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农业规划】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23-11-10 09:54:02  来源:网友投稿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定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种植业又是农业的基础产业,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7.6%左右,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1%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规划】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供大家参考。

【农业规划】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定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种植业又是农业的基础产业,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7.6%左右,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1%左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其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种植业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我市农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强化政策惠农、科教兴农、项目强农举措,大力发展安全农业、节约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开放农业五个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全部完成。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在惠农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遏制了“十五”期间出现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阶段性持续下滑的局面。“十一五”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增加,蔬菜生产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1378.18万亩,比2005年增加105.82万亩;粮食总产585.13万吨,比2005年增加113.72万吨;粮食亩产425公斤,比2005年提高54.5公斤/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87.06万亩,比2005年增50.14万亩,总产230.95万吨,比2005年增加28.95万吨;玉米播种面积691.96万亩,比2005年增89.95万亩,总产322.14万吨,比2005年增加88.94万吨。2010年全市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93公斤、466公斤,单产连续创历史最高水平。

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43.01万亩,平均亩产70公斤,比2005年增加8.5公斤,总产3万吨。

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产明显提高。2010年种植面积114.85万亩,总产28.5万吨,单产达到248公斤/亩,比2005年提高22.2公斤/亩。

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蔬菜(含菜用瓜类)播种面积已达到229.13万亩,实现产量846.31万吨,产值82.6亿元,蔬菜产值连续多年居种植业首位。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突破3万亩,总产量突破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

2、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全市种植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优势作物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市场价格调节因素的双重影响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由2005年的71.728.3 调整到75.524.5。初步建成沿107国道优质专用粮食产区、西部山区和黑龙港地区小杂粮优势产业带;全市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发展迅速, 2010年优质小麦达到41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达到570万亩。通过引导调整,形成了蠡县、高阳、安新等东部优质棉花产区,优势区内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市的82.5%。同时,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进一步深化品种品质结构调整,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分别占同类作物的69.8%82.4%;优质抗虫棉基本普及,占棉花播种面积的98%以上。

设施蔬菜发展迅速,2010年设施蔬菜面积122.87万亩,较2005年增长3.4%。其中日光温室47.06万亩、塑料大棚22.95万亩,中小塑料拱棚53万亩,设施蔬菜占蔬菜总面积的45%,产量占总产的50%,产值却占总产值的75%,设施蔬菜已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3、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部门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普及先进农业技术,每年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近1000万亩次,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9%,比“十五”期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优质专用品种及配套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推广了“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优质玉米品种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质专用小麦推广面积由2005年的203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46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配套技术推广2010年达到了238万亩。小麦节水技术20072010年三年累计推广面积805万亩,其中2010年推广面积达到了230万亩,节水地块平均亩产量388.6公斤,亩节水52.53,亩纯增效益13.7元。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当家品种基本完成一次更新换代。品种特点由单纯高产型向高产、优质、专用方向发展,小麦品种推广了石家庄8号、石麦15、轮选987、中麦11等耐旱节水品种,师栾02-1、藁优9409等优质品种;玉米推广了郑单958、浚单20、蠡玉13等粮饲兼用型品种和适合鲜食加工的甜、糯玉米品种;棉花品种在大力推广常规抗虫棉的同时开始向杂交抗虫棉发展;花生推广了产量高、含油量高的冀花4号、冀花5号等品种。

植保基础建设得到发展,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个,正在筹建4个,建成省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4个,正在筹建1个。重大病虫害测报和防治技术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预报可视化,传递数字化。有效的控制了东亚飞蝗和小麦吸浆虫危害,确保了小麦连年稳产丰收;蔬菜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生物农药阿维菌素、苦参碱等,推广防虫网、黄板诱杀和杀虫灯物理防治技术,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了无公害蔬菜生产。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十一五”期间,全市共采集、检测土样13.6983万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从2006年的60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792万亩,累计推广面积2502.5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粮食21.5公斤,总增产粮食53.8万吨,每亩节本增效42.3元,总节本增效达10.58亿元。

