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时间:2024-01-10 08:38:01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优秀的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教案的宗旨就是为我们的上课服务,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优秀的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教案的宗旨就是为我们的上课服务,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 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非常喜欢上数学活动,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熟悉的是1-10及以上的数。而0是被我们所忽视的。随着幼儿对数字的认知维度的提升。我发现幼儿在对0的认识上有疑惑有问题有需求,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使幼儿能对0有最基本的认识,为将来更急一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实际意义,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0”的探究兴趣。

2、初步了解“0”在数字中的重要性,知道“0”和其它数字结合后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0”,理解“0”的实际意义。

活动难点:了解“0”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幼儿对数字“0”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9和0的数字卡片,图片实物(糖果、雪花片/水果积木)

2、纸、数字1、2、0、0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游戏: 小鱼游。(教师和幼边唱边做小鱼游的动作,师可以说3、5、6……游一起,然后3、5、6……个幼儿一起,最后所有小鱼都游走了,所有幼儿回到座位坐好。

2、出示数字0——9,回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数字朋友,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读一读。这些数字朋友想和我们做个小游戏呢。)

二、了解“0”。

1、感知“0”代表没有的意思。

(1)出示糖果图片(5颗)。看,这里有几颗糖果?请你从0——9的数字中选出一个数字表示糖果的数量。(个别幼儿选出数字卡片)(师收起糖果)现在盘子里还有几颗糖果?(幼儿回答)那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0)

(2)出示图片(雪花片8片和3个水果积木)。8要去找朋友了,它的朋友在哪里?(收起雪花片)现在还是8的朋友吗?那是数字几的朋友?(0)为什么要用0来表示?

小结:是啊,没有东西可以用“0”来表示。

2、生活中的“0”。

(1)我们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数字“0”?

(2)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温度计中“0”表示温度的度数,电话中“0”表示一个号码,车牌中“0”表示号码……)

小结:原来“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能表示其他一些意思,0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3、“0”和数字的结合。

(1)我们都知道在这些数字当中“0”是最小的,可有时候它却变得非常厉害,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有趣的0》

(2)为什么9个哥哥一会儿看不起小弟0,一会儿又喜欢0呢?

如果0在数字1的后面一站,结果会怎么样?如果0在数字1的前面,结果又会怎样?(演示)

小结:“0”表示没有,但它如果站在数字的后面或前面,就能使数字发生改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2~33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及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 情:

(1)同学们,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形状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牙膏盒、肥皂盒、牛奶盒、易拉罐、铅笔、乒乓球、魔方、笔筒、茶叶筒、弹球……)你们认识它们吗?(一一说出物体本来的名字)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边说教师边摆。

问:同学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可能会说:分成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正正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

(2)揭示概念:同学们说的非常对。

a: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长方体:它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像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长方体"。

b:直接出示形状是正方本的物体,它是正正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它们叫"正方体"

c:出示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它们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有平平的面。它们叫"圆柱"。

d:出示球状物体,它们是圆圆的。

活动1:

1.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2.摸--感知"长方体"。

(1)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和同学们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生1: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师:还有不同的感觉吗?

生2:有6个平平的面。

师:还的吗?

生3:相对的两个面一样。

师:谁能说一说长方体到底是什么样的?

生: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相对的两个面一样。

(3)感知"正方体"。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认识一下正方体,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

汇报:你觉的正方体摸一摸后,你对它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生1:正正方方。

生2:有六个面。

生3:每个面都一样。

(4)感知"圆柱"。

师:把圆柱找出来,摸一摸,你对它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生1: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生2:两头有平平的两个面,是贺的。

生3:站的很稳,躺着会滚。

(5)感知"球"。

师:拿出球来摸一摸,看一看,你对它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生1:圆圆的。

生2;无论怎么放都会滚。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教师提醒: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出示长方体)

师问:去掉长方体美丽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

(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图形,依次认识正方体、圆柱、球)

活动2

找相同: 教师拿出一个立体图形,学生找出和它一样形状的物体。

2、记忆想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相检查。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经过了一学期的小学生活,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课堂常规有所了解,他们的自制能力、自立能力、及自学能力在上学期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他们天真、好动,好奇、好问、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智力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本班多数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也有少数学生年龄偏小,理解力稍差,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所以,本学期,计划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让全班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共同进步。

3、学生家教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教学,多数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比较重视,能够协助老师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巩固知识。但也有不少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错误较多。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排目的: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10个单元,第一单元:下雨了——认识钟表;第二单元: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单元:牧童――认识图形;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第七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第九单元:我换牙了——统计;第十单元:儿童乐园——总复习,另外还包括两个智慧广场和两个实践活动——趣味拼摆、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3、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1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3)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中的进位加和退位减。(2)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三、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整合)

知识与技能: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记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5、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6、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7、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8、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9、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10、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11、让学生经历乘法产生、发展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以课堂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将新思路、新方法渗透到每节课中。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活动性。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景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引导他们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4、注意学习过程的构建性。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景,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

5、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我能行”的观念意识,配合学校的评价改革方案,科学合理地运用“我学会了吗?”“丰收园”等栏目,全面了解学生的小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五、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把生活与数学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中。

3、重视培养能力。学生获得知识是必要的,但培养能力更重要。就第二册数学教学来说,要着重培养学生100以内不进位加、不借位减的口算能力和100以内进位加、借位减的计算能力、能综合运用方向、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不要一刀切,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大发展。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认真学习教参,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

