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3年度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1-26 11:30:21  来源:网友投稿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  设计意图:  一次孩子在科学发现室里玩,我发现孩子们对小鸟的标本很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我设计了这个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对小鸟的探索,发展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动作的协调性和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范文推荐)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

  设计意图:

  一次孩子在科学发现室里玩,我发现孩子们对小鸟的标本很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我设计了这个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对小鸟的探索,发展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多种多样的鸟,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爱鸟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鸟的标本、图片、碟片、图书

  2.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环境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这几天,我们和小鸟交了朋友,老师和小朋友还收集了许多小鸟的图书、图片、标本、碟片,现在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讲一讲,你认识的小鸟叫什么?长得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2.请小朋友坐下来,把你看见的小鸟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3.谁来告诉大家,你看见的是什么鸟?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鸟的异同点

  1.小朋友认识的小鸟真多,这些小鸟长得都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我们再仔细去看看、找找,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提问:你发现小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2.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了小鸟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鸟在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相互交流后,再个别回答)

  (三)了解小鸟的本领

  1.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小鸟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小鸟真可爱。那么小鸟有些什么本领呢?请小朋友先想一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一起学学做做动作

  3.小鸟除了这些本领以外,还有很多的本领,现在就让小鸟表演给我们看(幼儿看碟片)

  (四)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鸟类

  小鸟有这么多的本领,那么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五)结束

  今天我们和很多的小鸟做了朋友,还有很多的小鸟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呢,等会儿我们再一起来看xx小朋友带来的碟片,看看还有哪些我们不认识的小鸟。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2

  活动目标:

  1、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饲养蜗牛,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3、养成善于观察小动物的习惯。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玻璃板、木板、木棍、放大镜。

  2、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

  3、蜗牛、螃蟹、乌龟。

  活动过程:

  1、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观察蜗牛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认识蜗牛的触角、头、壳和腹足,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看看有何反应。

  (4)将蜗牛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让幼儿观察会留下什么。

  (5)让幼儿从玻璃般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6)让蜗牛在树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地调转木棍的方向,看蜗牛会怎样?为什么掉不下来?

  (7)让幼儿自由的观察,引导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观察方法。

  3、游戏《赛跑比赛》

  将小蜗牛、小乌龟、小螃蟹放到木板上,观察他们的爬行速度及身后是否有爬行的痕迹,让幼儿知道蜗牛在他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白色的痕迹,那是为了前进时减少摩擦而分泌的黏液。

  4、喂蜗牛鼓励幼儿用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等喂蜗牛观察一下他们爱吃什么?

  5、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看视频,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图片小兔、兔妈妈。

  2.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情境表演,提出问题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看PPT(看蒸发现象视频)

  1.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进行实验”)

  1.请你摸一下,镜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镜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大火炉,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延伸活动( 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和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4

  教学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 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 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5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观察中,了解纸有吸水的特点,感知不同质地的纸张吸水性不同。

  2、教幼儿初步学会做观察记录

  3、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纸折睡莲若干、碟机、碟片、盆7个;

  2、报纸、腊光纸、彩纸、牛皮纸、白板纸各若干;

  3、记录卡幼儿人手一分、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探索纸的吸水性。

  1、幼儿将各种质地的纸放入水中观察,了解纸的吸水特点。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纸能吸水。

  二、看“睡莲”碟片,引起幼儿兴趣。

  1、今天老师带了一段很美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

  2、提问:“刚才,碟片里有什么?”

  三、初步实验,进一步了解纸有吸水性。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朵睡莲,看看它是什么做的?

  2、把它拿起来放在桌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3、想一想,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有什么变化?

  4、试一试吧!

  5、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它在桌上不开,放在水里会开?

  6、幼儿讨论,教师小结,纸能吸水。

  四、分组实验,了解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1、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卡片上的纸有什么不同?

  2、大家听口令,同时将不同水联放入水中,看看有何现象?

  3、提问:看到了什么?它们是同时开放的吗?为什么有的先开,有的后开?(幼儿讨论后回答)

  4、小结:这五种纸厚薄不同,软硬不同,光滑度不同,因此它们吸水的"快慢速度也不同。

  五、学做记录。

  1、再次实验,把结果记在心里,再写到卡片上。

  2、验证结果。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进一步感知统计。

  4、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

  活动准备

  1、湿沙、干沙若干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可提沙的工具。(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

  3、统计表4张。(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索提沙的方法。

  :老师发现一个玩沙的新方法,不用手端杯子,只用一根树枝,就能把沙提起来。

  1.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老师加以。

  二、幼儿尝试用多种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统计。

  :请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提沙?

  1.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为什么细小的工具不能提沙?怎样让细小的工具也把沙提起来?

  三、延伸:探索怎样提干沙。

  :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沙,你们来试一试,能不能将这杯沙也提起来。

  1.幼儿尝试提干沙。

  2.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7

  活动目标:

  1、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饲养蜗牛,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3、养成善于观察小动物的习惯。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玻璃板、木板、木棍、放大镜。

  2、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

  3、蜗牛、螃蟹、乌龟。

  活动过程:

  1、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观察蜗牛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认识蜗牛的触角、头、壳和腹足,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看看有何反应。

  (4)将蜗牛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让幼儿观察会留下什么。

  (5)让幼儿从玻璃般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6)让蜗牛在树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地调转木棍的方向,看蜗牛会怎样?为什么掉不下来?

  (7)让幼儿自由的观察,引导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观察方法。

  3、游戏《赛跑比赛》

  将小蜗牛、小乌龟、小螃蟹放到木板上,观察他们的爬行速度及身后是否有爬行的痕迹,让幼儿知道蜗牛在他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白色的痕迹,那是为了前进时减少摩擦而分泌的黏液。

  4、喂蜗牛鼓励幼儿用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等喂蜗牛观察一下他们爱吃什么?

  5、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准备

  1.充气皮球一只、瘪皮球一只、气球、塑料袋若干。

  2.玻璃杯、蜡烛、透明塑料杯、粉笔头、吸管。

  3.装有水的玻璃盆、充气玩具。

  活动过程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与没有气的皮球,请幼儿观察,引起幼儿的兴趣。

  问:是什么让皮球鼓起来的?(让幼儿大胆猜测)并为瘪皮球充气。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空气,寻找空气,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1)气球放气,让幼儿观察,看一看,能看到空气吗?

  (2)让幼儿用鼻子闻一闻,能闻见空气吗?

  (3)让幼儿用手抓一抓,能抓住空气吗?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分组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内及走廊各处找空气。

  (2)分组实验:用吸管往杯子里吹气;在水中捏充气玩具;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往透明塑料杯中扔粉笔头;摇晃装有水的塑料瓶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轮胎、游泳圈、热气球等)

  4.简单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空气是宝贵的,树立环保意识。

  (1)请幼儿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感受片刻。

  (2)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空气。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9

  活动目标

  1、能够让幼儿描述勺子照出不同的相貌,感知反射现象。

  2、尝试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幼儿自己的实验结果。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创作力及耐心。

  难点:引导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不锈钢的勺子(有新有旧、大小、形状差异,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用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勺子的特殊用法

  勺子除了能帮助我们吃饭,还有什么本领呢?

  二、游戏:照镜子

  教师问幼儿在自己的勺子上面什么地方看到自己?把你的发现画下来。

  三、游戏:小小摄影师

  1、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勺子“摄影”。

  2、请幼儿说说在勺子里的哈哈镜里看见了什么?它跟原来的物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摄”的同种物体,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4、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勺子大小。

  教学反思

  1、中班的生活很快又过去了,在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同水*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幼儿在老师的悉心教养下,良好的情感、态度正逐渐养成,能力、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积极与幼儿多做户外活动,多给幼儿机会与空间的发展,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教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加强观察与指导,多积极多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并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习出发,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大家合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高了老师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老师的参与意识。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这次活动中,不单是老师和幼儿互动,对幼儿的生活习惯、活动常规还需培养。根据自己本班幼儿的情况,对幼儿在在日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改掉以前只注重结果的作法。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我们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围绕了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在探索、发现的环境中,我们通过谈话与交流,使我们的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得到开展。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多为幼儿考虑更多些活动的环节,让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让幼儿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自己发现的乐趣。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杯子为什么有的重有的轻”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轻与重的现象,并对轻与重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天*是最原始的计重秤,是一种测量物体重量的装置,一般构造为一根直柱上支著一根横杆,而杆的两端则各悬挂著一个小盘。当进行测量重量时,其中一边的小盘放置被测量的物品,另一边则放置若干数量的砝码,使两端呈*衡状态,届时只要计算砝码的重量,便可得知该物品的重量。

  【材料来源分析】

  1.天*:利用天*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不同重量。

  2.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运用这四种物体来进行比较重量。

  3.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积木若干:了解天*砝码的作用,理解*衡的概念。

  所设计的《天*秤》科学探究活动,共设计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策略运用如下:

  第一环节:运用工具支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主题。

  第二环节:运用问题支架,引导幼儿猜想,进行思考。

  第三环节:运用范例支架和建议支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实验。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对天*进行感性的认识,了解天*砝码的作用,理解*衡的概念。

  2.体验天*的趣味性,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一定的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对多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小型玩具天*;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积木若干;幼儿记录纸两张(空白但有折痕),记录笔。

  3.场地规划:小组形式

  活动过程:

  一、认识衣架天*,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引导幼儿学习记录。

  1.认识天*:

  教师出示天*,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运用工具支架,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用天*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

  老师取出一个杯子和一个万花筒,请幼儿猜测,谁轻谁重?引导幼儿放入天*上验证。

  运用问题支架,让幼儿尝试思考猜想

  3.引导幼儿做记录,要求用简单、快速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示范把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记录在第一格。

  4.幼儿操作并记录。

  5.幼儿看着记录纸简单讲讲操作了几次。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二、以积木为砝码,探索一样水果等值于几块积木。

  1.出示积木,每一种天*都有砝码,我们今天就用积木做砝码,我想知道一个铁碗和几块积木砝码一样重,怎么做?

  运用问题支架,让幼儿尝试思考猜想,

  一个杯子和几块积木砝码一样重?

  2.请幼儿来探索,老师引导幼儿放砝码时放一个数一个。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并做好记录。

  3.与幼儿探讨记录的方法并示范做记录。

  4.幼儿操作并记录。

  5.组织幼儿交流,根据记录推测那种水果最重、最轻?

  三、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兴趣:积木为添加码,使两边的水果能*衡。

  1.老师出示第一次的记录,这两样物品有轻重,你能用砝码作为添加使之*衡吗?请一位幼儿来探索。

  2.下次我们再来玩这个游戏。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教学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天*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小朋友分享。同时,在活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材料的多样性,和工具的便捷性,在今后的活动将多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尽量做到完美!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扩展阅读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扩展1)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

  有趣的喷泉

  教学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 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 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2

  活动目标

  1、喜欢小动物,乐意探究动物的鼻子。

  2、认识动物的鼻子,了解其形状特征。

  3、能通过鼻子的不同来辨认动物。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鼻子及动物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鼻子,而且人的鼻子还分不同的种类,小朋友们还记得有哪些吗?(引导幼儿说一说鼻子的种类)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小动物的鼻子?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动物的鼻子。

  二、开拓视野。

  1、利用课件,观察动物的鼻子。

  教师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大象鼻子的特点,说说大象鼻子的作用。

  出示小猪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猪的鼻子,相比大象而言,小猪的鼻子有什么特点?(猪鼻子短)

  出示牛和马的图片,请幼儿观察牛马的鼻子,说说它们的特点。(扁、*、大)

  出示小熊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熊的鼻子,说说其特点。(小熊的鼻子圆圆的)

  出示小狗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狗的鼻子,说说其特点。

  3、快乐游戏。

  教师把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用白色的纸蒙住,只露出鼻子,请幼儿根据鼻子来判断这是什么动物。

  三、学习儿歌《不一样的鼻子》。

  教师有感情地念一遍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念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活动应变

  在介绍动物的鼻子外形特点时,也可以顺便介绍动物鼻子的作用。例如,大象的鼻子可以卷东西放进嘴里等。

  活动延伸

  让幼儿继续探索动物的奥秘,例如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鼻子?鼻子都是用来呼吸的吗?

  区角活动

  益智区:

  1、将动物图片和鼻子图片放在区域内,让幼儿将鼻子和动物逐一配对。

  2、“给动物贴鼻子”游戏:将动物图片上的鼻子剪下来,请幼儿将它们贴回去。(剪下的鼻子部分形状要一样)

  环境创设

  主题墙展示区:贴上动物鼻子及动物的图片。

  家园同步

  请家长给幼儿搜集一些动物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它们的鼻子,并说一说其作用和特点。

  随机教育

  在日常观察小动物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小动物的鼻子的形状和作用。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3

  活动目标

  1、喜欢小动物,乐意探究动物的鼻子。

  2、认识动物的鼻子,了解其形状特征。

  3、能通过鼻子的不同来辨认动物。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鼻子及动物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鼻子,而且人的鼻子还分不同的种类,小朋友们还记得有哪些吗?(引导幼儿说一说鼻子的种类)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小动物的鼻子?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动物的鼻子。

  二、开拓视野。

  1、利用课件,观察动物的鼻子。

  教师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大象鼻子的特点,说说大象鼻子的作用。

  出示小猪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猪的鼻子,相比大象而言,小猪的鼻子有什么特点?(猪鼻子短)

  出示牛和马的图片,请幼儿观察牛马的鼻子,说说它们的特点。(扁、*、大)

  出示小熊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熊的鼻子,说说其特点。(小熊的鼻子圆圆的)

  出示小狗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狗的鼻子,说说其特点。

  3、快乐游戏。

  教师把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用白色的纸蒙住,只露出鼻子,请幼儿根据鼻子来判断这是什么动物。

  三、学习儿歌《不一样的鼻子》。

  教师有感情地念一遍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念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活动应变

  在介绍动物的鼻子外形特点时,也可以顺便介绍动物鼻子的作用。例如,大象的鼻子可以卷东西放进嘴里等。

  活动延伸

  让幼儿继续探索动物的奥秘,例如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鼻子?鼻子都是用来呼吸的吗?

  区角活动

  益智区:

  1、将动物图片和鼻子图片放在区域内,让幼儿将鼻子和动物逐一配对。

  2、“给动物贴鼻子”游戏:将动物图片上的鼻子剪下来,请幼儿将它们贴回去。(剪下的鼻子部分形状要一样)

  环境创设

  主题墙展示区:贴上动物鼻子及动物的图片。

  家园同步

  请家长给幼儿搜集一些动物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它们的鼻子,并说一说其作用和特点。

  随机教育

  在日常观察小动物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小动物的鼻子的形状和作用。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4

  设计意图:

  一次孩子在科学发现室里玩,我发现孩子们对小鸟的标本很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我设计了这个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对小鸟的探索,发展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多种多样的鸟,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爱鸟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鸟的标本、图片、碟片、图书

  2.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环境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这几天,我们和小鸟交了朋友,老师和小朋友还收集了许多小鸟的图书、图片、标本、碟片,现在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讲一讲,你认识的小鸟叫什么?长得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2.请小朋友坐下来,把你看见的小鸟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3.谁来告诉大家,你看见的是什么鸟?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鸟的异同点

  1.小朋友认识的小鸟真多,这些小鸟长得都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我们再仔细去看看、找找,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提问:你发现小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2.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了小鸟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鸟在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相互交流后,再个别回答)

  (三)了解小鸟的本领

  1.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小鸟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小鸟真可爱。那么小鸟有些什么本领呢?请小朋友先想一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一起学学做做动作

  3.小鸟除了这些本领以外,还有很多的本领,现在就让小鸟表演给我们看(幼儿看碟片)

  (四)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鸟类

  小鸟有这么多的本领,那么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五)结束

  今天我们和很多的小鸟做了朋友,还有很多的小鸟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呢,等会儿我们再一起来看xx小朋友带来的碟片,看看还有哪些我们不认识的小鸟。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5

  教学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 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 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6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观察中,了解纸有吸水的特点,感知不同质地的纸张吸水性不同。

  2、教幼儿初步学会做观察记录

  3、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纸折睡莲若干、碟机、碟片、盆7个;

  2、报纸、腊光纸、彩纸、牛皮纸、白板纸各若干;

  3、记录卡幼儿人手一分、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探索纸的吸水性。

  1、幼儿将各种质地的纸放入水中观察,了解纸的吸水特点。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纸能吸水。

  二、看“睡莲”碟片,引起幼儿兴趣。

  1、今天老师带了一段很美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

  2、提问:“刚才,碟片里有什么?”

  三、初步实验,进一步了解纸有吸水性。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朵睡莲,看看它是什么做的?

  2、把它拿起来放在桌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3、想一想,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有什么变化?

  4、试一试吧!

  5、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它在桌上不开,放在水里会开?

  6、幼儿讨论,教师小结,纸能吸水。

  四、分组实验,了解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1、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卡片上的纸有什么不同?

  2、大家听口令,同时将不同水联放入水中,看看有何现象?

  3、提问:看到了什么?它们是同时开放的吗?为什么有的先开,有的后开?(幼儿讨论后回答)

  4、小结:这五种纸厚薄不同,软硬不同,光滑度不同,因此它们吸水的"快慢速度也不同。

  五、学做记录。

  1、再次实验,把结果记在心里,再写到卡片上。

  2、验证结果。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进一步感知统计。

  4、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

  活动准备

  1、湿沙、干沙若干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可提沙的工具。(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

  3、统计表4张。(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索提沙的方法。

  :老师发现一个玩沙的新方法,不用手端杯子,只用一根树枝,就能把沙提起来。

  1.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老师加以。

  二、幼儿尝试用多种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统计。

  :请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提沙?

  1.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为什么细小的工具不能提沙?怎样让细小的工具也把沙提起来?

  三、延伸:探索怎样提干沙。

  :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沙,你们来试一试,能不能将这杯沙也提起来。

  1.幼儿尝试提干沙。

  2.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8

  活动目标:

  1、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饲养蜗牛,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3、养成善于观察小动物的习惯。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玻璃板、木板、木棍、放大镜。

  2、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

  3、蜗牛、螃蟹、乌龟。

  活动过程:

  1、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观察蜗牛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认识蜗牛的触角、头、壳和腹足,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看看有何反应。

  (4)将蜗牛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让幼儿观察会留下什么。

  (5)让幼儿从玻璃般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6)让蜗牛在树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地调转木棍的方向,看蜗牛会怎样?为什么掉不下来?

  (7)让幼儿自由的观察,引导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观察方法。

  3、游戏《赛跑比赛》

  将小蜗牛、小乌龟、小螃蟹放到木板上,观察他们的爬行速度及身后是否有爬行的痕迹,让幼儿知道蜗牛在他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白色的痕迹,那是为了前进时减少摩擦而分泌的黏液。

  4、喂蜗牛鼓励幼儿用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等喂蜗牛观察一下他们爱吃什么?

  5、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9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鹌鹑蛋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2、学习用猜测、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感知鹌鹑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看见的东西。

  活动准备:

  透明塑料杯如干个蓝色、红色瓶子(鹌鹑蛋、水、盐、记录表)搅棒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个蛋宝宝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这个蛋宝宝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出示实验的材料,直接揭示课题并质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出示表格并介绍"请你们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再把动手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小手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把整个记录表格先完整地讲解了,然后再指导幼儿先猜想了记录,再进行实验记录,这样效果就比较好,幼儿基本上都掌握了这样的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记录四、简单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猜想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五、引出新的实验课题

  1、"刚才小朋友将蛋宝宝放在蓝色的清水瓶子里,发现蛋宝宝是沉在水底的,现在再给你们一个红色的瓶子,还有一小杯盐,怎样让红色瓶子里的水变成盐水呢?"(这里没有直接出示盐水,而让幼儿自己来制作盐水,给幼儿一个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并且可以观察到盐溶解的过程。)

  2、幼儿操作,将清水变成盐水。

  3、"如果把蛋宝宝放在盐水里,蛋宝宝会怎样?请你们先猜一猜,还是将你们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旁边的红色瓶子里,再去做实验,然后把结果记录在小手旁边的红色瓶子里。"

  六、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在上一次的记录中,还是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差错,在第二次的记录中,幼儿全部都记录正确了。)

  七、总结,活动延伸

  1、"刚才,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蛋宝宝放在清水和盐水里有什么不一样?"(将幼儿所做的两种实验结果展示出来,进行总结,让幼儿在视觉上再次用语言来表述,加深概念,也为下一步进行经验的迁移作铺垫。)2、出示两瓶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猜猜看哪瓶是盐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里让幼儿充分想象,可以说出不同种区分的方法,可能幼儿对这方面经验不多,基本上幼儿没能说出多种方法来,不过有了上一个环节的铺垫幼儿还是说出了用蛋宝宝放在两杯水中以沉浮来分辨清水和盐水,我觉得幼儿能想到用这个方法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这个经验。)3、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放在清水里沉下去,放在盐水里却会浮起来?请你们回家后试一试,再把你发现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

  有趣的喷泉

  教学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 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 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扩展2)

——中班科学水教案10篇

中班科学水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幼儿互相谦让、有秩序进行操作的习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轻柔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

  1、师讲故事:嗨!我是糖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嗨!我是勺子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小朋友们,你们想听我们的故事吗?

