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3-08-10 12:00:08  来源:网友投稿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1  文本解读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名作,诗中的作者身处瓜洲,遥望故乡,虽然是隔山隔水,但作者却认为是近在咫尺,“一水间”“只隔”等词把作者的心早已带回了“故乡”钟山,此为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1

  文本解读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名作,诗中的作者身处瓜洲,遥望故乡,虽然是隔山隔水,但作者却认为是近在咫尺,“一水间”“只隔”等词把作者的心早已带回了“故乡”钟山,此为全诗的起势,营造氛围。此时作者的情感也似那*静的江水,缓缓而来。待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的情感也似这盎然生机、绿意萌动的江南,积蓄着丰富的情感力量。萋萋的青草和作者的思乡之情一样滋生、蔓延,茫茫而不可摸状,幽幽而又缠绵。到一个“又”字,作者的情感慢慢激涌;春风再来,而我却……,再到“绿”字,那浓浓的伤别情就如勃勃的春草一样奔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只有遥望问明月:何时能伴着我回家。借着淡淡的月光,作者的心也回到了故乡,月光如水,情感如水,静静地倾泻在家乡的大地上。

  教材解读

  1、理解“绿”“春风”“明月”等特殊含义,体会作者思乡之情。2、学习作者对故乡的一种人文情感。

  学习目标

  a类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了解钟山、瓜洲、京口这些地名。

  b类

  1、说出“数重山”“绿”“春风”“明月”等词的特殊含义,理解作者思乡之情。

  2、接受作者思乡情感的熏陶。

  c类

  1、学习其它有关明月思乡的诗句,在古典诗句中感“家”的情感。

  预习作业

  1、熟读这首诗,达到能诵的程度,注意间、数、重、还等字的读音,按节奏朗读。

  2、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作者曾在南京为官多年,南京在作者眼中就是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始终让作者牵挂,作者来到长江边看着那江水、那青山,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熟悉。查阅资料,了解钟山、瓜洲、京口这些地名,理解“一水间”“数重山”的意思,想想真得是“一水间”“数重山”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感觉。

  4、读“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特殊含义。

  5、对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理解“明月何时照我还”中“明月”的特殊含义。完成以下句子:

  a作者的情感就像这明光一样………

  b作者的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透过月光……

  c作者想到故乡的明月是不是也………

  d作者想到故乡的亲人也许也在明月下…

  6、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诗,想想“明月”在表达作者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目标a5分钟】

  1、指名读这首诗

  a提醒间、数、重、还等字的读音

  b划分节奏

  c标出韵脚。

  2、试背古诗

  3、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第二板块——【目标b10分钟】

  1、京口、瓜洲、钟山之间真的是“数重山”“一水间”吗?

  a说说这三者之间的实际距离。

  b说说当时的交通条件。

  2、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是“数重山”“一水间”。

  第三板块——【目标b10分钟】

  理解“绿”的特殊含义。

  1、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想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句子,理解“绿”的特殊含义。

  3、谈“绿”字的用法。

  a出示教材上“资料袋”上的材料。

  b说说对描写景色的作用

  c说说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第四板块——【目标b10分钟】

  理解“明月”的特殊含义

  1、作者此时的强烈思乡情感奔涌而出,面对一轮明月,他禁不住大声呼唤:

  2、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理解“明月”的特殊含义。

  a作者的情感就像这明光一样………

  b作者的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透过月光……

  c作者想到故乡的明月是不是也………

  d作者想到故乡的亲人也许也在明月下…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语的敏感通过想象转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想象感悟诗境。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1、一提起家乡,我们都感到特别亲切。请同学们背一背思乡的古诗。

  2、出示课题,点明目标。

  二、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读懂字音(特别是诗中六个多音字)。

  2、提出朗读要求:

  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了再读几遍。

  3、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5、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理解前两句诗意思:

  ⑴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要求用文中三处地名画简笔画。

  ⑶根据简笔画巩固诗句意思。

  2、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⑴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简介作者。

  ⑶点明重点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四、精读全诗,想象诗境

  1、生反复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想象感悟诗境画面。

  3、出示:

  ()又()江南岸,并要求仿写交流。

  4、抓住“绿”字,启发学生深入想象家乡美景,用三、五句话描写场景。

  5、简介诗人背景。

  五、美读全诗,体味节奏韵律

  1、出示挂图。

  2、有感情朗读全诗,读出节奏、韵味。

  六、熟读全诗,当堂背诵

  1、训练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七、总结,拓展

  1、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象,作者可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

  2、课外找些王安石的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0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比较阅读,揣摩不同作者对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

  3、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难点:

  1.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2.体会诗人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环境:

  老师自制的课件;上课环境为有电脑、投影仪和大屏幕的教室;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了,大家还能背诵李白的所写的那首名篇——《静夜思》吗?(学生齐背后,出示幻灯片2)

  2)大家知道是什么景物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吗?(月亮)

  3)师小结:说得很好,自古以来,月亮就象征团圆之意,我国古代文人在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词中往往会提到月亮,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泊船瓜洲》。

  2.新授《泊船瓜洲》

  1)初读:大家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文,看看有哪些字词的读音你还不确定?尤其是诗文中的多音字,你能结合书下的注释和你的初步理解,为这些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