4、农机化水平逐步提高

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165万千瓦,农机资产净值达44.93亿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56万台,配套机具4.13万部;小型拖拉机13.83万台,配套机具15.02万部;联合收获机1.4万台,其中:玉米收获机械迅猛增长,达到2149台,其中自走式玉米收获机1005台,玉米收获专用割台749台;排灌动力机械27.38万台。实现机耕水平76.08%、机播水平69.22%、机收水平33.35%。小麦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856.79万亩,利用率达67%以上。

5、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2010年我市共检测各类农产品样品2922个,其中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抽检样品1004个,检测项目全年累计达1.34万多项,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近3倍和10倍,有机磷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9.5%,比200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产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1个,认证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100%。通过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化关键技术,治理高剧毒农药的使用,蔬菜品质、质量安全和效益逐年提高。

6、农村新能源利用实现突破性发展

农村能源节能技术得到稳步推广。沼气建设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年新建数量为4.8万户以上,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44.3万户,与“十五”末的19.6万户相比增长了126%,普及率由“十五”末的8.9%增加到20%;在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17处;建成农村沼气物业服务(站)点200处,从业人数达到3000余人。

推广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农村能源节能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市农村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6.2万平方米,太阳灶1231台,太阳能采暖房13.26万平方米,各种太阳能灯2184盏。秸秆能源化利用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发展秸秆成型燃料加工点19处,秸秆炭化厂1处,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示范户1200余户。全市推广省柴节煤炉灶67.9万台,节能炕21.5万铺。

(二) “十一五”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我市农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分析,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农业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对农民生产的投入低。尽管近几年农业投入的总量有绝对增加,如实施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支持政策,但与大幅度增加的种子价格、农资价格和种粮效益偏低相比,不足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各级农业推广机构装备水平低、运行经费和试验示范经费严重短缺,仍处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境地。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2、支撑农业发展的各级农业机构极不适应

无论从事管理职能的各级农业行政机构还是从事农业推广的事业机构普遍存在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这种状况从“十五”到“十一五”呈日益恶化的趋势,这样的队伍现状难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难以承担起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

3、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水资源匮乏和耕地资源逐年减少造成的瓶颈效应日益突出,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对稳定粮食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劳动力资源稀缺,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绝大部分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了其它行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4、农业关键技术还有待创新

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慢,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支持,造成种植业新技术发展滞后;主要农作物农机作业质量不完全符合农艺要求,近年来小麦播种绝大部分采用旋耕作业致使耕层变浅,连年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造成小麦播种质量差,必须创新关键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5、自然灾害频发致使农业生产有诸多不确定性

旱灾、冻害、风雹灾等自然灾害在一些地区多有发生,与配套技术措施不能落实、耕作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种地思想意识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能力、检疫性有害生物控制能力建设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明显滞后于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难以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产品生产将继续向商品农产品、优质农产品、出口农产品三个方向转变,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支持“三农”的力度必将不断加大,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巩固完善必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供应压力、价格上涨预期刺激农民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我市是农业大市,各类主要农产品供给较为充足,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京津保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我市进一步合作,将为我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京津冀经济圈、首都北京“卫星城”、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为我市“十二五”农业发展提供良机。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

()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确保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 发展目标

1、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适应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201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稳定保持在7030左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左右,保持总产5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油料播种面积120万亩左右,总产30万吨左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40万亩,总产1200万吨,产值140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40万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70%,其中优型棚室面积达到90万亩;积极发展粮饲兼用和饲草饲料作物,为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保证。

2、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基本与生产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

广泛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使高产方田覆盖到全部县市区。广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到2015年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达到20个以上。到2015年争取实现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覆盖所有农作物,施用配方肥的比例达到60%以上。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由目前的75%提高到80%以上,中期预报由80%提高到90%以上,短期预报由90%提高到95%以上。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示范户10000户,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达到每年培训农民100万人次的能力。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基本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

以全力打造“安全农业”为中心任务,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市场准入、产地准出”的总体要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为抓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专门的农产品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特别是各类农产品主产区的县()要建成具备常规检测能力的农产品质检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要具备自检能力,形成农产品产地和流通环节批批检测,市、县两级全覆盖监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全市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96%以上。

