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人社规划】黑龙江省2007~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完整版】

时间:2023-09-17 09:18:02  来源:网友投稿

黑龙江省2007-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增加人才工作透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人才工作政策,从而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社规划】黑龙江省2007~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人社规划】黑龙江省2007~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完整版】



黑龙江省2007-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增加人才工作透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人才工作政策,从而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现将《黑龙江省2007-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摘要刊发,供广大读者了解、掌握。

为加快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黑龙江全面振兴,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是全省人才队伍快速发展时期。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了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统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扩大总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使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龙江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和保障。

总体目标是:构建与全面振兴目标相适应、龙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北疆人才大省。造就农业、装备、能源、石化、医药、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人才高地,整体实力位于全国前列;加快培养引进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数量和素质大幅度提高;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旅游、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专门人才,着力提高专业化水平;积极培养特色民族文化和冰雪艺术与体育的顶尖人才,形成独特的人才优势;加强多层次俄语人才培养,建成全国对俄交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全面提高党政人才素质,打造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国理政的发展型领导班子和服务优良、勤奋敬业、务实廉洁的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大力培养企业家人才,造就大批懂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开拓精神,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壮大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省人才总量从目前的266.7万人发展到353万人以上,形成高中初人才梯次配置、各类人才相互配套,综合实力雄厚、区域分布合理、特色优势明显、成长与创业环境优良的“人才兴安岭”。

三、主要任务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要求是控制总量、提高素质。大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公仆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节俭意识、忧患意识,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尤其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管理社会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0年,党政人才总量控制在24万人以内。

1、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按照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开展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活动,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水平。加强各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派后备干部到关键岗位和艰苦环境进行锻炼。积极培养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干部。

2、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普及公务员基础知识,强化宗旨教育,弘扬公务员精神,规范公务员行为。以行政执法部门为重点,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积极试行服务对象参与考核评议公务员的制度,大力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的实践活动,创建高绩效型机关。大力加强公务员专业培训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历结构,全面提高广大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

3、深化党政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新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建立健全议事和决策机制,建立全委会、常委会、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障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选任的提名程序。改进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进一步落实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改革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讨论任免干部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建立健全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完善考录制度,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聘任制,完善退休制度和辞职辞退制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4、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宏观决策、驾驭全局、综合协调能力。加强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干部、妇女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行政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认真做好新录用公务员的初任培训和晋升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任职培训,有计划地开展专门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加强对口培训和出国培训。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突出抓好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两种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健全培训干部选拔制度,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地厅级干部在每届任期内至少参加一次脱产培训,处级干部每3年至少参加一次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体班次的培训,全省公务员要普遍轮训一遍。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制度,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到发达地区和艰苦地区挂职锻炼,探索建立从基层党政机关选拔优秀公务员到上级机关工作的制度。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依法管理相结合,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从13.6万人增加到25万人以上。重点培养1000名高层、6万名中层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

1、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坚持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的方向,健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以重点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及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以提高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善于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每年有重点地选送一批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学习培训。加强和改进工商管理培训,积极开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国有产权代表队伍和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训工程”。对贡献特别突出的企业经营者,授予“省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

2、创新选拔任用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深入探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积极研究制定国有资产出资人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聘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的具体实施办法,逐步实现产权代表与经理分层管理。积极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改革,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评价和选拔机制。

3、加大引进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以项目为纽带,采取咨询、讲学、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落实好政策,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的户籍关系、子女就学、住房等实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对非公企业人才在政治上一视同仁,事业上支持鼓励,生活上关心照顾。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人才服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强监督管理,促使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履行应尽的社会义务。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壮大人才队伍,调整人才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创新团队,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构建人才集群,在农业、石化、装备制造、医药、俄语等行业和专业形成全国一流专业技术人才聚集地。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由132.6万人达到160万人以上,年均递增不少于5%;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由23%达到40%以上;高级职称人员由8.4万人增加到11万人以上。