  你知道读七言绝句时,应当如何停顿吗?(出示幻灯片3进行正音,师画出停顿节奏)老师范读后学生再读诗文。

  2)介绍作者(出示幻灯片4)

  你对王安石了解多少?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3)诗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①大家再看看文中的注释,了解“泊、一水间、数重山”的意思,再思考:“京口、瓜洲、钟山”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幻灯片5)

  ②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眼里看到了什么地方?心中想到了什么地方?(幻灯片6)

  (眼中之景——京口、瓜洲,想象之景——老家钟山)

  ③既然离家“只隔”“一水间”、“数重山”,但离家真的近了吗?(对于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即时要回到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只隔”只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而已)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归心似箭、高兴)

  ④诗意:从京口到瓜州仅仅只隔着一条长江了,离老家钟山也不远了,只隔着几重山而已。

  老师小结: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眼能见到,说明离家很近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是想象之景,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⑤过渡:离家这么近,诗人回家了吗?为什么不能回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句,然后一边欣赏老师所出示的图片,一边思考问题。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7)

  ①这几张照片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的?(春季)你是根据图片上的什么特点来认定是春天景色的?(绿色)是什么让江南*出现了一片绿色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说,江南的绿色是春风的功劳}

  ②为什么说作者选用“绿”字比“过、满、吹”字好?(幻灯8)

  (一个“绿”字,使动用法,使(江南*)变绿,从春风的结果入手,将静景化为动景,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缤纷、春天的草长莺飞、春天的绿意盎然,春天的满目新绿、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春后江南景色变化。一个“绿”字,其实也是)

  ③一个“又”字,你能体会出什么?一个“绿”字,从表面上看是江南春草遍地生长,一片新绿,实则比喻的是什么在无情地生长?(而这一片生机却隐喻着诗人思乡的愁绪如同春风之下的小草一样,无穷无际地蔓延与生长。)

  (一个“又”字,点明了诗人当初离家的时间,又暗含“草儿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春天去了,也有再回来的时候”的意思,而自己的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又才能回来呢?)

  ④望着一轮明月,诗人会说些什么呢?(幻灯片9)

  (明月何时照我还)

  (3)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幻灯片10)

  此时的诗人,离家已经很近了,只隔着“一水间、数重山”了,诗人也很想回家,却不能回家,这是为什么?

  (背景简介:本诗写于熙宁8年,此时正好是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离京刚好一年,宋神宗再次拜他为宰相,王安石深感变法的不易,因此两次上书推辞都未被批准,只好勉强上任。在途经家乡之时,看到可望可见的京口,想到不远的老家钟山,一股浓浓的思乡情怀油然而生,然而皇命在身,却不能回家,所以只能自我安慰;找看到眼前的一片绿油油的庄稼,不油让人想起自己的变法给农民所带来的好处,想到这些,还会不由自主生出一点欣慰和高兴;然而,这变法却得不到上层人物的支持,以后的政治前途和自身命运到底如何:是功成名就呢,还是又一次失败而归?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一种无奈之情已然可见)

  更为苦恼的是,诗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回家吗?(不知道。所以才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呐喊,此处已经可以看出诗人的真实内心了,不愿上任,却不得不上任,只能盼望早日离开官场,尽早回到没有利益纷争的老家。)

  板书:强烈思乡、欣慰高兴、无奈苦恼

  4)生齐读诗文,要读出诗人的这种心路历程。

  3、背诵古诗(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读诗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七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着眼于春天景色的描绘,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思念和近家不能回的无奈之情,也写出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暖人的春风和勾人的明月可以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而可以使万叶飘落、百花凋零的秋风,则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从而让人想起客居他乡的游子之孤独、凄凉与寂寞,再燃思乡之火。张籍的七言乐府诗《秋思》便是如此。这是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4、扩展了解

  同一主题“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现):

  回顾旧知:你还记得以下这些描写思念家乡的文章吗?

  诗词:《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故都的秋》

  欣赏:歌曲:播放mp3《明月几时有》

  5、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词?抄写两首,背诵一首。

  2)学会唱一首思乡的歌曲。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打破传统的串讲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读感悟。

  设计特色:

  激发主体情趣,自读感悟,入境悟情。

  设计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

  3、感情朗读背诵,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我们从课文中,从《诗文赏读》中已学会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次古诗背诵擂台赛。看谁一下子背得多,背得熟,他就是今天擂台赛冠军。

  2、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谁预习了,已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积累,通过创设情境让*时喜爱诗文的同学有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初解诗意。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什么?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自读诗句,观察画面,感悟诗意。既可以以画表示诗意,也可说说诗意,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而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代替教师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

  重点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歌讲了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境。作者的故乡这么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想象一下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味词句,一改传统的古诗教学之法,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这一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想意悟境,入境悟情。

  1、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又会讲些什么呢?把你所想的,所要讲的说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想意悟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对诗情画意的理解,入境悟情,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采用以下步骤: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比较阅读,揣摩不同作者对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

  3、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难点:

  1.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2.体会诗人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环境:

