立即加盖;配置培养基时反复升降温,使一些杂菌产生抗性;做实验时灭菌后对着培养基呼气也可能造成细菌污染。

  所以在以后的试验中必须注意实验操作的严密性。综上所述,实验结果是不合理的。

  2.3计数方法

  2.3.1先计算相同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若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苔生长时,则不应采用,而应以为片状菌苔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若片状菌苔的大小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的一半菌落分布又很均匀时,则可将此一半的菌落数乘2以代表全平板的菌落数,然后再计算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6]。

  2.3.2首先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则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此范围时,则以该平均菌落数乘其稀释倍数即为该水样的菌落总数。

  2.3.3若有两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30~300之间,则按两者菌落总数之比值来决定。若其比值小于2,应采取两者的平均数;若大于2,则取其中较小的菌落总数。

  2.3.4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

  2.3.5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

  2.3.6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则以最近300或3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

  3讨论

  本实验应用平板菌落计数技术测定水中细菌总数。由于水中细菌种类繁多,它们对营养和其他生长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不可能找到一种培养基在一种条件下,使水中所有的细菌均能生长繁殖,因此,以某种培养基平板升生长出来的水中细菌总数仅是近似值。目前一般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即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营养丰富,能使大多数细菌生长。[7]

  本实验的成败在于灭菌、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温度等方面是否操作正确,因此接种过程务必防止杂菌的侵入。倾注培养基后平皿在桌面上做匀速旋转,使培养基和自来水样摇匀,但由于平皿没有摇匀在培养基中可见一些菌苔。由于菌种在固体培养基上是借助重力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观察到绝大多数的细菌着生在培养基表面。[8]

  4

  在培养过程中由于细菌之间的相互抑制也会使计数菌落减少。因此,只有在实验不需要精确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此方法。虽然水中存在大量的细菌且种类繁多,但由于牛肉膏蛋白胨所提供的生长条件的限制,培养基中所得的细菌群落大都为大肠杆菌,呈圆片状。[9]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倒置培养基时应降温至45℃,温度过高会烫死大肠杆菌,过低会使培养基凝固。倾注培养基后要将平皿在桌面上做匀速旋转,将培养基和自来水样摇匀,在培养基中观

  察时可见一些菌苔就是平皿没有摇匀的结果。培养基不能反复升降温,倾入培养皿后应立即加盖,且灭菌后不应在空气中放置,以免

  杂菌混入。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尽量避免对着培养基呼气。

  4结论

  根据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每毫升细菌总数37℃培养24h不得大于100个,而本实验中测得结果是137个/mL,因此,所取的自来水样不符合标准。

  经分析此次实验存在着不准确的因素有:在数菌落时,菌落太小且又处于培养基内部这样就不能观察到菌落从而影响结果,及培养基和自来水样是否混匀、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培养基的温度以及计数等因素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细菌是微生物界的一个大类群,它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有的有益,有的有害,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研究细菌,并掌握一些方法,来使细菌向人类有用的方面发展。通过此实验,我们可知平板菌落技术法是测定水样中细菌个数比较方便的方法,但它也存在不准却的因素。

  水中细菌种类繁多,它们对营养和其他生长条件的要求不同,不可能在同种培养基在一种条件下,使水中所有的细菌均能很好的生长繁殖,又由于水中细菌在水体中能以单独个体、成对、链状,成簇或成团的形式存在,因此,以一定的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出来的菌落,计算出来的水中细菌总数仅是一种近似值。又因在培养过程中由于细菌之间的相互抑制也会使计数菌落减少。因此,只有我们在不需要精确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此方法[10]。

  细菌总数—反映水体受到生物性污染的程度。细菌总数增多表示水体的污染状况恶化,但不能说明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要结合大肠菌群的检定才能判断污染物的来源和作为饮用水的安全程度。各种细菌都有各自的生理特性、营养要求和繁殖条件。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细菌的繁殖状况是不同的,检定的结果也有差异,因此各国都规定检定水中细菌总数的方法。