  师: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宝宝要藏了,糖宝宝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

  2、教师出示糖和纯净水。小朋友们猜一猜糖宝宝跳进水中,勺子宝宝能找到吗?

  3、师把幼儿猜想的结果表示出来: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我们可不能凭想哟,必须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糖去了哪里?)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中的结果。

  1、教师:你们想是吗?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后,请幼儿自由地去进行水的溶解实验。

  步骤:

  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吗?

  三、搅:用勺子搅一搅

  四、再看:看糖还在吗?

  要求:

  (1)、慢慢地做实验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细的看一看

  (4)、说一说你的发现

  3、幼儿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4、师问:还看得见糖吗?糖哪儿去了?

  5、师*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三、总结实验结果。

  1、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师解释"溶解"。问: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什么味道了?

  3、幼儿亲自尝一尝。师:糖真甜,能不能多吃?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1、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幼儿随着音乐大胆地将饮料双手送到老师们的手中,并告诉老师们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做的,培养幼儿大胆地与人交往及表达的能力。

  4、请孩子们在品尝自己的实验成果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中班科学水教案2

  设计思路:

  一天,我带孩子们到郊外游玩,忽然有个刚拉完小便的孩子大声叫道:“老师,好奇怪,我拉的小便没有了!”小便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很快大家发现小便被泥土吸掉了。为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活动。

  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准备:

  1.水盆、干毛巾、水杯(能两头打开,两头的杯盖上分别做上红、绿记号,如右图)、舀水瓶、记录板、水桶。

  2.棉花、布、鹅卵石、玻璃弹珠、泡沫块、塑料花片、餐巾纸、赤豆。

  过程:

  一、产生兴趣

  师:老师这儿有个空杯子,现在我舀满满的一瓶水倒人杯中。如果我让杯子倒过来,瓶中的水会回来吗?

  幼:水一定会流回来,因为水本来就是流来流去的。

  幼:你的杯子有点奇怪,我觉得水不会流回来。

  (教师演示,孩子看到水流下来很兴奋,他们鼓起掌来。)

  师:现在找打开绿色杯盖,把一块干毛巾全部塞进杯中,盖上绿色盖子。如果我从杯子的另一头再倒一瓶水进去,水还会像原来一样回来吗?

  幼:会的,和刚才一样会回来。

  幼:毛巾把杯子堵住厂,水倒不进去,肯定会回来的。

  幼:我说得不会,水会到毛巾里去的。

  师:请把你的预测汇录来。(幼儿分别在记录本上记录自己的预测,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记录过程。)

  师:我们已经开始学习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谁来介绍—下自己是怎么记录的?

  幼:我用“x”表示水不会流下来。

  幼:我画—个跑步的孩子表示水会流出来。

  幼:我画太阳表示水会流下来。

  二、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水会回来吗?我在每张桌上放了水盆,里面有杯子、舀水瓶、干毛巾。这个杯子一头红,一头绿,两头都可以打开,等一会儿你把毛巾塞进绿的一头,旋紧盖子,用小瓶子从桶里舀满满的一瓶水往红的一头慢慢倒人。现在,请你们准备好记录板自己做实验。(幼儿进行试验,教师提醒完成实验的孩子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幼儿大叫:“老师,真奇怪!我明明倒进去一瓶水,怎么现在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有幼儿皱着眉自言自语:“水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怎么回事?”)

  三、探讨实验结果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实验结果?你是如何记录的?

  幼:原来我认为水不会流下来,就用“x”表示,现在水真的没流下来,我就再打上了个“√”。

  幼:原来我以为水会流下来,就用太阳表示,后来试了一下,发现水没有流下来,我就用月亮来表示了。

  师:咦?水没有回到杯子里,水到哪里去了?

  幼:水到毛巾里去了。

  师: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吗?我们打开杯子看看!(所有幼儿都打开杯子,发现了秘密,有的幼儿甚至通过拧毛巾力口以验证。看到毛巾里拧出水来,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相信了!)

  师:现在的毛巾跟原来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毛巾比原来重了。

  幼:可以挤出水来。

  幼:颜色变深了。

  幼:倒进去的水都被毛巾吸掉了。

  师:原来水是会*毛巾吸掉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毛巾容易吸水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容易吸水(幼儿说出了太阳、拖把、餐巾纸、布、海绵、风、树枝、泡沫块、棉花……教师把它们一一记录在纸上。)

  师:你们说的那些东西到底会不会吸水呢?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如餐巾纸、布等,有些东西老师没有准备,你们可以用其他东西来替代或回家再试。

  四、幼儿再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实验结果。

  幼:我发现棉花是吸水的。

  幼:我装了一杯石头,结果水又流下来了,石头不会吸水。

  幼:我做了两个实验,发现海绵容易吸水,泡沫块不吸水。

  在交流过程中,有一幼儿提出:我在杯子里装了许多布,倒进去一瓶水,发现布很容易吸水。后来我又加了半瓶水,结果能倒出一点水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教师也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塞满的餐巾纸能吸掉一瓶水,如果是一张餐巾纸呢?

  六、一起收拾实验室。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较准确地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只特殊的杯子直观地引出了课题。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自己能理解的符号进行实验记录,并给予积极的关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同伴的记录方式。事实上,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向同伴学习。接着,教师在关于“水到哪里去了?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的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幼儿再次关注杯子中的毛巾,,通过比较湿毛巾与于毛巾的不同,幼儿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获得了相关的感性经验。

中班科学水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水,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材料准备:

  饮料瓶若干(靠近其底部的壁上用锥子钻2~5个大小一样的小孔,小孔间距约为0.5厘米);吸管;用蜡涂染过的硬卡纸片若干;大小一样的玻璃板若干(玻璃板周围用胶布贴好);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镜子(不要太小);迷迷转若干(把乒乓球剪成月牙形);每组盛水脸盆一个;筐子;抹布等。

  活动内容与方法:

  游戏一:调皮的小水滴每个幼儿从筐子中取一个干燥的玻璃板和一张涂过蜡的卡片,用吸管吸水,向干燥的玻璃板上滴,看玻璃板上的水滴是什么样子的。(水滴是"散开"的。)再向用蜡涂过的纸片上滴,看水滴是什么样子的,和玻璃板上的水滴一样吗?(不一样,玻璃板上的水滴是"散开"的,纸片上的水滴是圆圆的,像小豆子一样。)

  游戏二:不容易分开的玻璃板给每个幼儿提供两面大小一样的干燥的玻璃板,让他们把玻璃板叠放一起,试着分开一下,然后再在水中将它们叠合在一起,拿出来之后再试着掰一掰,看两块玻璃是否容易分开。(湿了之后的两块玻璃板比干燥的两块玻璃板要难分一些)

  游戏三:会"握手"的水向饮料瓶内注满水,会发现水从饮料瓶壁上的几个小孔射出,形成几条水流。让幼儿在几条水流的"根部"轻轻一捏,看有何现象发生。(几条水流合在了一起)再用手在水流"根部"轻轻一划,又有何现象发生。(几条水流又分开了)。

  游戏四:旋转的"迷迷转"给每位幼儿提供一面镜子和几个"迷迷转",让幼儿把"迷迷转"放在干燥的镜面上,当镜面稍稍一倾斜,"迷迷转"会怎样?(会从镜面上滑下来)如果在镜子上滴上水,再像刚才那样玩, "迷迷转"会怎样?("迷迷转" 像穿上了滑冰鞋,旋转的很快很好看)。

  结合4月22日地球日,教育幼儿要树立的节约用水意识。

  注意事项:

  本活动属感知类活动,不属于理解活动。对于活动中发生的现象不强求幼儿理解其中的道理,只要感知到即可,也可试着让幼儿说说为什么。

中班科学水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知水没有特定形状的特性。

  2、观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个标准排序。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

  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材料准备:

  水、各种透明容器,幼儿各自带一个透明容器。

  【活动重点】

  在实验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动难点】

  激发幼儿利用感官发现水的别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玩水的经验。

  1、介绍自己玩水的生活经验。

  2、说说你觉得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玩水。

  1、将水倒入各种形状容器中,说说水的的形状。

  2、讨论:为什么水的形状会改变?;它到底是什么形状?

  3、再现试验证实“水没有形状”。

  4、幼儿自己操作实验,运用自己带的容器装水互相观察水的形状。

  小结:水是没有形状的,当容器变化了,水的形状也就变化了。

  三、帮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个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2、老师实验?同种大小容器?不同种容器装水。

  小结:原来比较多少时,要将水装入同种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没有形状外,它还有什么特点?

  小结:水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水教案5

  目标:

  1、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喜欢探索沉与浮的秘密,体验实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1、器具准备:水桶若干,一次性杯子每人一个,小盘子、毛巾、黑板

  2、食物准备:清水、熟鸡蛋每人一个、糖、盐、味精若干、勺子

  3、课件准备:《死海不死》

  4、经验准备:幼儿收集各种物品,并实验在水中的沉浮

  一、分享:"沉与浮

  师:前阶段我们去找了找物体的沉与浮,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发现,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

  幼儿经验分享:各种物体的沉与浮进行介绍,并帮助将物体按沉与浮大致分类。

  小结:物体在水中会产生浮力,浮力越大,东西可以浮在水面上,比如木头、塑料等;浮力越小,物体就会沉下去,比如铁质材料,磁铁、回型针,小铁圈等。

  二、实验:鸡蛋浮起来

  (一)观察沉与浮

  1、鸡蛋在清水中的沉浮

  师:我也带来了一样东西,看看它在清水里会怎么样吧!

  (教师将鸡蛋放入清水中)

  提问:鸡蛋放在清水中怎么样?结果:鸡蛋沉了下去。

  2、变魔术:"鸡蛋浮起来"我今天还带来了一个魔术,看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份水(盐水)

  ,这是什么?放入熟鸡蛋,结果怎么样?鸡蛋浮起来了。

  重点提问:猜猜为什么鸡蛋会浮起来呢?(幼儿进行猜测)

  过度语:其实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奇的东西,猜猜它会是什么?

  (如果幼儿答不出,教师则出示盐、味精、糖)我加的神奇的东西是这三种调味料里的一种,你们想不想去试一试,变个小魔术,让鸡蛋浮起来呢?

  (二)实践沉与浮

  教师引导幼儿阅读

  PPT中的实验要求

  要求:

  1)在一次性杯子中加入半杯清水

  2)将鸡蛋放入水中

  3)在杯子中加入一种调味料(适量)

  4)用吸管进行搅拌,观察结果

  1、幼儿按要求进行第一次实验幼儿边介绍,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统计结果,并交流实验结果

  重点提问: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如果幼儿操作实验都不成功,则由教师示范加入各种材料继续实验)

  2、幼儿第二次实验

  幼儿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提问:为什么盐水可以让鸡蛋浮起来?

  小结: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浮力越大就可以使鸡蛋浮起来。

  (如果幼儿还是说不出,则直接出现死海的秘密视频)

  三、死海的秘密

  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在盐水里会怎么样呢?

  幼儿观看课件,了解死海能使物体漂浮的成因。

  小结:生活中充满着科学的秘密,只要你认真去观察和发现,也能发现有许多有趣的秘密。

中班科学水教案6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性。

  2、知道珍惜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一盆水、沙漏、拧紧盖子的空瓶子、吸管、扎有小孔的小提桶、海绵。

  活动过程一、引发兴趣、发现问题1、游戏:水站搬家,引发幼儿玩水的兴趣。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水搬到另一个桶里?

  二、猜想、探索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

  三、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四、通过操作、进行验证1、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

  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

  2、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

  3、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

  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活动延伸水对我们有那些用处?

  教学反思:

  水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人每天都需要用水,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每次让孩子们去入厕,我总能发现她们没有拧紧水龙头,为了让孩子了解水的重要性,能够节约用水,所以我选择《好玩的水》来开展这次活动。以下是我通过这次活动的几点反思: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我制定三点:

  1、在游戏中感知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及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所看到的现象。

  3、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在活动中这三点目标基本达到,感觉还是比较好。

  其次在活动准备上,我准备了装水大脸盆1个,一次性塑料餐具若干、杯子若干,各种小石子、小玩具。这些玩具都是来自孩子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幼儿很感兴趣。但事先本人只准备一个大脸盆,担心多个看不过来,可只有一个大盆,全班幼儿太拥挤了,场面有点混乱,有的小朋友只顾自己看,所以这点没有考虑好。

  最后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几点优缺点: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了解到,低幼的孩子大部分都喜欢玩水,对水特别感兴趣。让幼儿在玩中学,幼儿兴趣很高。

  2、我在让孩子自由玩水探索的时候,有水洒在地上,而我没有急于干涉,只是在观察,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这样才能使幼儿自主探索动性时欲得到满足。

  3、在引导孩子感知水的流动性时,我把一个杯子里的水向空杯子里倒,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孩子们都能很快的说出水是动的,他们不会说水是流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是不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在以后多注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科学水教案7

  活动目标:

  1、学习净化水的方法:过滤和用明矾净化,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活动,促使幼儿建立初步的环抱意识,懂得要保护水源。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自制实验瓶、漏斗,棉花、布、纸若干,明矾少许,记录卡人手一份,污水一大瓶。

  知识准备:

  课前带幼儿参观运河,感受污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参观运河的过程,说说运河的水是怎样的?你想怎样帮助运河?

  2、出示污水,模仿“污水弟弟”的语调,请幼儿来帮忙,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请幼儿说说该怎样使污水变得干净。

  3、教给幼儿过滤的方法。出示棉花、纸、布等材料,请幼儿尝试用这些材料来过滤水,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4、幼儿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演示用明矾净化水的方法。

  6、评价幼儿记录卡。

  7、小结:每个人都喜欢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让我们以后一起来保护我们的运河,保护我们的环境。

中班科学水教案8

  一、教学目标:

  关注目标:关注地球上水的分布,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初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分清淡水和咸水,懂得水对人类及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方法:

  模块图分析、讨论、实验。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若干个、咸水(盐水)、淡水各1杯、盆栽绿叶草本植物4盆。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谈话:了解水分布情况

  (一)导入:小朋友,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吗?

  (二)分组观察地球仪,哪些地方有水。通过观察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分清淡水、咸水,明白淡水资源的珍贵,初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爱护珍惜水资源。

  活动二:了解水的作用

  哪些地方有水?水有哪些用处?通过快速联想,懂得淡水对人类以及有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一)快速联想:

  1、哪里有水?(河、湖、井)

  2、水有哪些用处?(饮用、灌溉、养殖)

  (二)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需要用水?(洗碗、洗菜、洗米、洗衣、洗澡、煮饭、浇花菜)

  (三)观看实验录像:

  取4盆生长良好的温生草本植物,老师和小朋友分别用咸水、污水、淡水浇灌,然后分别放在阳光下,两天后,可见叶片日渐枯萎,从而使幼儿明白植物和人一样需要喝淡水。

  活动三:能用的水只有这么点儿

  分析模块图:

  (一)地球上淡水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资料),尽管地球表面积的77%是水,并因此被称为“水球”,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却很少,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中的咸水,剩下3%的淡水中,有3/4存在冰川和极地冰帽中,因此,地球的总水量中只有0、6%是液态淡水,而且这部分淡水中有78%是地下或土壤中。人们需要的淡水就取自这有限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有的区域中地下水的储量丰富,但必须钻透地层或岩石才能取之,难度大、费用高。另外,有些地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已被污染,淡水的供应量就更为有限了。

  (二)讨论:

  1、能用的水只有这点儿?

  2、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1)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怎样节约用水?

  3、为什么要节约用水?资料:节约用水是解决地球水资源私有制的一个有效措施,每人节约1滴水,就会少耗费许多能源,减少许多污水量。地球上水很多,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水却是其中极少一部分,我国水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占有量却相当少,加上开发治理和污染,水危机迫在眉捷。因此,节约用水就成为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的一个必要措施,节约每一滴水都能改善环境,减轻地球负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吧!

  (三)从我做起,节约用水

  1、适度拧开水龙头,避免造成流量过大的浪费现象,随时随地关紧水龙头,不要让清水流失。

  2、一水可以多用,洗菜的水可以浇花、洗手,洗衣服的水可以留着擦地、冲厕所。

  3、洗澡时采用省水的淋浴,即冲即用,擦肥皂、刷牙、洗碗、筷时,要关上水龙头。

  4、发现水龙头有滴漏现象时,用水盆接住滴漏的水,然后请大人及时维修。

  5、劝妈妈衣服少的时候尽量用手洗,这比用洗衣机省水、省电。

  6、发现有人浪费水,应及时阻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幼儿进行了两次主动探索尝试活动,认识了水会流动,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强调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由于我对每个幼儿的尝试活动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环节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在这一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二、幼儿尝试精神的潜能是存在的,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孩子们就能得到充分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中班科学水教案9

  设计意图:

  在一次美术活动时,有一个小朋友发现,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注意创造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物品在水中是否褪色,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比较主动的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

  2、乐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红色物体,如红色雪花片,红色皱纹纸,红色蜡光纸,红布,红毛线。

  2、一杯清水,二个罐子,每人四个透明盛水的杯子,水杯上分别帖有红色物体的标记。

  3、记录单一手一份,印章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变魔术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杯清水和两个罐子

  师: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水的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师:这有一杯水和两个空的罐子,你们看看两个罐子是不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把杯子里的水同时倒进两个罐子,等会儿再倒出来,你们看看会发现什么?(老师操作分别将两个罐子里的水倒回到杯子里。结果一个罐子里的水还是清水,面另一个罐子里的水变成了红色的)

  2、寻找原因

  师:咦!这杯水怎么会变成红色的呢?(幼儿猜测)

  师: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个秘密吧,请你们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当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罐子的盖子打开,让幼儿发现原来里面有一张皱纹纸)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纸身上的颜色跑到水里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教师示范小实验:观察皱纹纸浸在水里会褪色

  师:看清楚这张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把它放在水里,仔细看,纸有什么变化?师生一边观察一边发现,纸的颜色变掉了,变深了还是变淡了?

  师小结:东西放在水里颜色会变淡,这就叫褪色。

  师:那么褪掉的颜色跑到哪里去了,水有什么变化?

  4、幼儿实验

  (1)认识材料刚才我们知道皱纹纸浸在水里容易褪色外,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样红色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我们也来自己动手做实验把它们放在水里看看会不会褪色?

  (2)介绍操作方法每人准备了四个装有水的杯了,每只杯子上都贴有每样东西的标记,就是告诉你应该把哪样东西放进去。

  (3)出示记录单讲述记录方法这是一张记录单,记录单上也贴着四样东西的标记,等一会儿实验后你发现哪样东西会褪色,就用印章在这个东西的标记下面印个印。

  (4)幼儿实验每个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把四样东西分别放进相应的杯子,观察该物体是否有褪色的现象。

  (5)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帮助幼儿一起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实验结果。

  (6)幼儿讲述实验过程。

  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结果,这些材料放在水里都褪色了吗?哪些材料容易褪色,哪些材料不容易褪色?

  (7)小结: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褪色,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是不是各种各样的纸都会褪色呢?让我们在游戏活动时间再来做实验,是不是各种布料都会褪色呢?那就要我们小朋友在妈妈洗衣服时仔细看一看,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活动反思:

  幼儿对这次科学活动很感兴趣,积极的探索什么东西会使水变成红色但是,由于引导不够,幼儿对褪色这个概念没有认识。对于记录单的使用,有些幼儿还没有掌握。记录单的作用也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给幼儿的操作时间也短了一点。

中班科学水教案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观察的坚持力。

  3、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活动准备:

  1、提前与幼儿一起用冰箱制作冰花。

  2、教学活动课件。

  3、录音机、音乐磁带、电饭锅、水、水盆等。

  活动过程:

  一、 观察、交流,激发探索欲望

  1、教师与幼儿手持冰花听音乐进活动室入座。

  2、欣赏“美丽的冰花”,回忆制作过程。

  教师提问:

  (1)“小朋友,你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冰花)

  (2)“冰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个别幼儿回答,教师小结冰花的制作过程。

  3、“冰中取宝”。

  教师出示自己的冰花,提问:

  (1)“老师这儿也有一个冰花,小朋友们看漂亮吗?”(漂亮)

  (2)“我的冰花里面还藏着小玩具呢?你的冰花里面藏着东西了吗?”(有)

  (3)“怎样才能将冰中的小玩具取出来?幼儿想出各种办法,教师小结。然后请幼儿将冰花连同容器置于阳光下或温暖的地方。

  二、探索体验,感知水的三态变化

  1、试探,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1)“刚才,有个小朋友说,把冰花放到热水里,能够把里面的小玩具取出来,那咱们来试一试好吗?”教师将自己的冰花放到热水里,请幼儿观察冰变水的过程。

  (2)“给冰加热变成了水,要是给水加热,水又会变成什么呢?”幼儿思考后,教师将水倒入锅中加热,幼儿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然后,请幼儿的小手触摸水蒸气,直观感知水蒸气是热的。

  (3)出示锅盖,请幼儿触摸,直观感知锅盖是凉的。“请小朋友想一想,水蒸气遇到凉的锅盖,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幼儿思考后,教师将锅盖置于水蒸气的上方,请幼儿观察水蒸气变水的过程。

  2、教师与幼儿将手上沾水一起舞蹈。

  “小水滴真会变,咱们和小水滴一起跳个舞好吗?”