4、农村新能源建设要有新突破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和农村新能源综合发展

重点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和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和农村新能源综合发展,努力实现 “三个转变”,即由以政府推动为主向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综合效益转变,由以新建为主向管、用、建并重转变,建立和完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户用沼气和联户集中供气2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及秸秆联户供气工程200个,村级物业服务网点300个,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1万户,太阳能热水器15万平方米,太阳灶1000台,省柴节煤炉灶4.5万台。到2015年,全市累计保有量达到:户用沼气和联户集中供气45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215处,村级沼气物业服务网点500处,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1万户,太阳能热水器51.2万平方米,太阳灶2231台,省柴节煤炉灶70.3万台。

5、提高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实现农机与农业的紧密结合

力争在2015年实现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保持现有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玉米机械化水平的全面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提升到60%,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的目标。通过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实现农机服务的转型与创新,促进农机专业组织的成长与壮大,力争专业组织收入在农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提升到30%。持续拓展农机服务新领域,加大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设备、经济作物、牧草生产和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范围。

三、发展重点

(一)稳定大宗农产品生产

1、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市,必须把粮食安全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一,构建粮食生产核心区,按照省建设规划,在我市纳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13个粮食生产条件较好、单产水平和商品量较高的县(),建设5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经过努力,核心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基本形成。第二,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第三,以高产创建为抓手,整合技术力量和关键技术,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节约种粮成本、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第四,加强项目谋划,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建设,扩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规模。第五,实施抗旱防涝和病虫害综防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减灾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平,促进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

2、努力稳定棉油生产

“十二五”期间,保持油料、棉花播种面积基本稳定,防止棉油生产出现“大起大落”。花生产业重点是依托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加快推进品种更新换代和新技术推广,加强以花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为主的油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我市油料可持续发展。棉花产业要按照优势区域规划的总体要求,继续引导棉花生产向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黑龙港流域集中,促进棉田由非优势棉区向优势棉区转移、由零星分散棉区向集中高产棉区转移、由农户分散种植向植棉大户转移。着重抓好安新、高阳、蠡县三个棉花重点县建设,突出抓好大乡和大方面积的落实,优势区域棉花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5%以上。

(二) 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1、促进蔬菜产业上档升级

我市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突出一线三区布局,强化十大优势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实现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更加集中,特色更加突显,定位更加明确,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增强。一线即以南北纵向贯通我市的京港澳、京昆和107国道为主要干线;三区即以保定市城区为中心划界,分成保北优型温室、保南大棚设施和西部山前拱棚为重点的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保北优型温室区包括涿州、徐水、定兴、容城、高碑店和涞水;保南大棚设施区包括定州、望都、清苑和博野;西部山前拱棚区包括满城、顺平、易县、唐县。十大优势特色蔬菜基地即涿州、定兴环京津优质精特菜生产基地、徐水温室西红柿生产基地、满城设施草莓生产基地、定州优质高效蔬菜生产基地、清苑设施优质西瓜生产基地、博野蔬菜加工出口创汇生产基地、容城优质芦笋生产基地、望都优质辣椒生产基地、蠡县麻山药生产基地、唐县食用菌生产基地。2012年十大基地面积力争达到173万亩,2015年达到260万亩。

2、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气候类型多、地貌特征广、栽培原料丰富、毗邻京津两大市场等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示范带动为载体,狠抓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提升设施档次。加大食用菌栽培原料开发、创新流通机制,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发展专业合作社,努力扩大基地县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外向度,加快实现由区域性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的新跨越。结合全国创建食用菌标准园活动及创建食用菌万吨县、百吨村活动,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培育1-2个知名品牌、3-5个省级食用菌重点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加强政策宏观引导,确保国家有关鼓励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户,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操作程序,确保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加快建立和完善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

(二)切实加强农业对接京津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对接京津工作要突出在特色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合作,巩固提高保定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占有份额,打造保定食品的绿色生态品牌。针对京、津两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双方的农产品质量互认互信共识,制定我市的农产品质量管理细则。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科研单位、生产基地间长期共生的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参加北京国际农交会、中国(廊坊)农交会以及各类产销对接活动,组织我市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打入京津主要批发市场。