  水源水、饮用水中往往含有一定量的细菌、病毒和病原原生动物等病原体,而水传播疾病的爆发绝大多数情况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因此,对水体进行细菌学指标检测是保证水质、保护人民健康的必然要求。

  5

  参考文献[1]陈声明,刘丽丽.微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罗雪云等.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标准手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3]沈萍,范秀容等.微生物学实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2~183[4]白晓慧,戈志坚,邢一,范新元.两种培养基对饮水机出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效果比较[J].中国环

  境检测.2006,22(6):22-24.[5]郝士海.现代细菌学培养基和生化试验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王子石,秦钰惠,郑乃彤.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7.7.[7]徐飞,王开元,江迎春.水中细菌总数测定方法的优化研究[J].今日科技.2007,01:46-47[8]张清敏,李洪远,王兰.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2005[9]李根生.干燥培养基恩德制造及应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0]周群英,高延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微生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论文

  题目:自来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姓名:陈娟学号:2009131201专业:生物科学班级:092实验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教师及职称:陈燕飞实验学期:2011至2012学年第一学期

  7

篇十: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淋巴(淋巴循环)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Cl-),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氨基酸等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1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

  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

  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对自来水的处理

  对缓冲液的处理

  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总结: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2

  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应激性

  神经系统的调节

  低等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

  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

  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第一信号系统直接刺激(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刺激(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实例:吃馒头饱(非条件反射),再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同学给你画了一个馒头你就饱了(第二信号系统)。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外正内负K+外流

  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外负内正Na+内流

  静息状态外正内负N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

  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

  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

  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

  3

  控.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

  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言语区:W,V,S,H区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体液调节

  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激素调节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本质:有机物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固醇类:性激素,醛固酮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

  内分泌腺外分泌腺

  最大的区别无导管

  有导管

  液体进入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进入内环境

  通过导管排出进入外环境

  实例(甲状腺)

  (消化腺)

  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及激素(重点掌握)

  内分泌器官激素种类

  作用

  激素失调症

  垂体甲状腺

  生长激素

  促生长发育

  促激素(促鱼产卵)促其它腺体发育

  催乳素

  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产热)促进生长发育(脑)提高神经兴奋性

  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少年少:呆小症多:甲亢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4

  肾上腺胰岛

  肾上腺激素糖皮质激素醛固酮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促进新陈代谢;心跳加速;升血糖;调节水盐平衡保Na泌k

  降低血糖升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促进植物的生长,伸长方面:植物生长素与赤霉素

  促进泌乳方面:催乳素与孕激素

  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

  (-)

  关系: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

  激素

  酶

  性质

  有些是蛋白质,有些是固醇类物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产生

  内分泌腺细胞

  机体内所有活细胞

  作用部位作用条件

  随血液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化学反

  节其生理活动

  应

  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受pH、温度等因素制约

  血糖平衡起主要作用的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及肾上腺素正常人的血糖:0.8-1.2g/l(80-120mg/dl)

  ①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

  5

  ②合成糖原:场所(肝脏细胞及肌肉细胞)

  ③机体内的三大物质可以相互转化饥饿时消耗为:糖

  脂肪

  蛋白质

  ④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血糖浓度。

  ⑤血糖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其次是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有关血糖病知识低血糖血糖浓度50-60mg/dl,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导致血糖的来源减少。

  头昏、心慌、高血糖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高于160mg/dl出现尿糖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表现: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身体消瘦。(三多一少)三多一少的原因: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所以出现尿糖时,由于利尿所以多尿,又因为失水很多,所以要多饮,葡萄糖都从尿液排出,所以细胞供能不足,使患都经常出现饥饿,表现为多食。糖代谢也现障碍,供能不足,所以改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供能。所以消瘦。

  检验:尿液吸引蚂蚁,班氏试剂(Cuso4,Na2co3)呈蓝色---(临床应用),较稳定;斐林试剂(Cuso4,NaoH)呈蓝色;尿糖试纸

  防治: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药物治疗,加强锻炼,基因治疗反馈调节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作用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体调节机制,它对于集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练习:(学习去分析正确的答案,增长知识)