1、建立健全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等选拔培养体系,大力造就高层次人才。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前沿水平,能够引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授予“龙江科技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并给予重点资助。围绕基础研究,完善学科(专业)梯队选拔培养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遴选制度。完善“龙江学者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加大对具有原创性和高技术含量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急需人才,大力开展前沿科技领域的国际智力交流。既要重视自然科学人才培养,也要重视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特别是文化产业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和民族事业发展服务。

2、发展扩大博士后科研站点,造就科技创新青年骨干队伍。2010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总数达到170个,每年招收博士后数量增加500700名,在站博士后达到1400名。围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抓好博士后选题、评估和考评,着力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社会化的博士后服务体系,为博士后的科研成果提供评价、技术开发、成果转让、产业孵化等服务,促进博士后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实施“博士后特别资助计划”,重点资助一批有发展潜力、创新意识强的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积极为博士后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搭建舞台,促进其快速成长。

3、发展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围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及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防工业,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依托,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组建若干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科研力量整合,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

4、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关系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5大领域,重点培养8万名左右的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继续教育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开发适合继续教育社会化普及的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重点扶持一批优质的施教机构和继续教育基地。紧密结合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开展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培训,使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知识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5、采取多种措施,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围绕汇集人才、提高能力的目标,在金融、保险、旅游、法律、信息、物流、会展等领域,抓紧制定分行业的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行业执业资格标准,加快短缺人才培养,构建服务业人才培训教育体系,使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形成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本优势,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6、加强老年人才开发。老年人才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管理与协调机构,引导老年人才通过讲授业务知识、传授工作经验、开展“一帮一”活动等方式培养后续人才。鼓励老年人才以“顾问团”、“科技服务团”等形式,深入企业、农村开展技术、智力服务。将离退休人才纳入各类人才奖项评选范围,建立健全高级离退休专家的延退、返聘、外聘制度,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7、深化用人和分配激励制度改革。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原则,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适应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办法。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健全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的考核评价办法,实施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制度。有条件的可实行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年薪制,实行股权、期权奖励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高级专家住房、就医、用车等生活待遇,建立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和考察制度。

8、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破除身份限制,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能力、业绩评价体系,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实行不同评价方法。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发展人才评价中介组织,规范专业人才评价工作,逐步推进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实行对海外回国人才、特殊人才、外籍人才根据工作业绩和工作需要直接评定相应职称(资格)的办法。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以建立培养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省培养技师5万人,高级技工18万人。高级技工在技术工人中的比例达到25%左右。

1、加大培养使用力度。重点培养装备制造、石化煤化、能源、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和森工等优势主导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改革和完善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科学制定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制度,突出高技能人才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和带徒传艺等方面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和注重职业道德与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突破比例、学历、资历和身份界限,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

3、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交流活动。支持和鼓励各地、各行业、各协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发挥各类交流平台作用,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技能人才主题活动,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业技术交流和技能成果展示创造条件。

4、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并及时发布高技能人才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推动用人单位建立并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提倡企业采取项目承包、技能入股、效益分成等方式进行分配。探索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制度,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建立“龙江技能大奖”、“全省技术能手”等评选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结合我省农业、农村特点,加强农村科技、产业发展、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创业。农村实用人才数量每年提高15%,到2010年达到50万人,实现总量翻一番的目标。

1、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学院、农业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级农业站所等培训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教育,组织实施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和推行“订单式"培养及培训模式试点。发挥各职能部门技术信息优势,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和布局,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明确部门分工,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2、健全开发政策体系。逐步消除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身份、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积极为农村实用人才求职录用、培训、奖励、职称评聘、薪酬分配等创造有利条件。研究制定加快培养实用人才的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生产经营企业、科研和经济实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办法,加快培养中高级农村实用人才。逐步建立健全农业领域的职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职业工种资格认证和就业准入制度。认真落实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积极开展“三支一扶”计划。

3、强化对农村人才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人才市场,积极提供职称评定、素质测评、实用技术培训、人才派遣、代办落户等人事代理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优先为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村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政府特殊津贴。鼓励农村实用人才组建各类人才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人才资源整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促和谐为宗旨,着力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其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改善结构,建立多元化的引进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形成“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引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与义工”的格局,满足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