  老师自制的课件;上课环境为有电脑、投影仪和大屏幕的教室;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了,大家还能背诵李白的所写的那首名篇——《静夜思》吗?(学生齐背后,出示幻灯片2)

  2)大家知道是什么景物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吗?(月亮)

  3)师小结:说得很好,自古以来,月亮就象征团圆之意,我国古代文人在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词中往往会提到月亮,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泊船瓜洲》。

  2.新授《泊船瓜洲》

  1) 初读:大家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文,看看有哪些字词的读音你还不确定?尤其是诗文中的多音字,你能结合书下的注释和你的初步理解,为这些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

  你知道读七言绝句时,应当如何停顿吗?(出示幻灯片3进行正音,师画出停顿节奏)老师范读后学生再读诗文。

  2) 介绍作者(出示幻灯片4)

  你对王安石了解多少?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3)诗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①大家再看看文中的注释,了解“泊、一水间、数重山”的意思,再思考:“京口、瓜洲、钟山”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幻灯片5)

  ②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眼里看到了什么地方?心中想到了什么地方?(幻灯片6)

  (眼中之景——京口、瓜洲 想象之景——老家钟山)

  ③既然离家“只隔”“一水间”、“数重山”,但离家真的近了吗?(对于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即时要回到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只隔”只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而已)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归心似箭、高兴)

  ④诗意:从京口到瓜州仅仅只隔着一条长江了,离老家钟山也不远了,只隔着几重山而已。

  老师小结: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眼能见到,说明离家很近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是想象之景,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⑤过渡:离家这么近,诗人回家了吗?为什么不能回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句,然后一边欣赏老师所出示的图片,一边思考问题。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7)

  ①这几张照片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的?(春季)你是根据图片上的什么特点来认定是春天景色的?(绿色)是什么让江南*出现了一片绿色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说,江南的绿色是春风的功劳}

  ②为什么说作者选用“绿”字比“过、满、吹”字好?(幻灯8)

  (一个“绿”字,使动用法,使(江南*)变绿,从春风的结果入手,将静景化为动景,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缤纷、春天的草长莺飞、春天的绿意盎然,春天的满目新绿、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春后江南景色变化。一个“绿”字,其实也是)

  ③一个“又”字,你能体会出什么?一个“绿”字,从表面上看是江南春草遍地生长,一片新绿,实则比喻的是什么在无情地生长?(而这一片生机却隐喻着诗人思乡的愁绪如同春风之下的小草一样,无穷无际地蔓延与生长。)

  (一个“又”字,点明了诗人当初离家的时间,又暗含“草儿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春天去了,也有再回来的时候”的意思,而自己的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又才能回来呢?)

  ④望着一轮明月,诗人会说些什么呢?(幻灯片9)

  (明月何时照我还)

  (3)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幻灯片10)

  此时的诗人,离家已经很近了,只隔着“一水间、数重山”了,诗人也很想回家,却不能回家,这是为什么?

  (背景简介:本诗写于熙宁8年,此时正好是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离京刚好一年,宋神宗再次拜他为宰相,王安石深感变法的不易,因此两次上书推辞都未被批准,只好勉强上任。在途经家乡之时,看到可望可见的京口,想到不远的老家钟山,一股浓浓的思乡情怀油然而生,然而皇命在身,却不能回家,所以只能自我安慰;找看到眼前的一片绿油油的庄稼,不油让人想起自己的变法给农民所带来的好处,想到这些,还会不由自主生出一点欣慰和高兴;然而,这变法却得不到上层人物的支持,以后的政治前途和自身命运到底如何:是功成名就呢,还是又一次失败而归?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一种无奈之情已然可见)

  更为苦恼的是,诗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回家吗?(不知道。所以才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呐喊,此处已经可以看出诗人的真实内心了,不愿上任,却不得不上任,只能盼望早日离开官场,尽早回到没有利益纷争的老家。)

  板书:强烈思乡、欣慰高兴、无奈苦恼

  4)生齐读诗文,要读出诗人的这种心路历程。。

  3、背诵古诗(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读诗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七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着眼于春天景色的描绘,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思念和近家不能回的无奈之情,也写出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暖人的春风和勾人的明月可以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而可以使万叶飘落、百花凋零的秋风,则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从而让人想起客居他乡的游子之孤独、凄凉与寂寞,再燃思乡之火。张籍的七言乐府诗《秋思》便是如此。这是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4、扩展了解 同一主题“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现):

  回顾旧知:你还记得以下这些描写思念家乡的文章吗?

  诗 词:《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故都的秋》

  欣 赏: 歌 曲:播放mp3《明月几时有》

  5、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词?抄写两首,背诵一首。

  2)学会唱一首思乡的歌曲。

  6、板书设计:

  只 隔 家在眼前 强烈思乡

  绿江南 变法成效 欣慰高兴

  何时还 家不能回

  遥无归期 无奈苦恼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 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 “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 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 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

  对,看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 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习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1页 课文注释: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围绕“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编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变法失败后,应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复职,途径京口泊船瓜洲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第三句感叹自己对故乡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忆忧新,各种在家的美好温馨历历在目,因此本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编排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其中本诗中的“泊、间、数、重、还”这几个多音字的辨音,读通诗句、大体把握诗意,学生能自己解决,再辅以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达成目标。而知晓诗人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这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需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思考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语境意项辨析“泊、间、数、重、还”等多音字的读音,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教师点拔,生生合作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绿”“又”两个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情节,进入古诗意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大体把握诗意。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人,奔主题。

  1、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3、解课题,质疑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知道“泊”读“bo″?