  跳完舞后,请幼儿观察与思考:我们手上的小水滴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直观感知水的蒸发。

  3、欣赏课件《小水滴旅行记》。提问:

  (1)小水滴被太阳公公晒着,变成了什么?

  (2)水蒸气在天空中遇到冷风变成了什么?

  (3)云彩越聚越多,又变成了什么?

  (4)小水滴在很冷的地方会变成什么?

  三、创造表现,感受成功的乐趣

  幼儿听音乐做游戏《小水滴变变变》,用动作巩固水的三态变化。

  活动延伸:

  1、幼儿观察阳光下的冰花。

  2、请幼儿寻找日常生活中的三态变化。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扩展3)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杯子为什么有的重有的轻”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轻与重的现象,并对轻与重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天*是最原始的计重秤,是一种测量物体重量的装置,一般构造为一根直柱上支著一根横杆,而杆的两端则各悬挂著一个小盘。当进行测量重量时,其中一边的小盘放置被测量的物品,另一边则放置若干数量的砝码,使两端呈*衡状态,届时只要计算砝码的重量,便可得知该物品的重量。

  【材料来源分析】

  1.天*:利用天*让幼儿了解不同物体不同重量。

  2.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运用这四种物体来进行比较重量。

  3.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积木若干:了解天*砝码的作用,理解*衡的概念。

  所设计的《天*秤》科学探究活动,共设计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策略运用如下:

  第一环节:运用工具支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主题。

  第二环节:运用问题支架,引导幼儿猜想,进行思考。

  第三环节:运用范例支架和建议支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实验。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对天*进行感性的认识,了解天*砝码的作用,理解*衡的概念。

  2.体验天*的趣味性,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一定的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对多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小型玩具天*;铁碗、杯子、万花筒、颜料、积木若干;幼儿记录纸两张(空白但有折痕),记录笔。

  3.场地规划:小组形式

  活动过程:

  一、认识衣架天*,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引导幼儿学习记录。

  1.认识天*:

  教师出示天*,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运用工具支架,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用天*比较两样物体的轻重:

  老师取出一个杯子和一个万花筒,请幼儿猜测,谁轻谁重?引导幼儿放入天*上验证。

  运用问题支架,让幼儿尝试思考猜想

  3.引导幼儿做记录,要求用简单、快速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示范把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记录在第一格。

  4.幼儿操作并记录。

  5.幼儿看着记录纸简单讲讲操作了几次。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二、以积木为砝码,探索一样水果等值于几块积木。

  1.出示积木,每一种天*都有砝码,我们今天就用积木做砝码,我想知道一个铁碗和几块积木砝码一样重,怎么做?

  运用问题支架,让幼儿尝试思考猜想,

  一个杯子和几块积木砝码一样重?

  2.请幼儿来探索,老师引导幼儿放砝码时放一个数一个。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并做好记录。

  3.与幼儿探讨记录的方法并示范做记录。

  4.幼儿操作并记录。

  5.组织幼儿交流,根据记录推测那种水果最重、最轻?

  三、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兴趣:积木为添加码,使两边的水果能*衡。

  1.老师出示第一次的记录,这两样物品有轻重,你能用砝码作为添加使之*衡吗?请一位幼儿来探索。

  2.下次我们再来玩这个游戏。

  鼓励主动动手操作实验,了解操作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教学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天*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小朋友分享。同时,在活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材料的多样性,和工具的便捷性,在今后的活动将多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尽量做到完美!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2

  活动目标:

  1、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饲养蜗牛,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3、养成善于观察小动物的习惯。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玻璃板、木板、木棍、放大镜。

  2、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

  3、蜗牛、螃蟹、乌龟。

  活动过程:

  1、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观察蜗牛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认识蜗牛的触角、头、壳和腹足,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看看有何反应。

  (4)将蜗牛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让幼儿观察会留下什么。

  (5)让幼儿从玻璃般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6)让蜗牛在树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地调转木棍的方向,看蜗牛会怎样?为什么掉不下来?

  (7)让幼儿自由的观察,引导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观察方法。

  3、游戏《赛跑比赛》

  将小蜗牛、小乌龟、小螃蟹放到木板上,观察他们的爬行速度及身后是否有爬行的痕迹,让幼儿知道蜗牛在他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白色的痕迹,那是为了前进时减少摩擦而分泌的黏液。

  4、喂蜗牛鼓励幼儿用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等喂蜗牛观察一下他们爱吃什么?

  5、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进一步感知统计。

  4、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

  活动准备

  1、湿沙、干沙若干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可提沙的工具。(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

  3、统计表4张。(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索提沙的方法。

  :老师发现一个玩沙的新方法,不用手端杯子,只用一根树枝,就能把沙提起来。

  1.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老师加以。

  二、幼儿尝试用多种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统计。

  :请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提沙?

  1.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为什么细小的工具不能提沙?怎样让细小的工具也把沙提起来?

  三、延伸:探索怎样提干沙。

  :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沙,你们来试一试,能不能将这杯沙也提起来。

  1.幼儿尝试提干沙。

  2.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4

  活动目标:

  1、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饲养蜗牛,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3、养成善于观察小动物的习惯。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玻璃板、木板、木棍、放大镜。

  2、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

  3、蜗牛、螃蟹、乌龟。

  活动过程:

  1、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观察蜗牛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认识蜗牛的触角、头、壳和腹足,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看看有何反应。

  (4)将蜗牛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让幼儿观察会留下什么。

  (5)让幼儿从玻璃般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6)让蜗牛在树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地调转木棍的方向,看蜗牛会怎样?为什么掉不下来?

  (7)让幼儿自由的观察,引导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观察方法。

  3、游戏《赛跑比赛》

  将小蜗牛、小乌龟、小螃蟹放到木板上,观察他们的爬行速度及身后是否有爬行的痕迹,让幼儿知道蜗牛在他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白色的痕迹,那是为了前进时减少摩擦而分泌的黏液。

  4、喂蜗牛鼓励幼儿用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等喂蜗牛观察一下他们爱吃什么?

  5、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准备

  1.充气皮球一只、瘪皮球一只、气球、塑料袋若干。

  2.玻璃杯、蜡烛、透明塑料杯、粉笔头、吸管。

  3.装有水的玻璃盆、充气玩具。

  活动过程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与没有气的皮球,请幼儿观察,引起幼儿的兴趣。

  问:是什么让皮球鼓起来的?(让幼儿大胆猜测)并为瘪皮球充气。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空气,寻找空气,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1)气球放气,让幼儿观察,看一看,能看到空气吗?

  (2)让幼儿用鼻子闻一闻,能闻见空气吗?

  (3)让幼儿用手抓一抓,能抓住空气吗?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分组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内及走廊各处找空气。

  (2)分组实验:用吸管往杯子里吹气;在水中捏充气玩具;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往透明塑料杯中扔粉笔头;摇晃装有水的塑料瓶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轮胎、游泳圈、热气球等)

  4.简单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空气是宝贵的,树立环保意识。

  (1)请幼儿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感受片刻。

  (2)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空气。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6

  活动目标

  1、喜欢小动物,乐意探究动物的鼻子。

  2、认识动物的鼻子,了解其形状特征。

  3、能通过鼻子的不同来辨认动物。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鼻子及动物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鼻子,而且人的鼻子还分不同的种类,小朋友们还记得有哪些吗?(引导幼儿说一说鼻子的种类)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小动物的鼻子?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动物的鼻子。

  二、开拓视野。

  1、利用课件,观察动物的鼻子。

  教师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大象鼻子的特点,说说大象鼻子的作用。

  出示小猪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猪的鼻子,相比大象而言,小猪的鼻子有什么特点?(猪鼻子短)

  出示牛和马的图片,请幼儿观察牛马的鼻子,说说它们的特点。(扁、*、大)

  出示小熊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熊的鼻子,说说其特点。(小熊的鼻子圆圆的)

  出示小狗图片,请幼儿观察小狗的鼻子,说说其特点。

  3、快乐游戏。

  教师把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用白色的纸蒙住,只露出鼻子,请幼儿根据鼻子来判断这是什么动物。

  三、学习儿歌《不一样的鼻子》。

  教师有感情地念一遍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念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活动应变

  在介绍动物的鼻子外形特点时,也可以顺便介绍动物鼻子的作用。例如,大象的鼻子可以卷东西放进嘴里等。

  活动延伸

  让幼儿继续探索动物的奥秘,例如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鼻子?鼻子都是用来呼吸的吗?

  区角活动

  益智区:

  1、将动物图片和鼻子图片放在区域内,让幼儿将鼻子和动物逐一配对。

  2、“给动物贴鼻子”游戏:将动物图片上的鼻子剪下来,请幼儿将它们贴回去。(剪下的鼻子部分形状要一样)

  环境创设

  主题墙展示区:贴上动物鼻子及动物的图片。

  家园同步

  请家长给幼儿搜集一些动物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它们的`鼻子,并说一说其作用和特点。

  随机教育

  在日常观察小动物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小动物的鼻子的形状和作用。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鹌鹑蛋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2、学习用猜测、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感知鹌鹑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看见的东西。

  活动准备:

  透明塑料杯如干个蓝色、红色瓶子(鹌鹑蛋、水、盐、记录表)搅棒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个蛋宝宝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这个蛋宝宝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出示实验的材料,直接揭示课题并质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出示表格并介绍"请你们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再把动手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小手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把整个记录表格先完整地讲解了,然后再指导幼儿先猜想了记录,再进行实验记录,这样效果就比较好,幼儿基本上都掌握了这样的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记录四、简单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猜想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五、引出新的实验课题

  1、"刚才小朋友将蛋宝宝放在蓝色的清水瓶子里,发现蛋宝宝是沉在水底的,现在再给你们一个红色的瓶子,还有一小杯盐,怎样让红色瓶子里的水变成盐水呢?"(这里没有直接出示盐水,而让幼儿自己来制作盐水,给幼儿一个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并且可以观察到盐溶解的过程。)

  2、幼儿操作,将清水变成盐水。

  3、"如果把蛋宝宝放在盐水里,蛋宝宝会怎样?请你们先猜一猜,还是将你们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旁边的红色瓶子里,再去做实验,然后把结果记录在小手旁边的红色瓶子里。"

  六、小结幼儿记录结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在上一次的记录中,还是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差错,在第二次的记录中,幼儿全部都记录正确了。)

  七、总结,活动延伸

  1、"刚才,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蛋宝宝放在清水和盐水里有什么不一样?"(将幼儿所做的两种实验结果展示出来,进行总结,让幼儿在视觉上再次用语言来表述,加深概念,也为下一步进行经验的迁移作铺垫。)2、出示两瓶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猜猜看哪瓶是盐水,那瓶是清水,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里让幼儿充分想象,可以说出不同种区分的方法,可能幼儿对这方面经验不多,基本上幼儿没能说出多种方法来,不过有了上一个环节的铺垫幼儿还是说出了用蛋宝宝放在两杯水中以沉浮来分辨清水和盐水,我觉得幼儿能想到用这个方法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这个经验。)3、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放在清水里沉下去,放在盐水里却会浮起来?请你们回家后试一试,再把你发现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8

  设计意图:

  一次孩子在科学发现室里玩,我发现孩子们对小鸟的标本很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我设计了这个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对小鸟的探索,发展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多种多样的鸟,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爱鸟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鸟的标本、图片、碟片、图书

  2.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环境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这几天,我们和小鸟交了朋友,老师和小朋友还收集了许多小鸟的图书、图片、标本、碟片,现在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讲一讲,你认识的小鸟叫什么?长得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2.请小朋友坐下来,把你看见的小鸟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3.谁来告诉大家,你看见的是什么鸟?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鸟的异同点

  1.小朋友认识的小鸟真多,这些小鸟长得都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我们再仔细去看看、找找,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提问:你发现小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2.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了小鸟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鸟在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相互交流后,再个别回答)

  (三)了解小鸟的本领

  1.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小鸟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小鸟真可爱。那么小鸟有些什么本领呢?请小朋友先想一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一起学学做做动作

  3.小鸟除了这些本领以外,还有很多的本领,现在就让小鸟表演给我们看(幼儿看碟片)

  (四)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鸟类

  小鸟有这么多的本领,那么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五)结束

  今天我们和很多的小鸟做了朋友,还有很多的小鸟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呢,等会儿我们再一起来看__小朋友带来的碟片,看看还有哪些我们不认识的小鸟。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9

  活动目标

  1、能够让幼儿描述勺子照出不同的相貌,感知反射现象。

  2、尝试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幼儿自己的实验结果。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创作力及耐心。

  难点:引导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不锈钢的勺子(有新有旧、大小、形状差异,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用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勺子的特殊用法

  勺子除了能帮助我们吃饭,还有什么本领呢?

  二、游戏:照镜子

  教师问幼儿在自己的勺子上面什么地方看到自己?把你的发现画下来。

  三、游戏:小小摄影师

  1、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勺子“摄影”。

  2、请幼儿说说在勺子里的哈哈镜里看见了什么?它跟原来的物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摄”的同种物体,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4、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勺子大小。

  教学反思

  1、中班的生活很快又过去了,在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同水*的提高,幼儿思维活跃,幼儿在老师的悉心教养下,良好的情感、态度正逐渐养成,能力、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积极与幼儿多做户外活动,多给幼儿机会与空间的发展,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教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加强观察与指导,多积极多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并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习出发,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大家合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高了老师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了老师的参与意识。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这次活动中,不单是老师和幼儿互动,对幼儿的生活习惯、活动常规还需培养。根据自己本班幼儿的情况,对幼儿在在日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改掉以前只注重结果的作法。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我们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围绕了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在探索、发现的环境中,我们通过谈话与交流,使我们的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得到开展。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多为幼儿考虑更多些活动的环节,让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让幼儿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自己发现的乐趣。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初步了解雨的形成。

  2、在体验中获得乐趣。环境创设图片教具:雨从哪里来。

  选择一个下雨天,幼儿幼儿与家长穿上雨衣在户外感受过下雨的感觉。

  重点与难点:

  了解雨的形成。

  观察图片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请幼儿说说下雨时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请幼儿尝试用声音模仿雨声,如:大雨声,哗啦啦;小雨声淅沥沥。

  二、了解雨的形成

  1、探究问题:为什么会下雨呢?你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2、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4、教师小结:在太阳的照射下,陆地上的水有的变成了水蒸气,慢慢上升,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鱼落下来了。

  三、雨的旋律

  演唱歌曲《大雨小雨》,自然结束。价值分析:

  第一环节,以自身的经验讲述,和用声音模仿雨声,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二环节,学习有序地观察图片。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雨的形成。

  第三环节,在歌声中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扩展4)

——中班科学水教案10篇

中班科学水教案1

  设计思路:

  一天,我带孩子们到郊外游玩,忽然有个刚拉完小便的孩子大声叫道:“老师,好奇怪,我拉的小便没有了!”小便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很快大家发现小便被泥土吸掉了。为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活动。

  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准备:

  1.水盆、干毛巾、水杯(能两头打开,两头的杯盖上分别做上红、绿记号,如右图)、舀水瓶、记录板、水桶。

  2.棉花、布、鹅卵石、玻璃弹珠、泡沫块、塑料花片、餐巾纸、赤豆。

  过程:

  一、产生兴趣

  师:老师这儿有个空杯子,现在我舀满满的一瓶水倒人杯中。如果我让杯子倒过来,瓶中的水会回来吗?

  幼:水一定会流回来,因为水本来就是流来流去的。

  幼:你的杯子有点奇怪,我觉得水不会流回来。

  (教师演示,孩子看到水流下来很兴奋,他们鼓起掌来。)

  师:现在找打开绿色杯盖,把一块干毛巾全部塞进杯中,盖上绿色盖子。如果我从杯子的另一头再倒一瓶水进去,水还会像原来一样回来吗?

  幼:会的,和刚才一样会回来。

  幼:毛巾把杯子堵住厂,水倒不进去,肯定会回来的。

  幼:我说得不会,水会到毛巾里去的。

  师:请把你的预测汇录来。(幼儿分别在记录本上记录自己的预测,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记录过程。)

  师:我们已经开始学习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谁来介绍—下自己是怎么记录的?

  幼:我用“x”表示水不会流下来。

  幼:我画—个跑步的孩子表示水会流出来。

  幼:我画太阳表示水会流下来。

  二、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水会回来吗?我在每张桌上放了水盆,里面有杯子、舀水瓶、干毛巾。这个杯子一头红,一头绿,两头都可以打开,等一会儿你把毛巾塞进绿的一头,旋紧盖子,用小瓶子从桶里舀满满的一瓶水往红的一头慢慢倒人。现在,请你们准备好记录板自己做实验。(幼儿进行试验,教师提醒完成实验的孩子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幼儿大叫:“老师,真奇怪!我明明倒进去一瓶水,怎么现在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有幼儿皱着眉自言自语:“水一点也倒不出来了,怎么回事?”)

  三、探讨实验结果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实验结果?你是如何记录的?

  幼:原来我认为水不会流下来,就用“x”表示,现在水真的没流下来,我就再打上了个“√”。

  幼:原来我以为水会流下来,就用太阳表示,后来试了一下,发现水没有流下来,我就用月亮来表示了。

  师:咦?水没有回到杯子里,水到哪里去了?

  幼:水到毛巾里去了。

  师: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吗?我们打开杯子看看!(所有幼儿都打开杯子,发现了秘密,有的幼儿甚至通过拧毛巾力口以验证。看到毛巾里拧出水来,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相信了!)

  师:现在的毛巾跟原来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毛巾比原来重了。

  幼:可以挤出水来。

  幼:颜色变深了。

  幼:倒进去的水都被毛巾吸掉了。

  师:原来水是会*毛巾吸掉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毛巾容易吸水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容易吸水(幼儿说出了太阳、拖把、餐巾纸、布、海绵、风、树枝、泡沫块、棉花……教师把它们一一记录在纸上。)

  师:你们说的那些东西到底会不会吸水呢?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如餐巾纸、布等,有些东西老师没有准备,你们可以用其他东西来替代或回家再试。

  四、幼儿再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实验结果。

  幼:我发现棉花是吸水的。

  幼:我装了一杯石头,结果水又流下来了,石头不会吸水。

  幼:我做了两个实验,发现海绵容易吸水,泡沫块不吸水。

  在交流过程中,有一幼儿提出:我在杯子里装了许多布,倒进去一瓶水,发现布很容易吸水。后来我又加了半瓶水,结果能倒出一点水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教师也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塞满的餐巾纸能吸掉一瓶水,如果是一张餐巾纸呢?

  六、一起收拾实验室。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较准确地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只特殊的杯子直观地引出了课题。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自己能理解的符号进行实验记录,并给予积极的关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同伴的记录方式。事实上,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向同伴学习。接着,教师在关于“水到哪里去了?水真的到毛巾里去了”的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幼儿再次关注杯子中的毛巾,,通过比较湿毛巾与于毛巾的不同,幼儿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获得了相关的感性经验。

中班科学水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水可以使我们身边的环境变得干净。

  2、了解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清洗办法。

  活动准备

  提供各种玩具图片的幼儿操作包和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个谜(幼儿猜谜——水)。

  2、谈话讨论

  师:水有什么作用?

  小结:水可以解渴、水可以清洗,世界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水,水的本领真大。

  师:这里有许多玩具脏了,怎样用水把它们清洗呢?

  3、幼儿完成操作包

  师:操作包中有哪些玩具?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玩具变得干净?

  幼儿操作

  交流操作结果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此活动可以延伸到生活领域,幼儿有了这些知识经验后,可以在生活区域中选用合适的方法清洗各种玩具。

  2、讨论:自然角中的植物是否每天都需要浇水?需要浇多少水?什么时候浇合适?