(三)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新型的农技推广网络。在基层继续实行以国家事业单位为主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县级继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我市目前的基础上完成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任务,逐步实现由县(市)级农技推广中心负责指导本辖区内农技推广工作,区域综合技术站负责所辖区内各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拥有自己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场。逐步建立一个设施手段完善、技术力量先进、上下贯通、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三级一户”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继续推进我市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科研协作机制,继续加强与京津及驻保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推进农业科研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好引智工作,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战略转变,扩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三是建立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定期培训机制,促进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示范户,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四)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提升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和品种更新能力,确保品种种植安全、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种子产业安全。积极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建设以新品种选育与引进、品种展示、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为主要职能的良种推广体系。在保北、保南分别建设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园区,因地制宜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多)抗新品种;强化种子质量监管工作,建成市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争取建立3-5个县级种子检测站。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多渠道引进外部新品种资源,充分挖掘驻保教学、科研单位的育种潜力;加快以“三圃田”为基本模式的原种田建设,满足全市小麦种子生产的需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种子企业繁种基地的基础上,发挥定州、安国、清苑、安新、定兴等5个国家级小麦良繁基地的作用,建立健全小麦种子生产体系。到2015年,全市小麦良繁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基本满足全市小麦生产用种的需要。

加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力度。以保定市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对种子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生产用种安全。一是对种子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监控,对企业自检加大督导力度。二是市级种子质量监管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上市流通的主要农作物种子进行监督抽查。三是加强县级种子管理站的检测能力建设,形成不同层次的监测网。到2015年,实现主要农作物种子抽检率达到50%的目标。

(五)促进耕地质量提升

紧紧围绕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中心内容,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站和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对土壤地力进行长期定位和动态监测,掌握土壤养分状况及动态变化规律、摸索合理施肥参数,建立土壤养分地理信息系统和合理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加强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不断修正和完善合理施肥技术参数,总结示范推广施肥技术,指导科学施肥。按作物生长需要和土壤供肥状况平衡施肥,节约肥料投资。广开有机肥肥源,试验示范绿肥、沼肥、秸秆还田、秸秆堆沤等有机肥料施用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到“十二五”末,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10%,推动全市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六)确保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1、切实开展好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以五化、六统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统一品种、购药、标准、检测、标识、销售)为重点的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已列入农业部标准园创建的博野、清苑、涞水、满城等四个示范县,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标准园内全部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标准园内100%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100%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和集约化育苗;100%推广应用膜下微滴灌或膜下沟灌节水、防虫网、诱杀虫板、频振式杀虫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00%示范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新型有机肥料等新技术、新产品;100%开展技术操作规程进棚入户;100%实行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销售。同时,对符合蔬菜标准园创建条件的其它蔬菜产区,要积极组织推荐申报,力争到2015年全市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数量达到20个以上,且每一个重点蔬菜生产大县拥有12个。

2、突出抓好省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

按照省政府要求,被列为省政府环京津蔬菜产业示范县的定兴、涿州和涞水要围绕五化(生产设施化、结构科学化、技术集成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目标,以“十个一”为创建标准,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对旧式蔬菜棚室的改造升级,新建棚室全部采用新型结构。要以生产适合中高端市场需求的优质精特菜为主,扩大精特菜种植规模,主攻京津高端市场,到2012年,示范县蔬菜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为不断提高我省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应有贡献。示范县对确定的蔬菜示范村,要按照《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村标准园建设标准》,着重抓好示范村标准园建设。按照规模化种植、集中连片发展的要求,每个示范村要利用三年时间建设一个10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标准园,采用新型日光温室或现代连栋日光温室,重点生产适应中高端市场需求的优质精特菜品种。到2015年,示范村标准园要全部达到设施栽培,并带动全村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到全村蔬菜播种面积的90%以上,蔬菜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3、市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

我市确定定州、望都、清苑、博野、满城、徐水、容城七县(市)做为市级蔬菜产业示范县,每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市)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示范县(市)蔬菜产业发展和示范村标准园建设。市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及考核管理办法等将参照省级示范县建设的方法进行,要求每个示范县(市、)至少要建设一个500亩以上的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园区和年集约化育苗能力超千万株的育苗中心。到2012年,示范县要建设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并选择一批重点乡(镇)、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检测点,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七)扎实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植保植检服务体系,实现农业有害生物的科学监测和有效控制,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我市现有的植保植检服务体系基础上,按照农作物区域布局、有害生物发生分布规律和防控工作需要,根据市、县、乡植保机构承担的相应职能,改善公共植保机构的基础设施,增强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根据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建设情况,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提高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确定相应的建设重点和具体建设内容,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配套,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植保防灾减灾体系。