  而不读“PO”呢?怎样理解这个课题?

  2、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诗人应皇帝急召……)

  4、交流学诗方法。

  二、初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

  1、本诗的多音字很多,浏览古诗,怎样确定“间、数、重、还”的读音?

  (1)抽生读,谈一谈选择多音字读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别说其它字的解释,确定读音。

  2、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划出来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3、弄懂了这个问题,诗意就一目了然,同桌交流。抽生说诗意,

  三、知诗情、悟诗境。

  1、作者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离家乡南京远吗?

  “远”与“近”展开争论,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单靠着双脚和一叶扁舟要跨过滚滚的长江水和翻越几重山,可谓是千山一水,可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般得近?

  2、引读悟情:

  因为作者心里想的是——故乡,脑里装的是xxx故乡,嘴里念的是xxxx家乡,因此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

  3、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你知道了哪些描写江南的诗?在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同样写了江南的美,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绿”这个字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晶,默读24页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4、而“绿”字前的“又”我们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乡的那些景物会循环往复,轮回的来来去去呢?学生练习说话:燕子飞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春天去了,又在来的时候,草儿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5、想想诗人曾经有哪些美好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诗境。

  1、古诗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诗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他:学生再次质疑: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出尔反尔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从这一段介绍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播放音乐起......

  2、诗人深知,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迈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尔虞我诈,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张变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法,守旧派依然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只能忧心忡忡,踌躇满怀,将这满腔的千般不愿万般不情,都化作叩问苍天,质问明月xxxx读春风xxx这是发自肺腑的质问呀!

  3、积累有关明月的诗。

  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为古代诗人思乡的标志,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还是杜甫的“露”还是儿时念的举头,亦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一个亘古不变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语的敏感通过想象转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想象感悟诗境。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1、一提起家乡,我们都感到特别亲切。请同学们背一背思乡的古诗。

  2、出示课题,点明目标。

  二、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读懂字音(特别是诗中六个多音字)。

  2、提出朗读要求:

  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了再读几遍。

  3、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5、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理解前两句诗意思:

  ⑴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要求用文中三处地名画简笔画。

  ⑶根据简笔画巩固诗句意思。

  2、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⑴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简介作者。

  ⑶点明重点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四、精读全诗,想象诗境

  1、生反复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想象感悟诗境画面。

  3、出示:

  ( )又( )江南岸,并要求仿写交流。

  4、抓住“绿”字,启发学生深入想象家乡美景,用三、五句话描写场景。

  5、简介诗人背景。

  五、美读全诗,体味节奏韵律

  1、出示挂图。

  2、有感情朗读全诗,读出节奏、韵味。

  六、熟读全诗,当堂背诵

  1、训练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七、总结,拓展

  1、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象,作者可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

  2、课外找些王安石的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8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据前所学或收集到的思乡诗句作答(《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

  附: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全班配乐齐读。

  (二)理解诗意。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

  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幻灯演示地形图)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体会用词的巧妙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配乐播放江南美景图片)出示江南春色的相关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附: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小组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4、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六、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

  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二、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学生:拿出词典,动手查“间、重、还”的几种读音及每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

  老师:出示课件作补充,你们看,瓜州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江南),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京口和瓜州,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所以应读一声。再看钟山在京口的西边(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这个“重”这会儿你一定能读准了。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课件播放春天江南的美景,生欣赏后放声诵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这个“绿”字的内涵。

  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总结学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五、背诵、默写古诗

  1、小声试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

  2、打开作业本默写古诗。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

  六、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一水间 归心似箭

  数重山 恋乡思乡之情

  又绿

  何时还 惆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习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习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习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1

  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二、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学生:拿出词典,动手查“间、重、还”的几种读音及每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

  老师:出示课件作补充,你们看,瓜州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江南),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京口和瓜州,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所以应读一声。再看钟山在京口的西边(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这个“重”这会儿你一定能读准了。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课件播放春天江南的美景,生欣赏后放声诵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这个“绿”字的内涵。

  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总结学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五、背诵、默写古诗

  1、小声试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

  2、打开作业本默写古诗。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

  六、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一水间归心似箭

  数重山恋乡思乡之情

  又绿

  何时还惆怅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0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 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 “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 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 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

  对,看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 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习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1页 课文注释: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

  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今天我们一起学*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习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习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习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近吗?(长江、数重山)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近?(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近,这是为什么?

