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优秀范文】

时间:2023-11-22 16:45:05  来源:网友投稿

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报告榆林市政协为了掌握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困难,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近日,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与市文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优秀范文】

挖掘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

——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榆林市政协


为了掌握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困难,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近日,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与市文旅系统、榆林学院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调研组,对我市民间手工艺产业、红色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代表性的小微文化企业进行了调研。在广泛征求、听取一线生产者意见与呼声的基础上,掌握了较为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调查与分析。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间手工艺产业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于政府取消接待礼品的采购,使我市的工艺美术行业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我市地处长城沿线,黄土高原最北端,东西南北离各省会城市都在六百公里以上,路途遥远,游客比其它地方要少得多,携带旅游品也不方便。所以我市的工艺美术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虽然我市的工艺美术企业积极自费去全国各地进行参加展览,但收效甚微,每次参展都为市、区赢得了许多荣誉,但经济效益却很不乐观,每次外出都是亏损。

在调研中,我们走访了从事石雕经营已有30多年的高树飞。他的石雕厂起步在周硷乡,发展于子洲县,2017年搬至榆林老街。最辉煌的时候高树飞拥有自己的石雕厂,解决了二三十人的就业问题。石雕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批发到绥德(搭配大石雕销售);二是单位购买;三是游客购买。自将石雕厂搬到榆林后,境况反而大不如前。石雕销售不畅,经济效益不好,目前维持生计都有困难。

究其原因,一是销售渠道不畅通,销售数量上不去;二是政府对文创产品的宣传不到位;三是政府对文创产品的补助和奖励没有真正落实到一线生产者的身上。最大的问题就是重获奖而不重生产,使得滋生了一批获奖专业户。四是文创产品还存在手工制作和批量生产相结合的问题。纯手工制作:周期长、产量低、价格高;批量生产:周期短、产量高、价格低。因为榆林本地没有生产工厂,一些文创产品只能拿到南方去生产,这就无形中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二)相关建议

1. 政府应对工艺美术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或工艺美术园区,进行总体规划,一年帮扶两至三个企业,每个企业投资50万元,几年后则可形成规模,免除工艺美术企业的后顾之忧。

2. 将工艺美术列入宣传扶持项目,将其作为社会效益企业,而不是盈利企业。

3. 对创作出的优秀作品要给予奖励,激发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的艺术珍品。

4. 将步行街上的工艺美术企业纳入旅游景点,由政府像开发旅游景点一样进行升级改造。这些工艺品店铺每天开门营业就是一种宣传,也将成为一年四季的免费旅游景点,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5. 政府应拿出部分资金将榆林工艺美术大师有价值的作品进行收藏,为以后建设榆林工艺美术博物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6. 在榆林本地投资建设一家大型手工艺品加工厂,使榆林所有的手工艺品都可以在本地生产,本地销售,降低成本。

7. 由政府牵头,每年举办二至三期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承、生产民间手工艺品。

8. 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组织从事民间手工艺生产的一线工作者外出学习、交流、参展,既可开阔视野、传播文化,又提升了技艺。

二、红色文化产业

(一)红色旅游

榆林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核心资源还是“转战陕北”。通过“转战陕北”,可以把主要红色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如杨家沟、神泉堡、小河、袁家沟、黄河东等。榆林红色旅游资源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景点太分散,不便于集中旅游;二是许多景点还没有建设好,基础设施不完善;三是红色旅游讲解员太少,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红色旅游需要;四是缺乏一个完整、规范的红色旅游导游词。许多讲解员往往是各说各词,各唱各调,没有客观、统一、严谨的解说词;五是对红色旅游的宣传还不到位,许多游客知道绥德、米脂、神木、府谷,却不知道榆林,更不知道“转战陕北”这一重要历史。

相关建议

1. 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建议学习井冈山模式,走全员宣传、全域旅游的路子。

2. 加快景点建设步伐,对一些有影响、有潜力的红色景点要尽快修缮,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3. 集中培训红色旅游讲解员,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红色旅游需要。同时组织精干力量,尽快编辑出版一本完整、规范的红色旅游宣传册。

4. 组建红色文化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以“不忘初心,转战陕北”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培训。

5. 全力创作一部以“转战陕北”为主题的电影、纪录片或舞台剧,以供游客及培训学员学习观赏。

(二)红色收藏

近年来,红色收藏已成为一种热门行业,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榆林也涌现出了许多红色收藏家。红色收藏,既是一种红色记忆,也是一种红色见证,对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东方红”收藏馆的藏品均以“东方红”为主题,其中包括实物和资料,是全国唯一一家以“东方红”为主题的红色收藏馆,藏品全且特色鲜明。榆林志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藏品,主要以中央红军在陕北13年(尤其是转战陕北)为主题,实物及资料俱全。

作为地方红色文化收藏家,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藏品舍不得卖,尤其是舍不得向外卖,他们希望把自己的藏品留在本地,留在榆林。

藏品只收不卖,场馆运营的费用只有依靠其他途径来解决。“东方红”收藏馆主要靠出售钱币和陈酒维持生计;榆林市志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则依靠出售家具和古玩维持运营。

相关建议

1. 政府可以提供一个平台,把榆林有影响力的红色收藏馆集中在一起,这样既解决了藏品的容身之地,也为游客搭建了一个红色旅游景点。

2. 在精神和物质上鼓励、支持红色收藏家,使他们有信心为榆林保留红色记忆、红色历史和红色情怀。

三、影视文化产业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榆林城区有大小影视公司100多家,但总体来说,这些影视公司规模小,知名度低,经营效果不佳,大多处于勉强维持生存的状况。经营范围主要局限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婚庆;二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宣传片;三是都市碎戏、微电影;四是广告片。