  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卫生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卫生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也实验结论1.实验材料和用具:正常实验小白鼠两只,生理盐水,用生理卫生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2.实验步骤:(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做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h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3.实验结果表明的预测,解释和结论实验步骤1,确定一只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糖定性试剂3,给药一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持,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

  6

  的变化。实验结果和预测,1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实验结论: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水平衡调节(神经,体液调节)重点知识:

  抗利尿激素(保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是渴觉中枢水的平衡由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

  神经调节途径

  体液调节途径

  无机盐调节

  重要知识点:醛固酮激素:保Na+泌k+钠盐的排出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正常人容易流失)钾盐的排出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不进食人容易流失)以上均指通过肾脏这条途径的排出特点人体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排水与排盐相伴相随(除通过口腔排出水蒸汽不排盐)

  (-)

  主要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重吸收离子(细胞中线粒体,高尔基体较多-分泌钾)体温调节重点知识点:①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②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不自主的颤抖,),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体液次之,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感受器: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及内脏感受器,热量的产生:新陈代谢产热,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7

  ⑦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传入神经

  神经是枢

  传出神经

  经

  体温调节,有神经调节:如血管,骨骼肌的收缩有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有神经---体液调节:如肾上腺素的分泌。知识点

  效应器

  水来源中有代谢产生的水,所以一天从外界摄取的水等排出的水。②水的去路中对水平衡意义最大的是肾脏排水,这是唯一可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每天不摄取水,也是要排尿的,因为尿中含有尿素,对人体有毒,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调节

  1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伤口化脓)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8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抗原(抗原决定簇)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体:

  本质: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存在: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其它体液中也含有。(特异性)分类:抗毒素,凝集素,沉淀素,溶解素。功能: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

  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

  B细胞

  浆细胞淋巴器官

  抗体

  胸腺T细胞

  效应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

  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3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4.体液免疫

  识别

  别

  抗(处理)吞噬(识呈递)T(识别)B

  原

  细胞别

  细胞

  细胞

  别

  记忆B细胞(二次免疫)

  效应B细胞

  吞噬细胞

  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5.细胞免疫

  识别

  抗(处理)吞噬(呈递)T

  原

  细胞

  细胞

  记忆T细胞(二次免疫)

  效应T9细胞

  使靶细胞裂解

  抗体与抗原结合(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效应阶段

  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如果体液免疫消失,细胞免疫也将会消失,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实例:如果有较低强的病毒入侵,则首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再经过细胞免疫,最后再由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把它粘住,后最吞噬细胞消灭。)

  6,如果免疫系统过于强大也会生病: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病。过敏原理:

  刺激

  吸咐

  过敏原

  抗体

  细胞再次过敏原

  释放组织胺

  血管通透增强,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强

  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食物过敏性胃畅炎)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①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②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区别:分布场所不同,作用结果不同③过敏原与抗原的区别:抗原针对所有人,过敏原只针对部分人.抗原包括过敏原。

  4.过敏反应与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异同来源:都来源于效应B细胞成分:都是球蛋白分布: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血清和组织液中和外分泌物中;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

  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细胞的表面作用机理:免疫作用的中的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消灭抗原;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再次入侵

  的抗原相结合,表现出过敏特征。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10

  7、免疫失调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HIV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8,免疫学的应①免疫预防: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人工免疫)②免疫治疗: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③移植器官: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HLA(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AIDS)HIV病毒,攻击人类的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丧失,而最后直接死于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病毒存在于:精液,血液,尿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潜伏期:2-10年.后得病.2年内死亡.HIV病毒:RNA病毒。突变率高,不易找到药物病毒的增殖过程:

  第三部分植物激素调节

  知识点总结1,感性运动与向性运动①植物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含羞草叶片闭合)②植物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向光性,向水性)

  2,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植物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重力,人为原因)4,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一定部位;动物激素产生:内分泌腺(器官)