  练习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近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习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因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他发出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近,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学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1)选字音

  一水间数重山还乡

  (2)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京口瓜州(),钟山只隔()。

  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指的是()

  句中“绿”字用在这里的好处是:()

  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之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u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南靖奎洋中心小学尤细雯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

  (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

  (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

  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

  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

  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

  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

  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你们的水*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

  一、教材

  《泊船瓜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它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

  (3)通过情境的创设、反复诵读来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的能力,并能通过想象画面等方法来领悟诗歌的意境,对学习古诗有一定的热情。这为本课时读诗会意、悟情奠定了基础。

  五、教法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书再现地理分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所以,本课教学贯穿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情促读的理念。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六、教学过程

  围绕我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读书为本,我设计了下面五个教学步骤:

  1、回忆古诗,激趣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思乡诗揭题、读题、解题;明确“泊”字的读音。

  2、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在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读通诗句、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学生读准“间”“数”“重”“还”等字的字音;第二步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一、二声的字读长些,三、四声的字读短些),读出古诗的节奏及韵味。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在本环节,我准备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请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读懂古诗的意思,并同桌互相交流;第二步为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请学生标出诗中一、二句中出现的三个地名,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简易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中写出三个地名,再请学生概述一、二句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抓住“一水间”“只隔”等词初步体会作者离家乡路远而心近的思乡之情,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利用请学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4、三读古诗,情感升华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指导诵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人的生活中去,请学生想象诗人在家乡度过了哪些难忘的时光?并指导学生用“我仿佛看到了,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的句式写话,(学生可能会写到在月圆之夜诗人和家人团聚,尽享家庭的幸福和温馨;在雨后初晴时,和朋友饮酒对诗,其乐融融;在春光明媚时,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尽享春天的气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组织引言,如:此时,诗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团聚,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温馨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2)抓文眼“又”和“绿”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出示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学生配乐朗读,加深学生对文中“绿”字的体会;接着引导学生抓住“又”字,体会“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如果你们就是作者王安石,当春天来临,一年过去了,而你还是独在他乡,此时你会说——明月何时照我还?当春风再一次吹绿了江南,而你还在他乡为客,此时你一定会问——明月何时照我还?五年过去了,当春风一次又一次复苏着大地万物时,你还是远在离故乡千里之外的地方,此时你还是会说——明月何时照我还?十年之后,远望着美丽的故乡春景,遥想着难舍的亲友,你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思念家乡和对家乡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3)出示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写诗时的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4)诵读古诗,情感升华。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配乐,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5)背诵古诗。

  (6)练习写句

  诗人所有感情都凝聚在那皎洁的明月之上,因为,明月是有情的,能够向家乡的亲友转达诗人对故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想念。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遥望着天上那轮圆圆的明月,诗人会对明月说什么呢?指导学生写句子,然后汇报。

  5、课外拓展,感情延伸

  本环节意在以诗悟诗,延伸巩固,以读促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的古诗阅读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

  (1)出示课外思乡的诗句请学生诵读

  (2)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两千多年的诗歌发展中,许多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思乡诗篇,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读、并结合时代背景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诗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写一首思念远方亲人的诗,寄给远在他乡学习、工作的.亲人。

  通过上述五个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给学生语言感悟、品读的机会,引领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间

  七、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一水间 只隔

  路远心近,何年返家?

  又绿 何时还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品味诗意

  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4、入境悟情: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

  5、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四、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搜集、欣赏更多王安石的诗歌。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一水间

  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只隔

  思念家乡之情

  又

  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何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Word或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习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

  2、导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绕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今天我们一起学*安石的《泊船瓜洲》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习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习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习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其实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近吗?(长江、数重山)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近?(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近,这是为什么?

  练习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近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习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的美景,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因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他发出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近,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学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1)选字音

  一水间数重山还乡

  (2)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京口瓜州(),钟山只隔()。

  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指的是()

  句中“绿”字用在这里的好处是:()

  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之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语的敏感通过想象转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想象感悟诗境。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1、一提起家乡,我们都感到特别亲切。请同学们背一背思乡的古诗。

  2、出示课题,点明目标。

  二、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读懂字音(特别是诗中六个多音字)。

  2、提出朗读要求:

  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了再读几遍。

  3、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5、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理解前两句诗意思:

  ⑴ 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 要求用文中三处地名画简笔画。

  ⑶ 根据简笔画巩固诗句意思。

  2、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⑴ 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 简介作者。

  ⑶ 点明重点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四、精读全诗,想象诗境

  1、生反复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想象感悟诗境画面。

  3、出示:

  ( )又( )江南岸,并要求仿写交流。

  4、抓住“绿”字,启发学生深入想象家乡美景,用三、五句话描写场景。

  5、简介诗人背景。

  五、美读全诗,体味节奏韵律

  1、出示挂图。

  2、有感情朗读全诗,读出节奏、韵味。

  六、熟读全诗,当堂背诵

  1、训练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七、总结,拓展

  1、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象,作者可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

  2、课外找些王安石的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篇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u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 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 “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 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 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

  (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

  (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

  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 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

  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

  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

  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

  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你们的水*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1页 课文注释: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

  南京市紫今山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刘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对,看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习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逛街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并通过形象的位置图展示出当时作者所在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总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桥)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泊船瓜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⑵ 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体会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宋代王安石的诗吗?

  生:读过。

  师: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知道多少呢?

  生:各抒己见。

  二、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师:齐读课题。读了课题,谁知道:“泊船瓜洲”什么意思呢?