重点建设县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十二五”期间再增建35个,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建设。明显提高农业有害生物监测种类和预报准确率,提高病虫综合控制能力,减少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实现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示范县主要粮食作物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化学农药使用数量减少30%,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重大农业有害生物一般发生区为害损失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重发生区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5%。在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常发区和外来有害生物易入侵的地区,加强检疫监测和执法监管,减少疫情监测盲区,控制常发疫情,及时扑灭新发植物疫情。

(八)提高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

1、加快农机化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把农机化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由主要抓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转变为抓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由主要抓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逐步转变为抓经济作物、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由主要抓产中环节机械化、初加工机械与技术,转变为抓产前、产后机械化技术、精加工机械与技术,并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在继续推进小麦生产机械化、玉米播种机械化的同时,加快玉米联合收获的推广,提高大田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抓好机械化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机节本增效、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推广玉米、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全方位深松技术、机械覆膜播种技术和节水灌溉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技术。积极引进、开发设施农业和林果业所需的日光温室卷帘机、微型耕整机、挖穴机、机动喷雾器等适用性强、便于操作的新型农机具,推广日光温室和果园中耕除草、植保、施肥、果树苗木嫁接和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围绕农业产业化和高效益农业,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实现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2、继续实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稳定、壮大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稳定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施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项目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程、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机械化旱作节水等工程。按照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革传统的耕作方式,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

实施“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全市农机系统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农机维修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结合开展农机维修厂点审定审验和农机培训教育工作,全面推行农机修理工准入制度,改善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建立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考评员队伍。

(九)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强化产地监管,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以质量认证为重要管理手段,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模,到“十二五”末,全市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要比“十一五”翻一番。以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基地监管为重点,覆盖全市所有农产品主产区,从健全田间生产管理档案入手,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2、加强质量检测,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关口

以农业部农产品质检站项目建设为依托,不断加快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职能,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重要依据。市级重点开展对全市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基地、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市场(大型批发市场、市区超市和配送中心)的检测工作,每年常规检测样品不低于1000个,检测项目累计不低于10000项。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根据本地蔬菜生产季节,对本辖区内各类农产品生产集中生产区域、质量认证产品基地、蔬菜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检测。

(十)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1、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

把新能源建设提高到关系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高度加以认识,真正把新能源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来抓,成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同时加大宣传和试点工作力度,使新能源建设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民心工程”。

2、提高人员素质

抓好技术推广体系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抓好技术培训、新技术引进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沼气建设队伍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提高沼气池施工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比例,保证沼气的建设质量。

3、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

在新能源建设中,除申请国家投资外,市、县两级都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建设资金,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能源建设中,同时积极探索和引导资本市场进入新能源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推进新能源建设的更快发展。

(十一)提高农业执法能力和水平

严格农业行政许可及后续监管,落实农资监管责任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和非法生产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大力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农资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种子、农药、肥料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农资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农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确保不发生因假劣农资引发的重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的条件和程序,审批办理行政许可事项,严禁越权发放,杜绝“人情证”的发放。加强后续监督,定期清查辖区内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健全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档案,并协助相关部门清理整顿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生产经营主体,对无证照生产经营农资的严肃查处,坚决予以取缔。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明白纸、举办培训班等有效形式,对农资生产、经营、使用人员进行专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守法生产、诚信经营、科学使用的责任意识,营造全民参与支持农资打假工作的良好局面。按照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重点打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整顿规范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分阶段、分步骤针对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单位进行集中整治,加强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工作,严厉查处打击各种假劣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保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发挥农业执法主体作用的同时,主动加强与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的配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业执法工作。

(十二)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

1、加快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升级和数据中心建设,奠定农业信息化的基础

一是完善公共财政保障和市场运作机制,加快农业信息设备装备步伐,落实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升级改造和市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二是多方共建共享河北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系统平台,围绕农产品产销衔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防灾减灾等热点,加强信息收集整理。三是加工整理农业政务信息、市场供求、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等信息,形成信息产品,服务广大群众。

2、科学定位网站功能,打造以“保定农业信息网”为主的全市农业网站群

一是集合现有农业网站优势,打造服务品牌,将保定农业信息网站群培育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信息服务阵地。二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增加为市民服务的内容。三是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网站,重点扶植5个县网站创建为特色农业网站。