中班科学水教案3

  设计意图:

  我们班的值日生每天需要做得一件事就是给花浇水。这天,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给花儿浇水时浇了一遍又一遍,我连忙过去制止他:“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一倒下去,水就跑了,我怕花儿没喝够,所以多浇一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爱呀!他这一句“水跑了”引发了我的思考,“水为什么会跑了,不见呢?”这不正是一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

  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一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跑了”的原因。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

  2、每组一盆水;

  3、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餐巾纸、毛线等材料若干;

  4、图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水跑了?

  3、请幼儿猜猜水跑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跑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让每位幼儿选择一至两种材料进行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跑了没有?水变跑了用√表示,水没有跑用×表示。

  (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2、活动过程中,有两个小朋友是用水果网做的实验,一个说水果网不能变魔术(不容易吸水),另一个说水果网可以变魔术(容易吸水)。通过再次验证发现水果网确实不能变魔术(不容易吸水)。而那个小朋友由于水果网塞太满,水倒得太少,所以使实验出现偏差。由此使我想到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物体吸水饱和度的问题。

  活动反思:

  不足之处:

  1、没有提前让幼儿接触一下这些材料,以至于活动时有部分幼儿的兴趣在操作材料上。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从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成功之处:

  这节科学活动设计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全班幼儿积极参与。成功的地方在于活动一开始就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现,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家对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明看见一杯水倒进了空八宝粥瓶里,再想把水倒回杯子时,水却倒不回来了,水跑到哪里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来验证老师的实验结果,和老师一样,他们也将水变不见了,这时幼儿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水不见了的原因,此时再请幼儿打开瓶盖找出瓶子里藏着的秘密,原来瓶子里藏的是毛巾,水就是被毛巾吸掉跑了。发现原因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幼儿将刚刚获得的经验扩散到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继续在变魔术的情景中去探索、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然后再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整节活动过程中幼儿完全融入到魔术师的角色中,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的状态中,自觉的去寻找“水跑了”的原因,表现得很专注、很投入。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跑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而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中班科学水教案4

  一、教学目标:

  关注目标:关注地球上水的分布,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初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分清淡水和咸水,懂得水对人类及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方法:

  模块图分析、讨论、实验。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若干个、咸水(盐水)、淡水各1杯、盆栽绿叶草本植物4盆。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谈话:了解水分布情况

  (一)导入:小朋友,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吗?

  (二)分组观察地球仪,哪些地方有水。通过观察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分清淡水、咸水,明白淡水资源的珍贵,初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爱护珍惜水资源。

  活动二:了解水的作用

  哪些地方有水?水有哪些用处?通过快速联想,懂得淡水对人类以及有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一)快速联想:

  1、哪里有水?(河、湖、井)

  2、水有哪些用处?(饮用、灌溉、养殖)

  (二)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需要用水?(洗碗、洗菜、洗米、洗衣、洗澡、煮饭、浇花菜)

  (三)观看实验录像:

  取4盆生长良好的温生草本植物,老师和小朋友分别用咸水、污水、淡水浇灌,然后分别放在阳光下,两天后,可见叶片日渐枯萎,从而使幼儿明白植物和人一样需要喝淡水。

  活动三:能用的水只有这么点儿

  分析模块图:

  (一)地球上淡水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资料),尽管地球表面积的77%是水,并因此被称为“水球”,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却很少,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中的咸水,剩下3%的淡水中,有3/4存在冰川和极地冰帽中,因此,地球的总水量中只有0、6%是液态淡水,而且这部分淡水中有78%是地下或土壤中。人们需要的淡水就取自这有限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有的区域中地下水的储量丰富,但必须钻透地层或岩石才能取之,难度大、费用高。另外,有些地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已被污染,淡水的供应量就更为有限了。

  (二)讨论:

  1、能用的水只有这点儿?

  2、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1)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怎样节约用水?

  3、为什么要节约用水?资料:节约用水是解决地球水资源私有制的一个有效措施,每人节约1滴水,就会少耗费许多能源,减少许多污水量。地球上水很多,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水却是其中极少一部分,我国水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占有量却相当少,加上开发治理和污染,水危机迫在眉捷。因此,节约用水就成为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的一个必要措施,节约每一滴水都能改善环境,减轻地球负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吧!

  (三)从我做起,节约用水

  1、适度拧开水龙头,避免造成流量过大的浪费现象,随时随地关紧水龙头,不要让清水流失。

  2、一水可以多用,洗菜的水可以浇花、洗手,洗衣服的水可以留着擦地、冲厕所。

  3、洗澡时采用省水的淋浴,即冲即用,擦肥皂、刷牙、洗碗、筷时,要关上水龙头。

  4、发现水龙头有滴漏现象时,用水盆接住滴漏的水,然后请大人及时维修。

  5、劝妈妈衣服少的时候尽量用手洗,这比用洗衣机省水、省电。

  6、发现有人浪费水,应及时阻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幼儿进行了两次主动探索尝试活动,认识了水会流动,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强调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由于我对每个幼儿的尝试活动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环节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在这一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二、幼儿尝试精神的潜能是存在的,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孩子们就能得到充分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中班科学水教案5

  设计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孩子对水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我们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去探究水的一些科学现象。“谁是水的好朋友”这一活动,正是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比较、发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并尝试分类,使幼儿在玩水过程中对这种现象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某物品(糖、盐等)溶于水,某些物品(沙、泥等)不溶于水的现象。

  2、了解科学技术将水溶解现象运用到生活中的情况。

  3、培养幼儿对水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糖、盐、油、泥沙、味精等物品若干,分别放入透明量杯内,外贴形象生动的标签,并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标签。

  2、透明量杯若干,搅拌棒、小勺子、纯净水、饮料等。

  3、提供红、蓝桌各一张。

  4、饮料、凉开水、纯净水、草莓晶若干;

  5、录像“纯净水制作过程”。

  活动过程:

  (一)出示装着清水的杯子:这个水娃娃好孤单,谁愿做它的好朋友。

  复习认识糖、盐、油。水娃娃请我们帮忙找一找,谁到水里不见了,谁就是它的好朋友。

  (二)引导幼儿观察这三种物品放入水中后的变化。

  1、交代操作注意点,不要同时放二种物品,如果水浑浊了,就换水再进行试验,记住谁是水的好朋友。

  2、提问:你找到了谁是水的好朋友?

  3、讨论:还有谁可以做水的好朋友?

  (三)扩大尝试范围,并进行分类。

  1、介绍能溶入物品的名称。

  刚才,我们已帮水找到了两个好朋友:盐和糖,现在有更多的娃娃想做水的好朋友,它们是谁?(分别介绍物品的名称,帮助幼儿复习认识物品标签。)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分类。

  将水的好朋友放到红色桌子上,不是水的好朋友放到蓝色桌子上。

  (四)了解水溶解现象及利用科学技术制造而成的饮料。

  │纯│ │凉│ │饮│

  出示│净│ │开│ │ │

  │水│ │水│ │料│

  └─┘ └─┘ └─┘

  请幼儿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介绍纯净水的由来。

  1、请幼儿品尝、比较。

  2、讨论:这三种物品有什么异同点?

  3、看录像“纯净水制作过程”

  4、讨论:饮料是怎么来的?

  小结:这些都是根据水溶解的现象,工人叔叔运用科学技术而制作的。

  (五)自制饮料(草莓汁)

  活动延伸:

  1、把泥沙、油这两样物品单独尝试,看看有什么变化。

  2、与父母一起自制饮料。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中班科学水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幼儿互相谦让、有秩序进行操作的习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轻柔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

  1、师讲故事:嗨!我是糖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嗨!我是勺子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小朋友们,你们想听我们的故事吗?

  师: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宝宝要藏了,糖宝宝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

  2、教师出示糖和纯净水。小朋友们猜一猜糖宝宝跳进水中,勺子宝宝能找到吗?

  3、师把幼儿猜想的结果表示出来: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我们可不能凭想哟,必须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糖去了哪里?)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中的结果。

  1、教师:你们想是吗?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后,请幼儿自由地去进行水的溶解实验。

  步骤:

  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吗?

  三、搅:用勺子搅一搅

  四、再看:看糖还在吗?

  要求:

  (1)、慢慢地做实验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细的看一看

  (4)、说一说你的发现

  3、幼儿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4、师问:还看得见糖吗?糖哪儿去了?

  5、师*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三、总结实验结果。

  1、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师解释"溶解"。问: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什么味道了?

  3、幼儿亲自尝一尝。师:糖真甜,能不能多吃?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1、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幼儿随着音乐大胆地将饮料双手送到老师们的手中,并告诉老师们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做的,培养幼儿大胆地与人交往及表达的能力。

  4、请孩子们在品尝自己的实验成果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中班科学水教案7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性。

  2、知道珍惜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一盆水、沙漏、拧紧盖子的空瓶子、吸管、扎有小孔的小提桶、海绵。

  活动过程一、引发兴趣、发现问题1、游戏:水站搬家,引发幼儿玩水的兴趣。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水搬到另一个桶里?

  二、猜想、探索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

  三、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四、通过操作、进行验证1、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

  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

  2、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

  3、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

  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活动延伸水对我们有那些用处?

  教学反思:

  水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人每天都需要用水,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每次让孩子们去入厕,我总能发现她们没有拧紧水龙头,为了让孩子了解水的重要性,能够节约用水,所以我选择《好玩的水》来开展这次活动。以下是我通过这次活动的几点反思: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我制定三点:

  1、在游戏中感知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及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所看到的现象。

  3、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在活动中这三点目标基本达到,感觉还是比较好。

  其次在活动准备上,我准备了装水大脸盆1个,一次性塑料餐具若干、杯子若干,各种小石子、小玩具。这些玩具都是来自孩子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幼儿很感兴趣。但事先本人只准备一个大脸盆,担心多个看不过来,可只有一个大盆,全班幼儿太拥挤了,场面有点混乱,有的小朋友只顾自己看,所以这点没有考虑好。

  最后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几点优缺点: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了解到,低幼的孩子大部分都喜欢玩水,对水特别感兴趣。让幼儿在玩中学,幼儿兴趣很高。

  2、我在让孩子自由玩水探索的时候,有水洒在地上,而我没有急于干涉,只是在观察,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这样才能使幼儿自主探索动性时欲得到满足。

  3、在引导孩子感知水的流动性时,我把一个杯子里的水向空杯子里倒,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孩子们都能很快的说出水是动的,他们不会说水是流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是不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在以后多注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科学水教案8

  【活动目标】

  1、感知水没有特定形状的特性。

  2、观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个标准排序。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

  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材料准备:

  水、各种透明容器,幼儿各自带一个透明容器。

  【活动重点】

  在实验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动难点】

  激发幼儿利用感官发现水的别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玩水的经验。

  1、介绍自己玩水的生活经验。

  2、说说你觉得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玩水。

  1、将水倒入各种形状容器中,说说水的的形状。

  2、讨论:为什么水的形状会改变?;它到底是什么形状?

  3、再现试验证实“水没有形状”。

  4、幼儿自己操作实验,运用自己带的容器装水互相观察水的形状。

  小结:水是没有形状的,当容器变化了,水的形状也就变化了。

  三、帮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个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2、老师实验?同种大小容器?不同种容器装水。

  小结:原来比较多少时,要将水装入同种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没有形状外,它还有什么特点?

  小结:水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水教案9

  设计意图:设计水是孩子生活中最常见的,孩子们都喜欢玩水,而“水”中也蕴

  藏了许多的知识。“抓住孩子周围的事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是《纲要》中所要求的,也是最容易让孩子接受和理解的,因此我选择并设计了本次活动。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二、活动准备:

  1、“水”的字卡、两个玻璃缸、米、水、盆、小桶、小筐、玩具。

  2、每组一份白糖、盐、果珍。

  3、人手一条毛巾、半杯水、吸管。

  三、活动过程:

  1、教师以字宝宝“水”引出活动主题。

  提问:“水是什么样的?”引导孩子寻找水的秘密。

  2、(1)第一个秘密:水是透明的。

  教师出示装有水和米的玻璃缸进行演示,引导幼儿发现水是无色、透明的。

  (2)第二个秘密:水是会流动的。

  第一步:教师用带有小洞的小筐装水,引导幼儿发现水是流动的。

  第二步:请幼儿玩玩具,自己动手操作并感受水的流动。

  (3)第三个秘密:有些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请幼儿选择糖、盐或果珍放入杯中并搅拌,引导幼儿发现它们在水中是可以被溶解。

  3、教师总结水的三个秘密。

  4、教师提问:“水”的作用?并渗透环保教育和品德教育,让幼儿从小懂得保护水和节约用水。

中班科学水教案10

  设计意图:

  我们班的值日生每天需要做得一件事就是给花浇水。这天,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给花儿浇水时浇了一遍又一遍,我连忙过去制止他:“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一倒下去,水就跑了,我怕花儿没喝够,所以多浇一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爱呀!他这一句“水跑了”引发了我的思考,“水为什么会跑了,不见呢?”这不正是一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

  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一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跑了”的原因。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

  2、每组一盆水;

  3、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餐巾纸、毛线等材料若干;

  4、图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水跑了?

  3、请幼儿猜猜水跑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跑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让每位幼儿选择一至两种材料进行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跑了没有?水变跑了用√表示,水没有跑用×表示。

  (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2、活动过程中,有两个小朋友是用水果网做的实验,一个说水果网不能变魔术(不容易吸水),另一个说水果网可以变魔术(容易吸水)。通过再次验证发现水果网确实不能变魔术(不容易吸水)。而那个小朋友由于水果网塞太满,水倒得太少,所以使实验出现偏差。由此使我想到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物体吸水饱和度的问题。

  活动反思:

  不足之处:

  1、没有提前让幼儿接触一下这些材料,以至于活动时有部分幼儿的兴趣在操作材料上。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从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成功之处:

  这节科学活动设计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全班幼儿积极参与。成功的地方在于活动一开始就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现,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家对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明看见一杯水倒进了空八宝粥瓶里,再想把水倒回杯子时,水却倒不回来了,水跑到哪里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来验证老师的实验结果,和老师一样,他们也将水变不见了,这时幼儿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水不见了的原因,此时再请幼儿打开瓶盖找出瓶子里藏着的秘密,原来瓶子里藏的是毛巾,水就是被毛巾吸掉跑了。发现原因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幼儿将刚刚获得的经验扩散到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继续在变魔术的情景中去探索、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然后再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整节活动过程中幼儿完全融入到魔术师的角色中,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的状态中,自觉的去寻找“水跑了”的原因,表现得很专注、很投入。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跑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而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扩展5)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10篇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1

  设计意图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信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设计了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让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尝试、探索和发现,培养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对声音感兴趣,有探究欲望。

  2.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震动大小决定色声音大小。

  3.大胆尝试,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及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震动会产生声音

  难点:知道震动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

  活动准备

  各种常见声音的音效、各种乐器、几种常见的生活物品

  活动过程

  入场:跟随音乐《大猫和小猫》入场,感受声音的大小关系。

  (一)导入

  师:“今天除了我们的客人老师之外,还有几位小客人也来了,请小朋友听一听,猜猜看,它们是谁?”

  播放四种小动物音效,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看小朋友猜的对不对 。(二)感知生活中的各种声音1.师:“今天小动物们来,是想请小朋友们帮一个忙,什么忙呢?昨天晚上小动物们听到了一些声音,想请小朋友帮忙听一听这些都是什么声音。”

  播放大自然当中的各种音效;风声、雷声、鸟叫声、流水声等。

  师:“小动物们说谢谢小朋友,今天晚上他们可以睡一个安稳的觉了。”

  2.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声音,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之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感受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声音。

  3.尝试让自己的身体也能发出声音,请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师:“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可不可以发出声音来?”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请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

  (三)探究声音

  1.师:“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声音,那声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想法。

  2.出示小鼓,请幼儿尝试让它发出声音。

  教师出示小鼓:“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怎么样能让它发出声音?”请小朋友试一试。

  3.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震动大小决定声音的大小。

  将小米粒和小豆子放在小鼓上,敲打小鼓,观察小米粒和小豆子的变化, 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震动能产生声音。物体振动越大声音越大,物体振动小, 声音就小。

  (四)操作探究,尝试让物品发出声音

  1.给幼儿准备充足的乐器,让幼儿幼儿自由探索让其发出声音,鼓励幼儿说一说让其发出声音的方法。

  小结:让物品震动发出声音有多种方法:敲、打、拍、碰、摇、吹等

  2.每人选择一种乐器,尝试让它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师:“刚才小朋友都当了一回大猫和小猫,现在让我们手中的小乐器也来当一回大猫和小猫吧!”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手中乐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3.生活中有很多的声音,有好听的也有不好听的,放引导幼儿知道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制造噪音,保护环境。

  (五)音乐游戏——大鼓和小鼓

  请幼儿每人选择一种能发出声音的自制乐器,和小动物们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

  1.师:“今天,有两只小动物要去参加森林音乐会,想邀请咱班的小朋友一起参加,想去么?”

  2.师:“一只是大象,它准备的是大鼓,一起来模仿大鼓会发出什么声音?”

  请幼儿来模仿大象敲大鼓的声音。

  师:“还有一只是小狗,它准备的是小鼓,它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请幼儿来模仿小狗敲小鼓的声音。

  跟随音乐一起来为大象和小狗伴奏。

  (六)结束

  带上我们的小乐器和大象、小狗一起去参加森里音乐会吧!

  活动总结

  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本节活动课幼儿基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2

  听觉是人的主要感官,人通过听觉去感知周围世界、感受周围世界、认识周围世界。小班年龄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对他们来说,声音是美妙的,对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更是好奇无比的。而且喜欢摆弄又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玩玩、试试、摸摸、看看,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就尤为感兴趣。因此小班幼儿通过听觉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然而小班幼儿充满好奇、喜欢摆弄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充满探究欲望,能更好地通过操作探索中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所以我选择了《奇妙的声音》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充分自主发现声音、探究声音。

  本次活动的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让幼儿在摆弄瓶瓶罐罐中发现存在着声音,并自主发现空瓶没有声音,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探索感知。我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操作,从而在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中得出,有些东西放在瓶子里没有声音这一结论。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更易幼儿接受。第三部分为部分,此环节以形式把活动推向高潮,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声音异同的兴趣。在中幼儿将三种不同的声音猜出,从而体验到的乐趣。活动最后,我为幼儿留有余地。让幼儿持续探索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再探索的欲望。

  活动名称:

  探索活动奇妙的声音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发现声音,初步听辨声音的不同。

  2、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案准备:

  各种瓶罐、各种物品(包括木制玩具、塑料玩具、蚕豆、赤豆、回形针、硬币、钮扣、纸、保鲜袋、棉花)。

  活动流程:

  初步感知→探索感知→感知→延伸引趣

  一、发现声音

  今天张老师带了好多好玩的瓶子、盒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全体幼儿自由操作,教室从旁观察。

  (幼儿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瓶瓶罐罐,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教师观察幼儿如何去操作,适时地指导幼儿)

  1、你们听见了什么?

  幼儿1:有声音的。

  幼儿2:咚咚咚的。

  (问题非常明确的提出,幼儿能非常有针对性的回答。)

  2、声音从哪里来的呢?

  幼儿1:这里有声音的。

  幼儿2:瓶子有声音的。

  幼儿3:盒子里有声音的。

  3、怎么会有声音的呢?

  幼儿1:里面有东西的。(里面有些什么呢?)

  幼儿2:瓶子里面有玩具,有声音的。

  小结:盒子里有东西就能发出声音,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

  (第2、第3个问题清晰的点拨幼儿去发现声音的来源,以及如何去寻找声音的来源。)

  二、听听声音

  1、是不是所有的东西在瓶子里都能发出声音呢?(是、不是)幼儿尝试放置物品。

  幼儿1:是。

  幼儿2:不是。

  (幼儿通过尝试,大部分幼儿都能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去放进瓶子里尝试,而对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不感兴趣。幼儿不能一下子就得出有些东西不能发出声音的结论,因此,在幼儿操作之前提出此问题,能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尝试,有目的地利用一切资源去发现。)

  2、你的瓶子里发出什么声音?

  幼儿1:我的瓶子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幼儿2、我的盒子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3、你的瓶子里为什么没有声音?(放置纸、棉花、保鲜袋)

  幼儿1:纸很轻的,没有声音的。

  幼儿2:棉花也很轻的。

  小结: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瓶子、盒子都能发出声音。

  (把不能发出声音的棉花、纸重点提出,让幼儿解决为什么没有声音的原因,找出没有声音的缘由,由幼儿自己发现,这样能更轻易地被幼儿所接受)

  三、听辨声音《猜声音》

  1、教师提供三只同样的瓶子(内容物不同),分别摇一摇,声音一样吗?(赤豆、硬币、回形针)

  2、分别是什么声音?

