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经验】县信访工作典型汇报材料

时间:2023-11-15 17:54:02  来源:网友投稿

新理念 新机制 新成效——**县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主要做法(2012年3月15日)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大胆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路径,以构建长效机制为主线,以化解信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验】县信访工作典型汇报材料,供大家参考。

【经验】县信访工作典型汇报材料

新理念 新机制 新成效

——**县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主要做法


2012315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大胆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路径,以构建长效机制为主线,以化解信访积案和解决突出信访问题为核心,以领导干部带头抓、亲自抓为突破,全力提升信访工作效能,取得了明显成效,信访形势持续好转,被动局面得到有效扭转。主要做法是:

1、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各级领导信访工作职责,完善信访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做”工作体系,实现信访工作常态化。落实领导责任是做好信访工作、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的关键。一是进一步健全了由县委书记为第一负责人,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的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和政法委书记分管负责,各副县长按分工具体负责信访工作的领导体系。二是坚持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信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和每周一县长例会听取上周信访情况制度,逐一分析研判,逐案施策,限期化解,切实减少信访问题存量。三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将信访工作作为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比重,通过层层明确责任、上下联动落实,确保信访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四是强化责任追究,明确规定对10人以上集体上访案件,相关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进行劝接工作;对因处理信访事项不力,发生进京赴省集体上访和重复进京赴省非正常访案件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向县委、县政府作出书面检查;对交办信访问题推诿扯皮、解决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律由纪检监察机关启动责任倒查机制,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五是严格督查督办,县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集中组织和分散组织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对乡镇、单位信访工作进行督查,对进京赴省到市非正常上访和信访事项办理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2、完善工作载体,畅通信访渠道,全力推进“由堵到疏”、“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下访”转变,让群众诉求有处讲、难事有处反映、问题有处解决,实现信访工作制度化。提高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水平,前提是要确保广大群众的“心声”和“呼声”能够及时“传上来”,把政府的“想法”及时“传下去”,做到上下畅通、衔接无隙。一是认真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下访”活动,将3月份定为领导干部集中“大接访”活动月,以解决长期积压的信访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每天安排1名县级领导接待来访群众,对所有积案根据领导包案和所分管工作全部实行预约接访,228日县长张学勇带头接待来访群众,并就全县重点信访案件和包挂案件进行约访。至目前,已先后有12名县级领导参加大接访活动,接待来访群众41227人,受理信访案件41件,目前已办理19件、正在办理22件。集中大接访活动开展以来,县、乡及部门领导共接待群众73351人,受理信访案件73件,已办结41件,正在办理的32件;省市交办和县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梳理摸排的27件信访案件已成功化解8件。二是坚持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活动,确定每月5日为党政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日、每月有4名副县级领导分两次接待或预约接待来访群众,均已明确了具体接待时间。三是积极建设电子监察信息平台,确定由县纪委负责建设推行来信“绿色通道”、“网上信访”、“职能部门专线电话”及“信访热线”等做法,加强来信办理,确保民情、民意、民智顺畅上达。四是全面开展“下访”活动,要求县、乡部门领导干部积极、主动“走下去”,每月至少1次定期不定期约访、下访群众,对包挂案件、分管范围内的越级上访案件及时进行预约接访或带案下访,推动信访问题就地解决,努力开创“领导干部下去多、信访群众上来少”的良好局面。