  生: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

  师: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泊船”是停船的意思,所以……

  师:当你再看到这个课题时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诗人为什么会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他把船停在瓜州的岸边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原来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任宰相,他主张改革政治,积极新法,力图抑制豪富特权,缓和了阶级矛盾,以期富国强兵,但这一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因此这一改革失败,王安石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回故乡途中路过瓜洲,天色已晚,在此停船过夜,你们的疑问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其实这首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出来的,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

  生:想。

  三、师范读古诗

  师:师范读。

  四、读古诗

  (读通)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伙伴或老师。

  生:略。

  师:齐读这首诗。

  生:略。

  五、细读古诗

  (感悟)

  师: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这首诗,并借助书下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多少?并把你读懂的地方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生:略。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这两句中诗人交待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出示课件)地理位置图,谁知道“瓜洲”在哪?

  生:它在长江北岸和江苏的镇江隔江相对。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瓜洲”,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那“京口”在哪?

  生:它在江苏镇江,长江南岸。

  师:它与“瓜洲”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关系?

  生:正对面。

  师:在这幅图上标上“京口”,你认为应该标在哪?

  生:略。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京口在哪?

  生:它在南京的紫金山。

  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就是“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位置图,从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中,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各抒己见。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赶快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跟你的小伙伴说说。

  生:互相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王安石的家在哪?从哪看出来的?

  生:钟山;“钟山只隔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其实王安石的第一故乡在江西,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安石的父亲在南京做官,青少年时期,王安石一直在父亲身边,所以他视“钟山”为他的第二故乡。从这三者之间的距离中,你觉得王安石的家还远吗?

  生:不远。

  师:王安石的家近在咫尺,却不能马上回家,从这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归心似箭。

  师:是啊,王安石的家就快到了,谁能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生:略。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评价的很到位,齐读这两句。

  生:略。

  师:在这两句中,诗人写的都是望中之景,诗人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我们来看第三句。谁能说说“绿”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吹绿。

  师: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的南岸。

  师:(出示课件)

  作者把家乡描绘得如此之美,你会发现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一句的?

  生:他是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写的。

  师:那谁能把诗人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种情感。现在让我们来推敲这个“绿”字,看还能把它换成什么字呢?

  生: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生:过、到、入、满……

  师:那你知道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同桌商量。

  师:谁能说说用这个“绿”好在哪?

  生:它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这样一个杰出的诗人,它对一个字的用法都能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今后的潜词造句中更应该养成仔细斟酌后再下笔的好习惯。同学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诗人南归途中所看到的江南胜景,联系当时的背景,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写这一句实际是在暗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生:成功的。

  师:这一句是诗人借这一胜景来抒发实施新法,带来的新气象的高兴心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学习运用。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这一胜景,思乡之情不可抑止,不禁仰望一轮皎洁的明月发问,问什么呢?我们来看第四句。

  师:谁能读一下这句?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他读出这种发问的语气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意的?

  生: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的家呢?

  师:回家为什么还得明月照着,白天不能回家吗?

  生:能。

  师: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古人对不知道的问题习惯于问苍天、问明月,因此这一句诗怎样理解会更好?哪位同学想好了?

  生: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钟山的家呢?

  师:这一句从字面上看,又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心切。

  师:这一句从字面看,确实流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实际上是写了诗人盼望再度回朝执政的迫切心情。在这一句中,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借着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这种写法,那这种写法好不好?

  生:好。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生:理解了。

  六、熟读古诗

  (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首诗。

  生:练读。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七、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师:你们读得很有感情,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背诵。

  师:让我们再来共同地感受一下诗人夜晚停船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吧!(学生看着大屏幕,师在音乐的渲染下诵读诗意)

  师:那同学们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想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回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使学生的思路明朗化,学生不仅无拘无束,而且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使学生表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那种情趣,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师的精讲必不可少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仍需老师的组织指导,这就决定不可能没有老师的“讲”,所不同的是,这种“讲”不是“全盘授予”的注入,而是“相机诱导”的点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对“绿”字的理解和“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学生对诗意思的理解上,老师的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我们作教师主张的“指学生不懂,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2

  十月十三日上午,我们全县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召开,我的公开课是《泊船瓜洲》,在接到教学任务到公开教学有10多天的时间,我在备课的历程中感受颇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它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与生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学真实不能可以违背生活真实,否则读者也难以接受,只有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文学真实,才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由于古典诗歌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含义、语法等都有很大差异,且内容简单,理解困难。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解错位,对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产生阻隔。

  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在理解“钟山只隔数重山”时,我让学生同桌交流讨论“数重山”是几座山,还是许多座山?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瓜洲隔着许多座大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歧,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最后我让他们联系上一句“一水间”,提出问题引导:为什么宽阔的长江在作者的眼中仅仅是“一水”之隔?为什么作者诗中“又绿江南岸”,而不是江北岸呢?他们稍作议论,便争先恐后地说:“因为作者马上就要到京城任宰相,远离亲人和家乡,此时勾起了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

