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优秀政治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3篇】

时间:2022-01-09 12:23:46  来源:网友投稿

治教,汉语词汇,读音zhì jiào,意思是政事与教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优秀政治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优秀政治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3篇

【篇一】优秀政治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本文是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有关个人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借鉴。
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张海啸,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1980年出生,1996年入伍,中共党员,现任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代理副中队长,三级警士长。XX年以来,张海啸同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诚履行一名消防官兵的神圣使命和职责,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连续多年被总队、支队评为“岗位练兵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XX年获得全省岗位练兵比武第一名并荣立三等功;XX年被评为大连市“十大可爱可亲消防官兵”;XX年在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火灾扑救中英勇无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公安部授予个人一等功。
  一、训练场上铸好剑,精武强能谋打赢
  俗话说,“火场一分钟,训练场上百日功,只有练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在大连支队,张海啸是出了名的训练精兵、业务能手。可是外人并不知道,他刚来消防部队时,身高仅有米、体重不足110斤,矮小单薄,训练吃力,高难度的业务动作很难完成,训练成绩一直落后。然而,这个毛头小子生性顽强,从来不肯向困难低头,每天的体能训练,他第一个冲出起跑线,每天的技能训练,他第一个跃上挂钩梯,有针对性的开展百米梯次进攻操、建筑物倒塌处置、初战快速出水控火操、可燃气体泄漏处置以及侦察、堵漏、攻坚、洗消、转输等战术科目训练。手上的血泡总是起了消、消了又起,尽是块块疤痕和厚厚的老茧,脚上的消防靴也穿破了好几双,他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发扬训练场上“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泪”的优良作风,不断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熟练掌握各种特勤器材装备,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被官兵们称为“全能手”。一举夺取并蝉联了自XX年以来每次支队比武竞赛的第一名。在XX年总队岗位比武竞赛中作为组训教官,带领战友们取得了五个第一名、三个第二名的好成绩,他成为了大连支队名符其实的业务能手、比武精英。“面对困难,有许多选择,但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懂的学到懂;不会的练到会!确保自己具有‘有险必抢、有援必救’能力,为打胜一个个抢险救援战斗奠定坚实的基础。”他在日记中这样告诫自己。
  二、消防一线磨利剑,火场阵地当尖兵
  特勤中队在各种抢险救援战斗中,担负着最急难险重的任务,攻坚队员更是险中又险。张海啸带领的攻坚组在每一次的战斗中都是突击队、敢死队。无论在日常训练还是在灭火救援战斗中,他都能很好地完成各项战斗任务。带队训练中他是最好的,火场上他是最勇敢的,多年火场经验的积累和队伍管理的磨砺,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使他成为如今中队强有力的带干士官,最出色的消防尖兵。XX年4月接到支队将举行全国应急救援工作现场会的通知后,张海啸就驻扎在旅顺演习现场。在演习协调会期间,演习总指挥宣布各演习单元的作战任务,但高空绳索救人一直没有宣布,直到最后总指挥说:“高空绳索救人有较高的危险性,我们将挑选业务精干、指挥能力强的人员参加”,话音刚落,张海啸就站了起来,“首长请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我们有高空救人经验,并且多次在火场战斗中得以成功应用,请组织和首长放心,我们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就这样张海啸同志带领8名攻坚队员每天头顶着烈日反复训练并改进动作,力争将每个环节都练到最好,经过3个多月的苦练,最终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还成为了整个演习最为凸显的亮点之一,得到了总部首长和演习总指挥的高度赞扬。入警以来,他先后参加建筑坍塌、毒气泄漏、抢险救援和各类急难险重的社会救援3000余起,营救遇险群众1000余人,抢救财物5000余万元,成功处置了“亿达杰特”等多起火灾险情,出色完成了达沃斯安保、“两会”安保等重大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消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三、危机关头敢亮剑,不辱使命打胜仗
  张海啸同志始终牢记神圣职责,哪里最危险就战斗在哪里,哪里有火情就出现在哪里。在火场上,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勇往直前、履立战功。XX年6月2日13时23分,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柴油储罐发生爆炸并起火,厂区上空浓烟滚滚,火焰高达20多米,火舌像脱缰的野马肆虐翻卷着燃烧,并且伴随着罐体爆炸的声音,火灾现场几个油罐已经形成大面积立体燃烧之势,情况万分危急。灾情就是命令!张海啸作为第一出动力量火速赶赴火灾现场,立即组织攻坚队员第一时间铺设水带干线,设置两个有力的水枪阵地,并且在火势最凶猛的南侧油罐再出一支泡沫钩管,对罐体进行降温扑救,防止火势蔓延。此时,原油已经大量泄露出来,火势严重危及到邻近油罐和周围的设施,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将会引起连环爆炸并且危及到周围的成品油罐以及罐区周围居民的安全。面对险象环生的火场,他没有退缩,一个人踏着滚烫的原油,强忍着刺心的疼痛,艰难的走到油罐下面,沿着爆炸后散落的钢架向灌顶爬去,翻滚的烟尘呛的他喘不过气来,但他还是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艰难的登到了罐顶,在队友的配合下第一时间成功的将泡沫钩管挂在了罐体内,在局面即将失去控制的危急时刻,压住了南侧罐体的部分火势。但随后他又发现由于罐体严重变形,导致泡沫钩管无法在现有的阵地上发挥最大效能。他凭借多年灭火经验,快速把泡沫钩管前端进行简单切割改造后再次深入到了罐体内部,可改造后的钩管无法固定,眼见火势又开始大面积蔓延,他心急如焚,已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决然的用双手抱住钩管勇敢地与火魔展开了殊死搏斗。由于距离罐体很近,他的双眼被浓烟熏得布满了血丝,身体多处被大火烤的脱了皮,他的胳膊和双腿都已经失去知觉,但他依然没有丢下手中的泡沫钩管,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最靠前、最危险的油罐顶上,直到扑灭大火。正是这位平时以火场“杀手锏”著称的攻坚组组长,发扬攻坚克难、勇猛顽强、敢打敢拼的大无畏精神,始终冲在最前沿,才有力地保护了935号柴油罐西南侧输油管线,为圆满完成此次救援任务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四、践行宗旨砺快剑,侠肝义胆书忠诚
  张海啸同志多年如一日地践行着这样一个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只要人民需要我,我义不容辞!”他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坚持不懈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庄严承诺。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级地震。作为特勤一中队业务骨干的张海啸在13日凌晨1时接到了支队集结的命令,他立刻收拾好行囊,顾不上和新婚的妻子道别、只默默的给熟睡中的妻子发了一条短信“老婆,照顾好家里,回来后陪你度蜜月”,便决然的踏上了抗震救灾的战场。在那里度过了人生难忘的90个小时。90个小时里,时刻面对死亡,也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从未退却,始终战斗不止;90个小时里,他以顽强的毅力抢救出29名遇难者,给逝去的人以生命的尊重,给活着的人送去一丝安慰;90个小时,作为一段人生旅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青川的90个小时,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战斗,是一回浴火重生般的生死考验,是一次永不放弃的坚守。在救灾一线战斗了七天六夜,他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睡过一夜好觉,但他不觉得饥饿,不觉得疲倦,废墟中的生命就是他的寄托。5月20日晚,他回来了,他声音沙哑、面色苍白、双眼尽是血丝,但是他笑了……,这个新婚蜜月只休了4天就回到岗位的他,这个父亲在住院都没时间去看一眼的他,这个对亲人充满愧疚的他,这个时时刻刻为消防部队着想的他,这个视工作胜过亲情的他,用真诚为灾区人民筑起精神的长城,用行动向世人展示消防军人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
  训练的汗水练就了他过硬的本领,火场的坚守映照了他生命的价值。张海啸同志在无数次灭火救援中,凭借着“攻坚用我、用我必胜”的坚定信念,时刻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出色的践行了一名消防战士肩负的神圣职责,完成了“消防尖兵”的光荣使命。他把热血和青春献给了第二故乡大连,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庄严承诺。在自己的消防生涯中正一步一个脚印,抒写着朴实却又闪亮的军旅人生。坚守信念 绿染大亮山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XX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XX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万亩,其中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
  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XX年到XX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XX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XX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XX年提高到了%。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XX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篇二】优秀政治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先进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先进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他叫杜xx,现任xx市xx镇教委业务辅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并兼任学校少先大队总辅导员。他是一个有着在农村任教30年教龄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从参加工作那一天,他秉承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坚持踏踏实实的做人态度,保持勤劳质朴的本色。他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在他所挚爱的教育热土上,播撒汗水和希望,换来满园春色。他就是社会、家长、师生心目中的实干家杜xx。