  (选择的声音有明显的不同,明确三种不同的声音,让幼儿能初步分辨不同点。)

  3、猜一猜,瓶子里面是什么?

  小结:原来一样的瓶子装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激发幼儿再次的兴趣,进一步训练了幼儿听觉,及分辨的能力。)

  四、延伸活动

  有这么多东西都能发出声音,那请小朋友到家里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发出声音的?明天来告诉我们,好吗?

  (活动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使活动有延续性,幼儿有再探索的欲望。)

  评析:

  1、活动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兴趣极高。

  2、选材较好,充分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探索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3、活动环节设计层次清晰,流程递进,安排较恰当。

  建议:提供的材料进一步丰富些,能充分让幼儿尝试,进一步起到听觉的训练。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3

  活动目标:

  1、是各种对各种食物的声音的独特形容方式,体验爸爸妈妈的慈爱。

  2、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尝试根据诗歌原有的结构进行仿编。

  活动准备:

  1、森林狂想曲,优美音乐。

  2、大图书一册,课件。

  3、“———的声音是——”字符人手一张。大卡纸五张。

  活动过程:

  一、倾听导入:

  “小朋友喜欢跳舞吗?那咱们一起随着音乐跳起来吧”请幼儿说说音乐的开始部分都有那些小动物?它是怎么叫的?并模仿它的叫声。小结:青蛙的声音是呱呱的。那还有那些小动物呢?他们又发出怎样的的声音呢?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小朋友是怎么发现的(耳朵)我们的小耳朵可以听到好多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些声音耳朵听不到,眼睛能看得到,心可以感受到,那这种声音又是怎样的?咱们一起观看画面。

  二、理解诗歌:

  1、师出示大图书,请幼儿观看画面,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发现用一个好听的词语完整的描述给大家听,有小花,什么样的小花,什么样的树,什么样的太阳什么样的浪花。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词汇,使语句较为丰富。刚才小朋友用了这么多好听的词汇描述了这幅画面,声音其实就藏在这幅画中,你认为声音会藏在哪呢?

  2、欣赏诗歌(播放配音)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声音》。问:诗歌的题目是什么?诗歌中树叶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说树叶的声音是绿色的?这种声音是耳朵听到的吗?那又是怎么发现的?诗歌中还提到了哪些声音,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完整说出花朵、太阳、浪花、的诗句。那诗歌中又是怎样形容爸爸的声音?谁来模仿爸爸说一句话。谁来模仿妈妈说一句话,要甜甜的感觉哦,通过模仿让幼儿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话语中对孩子的爱。

  3、学习诗歌,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幼儿掌握诗歌内容,大声领读,鼓励幼儿有感情的进行朗诵。“有个小朋友他朗诵的诗歌也非常好听”,再次欣赏诗歌。

  4“树叶的声音是绿色的,花朵的声音是五彩的,小朋友谁知道这首诗歌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引导幼儿说出“——的声音是——”的句式,除了诗歌中所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独特的声音,组织幼儿行仿编。

  5、我知道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创编出美丽的诗歌,下面老师给每个小朋友一张字条,把你的想法和发现用写或者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整齐的贴在老师为你准备好的彩色卡纸上,并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成果。

  6、请小组长将本组创编的诗歌送到前面黑板上,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创编。

  结束部分:世界上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无论是用耳朵,眼睛,还是用心,都会感受到最美丽的声音。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4

  【活动目标】

  1、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杯子、有盖的空瓶子、白纸、笔、米粒、红豆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聆听声音

  教师利用谈话引入课题。

  提问:请小朋友们倾听窗外有什么声音?

  (汽车喇叭声、风声等)

  提问:我们自己也可以制造声音,小朋友想想我们可以制造哪些声音呢?

  (拍手、跺脚、说话的声音)

  (二)制造声音

  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粒红豆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

  师:现在老师可以将这两个没有声音的东西变得有声音,小朋友们想知道吗?

  教师将红豆放进瓶子,盖好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

  (发出沙沙声)

  教师小结:声音原来是制造出来的,多动脑筋,许多本来没有声音的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看你们谁能制造出声音来。

  (三)分组制造声音

  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杯子、有盖的空瓶子、白纸、笔、米粒、红豆等,让幼儿尝试让它们发出声音。

  幼儿分组自由操作、探索。

  (四)说说自己的发现

  提问:你们是怎么制造声音的?制造出来的声音像什么?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并进行操作演示。如:听听挥动白纸、搓揉白纸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敲敲不同的杯子,对着不同材质的杯子说话能听到不同的声音;空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通过玩一玩,发现了声音的很多小秘密,让很多没有声音的东西发出了好听的声音,你们真棒呀!

  【延伸活动】

  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呢?请你们回家找一找、试一试!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5

  设计意图: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声音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喜欢故意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的习惯。让幼儿能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一、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的习惯。

  三、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小鼓、小铃、盘子、碗、小勺子、各种瓶子、空的盒子、米、豆子等若干。

  2、录有声音的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教师请四名幼儿事先藏起来,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请大家猜猜是谁在说话。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幼儿感知,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

  教师提问:你是用什么发出声音的?(引导通过各种方法:摸、发声看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发声器官——喉。并且知道人是通过喉的震动发出声音的。)

  2、让幼儿自由探索,通过碰、打、敲等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知道物品发出声音是由多样物品碰撞发出来的。

  3、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品碰撞后产生震动发出声音。

  情境表演: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啊?”

  将红米放在鼓面上,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红米在跳动。

  提问:小朋友们,大米是个舞蹈家,她是怎样在舞台上跳舞的?(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棍敲击鼓面使得鼓面震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实验:让锣、拨、钢琴、鼓等乐器发出声音后马上阻止震动,发现震动消失声音也消失了。使幼儿知道声音是通过震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让幼儿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3、让幼儿通过进一步自由探索,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分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教育幼儿在活动中轻轻地说话,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的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自制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6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初步了解噪音的危害,喜欢欣赏悦耳的声音,对声音感兴趣。

  3、知道制造噪音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能避免听噪音。

  活动准备

  1、声音:切菜的声音,接水的声音等。

  2、准备容易发出声音的物品:铃鼓、装有黄豆的小瓶子、会发声的动

  活动过程

  一、倾听声音。

  1.复习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在歌声中体会声音的美好与神奇。

  2.教师:声音的本领可大了,不仅能告诉我们谁来了,还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

  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地用耳朵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二、触物游戏

  1.体验猜测声音的乐趣。

  教师:声音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请你上来随便摸一样东西,并让它发出声音,

  小朋友要猜猜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请幼儿上前游戏,让其他幼儿一起听辨声音,并说说自己的听辨理由。

  三、操作活动,继续感受不同的声音,了解物体的振动会发出声音。

  1.教师:看!桌子上那么多的东西也都忍不住要发出声音了,

  可它一个人发不出,需要小朋友的帮助。

  请你们去试试看,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2.请幼儿逐个用自己桌上的东西发出声音,大家一起听辨声音,

  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你喜欢什么声音?为什么?

  1、组织幼儿倾听录音机中播放的不同声音

  切菜的声音

  马桶冲水的声音

  可怕的声音

  敲门声

  打雷声

  救护车声音

  台风

  2、说说自己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不喜欢听到什么声音?为什么?

  3、幼儿自由交流:自己听过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声音,

  特别是要谈谈听到不喜欢的声音时,是什么感觉?(不舒服、心烦、害怕等等。)

  五、介绍噪音的危害,教育幼儿避免听噪音。

  1、教师:不好听、乱糟糟的声音我们叫它噪音,噪音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害处。

  经常听噪音,耳朵会变聋,还容易得心脏病。

  2、引导幼儿积极讨论。

  小朋友如果到了有噪音的地方应该怎么办?(捂住耳朵,或者离开那里。)

  六、教师小结并鼓励幼儿学习控制音量的礼仪。

  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声音,上课发言要声音响亮是为了让别人听清楚;

  人多地方说话声音轻是为了不影响别人,不制造噪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场合来确定声音的轻或响。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7

  课程来源:

  幼儿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哪怕是在地上拣到一小条纸也能在手中玩上半天,然而,大量的废纸每天都会出现垃圾箱中,有垫桌子用的报纸、画报,有手工纸的边角料,有被幼儿撕下来的图书,有美工区活动后用的画纸等,每天这些废纸都被到掉。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需要,与其把这些废纸仍到,还不如再次利用,让幼儿与这些废纸相互作用,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从而教育幼儿节约纸张,从小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怎样让纸发出声音”的课程就生成了。

  目 标:

  1、培养幼儿初步探索让纸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

  准 备:

  1、画报、草稿纸、报纸、绘画纸等。

  2、记录纸和笔。

  过 程:

  1、激发幼儿尝试操作的兴趣。

  老师拿着一筐废纸告诉幼儿:这是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废纸。这些废纸可以干什么用呢?老师拿一张纸,让纸发出声响,吸引幼儿注意力。

  老师提出问题:怎样让纸发出声音?

  2、幼儿尝试操作和纸做游戏

  每四名幼儿一组,各组进行比赛,在同一时间完成,看看哪个组做的方法多而且和别的组不一样。

  让幼儿自己动手来实验,尝试用各种方法让自己手中的纸发出声音。每组请一名老师帮助记录幼儿实验的结果。

  幼儿自己取纸实验开始,要求记录老师必须是幼儿做出来的才能记录。

  3、分享实验结果

  听音乐收记录纸,在记录纸上写上小组名字。提醒幼儿用过的废纸怎么办?

  展示每组的记录纸,请每组幼儿上来一两个演示实验过程,大家进行验证。

  4、老师小结幼儿验证的方法。

  5、结束: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发声,小朋友们可以去发现。带幼儿在班上或到户外寻找可以发声的东西。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8

  一、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

  1、播放声音-树林里的鸟-蝉(知了)-打雷-下雨

  2、提问

  (1)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这个声音?

  (3)夏天里,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3、教师小结: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知了知了”的蝉鸣声、嗡嗡嗡的蚊子叫声,这些都告诉我们夏天到了。

  二、探索、创造声音

  1、用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教师:除了大自然里有各种有趣的声音之外,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东西会发出声音呢。

  2、出示一些物品教师:你能用这些东西制造出有趣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选择一样东西试一试。

  3、分享制造声音的不同方法。

  教师:你选了什么东西?它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这东西发出声音的?

  4、教师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同一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比如,用手拍铁盒,铁盒发出了砰砰砰的声音。

  用拳头敲铁盒,铁盒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

  真是很神奇哟!

  5、幼儿再次尝试自由选用材料制造声音提问:你选择了什么东西把它发出了什么声音?

  这种声音像什么?

  启发幼儿大胆联想-用装满米粒的塑料瓶发出了沙沙沙的下雨声,-敲打铁盒说发出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拗动塑料垫板发出了呱呱呱的蛙鸣声。

  教师小结:你们看,这些东西普普通通,但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居然变出了这么多的声音,大自然真是奇妙。

  只要我们多留意:多看、多听、多想,就可以从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三、欣赏散文《夏天的声音》

  1、教师:有一篇好听的散文叫《夏天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教师边播放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边朗读散文。)

  2、提问:这篇散文里也有很多有趣的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四、音乐之声

  1、教师:我们来开个音乐会吧,每热选一样东西,一起来模仿里面的声音。

  2、教师小结:我们用敲、拍、吹、搓、拉等许多方法让一些不会动的东西发出有趣的声音,演奏出了那么多动听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妙的音乐之外,大自然和生活中还藏着许多奇妙的、好听的声音呢。

  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美妙的音乐。

  附:夏天的声音夏天的池塘边,美丽的荷花穿着粉红色连衣裙翩翩起舞。红蜻蜓的影子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小青蛙躲在荷花丛中欢快地唱歌。忽然,一片乌云从远处飘来。你听,滴答滴答,渐淅沥沥,下小雨了!再听——轰隆轰隆。轰隆轰隆,雷公公也打起鼓来了!雨越下越大,哗哗哗。哗哗哗……不一会儿,天空亮起来,乌云不见了!看,一道彩虹映在池塘里,荷花和绿叶像刚洗过澡,更加清新美丽。呱呱呱、呱呱呱,是青蛙在歌唱;叽叽叽、喳喳喳,是小鸟在歌唱。大家用歌声欢唱:夏天真美丽!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9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各种声音,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2、初步懂得东西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3、发展注意力和听辨声音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声音

  2、小铃、小鼓鼓、木鱼等玩具。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课件:声音

  1、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1)笑声

  (2)哭声

  (3)打呼噜声

  请小朋友睁开眼睛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让幼儿说一说听到的声音,引起幼儿听辨的兴趣。

  3、你们还想听其他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

  (1)吃东西的声音

  (2)打喷嚏

  (3)钟表的秒针

  回答老师,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发言)

  二、认识声音

  1、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敲鼓

  (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物体的震动)

  让幼儿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师用鼓槌敲几下,让幼儿通过

  耳听、手模、眼看、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2)小朋友用什么能听到声音?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朵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3)你们知道耳朵除了能听声音,还有什么作用吗?

  告诉幼儿,我们的耳朵还能帮助我们保持*衡。

  耳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耳朵!

  三、幼儿操作,感知震动产生声音

  1、请小朋友玩一玩桌子上这些小铃、小鼓、木鱼等玩具。

  提醒幼儿边敲边观察,注意听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幼儿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小结: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我们用耳朵来听各种声音。

  2、讨论什么样的声音好听。

  (1)播放音乐

  (2)播放噪音

  让幼儿感知乐音和噪音,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相互说一说各种声音,好听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

  四、游戏:听一听

  1、幼儿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另一名闭上眼睛倾听,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知道了什么事情。

  2、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声音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如:敲门有人来了,打呼噜有人在睡觉等。

中班科学教案:声音10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操作活动,学习听辩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

  3、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及口语的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声音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辨别不同事物发出的不同声音。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一人一个,分别装有若干的硬币、纸削、豆子、米等

  2.打击乐器若干。

  3.桌子分别布置成小狗、小兔、小鸡、小鸭的家。

  4.录音机一台及有关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小动物家里去做客,那做客时要怎么样呢?(老师交代要求: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不能随便的碰东西)

  二、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米、木珠、及豆子在饮料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操作活动一听辩硬币在易拉罐瓶子(旺仔牛奶)中发出的声音。

  师:

  (1)这是谁的家?(小狗的家并提醒幼儿跟小狗问好)小狗家里有什么?(旺仔牛奶瓶子)里面装的是不是牛奶呢?请小朋友不要打开盖子,你们拿起来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的马上告诉老师,看谁最能干。

  (2)幼儿摇旺仔牛奶瓶听辩硬币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出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个别幼儿回答。证实正确的答案以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2.操作活动二听辨豆子在易拉罐里发出的声音。

  (1)教师带幼儿到“小兔家”(提醒幼儿向小兔问好)

  提问:小兔家里有什么?(百事可乐)那里面又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再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摇摇听辩是豆子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豆子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豆子发出的声音)

  3. 操作活动三听辨米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鸡家”(提醒幼儿向小鸡问好)

  师:小朋友快来,小鸡家到了,小鸡我我们准备了很多的礼物,会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请你们听一听到底是什么?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米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米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米发出的声音)

  4. 操作活动四听辨纸削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鸭家”(提醒幼儿向小鸭问好)

  师:前面是谁的家呀?(小鸭家)小鸭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礼物,我们再来听一听,里面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纸削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声音?里面有没有东西?会是什么?(幼儿如一时难以听出老师可以视情况适当加以引导和提示)

  三、第二次尝试:听辩打击乐的声音

  利用老师身上的口哨让小朋友把眼睛闭上用耳朵专心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1. 小朋友的小耳朵可真灵,把老师吹口哨的声音都听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听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2. 操作:老师在背后分别敲打小铃、木鱼、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3. 小结:这些都是打击乐器,是用来为歌曲伴奏的。

  四、第三次尝试,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1.师:(指着小动物家里的饮料瓶)这些饮料瓶子里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2.(放录音)教师用饮料瓶示范为曲子伴奏一次。

  3.幼儿每人到小动物家里拿两个饮料瓶,跟老师一起为曲子伴奏一次,伴奏两三次以后,跟老师边摇瓶子边出活动教室。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以幼儿的一日起居为线索贯穿整节课,通过课件形象具体感受不同的声音,然后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最后人手一种饮料瓶子作为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活泼、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蛮高的。但在最后孩子拿到饮料瓶子后,孩子的专注力都放在了饮料瓶子上,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课后觉得应把各种物品摆在桌上让孩子先去主动探索,然后再给予总结,课堂效果会更好些。如何上好一节成功的课,必须在教学中达到每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稳走每一步,虽然这节活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我不会泄气,每一次的教学都是提高教师的成长。活动下来也让我体会到:探索过程中应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这样幼儿才能更自信,收到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扩展6)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10篇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1

  活动目标:

  1、探索生活中空气压力的各种现象的兴趣。

  2、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空气的压力。

  活动难点:

  能够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准备:

  玻璃瓶、纸片、玻璃弹珠、水。

  活动流程:

  直接导入——实验操作——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空气在哪里?

  空气有力量吗?从小实验中找答案。

  二、实验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空气能形成压力

  1、材料介绍

  猜一猜纸片能拖住玻璃杯里的水吗?

  2、验证

  (1)教师演示

  重点步骤讲解:水倒满玻璃杯、用手轻压纸片、慢慢翻转。

  (2)幼儿操作

  两人一组完成实验。

  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3、实验结果

  (1)幼儿交流

  杯子倒过来水没有流出来,是谁在帮忙?

  (2)为个别实验失败幼儿纠错

  为什么水不加满,杯子倒过来水会落下来。

  小结:杯子里的空气和外面大气压相互抵消。

  (3)小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能形成一股力量,我们叫它空气压力,帮助纸片托住玻璃杯里的水。只有做了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结果。

  (二)第二次操作:空气压力大

  1、设疑

  装满水的玻璃瓶里如果再放入弹珠,纸片会掉下来吗?

  2、幼儿操作

  数一数,放几颗弹珠。

  提醒幼儿注意实验要点。

  3、实验结果

  幼儿交流

  放了玻璃弹珠后,纸片掉下来了吗?

  你放了几颗?

  小结:原来空气的压力能够托起玻璃杯里那么多、那么重的弹珠,空气的压力很大。

  活动延伸:

  生活中的空气压力

  实物操作:粘勾、汽水

  生活中有很多空气压力的存在,找一找。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活动中主要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小纸片使杯子里的水倒过来而不流出来的方法,来感知空气的压力。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2

  一、理论依据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幼儿园的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归纳总结了幼儿科学活动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四环教学法"。

  第一环: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从经验入手)第二环:问题引路--猜想设疑(从问题入手)第三环:操作实践--探究发现(从操作入手)第四环: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生活入手)本次活动,通过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杯子出来了》《吹气球》两个小实验,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空气压力这一科学现象,运用从实验中获得的新经验解释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通过猜想-尝试-分享-再尝试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空气压力的存在,了解空气压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幼儿探究合理利用空气压力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感知塑料杯吹出及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了解由空气压力产生的有趣现象。

  2.能在实验中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空气是有力量的。

  3.对科学游戏产生兴趣,简单了解空气压力对生活的帮助。

  四、教学重难点

  主动探究空气压力的有趣现象,了解其和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纸杯、塑料杯各19个,大饮料瓶、吸管、气球各19个,记录表1张、即时贴若干,磁铁10块,课件及视频,

  六、教学过程

  (一)由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导入,引发幼儿对空气压力的兴趣,知道空气有力量。

  1.课件:邀请幼儿进入米奇科学之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游戏《压不扁的瓶子》。提问:为什么瓶子压不扁?瓶子里面充满了什么?

  小结:盖上瓶盖后,里面的空气出不来,顶住了瓶子,所以使很大的劲也压不扁。得出结论:空气是有力量的。

  (二)通过游戏《吹气球》,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空气是个大力士

  1.游戏《吹气球》,提问:米奇妙妙屋里的科学游戏可真有趣,咱们继续出发,看看米奇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通过吹气球-猜想放到瓶子里的情况---尝试操作---得出结论:放到瓶子里的气球是吹不起来了,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真是个大力士。

  (三)通过游戏《杯子出来了》,让幼儿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纸杯和塑料杯)。请幼儿猜想:把塑料杯子放到纸杯里,不用手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塑料杯子出来?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幼儿讨论:杯子为什么飞出来了?

  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呼吸,空气的压力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四)通过分享交流、观看视频,了解空气压力和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1.交流:你知道生活中空气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帮助?