  对于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诗歌的理解便变得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二、教材挖掘与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只有课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课堂这个舞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筹划就像花园里德园丁,只有园丁们精心护理,因地制宜的筹划,才能有新颖别致的风景。而古诗教学进入诗境、体悟诗情是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的目标。一般的公开教学很少看到教师们涉足,为什么一些教师畏惧诗词教学呢?教学名家的“观摩课”与普通教师的“常态课”究竟有多少距离呢?我想在努力地寻求一个突破口。

  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对于审美的独特感受。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近作者的实际思想。王安石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就播放歌曲《*的月亮》,石顺义作词: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曹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苏轼

  让学生知道“明月”往往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的寄托,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令台下听课的教师们称奇。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选自《全唐诗》第129卷46首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唐代)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老师出示的诗句和书后的诗句“又绿湖上出”有一点差异,这是我在备课时发现,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得到的结果,我乘机告诉学生学习时要多动脑筋,要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负担与专业成长:

  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训义》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开课教师要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驾驭课堂上才可能做到应对自如。的确,公开教学任务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正常教学,毕竟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来认真对待,因此有的教师便推辞,觉得开课己是一种负担,不愿意去啃这根骨头。当然我也有过这种考虑,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原本不太熟悉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后来只有逼迫着自己去做课件,经过多次的请教和修改幻灯内容,我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受益匪浅。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经历中,常会有许多的灵感。通过备课、开课、研讨活动,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和同事与专家的讨论,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理念上的一个洗礼。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做一些课题研究,进一步升华,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自己的在历练中也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项缓慢而美好的事业,我将会在这条漫长的路上,争取去做一名有底蕴、有情怀、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3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4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这样学生对于“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5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先与孩子们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通过自主阅读自主理解,最后在集体交流。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时,我灵机一动,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于是,通过大声朗读,体会诗人的思乡的情感。试想,假如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图画示意、音乐的渲染、效果会更好。

  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原来孩子们学会了自主阅读资料袋,多好啊! 看来我们要相信学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6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自由填词”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古诗文学习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这节课的教学将“读”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由读、默读、齐读和教师引读。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读、看画面读等形式读出诗词蕴含的独特情感,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目的。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7

  《泊船瓜洲》是小学五年级第五课的一首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学生带给我的两处意外,令我欣喜

  一处是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饶有兴趣地讲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再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后来竟然有学生提议要画出这幅美景,怎么办呢?就让他们现场画吧。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学生把我们带人古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教师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板画所画的每一步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我想:板画设计的过程也是“授生以渔”的过程。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还要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这怎能不让我欣喜?

  第二处就是对诗所表达的感情的体会: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时,我再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

  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指名说)

  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遗憾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学生的画,虽然说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画笔把心中所想画出来,而我的绘画水*也太差,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是哪一科老师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而教师也要不但学习,尽力成为多面手,才会把学生带进更好的艺术殿堂。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8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短短28个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教学时,我尝试用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断一:

  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沉默。

  师:再读这两句诗,结合课下注释,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标明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生纷纷读诗,读注释、思考、画图。

  师指名一生上台板画、讲解,大部分学生认为他画得正确。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读。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京口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再翻过几座山,就是我的家乡钟山。

  师:看看你画的示意图,你认为作者所在的地方离家乡远吗?

  生:远。

  师:但作者认为——

  生:很近。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水间,只隔”这两个词看出来的,尽管作者离家乡很远,但他看来却很近,这说明他特别想家。

  片断二:

  学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后,我在学生板画的示意图上补充了一艘小船,一轮弯月。

  生:老师,我认为画成十五的月亮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看到圆月,诗人就更想家了。

  学生讨论,均认为画成圆月更恰当。

  反思:

  1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在备课时,我已预料到学生可能弄不清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我想,与其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答案,板画设计的过程就是“授生以渔”的过程。板画所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而且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2 、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提到新课程,老师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是不放心,忍不住包办代替。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学生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甚至会比老师理解得更到位,给我们以启发。因此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9

  江老师执教的《泊船瓜洲》确实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1、音乐激情:一开课,江老师用音乐《永远的思念啊,故乡》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对《泊船瓜洲》的学习;在引导学生想象画诗人家乡的美景图时,江老师又用舒缓、优美的《故乡的云》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

  2、语言激情:江老师的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激情,感染学生进入情境。

  3、课件激情:江老师虽然已有50多岁,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却很熟练,课件展示出来的江南优美风景,使学生有亲临江南水乡之感,更能充分感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

  江老师执教的《泊船瓜洲》遗憾的是时间安排欠妥,导致学生描画的春景图没有得到回扣,使整堂课缺乏完整性。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0

  6日,我在实验小学参加了“本色的教学,智慧的课堂”名校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取了来自深圳的特级教师精彩的授课,其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陈金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古诗《泊船瓜洲》的教学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教者认为,古诗教学应该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洗涤心灵,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读中欣赏

  古诗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因此,在古诗诵读的教学中,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是基本方法。陈老师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主学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在此基础上老师还提醒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读也贯穿了整堂课的始终,使听者明白熟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诗中蕴含着节奏、音韵、意境的美,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细细品味诗文所表现的意境,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议中领会