3、突出工作难点,实行信访积案包挂制度,强力推进“事要解决”、“案结事了”,实现信访工作成果稳固化。信访积案是信访工作的难点,也是做好信访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一是坚持县委常委会安排部署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制度,实行制定落实包案领导、承办单位、责任人、调解方案、稳控措施及限期报告化解结果的“五落实、一限期”工作法,对梳理排查出的信访积案按照“一个积案、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化解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四定五包”责任制,明确化解目标和办结时限,通过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啃硬骨头”、着力化解“老问题”,确保“息诉罢访”、“案结事了”。今年省市交办和县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梳理出的27件信访积案,目前已全部实行包案挂牌督办。二是健全完善信访积案会商会审、听证等化解调处制度,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解决疑难复杂信访问题,目前已对12件信访案件组织公检法司、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参与进行会审和信访听证。三是建立“四重新、四公开”化解信访积案工作机制,对历年进京、赴省、到市上访且已结案的张多寿不服法院判决、出租车司机集体上访、写国顺不服儿子死因结论等7件重复进京赴省到市非正常上访等信访积案逐案研究,重新交办、重新包案、重新核查、重新答复,公开案情、公开诉求、公开办理程序、公开处理结果,强力推进“事要解决”。四是加强“两访”治理,对一些久拖不决的“钉子案”、“骨头案”,逐案落实处理化解责任,采取主动预约接访处理、陪访等办法,确保及时处理。如针对**镇南关村田兴荣“三跨三分离”进京非正常上访案件,县、乡在春节前后多次派干部陪同前往宁夏协调处理此事,目前已帮助索回工程款30万元。

4、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机制,健全网络,使信访工作从源头做、全过程做、靠大家做,实现信访工作长效化。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关键在于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化解网络。一是不断健全完善县、乡(镇)、村(社区)、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坚持调解优先原则,积极推行基层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法庭“三所一庭”联动调解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结合”机制,实行“月会商”制度,县上每月召开1次联调会议,围绕信访突出问题或复杂矛盾纠纷,召集相关乡镇、部门共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督促协调解决。二是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在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的同时开展联人联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活动,组织干部深入矛盾纠纷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村组宣传政策、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目前已把34名信访群众列为联户对象,从生产、生活等方面予以帮扶,从贴近感情、化解纠纷等方面予以引导。三是本着“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的原则,全面推行以“县级领导干部代理为龙头、政府各部门和乡镇代理为主线、村社区代理为基础”的三级信访代理机制,配备信访代理员和义务代理员260名,着力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减少越级上访案件。如针对老代课教师王境等人联名致信省信访局领导反映要求落实政策、解决养老金的问题,县上领导带领老教师代表主动到省教育厅、人社厅等部门代理咨询政策,耐心解释说服,终于解开了上访人的心结。四是不断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坚持“三个在前”,即把群众利益想在决策之前、群众要求解决在实施之前、群众工作做在执行之前,做到“三个不争”,即不与群众争利、不与群众争气、不与群众争面子,一切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凡涉及重大工程上马、改革措施出台、公共政策调整,都通过专家咨询、举行听证会、公告公示等方式,广泛征求多方意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着力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信访问题,仅年初以来,已有9项工程和项目实施风险评估。五是整合资源,搭建工作平台,计划年内建成信访联合接待大厅,做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按全县总人口人均2元的标准安排信访工作专项经费、10个乡镇各安排1万元综治维稳经费,保障信访工作有序推进。乡镇(社管委)、村(社区)两级组织整合优化工作力量,分别设立群众工作站和群众工作室,不断夯实信访基层基础。

5、优化工作环境,着力提高群众法制意识,引导群众依法信访、依法办事、依法解决诉求,实现信访秩序规范化。良好的信访秩序是有效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保障。坚持把规范信访秩序同有效化解信访问题结合起来,依政策按程序办理信访案件。一是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全县“坚持生态引领、实现跨越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普法百日行”、“弘扬文明新风,建设和谐**”、“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建”等活动,大力开展“以案说理”、“以法施教”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通电视宣传专栏,每周选择典型案例播出,“以案释法”,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仲裁等渠道解决相关问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规范信访秩序。二是充分发挥公、检、法、司及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参与信访接待的的专业优势和职能优势,在按法律法规处理答复有关信访事项的同时,积极配合做好来访群众安抚情绪、解释法律法规、解决法律问题等相关工作,帮助群众学法、用法,引导来访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分流部分信访问题,缓解来访压力,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三是加大依法处置违法信访行为力度,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对非正常上访人员进行严格的训诫,对经警告、教育、训诫后仍不听劝阻,继续缠访、闹访,严重影响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的,坚决予以依法打击。

推荐访问: 信访工作 汇报 典型 【经验】县信访工作典型汇报材料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