一、抓教研,从不放松。

他担任业务辅导员工作后,发现学校教师在教研工作上缺乏进取心,没有创新意识,整个学校教研工作恰似一潭死水,看不到一点活力。为尽快扭转这一局面,他决心以科研兴校为突破口,以校本教研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使教研与教学做到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在教中研,研中学,学中用,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的工作热情也空前高涨。

为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真正深入人心,身为业务责任人,首先起表率作用,凡事都要亲自抓,掌握第一手材料,在十一五科研规划的执行工作中,他作为镇教委课题组组长,全权负责实验课题的全面运作工作。立项的十一五市级科研课题《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于20xx年顺利通过专家的鉴定验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他都亲自过问,亲自安排。为使实验工作落到实处,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在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学校的课题相对于教师来说还比较大,为此,他让每个教师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确定教研课题共31个。从而形成了人人有专题,全员都参与的科研氛围,有利地推进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运行。

为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也避免工作上少走弯路,他把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与校本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新课改的贯彻与实施,结合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又确立了省级十一五课题《课堂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这一课题。为了随时随地检验教师的科研情况,他按照十项教学管理要求,经常深入到教研组开展专题业务研讨,参加集体备课;定期召开大型研讨会,组织教师进行集中业务学习,同时,要求教师每月要拿出一篇比较有价值的教学感悟或论文类的经验材料,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了让教师尽快地转换角色,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经过他的总结,他对教师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努力改变忽视学生主体、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实践、忽视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方法,大力弘扬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自由发挥的学习过程。进一步贯彻一本、两式、三点、四以、五让的教学组织方式。一本即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两式即教学活动始终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三点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好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四以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想为中心;五让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让学生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学期要求每个教师开展了一趟有质量的公开课。目前,在他亲自协调和指导下,教师的论文已有两篇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另有近十篇科研论文获奖、编辑成书或交流。

【篇三】优秀政治教师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三一文库(>

推荐访问: 事迹材料 优秀 政治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