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环保报告】伊春市2008年生态建设报告(精选文档)

时间:2023-09-06 19:36:02  来源:网友投稿

伊春市2008年生态建设报告2008年,伊春市牢牢把握为国家生态建设当尖兵、为生态文明作贡献的战略定位,持之以恒地严管森林资源,深入推进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围绕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耕地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保报告】伊春市2008年生态建设报告(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环保报告】伊春市2008年生态建设报告(精选文档)


伊春市2008年生态建设报告


2008年,伊春市牢牢把握为国家生态建设当尖兵、为生态文明作贡献的战略定位,持之以恒地严管森林资源,深入推进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围绕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耕地和地质遗迹6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保护体系;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了生态主导型经济,推进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民生,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了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8年,全市活立木总蓄积达到2.37亿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被率超过83.4%。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5%,化学耗氧量(COD)减排614吨,二氧化硫减排2284吨,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天数361天,达标率为98.9%

一、生态环境保护篇

(一)森林资源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

珍稀植物保护向纵深发展。红松保护行动持续深入,成功举办了世界首个保护红松国际研讨会,发表了《保护红松伊春共识》,在国内外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红松认领行动推进顺利,社会各界积极主动认领,到目前共认领红松12万余株。在禁伐天然红松的基础上,又将椴树、色树、三大硬阔(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等珍贵濒危树种纳入禁伐序列。

科学营林培育后备森林资源。通过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加大林种、树种、更新方式调整力度,逐渐增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天混合更新的比重,加大了珍贵树种、阔叶树种和混交林营造比重,更新造林5.5万亩,其中,红松1.4万亩、混交造林1.7万亩。森林抚育73.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57万株。

天保工程进一步延伸。在延长天保工程实施期限基础上,主动提出再调减木材产量100万立方米,全面停止主伐,并已编制完成《伊春市停止森林主伐调减木材产量实施方案》,上报国家批准。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效明显。试点承包林地中实现造林8670公顷,发展林下经济1710户,造林成活率均达98%以上。林权制度改革被中国改革研究会评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创新案例”,也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写入了中央1号文件。

“严管林”继续强力推进。全面强化了防伐、防火、防垦“三防”工作。严格采伐限额管理,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加大了调查设计、木材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了法人超采现象。完善了“漏斗式”管理模式,木材运输全面使用了IC卡管理,依法查处林政案件31起,没收木材154.2立方米。高度重视森防工作,严格落实森林防火决定,建立了五级风天封山戒严制度,建立了市属森林扑火专业大队,购置了专业扑火车,森林防火能力大大提高,杜绝了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加强了森林病虫鼠害测报和防治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312万亩。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汤旺河区被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建设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红星湿地保护区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嘉荫县平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呼兰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网络初步形成,现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0处,总面积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6万公顷,占全市行政区划面积的比例达到18.95%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

市政府下发了《加强林蛙资源保护规定》,明确提出在全市范围内禁捕禁食林蛙2年。全市坚决实施林蛙资源保护规定,组织各地开展清理整顿活动,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坚决禁止捕捉、经营销售野生林蛙资源。同时采取印制通告、下发宣传单,集中在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等形式,营造了保护林蛙的良好氛围。颁布了《蓝莓等野生浆果资源保护暂行办法》,对资源保护、采集承包、基地建设等方面作了规定,全面推广了野生浆果管护承包经营。决定每年82-8日为小兴安岭蓝莓节。成功举办了首届小兴安岭蓝莓节,提高了广大群众保护蓝莓、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意识。目前,已建立蓝莓科研基地8个,基地总面积达6011公顷。坚持开展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加强了候鸟回迁我市的关键时期的监测工作,鸟类环志达到4610.68万只。积极推进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从而实现了从珍稀树种资源保护向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变,从单纯保护森林资源向整体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物种的转变。

(四)耕地保护得到加强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对耕地实行培肥地力、水土保持以及进行整理复垦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含农垦系统)稳定在12.2万公顷,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0.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2.7%。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灌溉能力。全市新打灌溉抗旱井146眼,维修机电井1370眼,新购抗旱设备130台套,新建及维修塘坝4座,修复水毁灌溉工程4处,清淤渠道45.8公里,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6万亩。

(五)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加快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列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的6个项目进展顺利,已全部开工建设。建立了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全市22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开展了重点企业水污染治理, 对造纸、医疗、金矿、电力和钢铁等行业废水进行了治理,51台(套)废水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20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其中,5家企业实现了零排放,从生产全过程防治水污染,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制订了《农药安全使用监督管理规定》,对林区农药使用的范围和数量明确了控制标准。对种植林下食用菌菌袋回收制订了管理办法,防止了杂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积极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30公顷,其中:市本级1750公顷,铁力市1550公顷,嘉荫县1530公顷。加强小流域治理。投入资金15.5万元,开展了汤旺河磨石山农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美溪兰新所坡地治理、西林区坡耕地治理、金山屯丰北农场坡耕地治理工作。

加强矿区生态治理与恢复工作。按照“系统规划、整装勘查、点状开发、因地制宜”原则开展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加强矿山开采的监督管理,开展探矿权采矿权清查,整合矿产资源,关闭小矿山57家。收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45.5万元。新争取国家和省对地质遗迹保护、矿山公园能力建设项目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6个,投资总额13219万元。

(六)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

开展了重点企业污染监测。把冶金、建材、林化、制药、电力、森工等十二个重点行业和西林钢铁公司、伊春林业发电厂、浩良河水泥有限公司等40户重点企业,确定为重点监测和考核范围,实行定期考核。西林钢铁公司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同时,建立了各重点企业能源消耗情况定期反馈制度。关闭拆除西钢老炼钢炉,拆除烟囱32根,治理改造锅炉30台。制定严格的监管办法,严格控制电力、冶金行业排放增量,实行定额管理。节能建材建筑试验成功,具备全面推广条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构建“四区三链”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启动朗乡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深化西钢上下游吃配套项目,基本达到零排放,循环经济增加值实现15.2亿元。

