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政治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陈雷在第五届中瑞防洪减灾研讨会上主旨报告(精选文档)

时间:2023-10-02 18:18:01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期的中国水利改革发展(2012年4月12日)尊敬的瑞士联邦环境署副署长高滋先生、瑞士联邦能源署署长斯特恩曼先生、瑞士驻华公使莫雅林女士、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水与灾害工作组组长尾田荣章先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陈雷在第五届中瑞防洪减灾研讨会上主旨报告(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政治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陈雷在第五届中瑞防洪减灾研讨会上主旨报告(精选文档)


新时期的中国水利改革发展


2012412日)


尊敬的瑞士联邦环境署副署长高滋先生、瑞士联邦能源署署长斯特恩曼先生、瑞士驻华公使莫雅林女士、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水与灾害工作组组长尾田荣章先生,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莺飞草长的江南四月,在春意盎然的美丽杭州,我们高兴地迎来了第五届中瑞防洪减灾研讨会,就双方共同关心的水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首先,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防洪减灾事业的瑞士各有关方面及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特邀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新时期的中国水利发展与大家进行交流研讨。

一、中国水利概况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南北跨度大,地势西高东低,人口众多,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水情主要有六个特点:一是水资源相对短缺。中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平均每公顷耕地水资源量21600立方米左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60%-80%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集中在汛期,年际间丰枯变幅大,连续几个丰水年或连续几个枯水年的情况时常发生。北方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耕地占60%GDP4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三是河流水系复杂。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达5万多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700多条。河流上游地区河道较窄、比降大,冲刷严重;中下游地区河道较为平缓,一些河段淤积严重。四是暴雨洪水频发。大部分地区夏季湿热多雨,短历时、高强度的局地暴雨频繁发生,长历时、大范围的全流域降雨也时有发生,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台风灾害。五是干旱威胁严重。约有53%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区,北方地区十年九春旱,长江以南地区有的年份伏旱严重。2009年秋冬以来,云南省等西南地区连续3年遭遇干旱灾害。近年来,旱灾从传统的农业扩展到城市、工业、生态等领域,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六是水生态环境脆弱。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3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水土流失,中国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3.5%。森林覆盖率较低,自然湿地面积较少。草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容量普遍较低。

中国政府始终把兴修水利、防治水害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建成江河堤防近30万公里,水库8.78万座、总库容7162亿立方米,重点蓄滞洪区94处,全面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防洪能力显著提升;战胜了严重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成功化解汶川特大地震次生灾害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威胁,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置特大型堰塞湖的奇迹,开创了中国处置大方量水下堰塞体、疏通大规模泥石流淤堵河道的成功范例;兴建了大量蓄引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解决了3亿多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水与卫生千年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33万公顷,居世界首位,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粮食产量“八连增”;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全国用水效率效益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十一五”期间分别从304立方米、169立方米降到192立方米、108立方米(2005年不变价),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农业用水连续30多年保持零增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15亿吨以上,重点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的水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3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通过发展农村水电累计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水利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国水利还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局地突发强降雨、超强台风、区域性严重干旱以及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保障供水安全压力越来越大。三是人增地减水缺日益凸现,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还不稳固。四是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

二、新时期中国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水问题,2011年相继出台1号文件、召开最高规格水利工作会议,从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明确了今后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央名义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新时期中国治水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以水利的科学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把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优先领域,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首位,把维护人民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放在水利管理和改革突出位置,着力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一是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三是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四是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新时期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夯实农田水利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突出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二是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十二五”时期基本消除影响防洪安全的突出隐患。三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建设、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大力推进中水回用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城乡供水保证率和应对特大干旱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四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五是加大水生态与环境治理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全面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积极推进水生态修复,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维持良好水生态环境。

为确保水利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我们将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在水利投资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完善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政策,健全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今后10年水利投资总量达到或超过6360亿美元。在水利规划方面,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在水利改革方面,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管理模式;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健全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有利于节约用水的合理水价体系。在水利法制方面,进一步完善涉水法律法规,推进水利综合执法,打击各类水事违法活动,维护和谐有序的良好水事秩序。在水利科技方面,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加快水利科技实用成果的推广转化,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三、中国的防汛抗旱减灾工作

中国是洪涝干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中国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现多发重发态势,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凸显,一些地区连续受灾、重复受灾,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水旱灾害防治工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思路。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首位,既有效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在保证防洪安全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既确保居民饮水安全,又努力保障生产和生态用水。

二是坚持城乡统筹、流域协调,健全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统筹考虑流域与区域、东中西部、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行业等不同需求,正确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开发保护等各种关系,合理安排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等工程布局,最大程度发挥流域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的整体效用。

三是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强化预案预报预警建设。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雨情、水情、旱情监测站网以及水旱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指挥系统,编制了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洪水预报精度达到90%以上。县级以上政府构建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沿海地区配备了台风活动监视系统,全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中小水库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加快推进。

四是坚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科学调度水利水电工程。科学调度水库、湖泊、闸坝、河道和蓄滞洪区等骨干水利水电工程,强化水库群和梯级水库联合调度,综合采取河湖联调、湖库联调、库闸联调等手段,统筹安排“拦、分、蓄、滞、排”各项防洪措施,防洪与蓄水相结合,在承受适当风险的情况下对洪水进行科学调度和有效利用,促进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充分运用“蓄、引、提、调、节”各项抗旱手段,最大程度发挥水利工程综合调蓄作用,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减灾效益。

五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建立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立了中央、流域、省、市、县五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建了专群结合、军民联动的防汛抗旱抢险救灾队伍,形成了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防汛抗旱组织体系,为赢得历次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汛抢险和抗旱救灾中发挥了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

六是坚持规范有序、依法防控,强化防灾减灾法制管理。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以及防汛条例、抗旱条例、水文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建立防汛抗旱督察制度体系,防汛抗旱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依法动员社会力量、储备防汛抗旱抢险物资,统筹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防汛抗旱救灾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

依靠上述各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近年来,我们全面战胜了淮河、太湖、长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成功抗御了2009年北方冬麦区大范围干旱、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和2011年全国三次大范围严重干旱,有效应对了“莫拉克”等超强台风袭击,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女士们、先生们!

水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发展和各国人民福祉。中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艰巨的国家之一,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治水兴水依然任重道远。中国愿意与包括瑞士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应对挑战。瑞士在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拥有许多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水利部与瑞士联邦环境署有着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高层互访和技术交流密切,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今后,希望充分发挥双边合作机制作用,在已有合作基础上,继续开拓新的合作渠道,寻找新的合作机会,把中瑞水利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中瑞水利合作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祝愿瑞士和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各位嘉宾在华期间度过一段美好而愉快的时光!

推荐访问: 水利部 减灾 防洪 【政治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陈雷在第五届中瑞防洪减灾研讨会上主旨报告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