  5,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有光无光都产生生长素)能够横向运输的也是胚芽鞘尖端

  11

  生长素的运输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主动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③非极性运输:自由扩散,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生长素产生: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茎>芽>根,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横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而根有向地性,茎有背地性)许多禾本科植物倒扶后可以自己站起来,

  C

  A

  BD

  D>C,B>A,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都积累在近地面,D点和B点和生长素都高于C点和A点,又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D点浓度高抑制生长,长的慢,而C点浓度低促进生长,长的快。根向下弯曲(两重性)。而茎不敏感,所以B点促进生长的快,而A点促进生长的慢。所以向上弯曲。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体现两重性。茎的背地性与向光性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长,侧芽被抑制的现象(松树)

  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具有两重作用.应用:棉花摘心促进多开花,多结果.园林绿篱的修剪.解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棉花摘心)

  生长素的应用:

  促扦插枝条生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效果不同,扦插枝条多留芽)促果实发育,(无籽番茄,无籽草莓)防止落花落果,(喷洒水果,柑,桔)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甚到杀死植物)果实的发育过程:

  12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特点:内生的,能移动,微量而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4-D,NAA,乙烯利)赤霉素(GA)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长),促进麦芽糖化(酿造啤酒),促进性别分化(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促进种子发芽、解除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果实成熟,抑制成熟和衰老等脱落酸(ABA)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气孔关闭),等细胞分裂素(CK)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延缓叶片的衰老等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知识点总结

  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迁入率、迁出率

  不可忽视的因素

  直

  接

  影

  响

  预测变化情况

  影响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的决密定度大

  小

  间接性别比例(性引诱剂)

  出生率、死亡率(计划生育)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的密度。即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随机取样,一般为1m2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N:M=n:m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年龄组成增长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

  13

  稳定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衰退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群落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在自然界中成群分布最为常见。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②“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与密度有关

  A

  曲线J型分析

  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曲线“s”型分析

  ab:表示适应环境

  bd:呈指数增长

  e:稳定期,激烈斗争期,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会停止增长或动态稳定(生存斗争的结果)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或由于生存斗

  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图D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时间与增长率的关系图A表示J型增长曲线的时间与增长率的关系

  知识点总结当N=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图中C点)

  N>K/2时,种群增长率降低,N<K/2时,种群增长率增大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

  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所以大多数

  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下降或消亡。

  群落的特征: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如图甲、A):根瘤菌、大肠杆菌,白蚁,地衣等,“同生共死”2捕食(如图乙、D):曲线波动,直接获取对方能量,不会有任何一方消灭3竞争(如图丙、C):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你死我活”4寄生(图B):蛔虫,绦虫、虱子蚤,蚊子,菟丝子,靠吸取对方营养为食

  ABA

  AB

  AB

  C

  14

  B

  C

  AABB

  BD

  生活习性越相近,斗争越激烈(竞争关系)

  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群落的空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水平结构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水面)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

  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起始条件不同

  水生演替:湖泊

  沼泽

  湿地

  草原

  林林

  第五部分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大气圈下层,水层,岩石圈上层)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人为作用突出,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包括:人工林,果园,城市农田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组成成分1、结构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蓝藻

  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寄生细菌。(病毒)草履虫

  分解者:异养生物,营腐生生物的细菌及真菌,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动物,蚯蚓,蜣螂蘑菇

  15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2,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无机物分解者

  无机环境

  呼吸作用(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光合作用

  生产者

  有机物

  消费者

  有机物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命界与非生命界的成分:生产者及分解者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生产者,分解者,无机环境。

  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⑤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呈不变的,

  ⑥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抵抗力就越强。(如果有某种生物消失,就会有其它

  生物来代替。)

  ⑦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3,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

  昆虫

  青蛙

  蛇

  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减少或增多。②如果蛇减少,则会发生如图所示情况。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相关知识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一般研究能量流动都以种群为单位。

  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开始: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过程:

  呼吸(热能)

  生产者

  有机物初级消费者有机物

  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6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源和去路:来自太阳能,去路有三条;主要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次是