5、重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多带学生走出课堂去实践。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数学能力得到训练。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下雨了——认识钟表3课时第二单元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智慧广场1课时第三单元牧童——认识图形3课时

趣味拼摆1课时

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10课时左右

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5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15智慧广场1第七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6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4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尺子1第九单元我换牙了——统计2第十单元儿童乐园——总复习5

课时

课时左右课时

课时课时课时

课时课时左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6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的各种分拆,并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2、掷双色片,会统计和记录红蓝片的数目,且用红蓝竖杠“∣”表示。

3、能正确书写数字“8”和“9”。

能力目标

会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感受投掷结果的可能性(随机性)。

情感目标

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掷双色片,统计和记录红蓝片的数目,且用红蓝竖杠“∣”表示。

2、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

教学难点:

对随机结果的认识和有序地猜测。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

1、每小组5个一次性水杯,其中一个写上“5”,其余的写上“7”。

2、双色片(教具)(若没有,可用红、蓝磁性贴代替)。

3、每小组一张工作表。

学生方面

1、双色片10片。

2、红、蓝彩色铅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

复习

师:小朋友们,上个星期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1234567的分与合,几个与第几个的区别

师:几个表示了什么?第几个表示了什么?

生:几个表示了物体的数量;第几个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一、游戏引入

1、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我们的数学好帮手“双色片”一起学习。(板书:双色片)

2、猜猜教师手中双色片的个数。

师:在我的手中有一些双色片,不满10片,谁知道我的手中到底有几片双色片?

3、将手中的双色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学生数一数共有几片。(向猜对的小朋友表示祝贺。)

二、探究新知

1、10以内数的分拆

师:请小朋友数一数红的有几片?蓝的有几片?(在黑板上记录)

再随机扔掷双色片,依次请小朋友上台数一数并记录红蓝色个数,在黑板上做好板书记录。(哦,小朋友们,我们再来猜猜还有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呢)

师:小朋友们,我们看,我们掷8片双色片出现了几种情况?

生:9种

师:每一次掷双色片,我们是不是都很难猜到红的有几片,蓝的有几片?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很随机的,这就叫做随机性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9种情况,我们怎样来排列能更容易记住呢?

左边一列由小到大排列,右边一列有大到小排列(左边的树越来越大,右边的数越来越小)

或者左边一列由大到小排列,右边一列由小到大排列

小结

师:掷双色片时,可以用数字来记录红蓝双色片数目,投掷的结果有多种可能性。

练习

1. 书本p14 2. 练习册p10 (1)

计数

①在前面的双色片下面出示“”

问:这是什么意思?你看懂了吗?

②根据实际结果,与学生一起将数字填入空格。

③师:我们的小伙伴手中也有一些双色片,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记录他们手中的红、

蓝片各有几片吗?

出示书本第16页第1题,前两个小题集体讨论完成;中间两小题以同桌两人互讲悄悄话的形式完成;最后两小题独立完成,全班用拍手的次数来表示答案。

(2)操作(摆双色片)

师告诉学生要拿出的双色片的个数,由每位学生自己决定红、蓝片的个数。练习说话:我将()片双色片分拆成()片红色的和()片蓝色的。(此练习在教师示范后可请同桌两人合作进行。)

2、掷双色片(5片)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确定与记录红、蓝片个数的方法,下面我们来做个“掷双色片”的游戏。(板书:在“双色片”前添上“掷”)

(1)教师示范

①操作:拿出5片双色片,放入标有“5”的杯子里。摇动杯子后,倒扣在实物投影仪上(如:2 3 )。

②记录:出示“工作表”

根据掷得的结果先将圆片涂色,再用红、蓝“︱”表示。

(2)学生操作(小组合作)

①宣布合作要求:每组4人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掷双色片,一人负责根据结果涂色,一人负责用红、蓝“︱”表示,还有一人负责监督。大家轮流。

②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各组汇报操作结果,师板演结果。(若有个别结果在学生操作时没有出现,可请学生想象:再操作几次,还可能有什么结果,该怎样记录?)

(4)讨论;什么情况经常出现?什么情况很少出现?

(5)小结:掷5片双色片,会出现6种情况,1红

4蓝、4蓝1红、2红3蓝、3蓝2红这些情况经常出现,而5片全蓝或5片全红的情况就很少出现。有的小组掷了好多次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每一次掷出的结果都是不可预测的,这就叫“随机”。我们平时掷骰子,出现的数字也是随机的。

(6)讨论:这些结果如何排列更整齐,利于统计?

结论:可将一种颜色的双色片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而另一种颜色双色片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7)师按照学生讨论的结果重新展示工作表。

3、再掷双色片(7片)

(1)请学生猜测掷7片双色片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2)师用双色片或磁性贴展示学生猜测的情况(有规律地排列)(见练习册)。

(3)每个学生独立验证大家猜测的情况,并用“︱”记录在练习册表内相应的位置上(师可先示范)。

(4)小结:掷7片双色片会出现8中可能,而每一种可能都是随机的。7片全红或全蓝很少出现。

三、学写数字

师:刚才我们用双色片学到了不少的本领,下面我们还要来学写数字。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写哪两个数字?(8和9)

(1)学写数字“8”

①师先请学生数一数书本17页下面的那朵花共有几片花瓣?(8片)

师:8片花瓣我们就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②师示范写“8”,并讲述书写要点。

③学生书空描写。

④在“田”字格上学写。

(2)学写数字“9”

(方法同上)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双色片伴随我们一起学会了许多新本领,大家的表现都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的收获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来分享你的快乐。

推荐访问: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一年级 模板 数学教案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