  2.观看视频,教师总结:空气的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小朋友们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可以利用空气的压力的原理,创造出更多帮助人们生活的物品。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3

  活动目标:

  1、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感知空气是到处都有的,无处不在的。

  2、通过小实验,使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

  3、对科学小实验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塑料袋的经验,喜欢参与户外活动并能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空气

  2、物质准备:塑料袋人手一份、塑料瓶、气球、手帕、玻璃杯、透明水缸。

  活动重点:

  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活动难点:

  通过小实验,使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

  活动过程:

  一、找空气。教师变魔术,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魔术,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哦。

  1、教师出示塑料袋变魔术,并提问:变变变,刚才扁扁的塑料袋现在变成什么样的了?

  2、幼儿回答。

  3、师: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让塑料袋变的鼓鼓的吗?那你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找到空气宝宝的吗?

  4、教师换地方找空气,引导幼儿说说是在哪里找到的空气。

  5、幼儿变魔术寻找空气引导语: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空气,但是空气宝宝有点淘气,如果你不紧紧的捏紧塑料袋口,空气宝宝就会跑出去了,然后告诉我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空气宝宝。

  6、师*流: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空气宝宝的呢?

  7、教师总结:你刚才找空气的时候,你看得见它吗?你闻到什么了吗?你来摸一摸,摸的到吗?原来空气宝宝既看不见又摸不到闻不到的,而且他到处都有。

  二、实验:手帕的变化,进一步验证空气是到处都是的。

  师:空气宝宝还想和小朋友们变魔术,我们来看看他是不是到处都是。

  1、教师出示干手帕,并请小朋友们验证。

  2、实验一:玻璃杯里的空气师:出示一只空玻璃杯和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玻璃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里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3、教师提问:手帕为什么是干的?是什么东西把水挡在了外面呢?

  4、实验二: 玻璃杯里的空气师:出示另一只空玻璃杯和另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杯底,把杯子倾斜倒扣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中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师: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请幼儿回答)

  5、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玻璃杯是垂直放入水槽中的,空气没有进到玻璃杯中,所以手帕没有湿。第二次玻璃杯是倾斜的,玻璃杯里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到玻璃杯里,所以手帕湿了。

  6、重复进行实验一实验二一次并总结。

  三、游戏:气球鼓起来。

  1.教师出示瓶子和气球。

  师:这是一个塑料瓶,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把气球套在塑料瓶上,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怎样才能让气球鼓起来呀?我们一起来事实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随机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3.教师小结:塑料瓶里什么使气球鼓起来?我们的瓶子里是空的吗?里面装的是空气。

  四、教师总结。

  空气是到处都有,无处不在的,看不见闻不到摸不到。

  师幼手拿塑料瓶离开活动室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4

  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幼儿园的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归纳总结了幼儿科学活动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四环教学法"。

  第一环: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从经验入手)

  第二环:问题引路--猜想设疑(从问题入手)

  第三环:操作实践--探究发现(从操作入手)

  第四环: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生活入手)

  本次活动,通过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杯子出来了》《吹气球》两个小实验,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空气压力这一科学现象,运用从实验中获得的新经验解释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通过猜想-尝试-分享-再尝试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空气压力的存在,了解空气压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幼儿探究合理利用空气压力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感知塑料杯吹出及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了解由空气压力产生的有趣现象。

  2.能在实验中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空气是有力量的。

  3.对科学游戏产生兴趣,简单了解空气压力对生活的帮助。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主动探究空气压力的有趣现象,了解其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杯、塑料杯各19个,大饮料瓶、吸管、气球各19个,记录表1张、即时贴若干,磁铁10块,课件及视频

  教学过程

  (一)由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导入,引发幼儿对空气压力的兴趣,知道空气有力量。

  1.课件:邀请幼儿进入米奇科学之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游戏《压不扁的瓶子》。提问:为什么瓶子压不扁?瓶子里面充满了什么?

  小结:盖上瓶盖后,里面的空气出不来,顶住了瓶子,所以使很大的劲也压不扁。得出结论:空气是有力量的。

  (二)通过游戏《吹气球》,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空气是个大力士

  1.游戏《吹气球》,提问:米奇妙妙屋里的科学游戏可真有趣,咱们继续出发,看看米奇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通过吹气球-猜想放到瓶子里的情况---尝试操作---得出结论:放到瓶子里的气球是吹不起来了,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真是个大力士。

  (三)通过游戏《杯子出来了》,让幼儿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纸杯和塑料杯)。请幼儿猜想:把塑料杯子放到纸杯里,不用手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塑料杯子出来?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幼儿讨论:杯子为什么飞出来了?

  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呼吸,空气的压力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四)通过分享交流、观看视频,了解空气压力和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1.交流:你知道生活中空气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帮助?

  2.观看视频,教师总结:空气的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小朋友们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可以利用空气的压力的原理,创造出更多帮助人们生活的物品。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5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初步掌握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理念。

  活动准备:

  1、袋子人手一个,气球,纸袋子,瓶子,吸管每组一份;

  2、教室二维图一张,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揭示空气的存在。

  1、出示食品袋,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直接朝里看,自问自答地:里面有东西吗?

  2、回应幼儿的跟从与参与:边说“到底有没有”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幼儿判断。

  3、针对幼儿不同看法采用不同的回应策略:

  对a:让其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对b:有什么?什么样?

  揭示“空气”这个词:或顺应幼儿,或告知幼儿。

  二、找一找,抓一抓,进一步感受空气的无所不在。

  1、幼儿找空气、捉空气

  “你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

  交代要求:到你认为有的地方去找、去捉。听到提醒就上位。

  2、交流:

  ①个别交流:捉到了吗?在哪捉到的?

  ②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注。

  师:通过试试,现在来看看,哪里有空气?

  ③期间,穿插对“空气会流动”特性的关注。

  请两名抓到和没有抓到空气的孩子上来演示,同他们动作的差异中发现“如果手不抓紧空气就会从袋子里跑出去一部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

  三、做一做、玩一玩,进一步感知空气的流动性。

  介绍操作要求

  师: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在流动的时候还会发出声音呢,想想看你有什么办法让这些材料里的空气发出声音。

  幼儿操作。

  引导幼儿通过挤一挤、吹一吹的方法,让操作材料发出声音。

  分享结果,教师小结。

  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吹一吹)猜猜是哪里的空气流动起来发出声音的?(瓶子里的空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是瓶子里面的空气在流动,而不是瓶子外面的空气在流动?(引导幼儿朝着瓶子外面和瓶口吹起来证明。)

  ②师:你是怎么让气球发出声音的?(幼儿示范放出气球的气)这又是哪里空气在发出声音?

  ③师:这个纸袋子能发出声音吗,你是什么做的?(引导幼儿用力将袋子压扁)为什么会发出“嘭”的一声?

  小结: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实验发现空气在很快流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四、延伸:

  我们去科学角来用更多的材料和空气玩一玩发声音的游戏吧。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6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的特点,了解空气的用处。

  能力目标:能够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且制作空气小玩具。

  情感目标:喜爱参加科学活动,体验抓空气的乐趣。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的用处和特点,体验抓玩空气的乐趣。

  活动难点:

  能够独立用塑料袋等物品捕捉空气制作空气玩具。

  活动准备:

  塑料袋、夹子若干,彩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律动导入 (边唱边做动作)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这里,用手指出来。

  展开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师出示保鲜袋,并提问,这是什么?

  2、小口袋饿了,想吃饱,请幼儿们想办法让小口袋吃饱

  三、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感知空气

  1、师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向幼儿解说,小口袋吃饱饱了,小口袋吃了什么呢?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并且组织幼儿讨论

  2、进一步向幼儿提问,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空气在哪里呢,有什么作用呢

  3、幼儿自由发言

  总结:小口袋吃了很多空气,变得的鼓鼓的,胖胖的。空气无色无味,存在在我们身边的,比如电风扇吹出来的风就是空气

  四、幼儿尝试装空气,感受空气的流动

  1、向幼儿解说如何用塑料袋装空气,鼓励幼儿尝试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请每组一个代表幼儿发言,说一说如何捕捉空气,怎么样不让空气逃跑

  4、打开口袋放走空气,请幼儿说一说袋子为什么不鼓了

  小结:空气宝宝很淘气,喜欢跑来跑去(空气是流动的)

  五、自制空气小玩具

  1、出示彩纸、塑料袋,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创意,引发幼儿制作的热情

  2、幼儿分组进行制作“塑料袋风筝”,“先用彩纸装饰,用马克笔在塑料袋上绘画,在装满空气”

  3、教师进行分组指导

  结束: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说

  活动延伸:

  延伸至户外,拿着自己制作的塑料袋风筝去户外游玩吸水的?组织幼儿,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7

  活动目的

  1、让幼儿明白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健康。

  2、让幼儿知道垃圾会污染空气,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课本。

  活动步骤:

  1、提问导入。

  1)你喜欢在室外玩游戏吗?为什么?(外面的空气好)。

  2)妈妈为什么抱宝宝到外面晒太阳?(太阳光可以杀细菌,还能呼吸新鲜空气)。

  2、打开课本第五页,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1)画上有些什么?(小朋友、垃圾堆)

  2)两个小朋友为什么是那样的表情呢?(因为他们闻到了难闻的气味。)

  3)难闻的气味是从哪里来的?(垃圾的臭味传播到空气中去了。)

  4)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小结:为了使我们有一个舒适、干净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不要到处乱扔垃圾,垃圾会污染空气。我们呼吸了受污染的空气后,会生各种疾病,我们也不要随地吐痰,这样就会减少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8

  【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2、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棉花、香烟、瓶子。

  2、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

  3、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的录像片。

  【活动过程】

  1、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请小朋友认真看录像,想一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放映自摄录像片,请幼儿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镜头二: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废气;镜头三:工厂烟囱飘出的黑烟;镜头四: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五: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的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2、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1)现在我们来做实验,方法是现在瓶子里放一团雪白的棉花,然后把一支点燃的香烟放进瓶子。

  (2)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播放课件《人图上半身内部器官图》,重点突出呼吸道,显示空气在体内的循环现象及其过程。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人吸进了含有尼古丁的空气,会有什么影响?

  (4)向幼儿展示实验结果——瓶子及一部分棉花被熏黄了,请幼儿闻一闻瓶子里的气味,说说自己的感受。

  (5)在屏幕上显示人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后呼吸器官受损的情况。显示方法是设置一道黑色气流进入呼吸道,把整个呼吸道染成黑色。

  (6)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身体危害很大。

  3、鼓励幼儿学做“环保小卫士”。

  (1)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气的行为,让空气变得更洁净。

  (2)幼儿操作鼠标,在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上找出污染空气的行为。

  (3)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便乱扔垃圾)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污染空气的事,并能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9

  教材分析

  空气是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本活动为幼儿让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操作实践中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的特征,探索空气的秘密,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作用及会流动的特点,了解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能传播各种气味。

  2.能运用吹、扇、装、闻多种方法探究、发现空气的存在。

  3.了解空气中难闻气味产生的原因,萌发从我做起净化空气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大型吹气玩具(如;塑料吹气动物)、塑料袋、气球、器官4~5根、r一盆水、硬纸板等每组1份,空气清新剂一瓶。

  活动建议:

  1.玩游戏“亲亲小脸蛋”,感知空气的存在。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迅速打开大型吹起玩具的气孔,对着幼儿的小脸蛋轻轻放气,引导幼儿体验气流在脸上的感觉;你的脸上什么感觉?猜一猜,是谁在亲你的小脸蛋儿?

  2.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寻找空气,感知空气的流动。

  教师设疑激趣;你知道空气在哪里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为幼儿提更塑料袋、气球、吸管、一盆水、硬纸板等材料,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寻找空气。

  (1)用塑料袋找空气;将塑料带张开口,然后猛地扎紧,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跑进去了。

  (2)用气球找空气;给气球吹起,气球鼓起来了,说明空气跑进去了;将气球对准脸蛋慢慢放气,会感到一阵风吹过,这说明空气又跑出来了。

  (3)用吸管找空气;将吸管在空中吸一下,迅速插入水中,产生的泡泡水明空起来过了。

  (4)用硬纸板找空气;对着硬纸板吹气、吸气,脸上会有一阵风吹过,这就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扇动硬纸板,再次感知空气的流动与存在。

  小结;原来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

  3、引导幼儿通过嗅觉感受空气的流动能传播各种气味。

  (1)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空气的流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芳香气味。

  教师在活动室里静悄悄的喷上空气清新剂,引导幼儿闻一闻、说一说;你闻到了什么气味?你最喜欢空气为我们带来哪些香味?如;花香、饭菜香、糖果香、水果香…

  小结;原来空气是流动的,能够为我们传播各种气味。

  (2)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难闻的气味,讨论出现难闻气味的原因,激发环保意识。

  引导幼儿讨论;在生活中你还闻到过那些气味?出现难闻的气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减少这些难闻的气味?

  小结;空气的流动也会传播难闻的气味,如;工厂烟筒冒出来的烟味、垃圾味、

  农药味……这是因为人民网你不注意保护环境,污染了空气。保持空气清新的方法有很多,如;不随便扔垃圾、不乱排放污水、多植树、多种花、少开车多步行……

  4、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来空气。

  a)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感受憋得喘不上气来的感觉,并讨论为什么,是幼儿了解我们的身体里缺少空气,所以才会有用这样的感觉,说明人离不开空气。

  b)迁移已拥有的经验,扩展幼儿思维;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需要空气外,动植物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10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的特点,了解空气的用处。

  能力目标:能够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且制作空气小玩具。

  情感目标:喜爱参加科学活动,体验抓空气的乐趣。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的用处和特点,体验抓玩空气的乐趣。

  活动难点:

  能够独立用塑料袋等物品捕捉空气制作空气玩具。

  活动准备:

  塑料袋、夹子若干,彩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律动导入 (边唱边做动作)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这里,用手指出来。

  展开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师出示保鲜袋,并提问,这是什么?

  2、小口袋饿了,想吃饱,请幼儿们想办法让小口袋吃饱

  三、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感知空气

  1、师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向幼儿解说,小口袋吃饱饱了,小口袋吃了什么呢?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并且组织幼儿讨论

  2、进一步向幼儿提问,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空气在哪里呢,有什么作用呢

  3、幼儿自由发言

  总结:小口袋吃了很多空气,变得的鼓鼓的,胖胖的。空气无色无味,存在在我们身边的,比如电风扇吹出来的风就是空气

  四、幼儿尝试装空气,感受空气的流动

  1、向幼儿解说如何用塑料袋装空气,鼓励幼儿尝试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请每组一个代表幼儿发言,说一说如何捕捉空气,怎么样不让空气逃跑

  4、打开口袋放走空气,请幼儿说一说袋子为什么不鼓了

  小结:空气宝宝很淘气,喜欢跑来跑去(空气是流动的)

  五、自制空气小玩具

  1、出示彩纸、塑料袋,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创意,引发幼儿制作的热情

  2、幼儿分组进行制作“塑料袋风筝”,“先用彩纸装饰,用马克笔在塑料袋上绘画,在装满空气”

  3、教师进行分组指导

  结束: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说

  活动延伸:

  延伸至户外,拿着自己制作的塑料袋风筝去户外游玩吸水的?组织幼儿,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扩展7)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10篇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1

  设计意图

  夏天到来了,天气越来越热,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如果天气热,我们会酌情的缩短在户外的时间,天气的炎热,有的孩子会出汗并且会心情烦躁,有的孩子在家中中午不听家人的劝告往外跑。通过本次活动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到夏天的天气和感受到太阳的火辣,懂得几种防晒的方法,使孩子们愉快地度过炎热的夏天。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太阳的火辣,尝试仿编儿歌。

  2、初步了解几种夏天防晒、保护皮肤的方法。

  活动准备

  1、一个做成太阳状的刷子道具。

  2、《夏天防晒好方法》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活动主题

  红红的脸蛋挂天上,又大又圆照四方,它让万物来生长,丰收需要它帮忙。

  2、感受夏天太阳的火辣

  谈话: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夏天来到了)如果你站在外边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很热)你还发现太阳照在什么地方?(照在买菜的人身上、照在汽车上、照在盖房子的人身上等)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3、请幼儿欣赏诗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感知太阳的热量

  (1)出示太阳刷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夏天的太阳很顽皮,像把红刷子,到处找人刷,请小朋友们听一听它刷到了那些人?

  (2)教师一边演示教具,一边朗诵儿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

  提问:诗歌中夏天的太阳究竟把谁刷得火辣辣的呢?

  (3)教师演示教具,幼儿根据诗歌做动作(比如:游泳、爬上、骑车等)

  (4)一名幼儿演示教具,其他幼儿边做各种动作边说诗歌。

  4、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性描述,进行仿编诗歌

  提问:夏天的太阳还会把谁刷得火辣辣的呢?(教师整理后)

  夏天的太阳很顽皮,

  拿把红刷子,

  到处找人刷。

  刷刷盖房的人,

  刷刷买菜的人,

  刷刷种地的人,

  刷刷割麦子的人。

  5、室外体验太阳的炎热

  带领幼儿来到户外空地上,和幼儿在太阳底下站立一会儿。(在阳光下活动应控制时间,不能太久。)教师将儿歌中的角色变成幼儿的名字或幼儿身体的某一部位。如:刷刷***,刷的***火辣辣;或刷刷小朋友的头顶,刷的头顶火辣辣等。

  6、了解几种夏天防晒、保护皮肤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

  提问:刚才你在外面感觉怎么样?(晒得火辣辣的)如果站的时间长了会怎么样?(晒坏皮肤)

  (2)夏天应该怎样防晒、保护皮肤。

  启发幼儿说一说:夏天天气很热,太阳火辣辣的,怎样才能防晒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回答。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说一说夏天防晒都有什么好方法?

  教师小结:躲在树荫下、中午太热的时候最好不要出去、戴帽子、口罩、打遮阳伞、擦防晒霜等。

  结束部分:请幼儿回家把诗歌说给妈妈听。

  活动反思

  因为夏天的炎热孩子们在太阳下都能感受到,所以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诗歌时,孩子们边做动作边说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最后一句:“火辣辣的,”孩子们一起扭动着身体非常喜欢做这一动作,仿编诗歌时孩子们说的很丰富,不但发散了幼儿的思维,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对怎样进行防晒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度过夏天有很大的帮助。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夏季的来临,体验夏季的主要特征。

  2.了解多种降温防暑的方法。

  3.积极思考并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重难点: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夏季特征。

  活动准备:

  1.制作具有夏季特征的小卡片若干,事先分藏在室内各处。

  2.各种玩水物品、玩具、材料。

  3.每组一个文件夹、一张白纸、一支水笔。

  4.幼儿画册第三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幼儿能够结合经验说出现在是夏天。)

  2.教师:夏天是样子的呢?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感觉一下吧!(引起幼儿寻找夏天的兴趣。)

  二、组织幼儿在阳光下活动,感受夏天天气的炎热

  (一)组织幼儿摸一摸

  1.教师:夏天和冬天的太阳有什么不同?(能够说出:冬天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夏天的太阳照在身上很烫。并丰富词“火辣辣”。)

  2.教师:我们去摸摸周围的滑滑梯、花坛、石头,感觉怎么样?