  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被下一级吃掉),最后给分解者。

  ②流入消费者体入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③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④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⑤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不能反复利用

  逐级递减(最后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一般营养级不超过5个,一山不容二虎,肉比青菜要贵),当次级消费者食用生产者超过最

  大传递量(20%)时,生态系统会被破坏(m1<5m2)。

  ⑥能量流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⑦能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营养级越高,则能量越少。

  ⑧数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数量越少。

  也有反例;例如:松毛虫成灾的松树林,食物链:树

  虫

  鸟

  ⑨生物量(重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营养级越高,则生物量越少

  ⑩生态系统在能量方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补充。

  11)能量流动图解

  几乎不能循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按食物链的形式,当存在分解者时,注意:(如果是自

  然界微生物则不能与生产者构成循环,如果是人工沼气池,则可以与人构成循环。)

  饲料

  太阳能

  农作物

  家禽家畜

  落叶

  食物

  微生物

  人

  (沼气池)粪便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清除稻田中的杂草,清除鱼塘中

  的黑鱼。)

  目的: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作用率,合理的调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

  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基本原理: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

  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

  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意义: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物质循环知识(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循环形式:CO2,(在生命界与非生命界间循环),碳酸盐

  17

  范围:全球性

  光合作用

  无机环境

  群落

  呼吸作用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生物富集作用

  指有毒物质如农药,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的过程

  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富集作用越强。

  “N”氮元素的循环

  固氮菌

  硝化细菌

  N2

  NH3,NH4氨盐

  NO3硝酸盐

  固氮作用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

  3信息传递相关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不以营养结构为基础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谈到抵抗力稳定性,人为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会谈到恢复力稳定性(除自然森林大火)②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③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或彻底的破坏时,抵抗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越弱,

  18

  但当遭受到相同的干扰时,抵抗力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也强。抵抗力与恢复力不一定成反相关,主要要看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

  a表示抵抗力稳定性

  b:表示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生态系统)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人工生态系统)

  第六部分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全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