努力创建低碳城市。紧紧抓住我市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低碳城市计划项目试点的有利契机,认真谋划低碳城市项目,编制了《伊春市清洁发展机制(CDM)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册》,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库,一大批后续开发项目正在加紧进行前期工作。

二、生态型产业发展篇

(一)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

把发展旅游业确定为接续替代产业的重点,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7个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决定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旅游业发展。加大景区建设力度,开工建设旅游项目29项,总投资1.2亿元。金山鹿场和东升岛分别被省旅游局评为AAA级和AA级景区。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黑龙江(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第四届中国(伊春)冬季摄影节、林都伊春杜鹃花观赏周、第九届中国黑龙江(伊春)秋季五花山森林观赏节等节事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夏季旅游市场,促进了春秋冬季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8亿元,同比增长30.7%;接待旅游人数337万,同比增长12.1%。同时,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行业活力逐步增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同比增长13.1%

(二)绿色能源业蓬勃发展

全市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已达12.41万千瓦,在建12.29万千瓦,拟建17.9万千瓦,正在测风项目21个。水电开发全市装机容量达到0.424万千瓦,汤旺河13个梯级水电站规划已编制待批。绿色能源业实现增加值0.9亿元,同比增长25.7%。高寒地区地源热泵取热试点取得成功,具备推广前景。高寒地区增温沼气、秸杆气化、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减少了对林木的消耗。

(三)森林食品产业势头良好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40万亩、黑木耳4.6亿袋、山野菜山野果改培及种植面积17万亩。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全面实现农产品无害化生产,有效使用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志产品达到120个,比上年增加19个。扎实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水稻、粘玉米、野果饮品、肉鸡等我市主导绿色食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已达 38家,绿色食品加工能力已达20万吨,野生蓝莓红酒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奶牛存栏达到3.6万头,黄牛饲养量达到19.2万头,生猪饲养量72.2万头,鹿3.6万只,狐貉6.3万只。

(四)生物药业方兴未艾

北药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葵花药业(伊春)公司、格润药业公司、伊春药业公司3户医药企业通过第二轮GMP认证,重点开发康妇消炎栓、刺五加片等10余个国家名优新产品,格润药业公司的冻干粉针剂和小容量注射剂,填补了我市针剂剂型的空白。确定了27个省市级基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打造“林都北药”品牌,完善营销体制,拓宽了市场,促进了产品销售,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特色种养及加工业完成增加值22.9亿元,同比增长16.9%

三、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四城联创”活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56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67.6万平方米,开发建设住宅楼房87万平方米,完成漏雨楼房“平改坡”7.6万平方米,修缮了300余栋老旧楼房损毁严重的共用门窗,新增城镇供水管线722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31.9万平方米,新增绿地90.3公顷。

棚户区改造全面展开。精心部署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全市有20个县(市)、区(局)开展了棚改工程,完成棚改面积54.8万平方米,万余户居民告别低矮破旧棚户房,人居环境大大改善,棚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

重大工程进展顺利。林都机场主体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伊绥高速公路伊春段正式开工,兴安湖水库顺利截流,全面完成10条通乡公路,建设农村公路748.6公里,铺装村屯、林场所硬化道路292.1公里,汤嘉铁路已列入国家计划,几代林区人梦想的立体交通网络即将变为现实。

新林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改造泥草房2159户,新建砖瓦房10万平方米,建设户用沼气池3000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2%以上,农村和林场所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生态科技发展与文化建设篇

科技引导基础创新研究。组织实施了减量、再用、循环利用资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安排9项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科研项目,提供引导资金60万元。涉及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封存技术、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方法、林火时空分布规律、严寒地区居民车库节能降耗技术、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记录管理系统、红松坚果林营建技术推广、高炉煤气余压发电(TRT)技术应用、寒地大型沼气生产技术示范、分户式三位一体寒地沼气生产技术应用、食用菌灭菌加热器的推广等。

科技支撑林权制度改革。配合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进行经营技术组装配套、经营规划设计的调整;强化技术骨干培养,受训30余人,使各林业局有技术骨干队伍,各试点林场(所)都有一两名技术带头人,并配发了《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实用技术典型推介丛书》;强化示范户技术指导,提高技术入户率。组织伊春林科院、带岭林业科研所骨干抓好示范户技术指导工作,每人解决关键技术3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项,先进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分别达到了90%以上。

提升实用技术研究层次。组织实施了国家及省级关于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6项,争取资金510万元,涉及生物质半气化多用炉、太阳能电池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450平方米/千克超细粉开发与应用、小兴安岭森林分类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平贝母规范化生产(GAP)和红松果林营建配套技术推广,既提升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又有效的缓解了科技发展与投入不足的矛盾。

实行全民教育。把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纳入《伊春市创建文明城市规划》中实施,从业人员教育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公务员培训,中小学校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新申报指导创建市级绿色学校2所,绿色社区1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结合“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组织了绿色创建“六进”活动,“科普大集”、“科技下乡”深入农村林场(所),提高了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扎实有效地进行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伊春生态保护工作得到了国际、国家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继先前获得联合国有关组织与国家授予的城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范例?绿色伊春、世界十佳和谐城市、联合国纲要示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荣誉和称号后,2008年伊春获得国家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十大中国和谐名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中国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论坛评选活动纪念和颁奖大会上,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第一名高票当选“中国改革开放3030个创新案例”。

推荐访问: 伊春市 报告 生态建设 【环保报告】伊春市2008年生态建设报告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