制约榆林市影视公司发展壮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市场需求小。主要的投资渠道来自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片,广大民众的潜在需求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和培植起来。

2. 缺乏影视拍摄、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因为影视行业工作辛苦且工资待遇低,许多学影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影视行业,即使有愿意从事影视行业的,也大多选择在外地发展。

3. 政府部门没有认识到挖掘短视频的价值,也未充分利用短视频来宣传榆林文化、榆林历史和榆林好产品。

4. 在榆林拍摄视频,找不到标志性的城市符号、城市亮点、城市夜景,导致许多视频只能到外地去拍摄(如西安)。榆林近年搞了许多旅游节等活动(如清爽榆林、马拉松赛等),虽然资金投入很大,但因为缺乏后期维护及推广,没有持续性,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关建议

1. 政府可以提供一个场所,把榆林的主要影视企业集中起来,便于这些影视企业交流、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集中实习、学习的基地,有利于培养和留住影视专业人才。

2. 可将榆林规模较大的影视企业联合起来,投入一定的资金,让这些企业以影视的形式讲好榆林故事(如转战陕北、李自成、杨家将等)。这样既宣传了榆林的历史文化,提升了榆林的文化知名度,同时也发展了榆林的影视文化产业。

3. 把需求回归市场,引导、挖掘大众影视拍摄的需求。同时要突破第三方的障碍,让需求方和生产方直接挂钩,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拍摄出更好的影视作品。

4. 目前榆林影视公司拍摄的短视频,主要通过快手、抖音、微博、优酷这四大平台进行传播。由于缺乏经费支持,他们拍摄的短视频不能被推送到前台,因而点击量很低(如国际马拉松赛)。因此,政府应出面与视频平台沟通、交涉,加大投入力度,把能体现榆林风采的宣传片推送到前台,提高点击量,让更多人了解榆林、认识榆林、热爱榆林。

5. 重点打造榆林独有的城市符号、城市亮点和城市夜景,为影视拍摄提供良好的拍摄环境和拍摄背景。

四、文化旅游产业

客观的说,榆林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然而能够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却不多。旅游文化产品仅靠市场运作很难做起来,在起始阶段,必须靠政府的投入和扶持,等到做大做强之后,再投放到市场,才能产生效益。

关键问题是:做什么?怎样做?项目找准,事半功倍;找不准,事倍功半。近年来,榆林政府投资了几项大的文化产品,如《米脂婆姨绥德汉》、《余子俊》、《我的榆林小曲》等,效果都不太好,原因在于这些项目缺乏大众性和市场性。在榆林,最好的文化产品就是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因为这些项目即使没有导游介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游客都知道。可余子俊是谁?导游介绍许久也未必清楚,如此深奥繁琐,便不能吸引广大群众。目前,榆林先后建成了工人文化宫、大剧院和水上剧场,但如果没有一台或几台有分量的、能够体现榆林历史文化特色的剧目,这些设施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博物馆是最好的旅游研学项目,尤其是近几年红色收藏、红色展览、红色旅游十分热门。可惜,榆林没有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博物馆,许多游客因此流失到延安或鄂尔多斯。陕北民歌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损失,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榆林仅靠常规旅游是发展不起来的,全国那么多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有多少人会专程来榆林旅游呢?榆林的旅游,应把重点放在深度旅游上,吸引高端游客。这就对榆林的旅游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石狮子,怎样能做得更小、更精致、价格更合理?剪纸也一样,单纯靠出售剪纸是没有多大市场的。纯手工的,价格太高;机器制作的,又没有收藏价值。只有把剪纸当作一种艺术元素,植入到生活用品上,如与提包、丝巾、衣服结合起来,才能有销路。

另外,曾经引领旅游业多年之久的旅行社已逐渐被边缘化。青壮年大都选择自驾出游,需要旅行社接待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所以,旅行社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相关建议

1. 成立导游文化公司,为榆林培养专职导游。榆林人对私企的认可度不高,旅行社招导游难,留导游更难,导游在职平均年限仅为一年。只有建立政府培养导游、旅行社选用导游的联合机制,才能留住导游、用好导游。

2. 将榆林老街建成旅游文化产品集散地,统一管理、集中销售。

3. 在西南新区规划一处文化创意园,将榆林的文化企业集中在那里,便于发挥集团优势。可借鉴参考北京的798工厂模式。

4. 成立榆林旅游文化资源研究会,由政府拨付专项资金,组织精兵强将,集中研究和传播榆林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知识。

总体来说,榆林的文化产业门类多、规模小、效益低。只有将这些小企业有效整合,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或者走合作化道路,这样才有望把榆林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其次,榆林的许多文化产品至今仍停留在纯手工艺品制作的阶段,不能有效地与生产、生活、科技、旅游结合起来,由于缺乏实用性,故缺乏市场性。

第三,政府提出的一些文化产业奖励、扶持政策,不能真正做到向一线生产者倾斜,这样就难免会陷入生产者不赚钱,赚钱者不生产的怪圈,浪费了大量的经费,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榆林的文化产业要发展壮大,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只有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群策群力,从实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推荐访问: 文化产业 分析报告 我市 挖掘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 ——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