  19

  掌握风格流派,学会知人论文;分析意象意境,探讨言志抒情;古迹古言古事,大多借古道今;洞察诗眼细节,道出弦外之音;抓住修辞会意,运用术语赏评。这十句口诀,基本概括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简明扼要,易诵易行,受到学生的欢迎。下面分居加以解说,以就教于方家。1、掌握风格流派,学会知人论文。解说:我们在赏析古典诗词时,要掌握作家作品的风格流派特征,如唐诗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边塞诗与田园诗、李白之汪洋您肆与杜甫之沉郁顿挫,宋词之婉约派与豪放派,元曲之本色派与文彩派等等。还要学会"知人论文"即根据作家的生平、思想及所处时代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就强调知人论文的重要性。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6题考的是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王关,朝朝策马与刀环。之春白雪归青家,万里黄河绕黑山。"有一道题为"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回答此题无疑应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描写边塞奇异景色,描写征人戍边生活,抒写将士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或怀人思乡的情怀以及对战争频仍的哀怨等。据此可知:《征人怨》中由于写到了金河、玉关、青豆豆、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又写"马策与刀环"等表现戍边生活的词语,因此可断定为边塞诗。又如当我们对比赏析唐代虞世南、骆宾王和李商隐三人的咏蝉诗时,也只有了解到三个诗人的不同身世,才能看出他们笔下的蝉,分别寄寓了不同的情感,折射着作者不同的影子。虞世商很受唐太宗赏识,被称为"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因而他的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可以看作是借蝉居高声远表明自己声名远播不是因为别人(包括唐太宗)传扬,乃因为自己品格高洁,自负之情溢于言表。骆宾王39岁时因反对武则天而含屈入狱,自然愤愤不平,满腹委屈,因而他的《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是借秋蝉的困境写自己有冤难伸的艰难处境,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幽愤。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对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又为人清高,因而始终被排斥,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仅45岁就抑郁而终。他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之句,是借蝉在高树饮露难饱、叫也徒劳的特点,隐喻自己为人清高而致生活清贫,虽向有权势者陈情寻求帮助但也徒劳无功。可见,了解作者的身世直接关系到对其作品的正确解读。2、分析意象意境,探讨言志抒情。解说:审美中所说的"意象"一般指充满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物象,应包括诗歌(或文)中的人、景、物等,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元素;"意境"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和情调,是诗歌的生命。赏析诗歌,要看它描写了哪些意象,即写了什么人、什么景、什么物,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征,构成什么样的意境,从而进一步剖析或揣摩作者倍以抒发的怀抱("言志")和感情。还要探讨作者言志或抒情的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抒情等等。如2004年广东高考题考的是杜甫的《江汉》,其第一问要求根据"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第二问要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意象特点"云"是"片云"月是"孤月"结合杜甫当时漂泊流徙、客滞江汉、壮归无望的境遇,可以看出其意境凄凉而又孤独,从而表达出作者一片孤忠皎洁而知音难觅的苦闷。"落日"比喻"暮年"取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意"秋风"写江汉之景,结合"心犹壮"、"病欲苏"考虑,其意境应是开阔雄挥,表达作者虽已届暮年仍壮心不已、自强不息的旷达胸怀。又如我们在赏析明代于谦《石灰吟》时,无疑应抓住作者笔下的"石灰"这个经过"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而"粉身碎骨"却能"全不怕"、“若等闲”并保持"清白"的意象特征,结合作者作为廉洁正直的清宫和抗击昏君奸臣而被杀的身世来分析,可以看出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石灰这个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他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3、古迹古言古事,大多借古道今。解说:一般来说,以古迹为歌咏对象的怀古诗和诗歌中运用古言古事之类的典故,大多是为了借古道今。“道”有多种形式,或喻,或颂,或指他人,或指自己。鉴赏诗歌时,要能说出作者借什么“古”?抒什么情,才算切中肯焈。如教材所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比较全方位的体现了怀古作品"道今"的特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栅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几句,是借百战中开创基业的孙权和刘备的故事,讽喻时事,影射南宋统治者偷安江左,忍耻忘仇的怯懦无能。