3、开发四大信息应用服务平台,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一是建设全市农业视频指挥平台,使之具备应急指挥处置各类农业突发事件,组织农业专家视频会诊和视频会议等功能。二是开发全市农业政务管理平台,实现公文流转等业务数字化,推进权力公开透明。三是开发农业科技服务平台,集成电话、电视、互联网和短信等多种信息服务方式,以12316”为窗口,与电信运营商合力推进“12316新农村热线”和“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四是开发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围绕菜篮子产品产销衔接,供需平衡等问题,针对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超市、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提供产销信息发布、市场波动预警等信息服务。

4、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体系保障

一是健全市县两级农业信息专职机构,确保农业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转。二是专兼职相结合,在农业系统内部各单位、乡镇和区域站普及信息员,增强信息服务力量。三是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推动互联网、视频专家、语音电话和短彩信在农村的直接应用。四是充实农业专家咨询队伍,为提升全市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提供保障。

5、细分农业信息用户,为“五群”提供周到细致个性化的服务

一是粮食生产群。加快粮食核心生产区先进农机装备和信息技术的组装配套,发展智能、精准农业,实现粮田监控、农机植保作业、节水灌溉、防灾减灾等信息技术全覆盖。二是菜篮子产品群。针对京津冀区域人口超亿,农产品消费刚性需求强,高端消费旺盛的实际,延伸产业链条,搭建市场与基地的信息桥。三是农资群。围绕种子、农药、肥料和农机具等重点农资产销和售后服务,搭建农资企业与农民间的信息直通桥。开发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监管、直销配送、合作消费、质量追溯等信息系统。四是农业专家群。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专家为主,搭建农民与专家,科技与生产的信息桥。五是农民合作社群。以种植、养殖、农机、植保服务等专业合作社为中心,搭建合作社与社员、合作社与服务对象间的信息桥。

(十三)强化农村政策落实

1、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产业上规模、产业竞争力强、品牌信誉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试点,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允许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流转农户承包地建立农产品基地,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产。到“十二五”末突破3000家,各级示范社突破300家。

2、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地块,并按规定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发放承包经营权证书。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保管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实现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信息化。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市、县、乡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用2-3年的时间,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发布、资质审查、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及签证、利益关系协调、纠纷调处、有关法律政策宣传等服务,健全交易规则,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环境。

4、完善纠纷调处机制

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乡、村要及时处理土地承包和流转中出现的信访事件。“十二五”期间各县(市)全部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并加强专兼职仲裁员队伍建设,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仲裁,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一是对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实施专项治理,严格实行专项治理部门责任制,市减负办、纠风办进行调度和督导。二是开展农民负担专项考核和检查,农民负担考核以检查乡、村、基层学校帐表和走访农民群众为主,通过明查暗访,把农村政策落实、农民权益保护以及涉农收费等纳入考核和检查的范围,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问题进行通报。三是认真抓好突出问题的整改,开展农民负担综合治理。把农民信访反映和考核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的地区纳入农民负担综合治理。四是严肃查处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针对损害农民权益的突出问题和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督查,限时解决。五是实行农民负担责任追究。对涉及严重违反政策,侵害农民利益行为的问题,已经查实,对有关责任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并对损害农民权益,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普遍存在、性质严重问题以及造成恶劣影响的县(市、区)实行重点监督和一票否决。

6、严格农村财务资产管理

一是加强基础工作。抓好清产核资,做好产权界定工作。加强资产评估,积极为资产流转提供评估服务。开展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工作,加强对产权的管理。二是加强农经干部和财会人员培训。加强对农经干部进行党在农村各项基本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的培训,进行财务会计知识、农村土地承包知识和“一事一议”政策等内容的培训。三是加大典型经验推广力度。 积极培育、树立资产财务管理先进典型,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现场交流、经验学习等各种方式,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四是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五是加大开展农村审计工作力度。贯彻落实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审计工作;总结审计工作经验,研究农村专项审计新思路;加强对征地补偿费的专项审计监督。六是建立健全“三资”委托代理和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在“十二五”期间,村级全部实行“三资”委托代理并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

推荐访问: 保定市 农业 发展规划 【农业规划】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