1、加大培养力度。根据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工作人才开展能力素质培训,重点培养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技能、专业性方法和技巧、从事社会活动、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加快高校、职业院校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完善学位体系。

2、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组织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和其他有权益保障、社会救助职责的团体,各类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机构,医院、学校、司法矫治机构等单位,通过岗位调整等方式,配备专业社工人员。引导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工作,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充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3、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和配备要求,进行社会工作人才身份、资质界定,做好岗位设置工作。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加快职能转变,充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通过岗位调整、增设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等方式,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

四、保障措施

()健全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根据用人主体多元化、人才需求多层次、就业多形式、发展多样性的要求,以公开透明、便捷高效、优质规范为目标,努力构建满足人才就业、创业创新和全面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公共人才资源服务网络,完善公共资源信息网,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行人才网上在线服务。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实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把农村实用人才、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高校毕业生、老年人才和外籍人才等纳入服务范围。丰富公共服务内容,将就业指导、合同鉴证、争议仲裁、人才培训、人才协作等列为服务项目。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完善公共人才资源信息服务,建立各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实行人才预测和供求信息发布制度。

()健全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人才市场功能,实现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的联网贯通。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重点抓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区域人才市场、网上人才市场和农村人才市场建设。积极搭建中直和军队单位的科技人才与地方人才合作交流的平台,鼓励科技人才通过兼职、科研合作等形式,开展跨地区、跨部门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和人才资源共享。加大人才市场开放力度,支持和鼓励民营、私营资本投资人才中介服务,鼓励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来我省开展合作。加强人才市场监管,规范人才市场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健全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市场许可证和人才安全等制度,确保人才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对人才配置的宏观调控,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引导人才向优势主导产业、欠发达地区、基层和农村流动,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探索放宽户籍准入政策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引进人才居住证等制度,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健全完善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健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需求,调整高等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理顺高校管理体制,建立高等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把大学办成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健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机制,建设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等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业余大学、老年大学等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培训资源,开展创建学习型团队、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活动。建立一批对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服务于对俄经贸战略升级的俄语人才。

()健全完善人才创业体系。加强人才创业平台建设,以发展支柱产业、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等重大战略部署为依托,建立若干人才创业园区、见习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人才。不断扩大对俄等国家合作渠道,创建俄罗斯科技园和对俄人才交流中心,吸引俄罗斯优秀人才来我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依托重大项目、重大课题,聘请海外留学人员,建设好哈尔滨、大庆两个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好毕业生见习基地。加大对人才创业的扶持力度,对科技人员、在校研究生、在站博士后等人才在我省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或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配偶子女随迁调入、个人所得税、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资金、进入创业园区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

()健全完善人才政策法制体系。加大人才立法工作力度,完善公务员法实施、事业单位管理、人才市场管理、人事争议仲裁等法规,构建与国家法律相配套、内容完备、具有龙江特色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人事人才执法监督法规体系建设,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工作的法治水平。建立人才政策定期清理和跟踪调查制度,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引导企事业单位用足、用活、用好人才政策。加强对人才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促进人才政策的有效落实。

()健全完善人才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高层次人才补充医疗保险,完善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研究制定重要人才安全法规,明确涉及国家安全的人才范围,对承担国家和省重点工程以及涉及重要机密和企业核心技术的人才实行保护措施。依法保护涉及人才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相关合同关系,依法调处人事和劳动争议。支持科技成果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辞职解聘制度和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权益保障体系,及时有效地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健全完善人才投入支撑体系。各级政府要设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建立财政专门预算科目,每年安排必要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及支持重大人才开发工程的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不少于单位工资总额的1.5%,主要用于组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工提升能力的学习培训。企业要按有关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将人才开发经费列入企业成本费用,并逐步提高人才开发的投入比例。研究制定财政、投融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机构、国际组织和个人捐赠。同时,加大人才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有效使用。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注重整合力量,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人才工作的合力。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全省工作大局,搞好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好重大人才工作项目,建立人才工作考核制度和督查制度,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推荐访问: 黑龙江省 发展规划 规划 【人社规划】黑龙江省2007~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