  (1)幼儿摸摸周围的物品如:水泥地、滑滑梯、花坛等。

  (2)教师巡回询问:“有什么感觉。”

  3.集中交流:

  教师:这些东西有什么感觉?(幼儿能够结合经验讲述如:很烫、很热……)

  小结:周围的东西都是烫烫的,因为夏天的太阳是火辣辣的,晒的周围的东西都变烫了。

  (二)组织幼儿找一找

  1.教师:夏天的草丛里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幼儿自由找找、说说。)

  2.集中交流。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发现进行讲述如:有蚱蜢、有西瓜虫、小草好像长高了……)

  小结:夏天到了,小草长高、长密了,有很多的小虫子住在草地里,小朋友找到了:西瓜虫、蚱蜢、蜻蜓,还有讨厌的蚊子、苍蝇也来了,树上还有知了在知了知了的叫,仿佛在说:“夏天到了,夏天到了。”

  三、组织幼儿回活动室

  1.组织休息喝水。

  2.引导幼儿比比,活动前后有什么不同?(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出如:到外面去以后非常热。)

  四、引导幼儿说说夏天天气很热时,怎样才能让自己感觉凉快

  1.教师:夏天真热?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凉快起来呢?和你的组上的小朋友一起讨论一下吧!请组长用画画的方法来记录。

  2.组织幼儿分组讨论,一位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3.集中交流。

  (1)每组请一位幼儿上前来交流。

  (2)教师将幼儿的结果记录在上面的纸上,相同的则不记录。

  (3)小结:让自己凉快起来的方法真多:扇子扇风、多喝冷开水、不在烈日下运动、勤洗澡、安静的看书或画画、和家人一起游泳、多吃瓜果、多休息、开空调或电风扇等。

  五、延伸活动

  开展找夏季图片的游戏,介绍自己找到的图片内容,比比哪一组找的又快又多,然后相互交流,讲述自己喜爱夏天的哪些方面、哪些活动等。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3

  (一)主题选择的缘由

  提起夏天,我们常常想到的是炙热的阳光和流不完的汗水,但是孩子们可有着不同的感受。变化非常易于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一切活动的源泉,是幼儿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对小朋友来说,夏天,是可以尽情享受冰激凌的时候,是可以泡在游泳池里玩水消暑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知了在树上唱着动听的歌。因此,我们设计了《夏天》这一主题,和幼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倾听夏天的天籁之音,了解夏天并激发爱夏天的情感,充分享受夏天的特别时光。

  (二)主题活动的目标

  1、使幼儿知道夏季卫生知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2、引导幼儿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夏季的特征。

  3、教幼儿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文学作品,爱看图书。

  4、让孩子欣赏有关夏季的美术作品,画出或做出有关夏季自然景物的特征、服装、用品等。

  5、指导孩子适应较高的气温,积极参加夏日的锻炼和玩水活动。

  6、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驱热的种种方法。

  7、教孩子学会防暑的方法,经常保持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

  8、教幼儿学会唱歌曲《夏天到》,并能为歌曲创编歌词。

  9、指导孩子进行音乐游戏《我的影子》,能合节拍做动作。

  10、使幼儿学习从高处往下跳的技能,要求动作轻松自然;会听信号变速走。

  11、使幼儿学会学会怎样避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主题网络图

  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教育活动一

  音乐活动《夏天到》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节奏,学会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初步学习对唱。

  2、进一步感知夏天的有关特征,懂得夏季卫生的重要。

  3、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体验歌唱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开展《快乐的夏天》主题活动,了解夏天的主要特征。

  2、关于歌曲的图片、歌曲磁带。

  (三)活动过程

  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一,引导幼儿谈话

  (图片内容:夏天的风景──雷雨过后,青蛙呱呱叫)

  教师:什么季节到了?

  幼儿:夏天到了。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整体感知歌曲

  提问:在这首歌里,你听到了什么?

  3、欣赏感知歌曲前半段

  (1)教师以清唱的方式提问:"夏天到了怎么知道?"(即歌曲第一句)展示雷声和蛙声的节奏图谱,鼓励幼儿按图示有节奏地念出后半句歌词,并用动作区分强弱的节奏。

  (2)欣赏歌曲前半段,教师清唱

  提问:夏天到了,你心里觉得怎么样?

  提问:你最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请你来唱一唱。

  (3)教师与幼儿用问答的方式练习歌曲前半段

  4、整体学唱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后半段,提问:歌曲里还唱了些什么?

  出示图片,提示幼儿学念后半段歌词。后半段歌词比较多,幼儿记忆时相对要困难一些,因此,除了图片的提示之外,我还采用教师语言暗示、动作暗示等方式帮助幼儿熟记。

  (2)用几种不同的演唱方式激发幼儿学唱的兴趣。如:教师领唱幼儿用单音字哼唱旋律;教师和幼儿互相接唱;边做动作边唱等等。

  (3)分组对唱歌曲(问答式对唱前半段、集体合唱后半段)

  (四)活动延伸

  夏天到了,小朋友们特别高兴,因为夏天有许多与春天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去找找看,把夏天的这些特别的地方编进歌词里,唱给大家听。

  活动的延伸是为了孩子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本领,并给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孩子们在夏天的主题活动中积累了很多有关夏天的知识,也一定能够创编出很多新的歌词,我鼓励他们相互做小老师,学学别人编的新词,既满足了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需要,也为孩子们巩固歌曲旋律、节奏提供了反复的练习机会。

  教育活动二

  手印画创作活动《夏天的树》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手印画表现夏天的树,用添画描绘夏天的风景,用暖色表现炎热、用冷色表现凉快。

  2、能根据自己对夏天的认识,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作业,体验集体创造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夏季特征和周围生活环境的相应变化。

  2、每组一张大图画纸,在适当位置画好树干。

  3、油画棒、绿色颜料、毛笔。

  (三)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提问:小朋友,夏天到了,你们看到夏天是怎么样的?人们在夏天里穿什么衣服?干什么事?怎样才能凉快些?用什么颜色可以表现出夏天的炎热?什么颜色看上去凉爽些?

  幼儿根据老师的提问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小组对夏天的认识和体验,并选出一个幼儿发言。

  教师总结: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球,夏天的树叶很大很密,看上去很凉爽。夏天人们穿得很少,喜欢在大树下乘凉、吃西瓜。红色、衬衫、橙色看上去比较暖,可以表现炎热;蓝、绿色看上去比较冷,可以表示凉爽。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4

  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

  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过程: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

  1、水是没有颜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3、水是没有味道的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活动二:

  过程: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

  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

  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

  活动三:

  讨论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首先我以和水玩游戏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引起小朋友们感兴趣想玩这个游戏。喜欢玩游戏的小朋友感兴趣了会认真专心地跟着玩,达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在这个活动中他们知道了水的重要性,人和动物每天都离不开水。水是无色、无味,水是抓不住会流动的。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5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节奏,学会用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初步学习对唱。

  2、进一步感知夏天的有关特征,懂得夏季卫生的重要。

  3、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体验歌唱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开展《快乐的夏天》主题活动,了解夏天的主要特征。

  2、关于歌曲的图片、歌曲磁带。

  (三)活动过程

  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一,引导幼儿谈话。(图片内容:夏天的风景──雷雨过后,青蛙呱呱叫)

  教师:什么季节到了?

  幼儿:夏天到了。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整体感知歌曲

  提问:在这首歌里,你听到了什么?

  3、欣赏感知歌曲前半段

  (1)教师以清唱的方式提问:"夏天到了怎么知道?"(即歌曲第一句)展示雷声和蛙声的节奏图谱,鼓励幼儿按图示有节奏地念出后半句歌词,并用动作区分强弱的节奏。

  (2)欣赏歌曲前半段,教师清唱

  提问:夏天到了,你心里觉得怎么样?

  提问:你最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请你来唱一唱。

  (3)教师与幼儿用问答的方式练习歌曲前半段

  4、整体学唱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后半段,提问:歌曲里还唱了些什么?

  出示图片,提示幼儿学念后半段歌词。后半段歌词比较多,幼儿记忆时相对要困难一些,因此,除了图片的提示之外,我还采用教师语言暗示、动作暗示等方式帮助幼儿熟记。

  (2)用几种不同的演唱方式激发幼儿学唱的兴趣。如:教师领唱幼儿用单音字哼唱旋律;教师和幼儿互相接唱;边做动作边唱等等。

  (3)分组对唱歌曲(问答式对唱前半段、集体合唱后半段)

  (四)活动延伸

  夏天到了,小朋友们特别高兴,因为夏天有许多与春天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去找找看,把夏天的这些特别的地方编进歌词里,唱给大家听。

  活动的延伸是为了孩子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本领,并给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孩子们在夏天的主题活动中积累了很多有关夏天的知识,也一定能够创编出很多新的歌词,我鼓励他们相互做小老师,学学别人编的新词,既满足了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需要,也为孩子们巩固歌曲旋律、节奏提供了反复的练习机会。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夏天的回忆和描绘,尝试用画笔来描述生活景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通过表述和绘画,自由的表现夏天。

  教学难点:如何巧妙地安排构图和运用色彩等手段,生动地表现夏天的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暑假过得开心吗?

  请问大家一个小问题:通常是什么季节才会过暑假呢?

  2、揭示课题:

  对,小朋友通常是在暑假里度过暑假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难忘夏天》。

  二、讲授

  1、回忆夏天,并谈谈自己眼中的夏天

  首先,请小朋友们好好想一想,这个夏天,在我们的记忆里,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吃到些什么?

  2、出示图,仔细观察,注意图片上有什么?他们都在干些什么?都有哪些显眼的色彩?

  3、看了这么多的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夏天的特点吗?

  4、说说下面哪些颜色让你感觉炎热?哪些颜色让你感觉凉爽?

  5、欣赏学生作品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把暑假中最值得留恋的一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注意表现出夏天的特征。

  五、展示与评价

  1、互相欣赏,介绍自己创作时的想法和体会

  2、找出画面中最有趣的地方小组一起分享。

  3、把作品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和含义(难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散文(重点)。

  活动准备:

  1.结合散文内容准备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挂图。

  2.音乐《夏天的雷雨》。

  3.散文《夏天》的录音、录音机、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幼互相问好!

  师:小朋友们好!见到你们很高兴,我是大家的新朋友,大家可以叫我张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播放音乐《夏天的雷雨》)

  2.提问:谁知道刚才这首歌曲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

  师:夏天到了,小朋友有什么感觉呢?

  二、新授课部分

  1.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的美丽景色(小动物、植物、天气等方面)。

  幼儿自由表述,教师加以引导完善。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篇描述夏天的散文,大家仔细听一听,看看文中说的夏天和我们刚才说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2.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散文《夏天》。

  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听得都非常认真,那现在有几个问题问大家?

  3.出示挂图,讲解散文内容。

  (1)散文的名字叫什么?

  (2)你听到散文里面说了些什么?

  幼儿自由表述,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引导幼儿将语句说完整。

  (3)听录音,借助挂图朗诵,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

  4.引导幼儿采用留空的方式跟随教师朗诵散文,并根据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幻灯片播放)

  柳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冒着热气),小鱼该不会煮熟了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过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转圈),它报告:好消息,就要下雨,就要下雨。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了!哗!哗!哗哗!大雨快活的下起来了。

  下了一阵儿,(风)去了,(云)散了,(闪电)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天边挂起了彩霞。

  (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

  你闻闻,连空气都是香的。

  湖里,小鱼(摇着尾巴)游的多高兴,小青蛙(蹦上岸)开始唱歌:咕呱!咕呱!

  4.进一步升华、丰富散文内容,拓展幼儿想象力。

  师:雷雨过后,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现在正是夏天,请小朋友在雷雨过后观察一下,然后把你的答案告诉老师,好吗?

  三、教师小结

  师:小朋友今天的表现非常棒,老师很喜欢你们,让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吧!老师还有礼物送给大家哦!”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8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夏天所特有的现象。

  2、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避暑降温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反应夏日景象的多媒体动画“夏天里的小朋友”。

  2、“舒舒服服过夏天”幼儿操作卡。

  3、知了叫声的音频文件。

  4、小冰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知了叫声

  师:小朋友,你们听听看,这是什么声音?知了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二、观看动画“夏天里的小朋友”

  1、幼儿结合自身经验说说动画中的小朋友有什么样的感受。

  动画内容:烈日当空,树上知了鸣叫,一个小朋友满头大汗的走在路上,一旁的小狗热得直吐舌头。

  2、引导幼儿说出动画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会觉得热。

  如:小朋友的表情,他在出汗等等。

  3、夏天里呀真是热

  引导幼儿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来了。

  如:树上的知了不停的叫、小朋友冒汗、小狗吐这舌头。

  三、“舒舒服服过夏天”

  (1)“连一连”避暑降温物品。

  @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操作卡上选择可以让小朋友变得舒服一些的物品。

  操作卡内容:一个笑脸标志,旁边有一排物品:一把伞、一个皮球、一条棉被、一顶凉帽、一块冷饮(冰棒)、一块蛋糕、一把扇子、一件短袖衣服。

  @幼儿选择合适的物品与笑脸标志连线。

  @完成后可以和自己的同伴互相说说“夏天里我们使用什么物品可以让我们变得舒舒服服?”

  (2)“说一说”避暑降温方法。

  师:看看,大大电视机上,小朋友在路上走着觉得很热,我们来看看路边有一个百宝箱,看看在这个百宝箱里有哪些东西可以让他变得舒服一些。

  幼儿自由讨论,启发幼儿说出有些什么降温避暑的方法后,教师点“伞”、“扇子”等会出现笑脸标志,并伴有掌声音效,点“棉被”的话则是哭脸标志及“啊哦”的音效。等等

  (3)幼儿自查操作结果,结合图片做相应的表情。

  四、教师总结,幼儿品尝冰棒,感受夏天另一番凉爽的感受。

  师:马上要过暑假了,大家已经找到了如何让自己舒舒服服过夏天的方法了,那我相信我们的夏天会过的更快乐的。今天老师还把夏天的凉爽带过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9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夏天的特征──气温、天气、水文、植物动物的生活、农业生产、人的生活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比较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当地的气温、天气、河湖、池塘、植物生长情况、动物的出没、农业生产、人的衣着等,与春天相比有什么变化。

  2.挂图或投影片──春天、夏天。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提问:谁能说一说春天有什么特征?(可以用歌谣回答。)

  2.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夏天有什么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图中的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春天、夏大(也可以看课本第16、17、46、47页的插图)。

  (2)分组观察、讨论: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3)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认识夏天的一般特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夏天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当地夏天的特征。

  ①天空有什么不同?(夏天的天空多云。)

  ②树木有什么不同?(夏天的树叶茂密,桃树结出了桃子。)

  ③田野里的庄稼有什么变化?(玉米长高,小麦成熟,开始收割。)

  ④河岸、河水有什么变化?(河岸长满绿草;河水增多,水中荷花开放。)

  ⑤人的衣着有什么变化?(换了夏装。)

  ⑥孩子们在户外玩什么?(游泳)这说明夏天的天气怎样?(变暖。)

  (4)观察课本第18和48页的图。

  (5)分组讨论:每幅图说明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夏天与春天的不同。(可参照下表中的内容进行小结。)

  2.比较当地的夏天与春天的不同

  (1)讲述:课前,你们观察了我们这个地方在这个季节的自然情况,下面来汇报一下。

  (2)汇报观察结果:

  认识当天夏天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个同?

  ②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与图中的夏天有什么不同?

  (以上两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分别提出一些问题──天气、河水、树木、庄稼、鸟、昆虫、农业生产等进行比较。)

  (3)教师小结:各地夏天的一般特征是相似的,但具体的特征(例如天气热的程度、什么树开花、什么庄稼和果实成熟、什么鸟飞来等)有所不同,夏天到来的早晚、延续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一般来说,南方夏天到来的早,延续的时间长,天气特别热;北方夏天到来的较晚,延续的时间较短,天气也没那么热。

  这个问题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天的共性及地方性,避免教学的局限性。

  (三)巩固练习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夏天的特征。

  2.学习歌谣──夏天

  此歌谣只能反映夏季的一般特点,教师可以参照此歌谣,根据当地夏天的特点重新编写。这样,学生学起来更亲切,更有意义。

  夏天天气好炎热,

  天气多雨河水多。

  柳叶茂盛桃子熟,

  野草开花满山坡。

  布谷鸟在树上啼,

  蝉在树上高声歌。

  玉米长高麦收割,

  小孩游泳乐呵呵。

  (四)布置作业

  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随着季节的推移有什么变化。

  教学参考知识

  夏天的特征

  (1)夏天天气炎热,有时会下暴雨,天亮得早,黑得晚,白天长,夜晚短;

  (2)夏天,各种昆虫,小动物都出来活动,许多鸟开始脱羽毛,有许多兽的毛也脱落了;

  (3)夏天,植物生长十分茂盛;

  (4)夏天是农民最忙的时期,他们要进行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劳动;

  (5)夏天,人们穿浅色和单薄的衣服,许多人都积极参加游泳活动。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是以“夏天”这个主题开始的,考虑到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让他们总结夏天的特色似乎很难,所以我用音乐、图片、想象、语言为孩子提供说夏天的素材,孩子的听、说、想、读等各种感官均被调动起来,孩子的表达欲增强了。

  孩子很喜欢音乐,当他们听音乐时是如此地专注,听到昆虫的鸣叫甚至能联想出夏天里的小动物的叫声,生活,孩子的课堂一下子扩大了;当说比喻句时,孩子起初似乎不知从何说起,后来和大家一起看图片,终于思路打开,侃侃而谈,如“彩虹像一座桥,彩虹像滑梯,彩虹像发卡”等。孩子在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的同时,还了解到雨前的小动物的变化,大自然的变化使幼儿感觉神气,更多了几分探究的欲望。

  孩子特别喜欢背诵文章,对字并不敏感,不习惯阅读,我们要逐渐地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读书。在背诵时,我们可以加上动作,既增强了幼儿对短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第二课时我会采用此方法。

中班科学《夏天》教案10

  活动目标:

  1、认识夏天主要特征,感受夏天生活,学习自我保护。

  2、感受和体验生活中解热的方法,获得一些生活常识与经验。

  活动准备:

  1、经常带幼儿观察夏天,感受夏天里人、事物的特点。

  2、夏天挂图。

  活动过程:

  1、认识夏天

  (1)提出问题:夏天是什么样的?

  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讲说。

  (2)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后再说。

  2、夏天的太阳

  (1)通过感受让幼儿知道夏天的太阳很厉害,阳光特别强烈,出门时要抹防晒霜,戴上帽子或打伞。

  (2)每天要晒太阳,这样能增进身体健康,但不能晒时间过长,不然会晒伤皮肤。

  3、怎么使自己凉快起来

  (1)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说散热的方法。

  (2)教师帮幼儿提升经验。

  (3)天热时要在通风、凉爽的地方休息,以免中暑,并注意多喝水。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扩展8)

——中班科学教案10篇

中班科学教案1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开拓幼儿的思维能力,并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糖在水里可以溶化,溶化的速度与搅拌的速度有关

  2、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分享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

  3、能创编棒棒糖跳舞的各种动作,尝试用肢体语言表达快乐的情绪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知道糖在水里可以溶化,溶化的速度与搅拌的速度有关

  教学难点:幼儿创编故事结尾,创编舞蹈动作

  活动准备

  1,、故事《甜甜的河水》挂图

  2、音乐《粉刷匠》旋律

  3、棒棒糖若干,一次性水杯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棒棒糖,引入活动

  这是什么?你们猜猜,它是什么味道的呢?

  二、欣赏故事,感受小熊的心情变化

  1、小熊也有一根棒棒糖,小熊的棒棒糖还发生了一个故事呢!

  2、幼儿边听故事边欣赏挂图

  提问:(1)小熊碰到朋友时为什么藏起了棒棒糖?

  (2)小熊后来为什么很难过?

  (3)我们该怎么帮助小熊呢?

  3、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根棒棒糖的甜味,也能让河里的朋友尝到,让小熊快乐起来?

  三、实验:把棒棒糖放到水里

  提问:棒棒糖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棒棒糖溶化的更快一点呢?

  哦,搅拌棒棒糖,也许会溶化的更快一点,我们来试试,像跳舞一样的搅拌

  四、创编故事结尾

  1、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将我们的好办法告诉小熊,并且编到故事里,这样,小熊就会非常快乐了。

  2、幼儿创编故事结尾

  (小熊把棒棒糖放到小河里,小鱼,小乌龟,螃蟹都游来了,小熊高兴了,棒棒糖也很开心,棒棒糖说,小朋友可以教我一些舞蹈动作,我会搅拌的更起劲的,溶化的更快一些。

  五、教棒棒糖跳舞

  跳舞是需要音乐的,我们用什么音乐来伴奏,教棒棒糖跳舞呢?

  1、幼儿听音乐拍手,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各种不同的棒棒糖跳舞的动作,并边唱边表演“我是一根棒棒糖,啦啦啦啦啦,会跳舞的棒棒糖。啦啦啦啦啦,看我跳得都美丽,啦啦啦啦啦,小朋友们一起来,真呀真快乐!

  2、尝尝水变甜了没有

  (!)我们创编了这么多棒棒糖跳舞的动作,现在我们来尝尝水变甜了没有

  (2)每人一小杯,尝一尝

  幼儿尝的时候,老师提问:你们猜,这杯水会变得越来越怎么样呢?(越来越甜)

  棒棒糖会变得怎么样呢(越来越小)

  如果等到放学的时候我们再来品尝,水会怎么样你?(更甜)

  那我们放学的时候再来看看尝尝,棒棒糖是不是越来越小了,水是不是更甜了!

  教学反思

  首先这节课我以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棒棒糖导入,将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活动中去,

  然后我让孩子看图听故事,自然地把幼儿引入问题情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棒棒糖的甜味也让河里的朋友尝到,让小熊快乐?

  然后再做实验的时候,我用的是放在水里搅拌的办法,当然办法还有很多种,在这里,只是让孩子有一些感受,

  再次,我在选择音乐的"时候,用了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粉刷匠》,节奏感很强,幼儿很容易合着节拍边唱边跳。

  当然,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当我把棒棒糖发给孩子的时候,有些孩子开始偷偷地品尝棒棒糖,还有在创编舞蹈动作的时候,我做的示范太多,以至于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小了。

中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油灯、蜡烛、煤油灯、电灯,了解灯的简单演变过程,知道电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通过观察对比,简单了解各种灯所存在的缺点,培养幼儿思维的批判性。

  3、让幼儿体验和使用照明工具,感受光明带来的幸福感。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布置一个山洞;油灯、煤油灯、台灯各1"2盏;小兔头饰一个;风爷爷头饰;录音机、磁带、电话机、图片一张;手电筒、矿灯、蜡烛许多;绒毛玩具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题,幼儿感受黑暗。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提问:怎样才能在黑暗的地方看清东西?