  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诗诵读课也应如此。陈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了“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讨论本堂课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学生表示应从朗读流利古诗、理解诗的意思、背诵古诗这三方面来学习,这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然后老师指导学生画出不懂的字词,引导学生明确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提出字词疑问后,再一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的意思,最后请两位小老师上台讲解,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让学生在一种民主、*等的氛围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逐步积累探究经验,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并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蒙胧理解。

  三、品中创造

  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交流对话的主体,是富有巨大的认识潜能的。学生在理解诗意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王安石离家这么近为什么不能回家?这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课堂生成的需要,老师出示了一段背景资料,让学生读资料,并从中找答案。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是第二次赴京上任,写这首诗是在上任的途中。这次上任,实行改革的道路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此去不一定能回到家乡。写“还”字是为了表达他强烈的回家愿望。“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他的忧愁啊!学生再读他写的《元日》,联系诗歌的背景,从“总是新桃换就符”中学生看到了一个决心改革的王安石;读他写的《梅花》,学生从“凌寒独自开”中看到了一个坚强的王安石。学生对教师的预设作了富有创意的思考,从独特的角度了剖析了诗的中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读中欣赏、议中领会、品中创造,使古诗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1

  今天目睹了江老师的教学风采,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课堂,感受了诗人王安石浓烈的思乡情怀。动人的音乐声中,陶醉于美丽的江南春景,怎能体会不出诗人那强烈的思乡感情呢?

  古诗的教学,要孩子们跨越时空的阻隔,扫除文字的障碍,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重在情景的创设。今天,江老师的课堂上,情景的创设是很美的。首先,课件展示了“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了“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人的`家乡其实离的不远,但是诗人不能回。但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怀呢?是“春风”,是“明月”,是那动人的江南春景,课件展示的那优美的画面,把孩子们和我一起带进了那美丽的江南美景之中,让孩子们很好的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思念的情感。

  诗词在语言上是非常凝练的,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是经过反复的推敲,江老师带着孩子们体会了,作者的妙用。从一个“绿”字感受到了,江南早春绿的萌发,绿的蔓延,绿在作者记忆中的滋长。

  如果课堂上能把对诗的理解,与作者的生活背景,仕途的曲折,以及现实的无奈,前途的渺茫结合起来,我想会让孩子对诗人更了解,对诗的体会更贴切,对历史知识的拓展收益会更多。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2

  最近好多教师都在谈论我的这次公开课,当然褒义之词过多,实在是愧不敢当,此课实乃班门弄斧之作,还望各位同事多提宝贵意见。

  作为本次大赛的参赛课,因为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学生,所以如何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应当是本课乃至任何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 为此,我为这节课设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教案曾经几易其稿,虽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设计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激趣导入课文,使学生乐于接受本人、本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课程设计的形式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粗糙,这是值得我反省、改进的地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教师赢得学生,学生赢得主动,师生才能赢得课堂。在此,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竭力去寻找一个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3

  《泊船瓜洲》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古诗朗读。读的形式多样,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性。同时,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 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引导学生想象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紧扣诗眼,感悟诗情

  由诗眼设疑,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大意。同时可以做到抓大放小,不因逐词逐句串讲而使教学显得枯燥。《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 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4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

  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15

  五年级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扩写泊船瓜洲作文 (菁选2篇)

扩写泊船瓜洲作文1

  又是一个明月夜,对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怎能不勾起他们思乡的愁绪呢?因为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异乡,就会让人倍感孤独和寂寞。

  我因为要报效国家,离开家乡。这时,我心里矛盾极了,又激动又伤感。激动的是终于可以报效祖国,为国家出力了;矛盾的是因为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都说“男儿志在四方”,最后我还是决定选择去京城,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好多年后,我乘着船,把船停在了瓜洲,看着只有一水相隔的京口,想想从京口再翻过几座山就能回到家乡钟山看看了。但我想了想,觉得还是国事重要,于是,把回家的事抛在了脑后。离开家乡已经好久了,春风又把江南岸吹绿了,家乡一定是鸟语花香了,好想念家乡呀!想念那里的.一草一木。如果真能回家,哪有多好啊!

  天上的明月呀,何时才能照着我荣归故里呢?一个人真是孤独啊……

扩写泊船瓜洲作文2

  王安石来到瓜洲渡口,眺望自己的故乡,滔滔的江水和重重高山。他觉得自己方里离家乡很近,仿佛已来到家门口。此时,他思绪万千。春天到了,柔和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岸,有各种不同的绿,山是深绿的,树是橄榄绿的,水是翠的,甚至在万物的衬托下,天空也变绿了。此刻他心理只有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家人。春风轻轻地吹着岸边的柳树。江面上波光粼粼,使作者想到了他的孩子和妻子。还想起了年迈的老母和父老乡亲。可是没办法。咫尺天涯。天上飞过两只可爱的燕子。这使他想起自家门前的小燕子,它们在一起呢喃,多么幸福啊。可他却要离别自己的亲人,这是为了谋生。王安石抬头看着天上那一轮明月,不由的感慨:什么时候我才能跟着这幽幽的月光回到自己的故乡啊!

  他低着头吟着思乡的诗留给我们一个惆怅的背影......

推荐访问: 教学设计 王安石 瓜洲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3篇 《泊船瓜洲》王安石教学设计1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教案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