  20

  词的下阙中又借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北伐惨败的典故针砭当前正当国的韩侂胄准备不足仓促出兵的轻率行为。词的末尾,作者又借"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之典来自比,表达自己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又如谭嗣同《狱中题壁》的开头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奥待杜根",就是借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对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对顽固势力的憎恨和蔑视,以及愿为变法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其中第一句用东汉末年因弹劝宦官侯览而被诬为结党营私但在逃亡途中受到人们冒险接纳的张俭之典,借指出奔逃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救护;第二句用东汉时曾因触怒邓太后而被装进口袋欲摔死而幸存忍死的杜根之典,表现了诗人自己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4、洞察诗眼细节,道出弦外之音。解说:诗眼"往往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洞察出诗眼和细节,就能一下子感觉到诗歌的虎虎生气,并进而揣摩出诗歌的丰富内涵言外之意。如杜牧《泊秦淮》诗是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晚肩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他们贪图享乐,不问国计民生的罪行。诗的后两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响后庭花”。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商女"但透过"后庭花"之典和诗眼"犹"字,就可以弹拨出诗的弦外之音了。"后庭花"用的是南朝荒淫误同的陈后主宠幸张丽华,唱着《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导致亡国之典,讽喻当今的达官责人仍在重蹈陈后主覆辙,不以国事为怀、寻欢作乐的现实,同时充满对悲剧重演的隐忧。一个"犹"字,本是个看似不起眼的副词,但在这里却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沟通起来,使人很自然地想到,作者字面上批评"商女"不过是一种曲笔,其潜台词应是抨击晚唐官僚贵族纵情声色的腐朽灵魂。赏析诗歌中的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如2004年全国卷E考的是张籍的《秋恩》并要求分析诗中所写的生活细节及其表达的情感。诗的后二句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叉开封。"其细节应是指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意犹未尽,故"又开封"。作者见秋风又起,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故打开信封补写。这个细节使我们感觉到,虽然寄家书的思想活动和补写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但一个作客他乡的人深切怀念家乡亲人之情却跃然纸上。5、抓住修辞会意,运用术语赏评。解说:鉴赏诗歌,一般从品味语言着手。对诗歌中的修辞于法的评析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再掌握一些表现诗歌艺术特点的术语并恰当运用,能使诗歌鉴赏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鉴赏的品位。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反复、反闷、顶真、对偶等。常用表现技巧的术语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景结情、对面落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小见大、乐景写哀、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等等。如2005年湖北高考题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汉元帝在濡桥送别王昭君出塞的一段曲词,要求考生简析曲中顶真、对仗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该曲顶真句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不思量"等,这种手法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己、相思不继、于结百转的愁绪;对仗句有革已添黄,兔草迎霜",“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变舆返咸阳”等,这种对仗句,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与意境美的完美结合。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题要求赏析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第二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燎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前三句叙事抒情,已将诗情推到相当的高度,这"边愁"怎么也听不尽。那么结句如何表现"不尽"呢?诗人巧妙运用"以景结情"的于法者开一笔高高秋月下长城。"这一句写得深情绵绵,意味无穷;长城是战争的产物,是边地的象征,寄寓着边愁之浓郁;撩乱边愁之乐从月亮东升于长城之七弹到西落于长城之下,足见边愁之多,弹之不尽;秋月下长城之时夜色深沉,恰似边愁之深。这种不尽之景使不尽之情得到升华的技巧,十分精妙。赏析时,如不能运用"以景结情"的术语是很难到位甚至不得要领的。再如2005年全国卷H考白居易《郎嘟冬至夜思家》。答题时,如能运用"对面落笔:(即诗人在深切怀念故乡或亲人时,往往运用想象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手法)的术语,来揭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意境,必然会一语道破。熟记并学会运用上述诗歌鉴赏口诀,结合题目的要求和限定,可望大大提高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质量。

  21

篇十一: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P>  碌雷州零雾市雹输学校【创新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四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训练新人教版

  1.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

  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填图]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判断正误](1)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尿素、O2、激素等。(×)(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4)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这与CO23-、PO34-等离子有关。(×)(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6)内环境是细胞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想一想]肾炎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全身水肿?提示:肾炎病人会出现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水分渗出增加,使组织液中水分增多,出现组织水肿。二、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1)稳态概

  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念理解②协调活动:各个器官、系统

  ③实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失衡: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①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原因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知识体系构建]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神经调节⑤体液调节⑥免疫调节

  内环境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2011·广东卷T24A改编)判断下图中组分关系的正误。

  ()(2)(2011·江苏卷T9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3)(2011·江苏卷T9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4)(2010·安徽卷T5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1.内环境各组分间的关系(1)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又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血浆中;(2)少部分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3)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可见,通过相互转化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2.内环境的成分(1)内环境的成分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的代谢产物如CO2、水、尿素等。(2)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胃、肠腔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①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②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等;③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于内环境中。

  (3)内环境各组分的成分并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

  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3.内环境的作用

  (1)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归纳: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绝大多数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

  [典例1]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有机酸蛋白质

  ②

  1425.02.51.5103.36.0

  16.0

  ①

  ③

  1474.01.251.0114.07.5

  1.0

  ④

  101402.510.35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选D由上表可推知,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的体

  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典例2](2012·大连双基测试)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

  疗效显著。下列对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表示正确的是()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A.①②③①

  B.②①③②

  C.③①②③

  D.②③①①

  [解析]选B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在随体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之

  前,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内环境稳态

  (1)(2012·海南卷T12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2)(2010·海南卷T10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3)(2008·全国卷ⅡT2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4)(2009·广东卷T19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5)(2012·江苏卷T3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

  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

  越多

  越大

  越高

  越少

  越小

  越低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

  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②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在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③血浆pH调节的过程:

推荐访问: 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之间的对照 对照 自来水 生物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