  (二)认识油灯、蜡烛、煤油灯、电灯、简单了解其缺点和优点。

  1、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向幼儿逐一介绍各种灯,并请幼儿观察。

  2、幼儿操作:给四种灯排列前后发明使用的顺序。

  3、教师向幼儿讲述正确的排列顺序。

  (三)引出手电筒和矿灯。

  1、游戏《小鸡找蛋》,引出手电筒带来的方便。

  2、游戏《小熊家停电了》,引出矿灯带来的方便。

  3、教师小结:针对电灯的缺点,人们发明了手电筒和矿灯。

  (四)体验活动:游戏《营救行动》

  教师布置一个山洞,让幼儿自己选一种照明工具,想办法照亮后,去山洞营救动物和娃娃。

  (五)结束活动

  集体舞《兔子舞》。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替代物来构建纸桥。

  2、探索使桥面牢固的方法,并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替代物若干(如:厚薄不一的纸、积木、纸杯、书、纸盒、塑料瓶等)记录表 笔 桥的图片若干前期经验准备:观察并讨论过桥,对桥的功用及种类有所认识

  活动流程:

  一、各种各样的桥

  和孩子一起回忆我们认识及看见过的桥。(对桥的构建部分、各种造法更清晰的认识,为后面的造纸桥做下铺垫)

  1.上次我们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认识了许多桥,你们还记得吗?(在老师象征性的提问下,出示桥的图片)如:有一座桥,横跨浦西与浦东,桥面就象大旋涡,说说是什么桥呀?-------南浦大桥

  2.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所以我们更要感谢这些造桥的人们,那今天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造桥人呢?

  二、造纸桥

  1.介绍材料

  看看我们造桥有些什么材料,可以怎么使用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造桥想法)

  2.鼓励幼儿使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构建。

  1)桥面要牢固,比比谁的桥面载重多。

  2)根据记录表记录下实践的过程及结果。

  3)可尝试使用不同材料构建,看看你会发现什么小秘密。

  3.交流与分享

  1)请个别孩子来展示作品,并说说根据记录的内容说说栽重量。

  2)小结:你们看了小朋友的演示,及自己的实践、操作,发现了什么小秘密或小问题吗?

  A*面桥及弓形桥的载重量

  B厚的桥面与薄的桥面的栽重量

  4.大家来动脑,怎样使薄的纸也和厚纸桥面栽重一样呢?

  三、延伸:

  我们将把这一问题带入区域活动中进行探究解决。

中班科学教案4

  设计意图

  《指南》指出:要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建立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填充、组合关系。本活动就是通过幼儿最喜欢的游戏、生动的课件、动手操作等方式,在形象引导、细致观察、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提升幼儿对图形的整体感知和空间的组合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够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有机配对、填充、组合。

  2.能探索图形组合的不同方法并做记录。

  3.体会变化、操作的乐趣,获得空间组合、观察、想象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一组、履写屏。

  2.学具:由5个不同图形组合成的"智多星王国"的特殊钥匙;由3个不同的小图形组合成的一个正方形;幼儿人手一份操作记录表(如图1);活动场地周围有一些供能力强的幼儿挑战的学具(每份有4个不同的小图形)。

  3.幼儿有履写屏操作的经验。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初步了解图形配对组合。

  (1)游戏导入,了解图形配对、填充的方法。

  师:今天我带来了两个图形朋友(图2)6(遮罩功能,小图形有两种颜色)这两个调皮的小图形想坐车去智多星王国玩儿。智多星王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好地方呢?(充满智慧,爱动脑筋的聪明王国)(出示车,运用隐藏功能,车能开动并发出声音,车上有四个座位,标有数字。图3)车上的哪个座位最适合这两个小图形位呢?

  幼:*图形坐1号座位,黄色小图形坐2号座位。(在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将座位与图形进行联线,帮助幼儿观察。)

  由幼儿将两个图形分别送到相应的座位中去,如果幼儿做对了,课件会给予肯定(点课件音效:谢谢!真舒服!)如果幼儿有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验证并让幼儿观察比较:如果有空余的地方会比较浪费,刚刚好是最合适的。同时还要引导幼儿观察并运用旋转法,直到合适为止。

  师小结:原来我们在配对图形时,不仅要观察图形的外形,还要观察图形的方向,有时还要将图形旋转一下,这样才能配对填充好。

  (2)运用游戏,了解图形翻转、组合现象。

  师:听!是谁在叫呢?(课件播放音效:我们也要去!我们也要去!)让我们来找一找。(聚光灯寻找、发现三个小图形,蓝色1个,绿色2个。图4)这3个小图形都要上车,可是车上只有2个座位,怎么坐呢?请仔细观察!

  幼儿:蓝色图形坐3号座位。两个绿色的小图形可以合并起来,坐到4号座位上去。

  师:蓝色图形坐3号座位。谁来送?(翻转)

  师:这两个怎么坐呢?(请幼儿组合好送回到座位上)送好后放课件音效:你们真会动脑筋!(笑脸)

  师小结:原来在帮图形找座位时,除了翻转图形,我们还可以将图形进行组合呢!现在小图形们都坐上车了,它们非常高兴,感谢小朋友们的热情帮助!现在向智多星王国出发了!(车子伴随着音乐前行。)

  2.拼拼玩玩,探索多种组合方式。

  (1)交代要求,激发兴趣。

  师:智多星王国到了!(课件:出示图形王国的大门。图5)好漂亮!你们想进去吗?可是传说智多星王国的大门被一位魔法师施了魔法,想进智多星王国,必须解开这个魔法。你们有信心吗?这是大门的机关(指空白处,能闪动),打开机关的钥匙在这儿(出示5个小图形,图6),图形上的数字是什么意思?(表示图形的号码)小朋友们看一看,哪两个小图形组合在一起,正好是机关的形状?魔法师说,你们必须想出三种不同的组合方法才能破解魔法。小朋友的小筐里有这5个小图形,还有一张这样的记录表(出示记录表),小朋友们可以拼一拼,看哪两个图形组合在一起正好是机关的形状,然后将你的方法记录在这张表上。

  (2)观察记录表,明确记录法

  师:第一次你是用哪两个图形组合成的?就在第一排相应的数字上画个圈;第二次你又用了哪两个小图形组合?记在第二排上;第三次就记在第三排。记住,每一次组合的方法要不一样哦。开始破解魔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拼图方法与其记录是否一致,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完成任务;提醒完成任务的幼儿注意再次验证和检查,确保自己的方法正确,能破解魔法。

  (4)组织交流,验证操作。

  ①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你们找到三种不同的方法了吗?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幼儿说,师在课件上记录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对于不正确的方法,师记录以便验证)

  ②进行集体验证。

  师:我们的方法行不行呢?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其中有一种方法请幼儿验证)在验证时,教师要注意追问幼儿:放哪儿呢?为什么?(还要故意试误位置,引导幼儿在组合时要注意观察机关的整体形状和小图形的形状、位置。)每次验证结束,请幼儿看一看: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方法?记录表上有吗?

  ③提炼操作方法: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做得又对又快,现在我要采访他一下:"请问,你刚才用了什么好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注意追问:你验证了吗?)

  幼儿交流方法后,师提升方法: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在组合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反复组合,还要把两个图形放入机关检查验证,然后把自己的方法一种一种记录下来。看来,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战胜困难。瞧!魔法破解了!(点击课件,大门打开并有音响效果:欢迎你们来到智多星王国,此时王冠飞出来。)

  3.多种组合,探索整体图形的组合方法。

  (1)播放课件,创设问题情境

  师播放课件:多漂亮的智多星王冠呀?你们想得到它吗?请看!(点课件,王冠后面出现3个图形)呀,谁能在规定的时间用这3个图形组合成一个正方形,谁就获得智多星之*顶。有点难哦!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

  整体图形如下: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师:请从椅子底下拿出图形准备好,我点燃烟花计时器,你们就开始操作。如果你桌上的正方形拼好了,时间还没有到,你就去挑战智多星王国中更难的任务,在后面蓝色的篓子里--用4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挑战的空间)。准备开始!

  (3)幼儿交流,集体验证。

  师:时间到,全部停下!你们完成了吗?(师引领幼儿互动检查)完成的幼儿上来领取王冠!没有完成的孩子可以继续。(最后师带幼儿听着音乐戴上王冠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履写屏互动、动手操作,使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对图形的空间转换、组合、配对能力。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情境融入,符合、满足了幼儿学习的特点和需要,幼儿参与的兴趣很高。

中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透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活动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中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魔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2、通过尝试操作魔术,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感受魔术带来的欢乐,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魔术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师:一张红色的纸、纸圈3个、两圆套在一起的纸圈一个、剪刀。

  幼儿:人手两份红色的纸、人手两份颜色不同纸圈、剪刀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探索小兔子魔术的秘密

  1、出示红色的纸变成小兔子

  2、教师变魔术,让兔子耳朵动起来

  3、幼儿说说魔术是怎么变出来的

  4、幼儿操作,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巡回指导。(先把它变成一只小兔子,撕出两只耳朵,往下撕,别撕歪了,小心点,中间的弯下去,然后把它撕掉,撕下的纸放到篮子里,先找一根线,穿进去,拉出来)

  三、引导幼儿探究纸圈魔术的秘密

  1、教师变纸环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说说发现的秘密(一个环是正的,一个环是8字),并请个别幼儿示范把纸条变成拧好的圈。

  5、教师示范(你们以后表演这个魔术的时候,记住了,一定要把它藏好,不要被发现)

  四、展示纸圈新魔术,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纸圈新魔术

  教师示范纸圈变成两个套在一起,幼儿探索其中的秘密。

中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了解感知布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较清晰地表达各种布的不同。

  2.对布制品多样性的认识,初步了解布的广泛用途。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各种布制品的物品,如;布衣裤、布娃娃、床上用品、布袋、布鞋、桌布、布书、手绢、帽子等,在班级里布置成展台。

  2.用来做对比的塑料桌布和皮鞋

  活动过程:

  一、感受布和其他材质的区别

  1.教师出示塑料桌布与布质桌布,引导幼儿比较与讨论。

  ----教师:这里有两块漂亮的桌布,我们看看,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块?为什么?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摸一摸,有什么布一样?布做的桌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块?为什么?

  3.出示皮鞋和布鞋,引导幼儿比较与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两双鞋,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看一看、摸一摸,布鞋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穿在脚上试试看,有什么不同?

  二、看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布制品。

  1.出示布制品展台,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感受各种布制品。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布做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用什么布做的。

  ------教师;布还可以做什么呢?

  ------教师;如果请你用布做东西,你想用它做什么呢?

  三、触觉游戏。

  1.大袋子里面放用布、塑料、陶瓷、橡皮做的玩具。

  请一个幼儿上来,闭上眼睛,在袋子里摸布玩具。确定后,其他幼儿喊"一、二、三",拿出来看一看。如果他摸到布玩具,其他幼儿为他鼓掌奖励,如果没有摸到布玩具,可以请他再试一次。

  活动延伸:

  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找一找,生活环境中有哪些布质的物品,共同填写“ 各种各样的布” 调查表。

  注意事项:

  (1)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感知与体验的时间,帮助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官感知布的特征,并且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2)有的幼儿可能只从表面理解问题,如只从表面的特性,如颜色、图案等来区别布和其他材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与追问,帮助幼儿深入了解问题,如材质,的软硬、光滑与粗糙等。

  (3)该活动可以进一步向语言领域扩展,请幼儿细致描述布制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8

  活动背景:

  在一次午餐吃水果活动中,一小朋友拿着手里的香蕉来问我:“老师,这香蕉里面黑黑的、一点点的是什么?”“老师,这个可以吃吗?”我问全班的小朋友:“你们谁知道香蕉里面黑色的小点是什么吗?”有小朋友说:“这一定是香蕉快要烂了,香蕉变了颜色就不能吃了。”马上有小朋友说:“不对,这是香蕉的种子,我爸爸教过我的”我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小朋友。看着小朋友将信将疑的神态,我设计科学活动“找种子”,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种子的奥秘,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知道水果、蔬菜等都有种子。

  2、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萌发对科学、对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苹果、香蕉、橘子、西瓜、南瓜、西红柿、葡萄等水果。

  2、幼儿每人一份操作纸,各种种子若干。

  3、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昨天老师带小朋友去参观了我们的蔬菜园地,看到了许多碧绿碧绿的蔬菜,你们知道吗?这些蔬菜是由什么长出来的吗?

  老师总结:这些蔬菜是由一颗颗小小的种子长出来,我们*时吃的水果也是由种子发芽的结果的。

  (评析: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课题,显得自然而亲切,一个小小的问题,既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明确了活动主题,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找种子

  1、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蔬菜和水果,要请你们用自己的小眼睛找找看,他们有没有种子,找到后,看一看,和同伴说一说,种子它藏在哪里?是什么样?(幼儿自由探索)

  (评析: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对种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瓜果左看右看,有的用手摸摸,有的用手捏捏,有的用鼻子闻闻,有的交头接耳,相互交流,每个幼儿都处于积极的探索中。)

  2、幼儿交流探索的发现。

  (1)、谁愿意上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种子?

  幼儿一:我找到了苹果的种子。

  师:我们大家来看看苹果的种子的什么样子的?

  幼儿:苹果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

  (评析:教师让幼儿找出种子并放在视频转换仪下进行展示。通过视频转换仪放大了种子,幼儿很清晰、明确地观察了种子的外形特征。)

  幼儿二:我找到了西瓜的种子。

  师:西瓜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

  (评析:当幼儿看见西瓜的种子的时候很兴奋,原来西瓜的种子就是我们在超市里买到的西瓜籽,它可以吃呢。)

  用同法和幼儿一起观察橘子、黄瓜、西红柿、葡萄的种子。

  (2)、师:有谁找到香蕉的种子吗?

  幼儿一:香蕉是没有种子的。

  幼儿二:我找到香蕉的这个小黑子。

  师:其实香蕉它也有种子,这些小黑点就是它的种子,只不过是他们退化了,现在的农民伯伯非常聪明,用科学的方法不用种子也能种香蕉,所以香蕉的种子就慢慢退化了。

  (评析:香蕉的种子具有特殊性,幼儿很少了解,通过单独提出,幼儿了解香蕉种子的独特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3、我们知道苹果、黄瓜都有种子,老师告诉你们,除了这些,还有许多瓜果、蔬菜都有种子,小朋友以后长大了就会慢慢知道了。

  (评析:在本次探索活动中,幼儿积极讨论,主动询问,了解了各种瓜果蔬菜的种子的特征。)

  三、操作活动:种子和果实匹配。

  1、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小卡片,上面有各种果实,旁边有各种种子,请你们给这些果实找种子,找到后把种子贴在果实的下面。

  (评析:教师为幼儿设计一份记录表格,表格的上面是各种果实,考虑到种子的外形特征,教师在下面用双面胶带贴着,幼儿找到种子后就可以把种子贴在胶带上,这样方便了展示。)

  2、幼儿交流活动结果,并且请集体检查操作结果的.正确。

  师:谁愿意上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我们一起看看他找的种子对不对?

  (评析:幼儿从感知到接受、理解,而教师设计这一环节,不但能检查幼儿的学习的结果,还使幼儿学习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四、活动延伸:

  1、种子发芽实验。

  3、种子贴画。

中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经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一样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一样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一样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一样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我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提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此刻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能够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我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我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我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我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能够让另一幼儿把自我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齐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必须正确,要经过实验才能明白正确的结果。

中班科学教案10

  目标:

  1、认识河蚌,了解河蚌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2、了解河蚌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准备:

  1、河蚌实物若干,饲养在自然角,供幼儿实际观察,河蚌的生活挂图。

  2、珍珠的形成过程图片或视频。

  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班的自然角里来了几位新客人,它们就是河蚌宝宝,我们把它们请出来吧!

  2、教师出示河蚌,请幼儿触摸观察。提问:

  (1)河蚌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河蚌贝壳前端和后端是否一样,贝壳的外面有什么?

  (3)看一下蚌的两片贝壳的`背面是由什么连接的?

  (4)河蚌在安静状态下和受到触动时,表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结合河蚌实物总结介绍:

  河蚌是生活在淡水水底的动物,2片对称的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贝壳的前端钝圆,后端稍尖。贝壳的外层有一条条以壳顶(靠近前端上方的突出部分)为中心的同心环纹,宽窄和颜色深浅相间,叫生长线,它的形成受环境条件影响,但不代表年龄。两片贝壳的背面由韧带连接,韧带有弹性,能使两片贝壳张开。在安静状态下,贝壳能微微张开,露出斧足,由于斧足的伸缩使身体前进;当遇到刺激时,斧足收回,两片贝壳就紧紧合在一起。

  3、结合河蚌的结构图,让幼儿边观察边猜测思考问题:

  (1)河蚌的口在哪里?它吃什么东西,是怎样吃东西的?

  (2)河蚌有用吗?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什么用?

  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4、结合幼儿的回答和珍珠形成图,介绍河蚌的作用。

  1) 适合烧、烹、炖,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之功效。

  2)河蚌浑身是宝:河蚌是珍珠的摇篮,不仅可以形成天然珍珠,也可人工养育珍珠。除育珠外,蚌壳可提制珍珠层粉和珍珠核,珍珠层粉有人体所需要的15种氨基酸,与珍珠的成份和作用大致相同,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益阴、镇心安神、消炎生肌、止咳化痰、止痢消积等功能。将蚌肉和蚌壳分别加工、蒸煮消毒和机械粉碎,即可制成廉价的动物性高蛋白饲料,喂养动物。

  5、观看珍珠的形成过程图片或视频,加深对河蚌的认识。

  教师提问:

  1)珍珠是在那种小动物的肚子里长出来的?

  2)你喜欢珍珠吗?为什么?

  3)我们如何来保护它?

  6、教师小结。

  提醒幼儿要爱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让小动物们都能快乐地生活、生长。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扩展9)

——筷子中班科学教案

筷子中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具有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态度。

  2、了解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争当“环保小卫士”,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

  难点:了解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课前丰富过有关沙尘暴、洪水等知识。

  物质准备:录像机、录象带;情境表演排练。

  活动过程

  一、情境表演引出课题。

  1、幼儿观看情境表演:

  几棵“树”在对话,一棵“树”说:“为什么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了,它们去哪儿了?”另一棵“树”说:“你不知道吗?它们都被运去做一次性筷子了。”再一棵“树”说:“说不定我们也会被运走呢。啊!不好,沙尘暴来了!”说着“沙尘暴”就吹了过来,几棵“树”手拉手被吹得东倒西歪:“我们的力量太少了,快支持不住了。”“树”被吹散了,倒下了。“沙尘暴”哈哈大笑。

  2、提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树为什么越来越少了?树少了会怎么样?

  二、了解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

  1、放录像

  镜头①伐木工人在砍伐树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工厂用木材加工筷子。

  镜头②在餐厅的桌上摆着很多的一次性筷子,进餐的人用完了就扔,扔得满地都是。

  2、提问:

  ①一次性筷子是怎么来的.?

  ②你们使用过一次性筷子吗?

  ③日本为什么不生产一次性筷子?

  三、认识一次性筷子对环境的危害

  1、讨论:使用一次性筷子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2、树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四、争当“环保小卫士”告别一次性筷子

  1、讨论:如何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2、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坚决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延伸活动

  自己坚决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向父母及周围的人宣传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劝阻周围的人使用一次性筷子。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一次性筷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物品,但中班幼儿很少会主动把一次性筷子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本课题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正确认识到一次性筷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鼓励幼儿从自身做起,进而影响家长及周围的人,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另外,对大范围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况,幼儿也是不了解的。于是,教师运用了直观而形象的情境表演和录像形式,并通过讨论,强化幼儿的认识,旨在让幼儿真正了解一次性筷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幼儿从小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对破坏环境表示愤怒和讨厌。

  二、效果分析

  此活动一开始就利用情境表演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了解到树木的重要性,并通过录像了解到树木减少的原因。情境表演和录像,直观形象,比教师口头讲授的效果好得多,因而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本活动穿插了多次讨论,每一个幼儿都热烈地参与了讨论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孩子在讨论中喊出了“坚决不使用一次筷子”的口号,说明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推荐访问: 中班 探究 教案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0篇】 中班科学探究教案1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