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发改规划】哈尔滨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时间:2023-09-05 16:54:02  来源:网友投稿

哈尔滨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扎实推进“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促进哈尔滨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深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哈尔滨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哈尔滨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哈尔滨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 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扎实推进“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促进哈尔滨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密结合哈尔滨的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十二五”改革专项规划,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实现“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目标,促进哈尔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以来各项改革的回顾

第一节 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新的成效,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市载体功能不断提升。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各项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农村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财政、投资、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改革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得以转变。在农业、工业、人力资源等领域推行了“大部门体制”。开展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对于行政审批进行了简化和综合流程再造,有效解决了审批项目前置要件设置过多、审批环节繁琐、部门之间的审批制度不协调等问题。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市对区分税制财政体制,统一了呼兰区与其他各区财政体制。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的融资模式。进一步发展地方金融市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哈尔滨银行加大了跨区域经营的步伐,先后在成都、鹤岗设立分行。市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市民营企业担保中心、均信投资担保公司三家担保中心(公司)受理了担保业务。

2、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加快国企资源整合步伐,哈空调重组哈变压器生产大型变压器项目已开始组建新公司。哈供排水集团引资重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物业供热集团初步形成了三大主营业务板块整合重组的框架性方案。国企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完成了改制企办医院的分离移交工作。实现了原哈铁在哈18所企办学校2000多名教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取得成效,已完成了67户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整体改制工作,理顺了6700余人的劳动关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依法落实出资人职责,正式启动了向出资企业派驻监事会工作,严格落实董事长代表董事会向市国资委述职制度。

3、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农问题进一步解决。大力推进了乡镇机构改革,实现部分乡镇机构向街道办事处过渡。积极实行乡镇机关和事业中心人员“实名制”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村级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完善了村级经费管理办法,加强了乡财乡用县监管网络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积极推进了以土地确权、发证、流转、规模经营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启动了覆盖全市各区县的174个村农村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各种土地流转模式,推广多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加快土地向大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市场主体流转。稳妥推进全国小城镇试点和土地挂钩试点,南岗区、道外区、巴彦县三个试点镇编制完成了试点实施规划。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收购改革效果显著,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市集体林权改革全面铺开。

4、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总量保持扩大,就业再就业目标全面完成。加大了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建立了1000万元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对自主创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困难企业给予社会保险、岗位和职业培训三项补贴。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重点解决了“低保进社保”问题。社会城镇职工住院医疗费结算调整为通段式,使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个人自付比例降低了2.5%。将在校大学生纳入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范围。2009年新农合筹资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人均100元。将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实行普惠型定期定量救助。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全市人均住房10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已全部完成调查、审核、登记、建档和发放工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双城、尚志、五常等地区在招生规模、建设规模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现代农业科技支撑、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创新四项工程取得积极成效。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了市儿童艺术剧院、市歌剧院等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了市图书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5、推进资源要素市场改革,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了哈尔滨人才市场基础性作用,举办了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定期举办了网络专场招聘会。产权交易中心改革取得新进展,与国内产权交易机构成功合作,与上海联交共同成立了环境能源、南南全球技术产权、文化产权、央企产权转让等黑龙江分支交易机构,形成了各机构的组建方案。社会诚信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了诚信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动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以推动行业信用评级为重点,启动了全市企业信用档案系统建设。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健全和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了我市城市居民供水价格调整方案,适时调整了龙凤山水库电厂上网电价,制定热计量试点收费标准。调整工业用户天然气销售价格。 

第二节 主要问题

过去的五年,虽然我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规定动作多、创新动作少,单一领域多,综合配套少,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性、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县域工业基础薄弱,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征地制度还不够完善。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医疗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小城镇建设速度还不够快,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城乡要素流动、发展互补的体制机制还处于空白。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仍需加强。国企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以大型国企为核心的中小配套企业群还没有建立起来,非工业国企的改革还没有铺开。国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如何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如何在改善民生中承担相应责任等问题还没有破题,国企改革陷入疲劳期。

3、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能力仍显薄弱。金融业滞后,金融产品单一,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少,农村信用社发展慢,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农民融资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物流业滞后,缺乏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人才市场还停留在招聘大集的水平,缺乏高端人才、特殊人才的流动机制。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不规范。

4、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仍有不足。就业压力巨大。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任务繁重。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标准较低,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资金匮乏。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还没有破题。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差距。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还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

5、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政府在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比较薄弱;决策、执行、监督等机制运行成效不高,有些流于形式;行政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执行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改革面临着新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拥有全市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的良好基础,肩负着为“调结构、转方式”提供强大动力的责任,承载着千万人口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改革重点从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向统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拓展,由单一经济领域向经济、社会、政治全方位延伸,任务更加艰巨,需要我们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

第一节 基本思路

全面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改革决策,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框架内,结合实际,努力创新,合力攻坚,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放包容、独具特色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第二节 总体目标

政府职能基本转换到位,领导科学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国资监管体制基本完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体系基本健全,非公经济实力增强,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提高。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初步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服务规范,教科文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商品及要素市场发达,金融、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重点任务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行“大行业”、“大系统”、“大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科学界定市和区、县(市)经济社会管理事权,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严控机构编制,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预算管理等综合的约束机制。

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民主决策、行政执法、行政监督机制,加快行政程序制度建设,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范围。完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确认等制度。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保障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行重大问题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合理、监管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公共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聘用合同制,创新探索实践雇员制。

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体系,大力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水平,加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应急指挥平台。探索建立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和整改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 企业改革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需要政府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国有资产规模和效益进一步增长,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引领结构调整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带动其他经济成分调整、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上市公司投融资功能,实现哈药集团快速可持续发展。依托现有资源,发展壮大哈尔滨创业投资公司、哈工业投资集团,搭建企业投融资平台,积极发挥投融资效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改善国有企业股本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放开国有企业。加快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组织体系、法律体系,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体系。

非公企业改革。落实好《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依法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产权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鼓励非公企业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公共设施、公用事业领域,允许民营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资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到2015年,力争非国有经济达到60%以上。

第三节 财政与投融资体制改革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对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推动部门预算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加强基本支出测算,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定额标准,逐步提高部门预算项目管理水平。研究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模式,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项目绩效事前自评价,部分重点项目事后绩效考评,不断提高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水平,探索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参与式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制度,积极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和收益征缴工作。健全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探讨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的管理办法。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资金范围,逐步完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运行管理机制,大力推行公务卡制度,进一步规范区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深化投资评审工作改革,按照预算管理的需要完成必要的财政投资评审管理体制建设、机制建设和业务规范建设,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体系,形成职责明晰的评审运行机制。

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上市公司投融资功能,实现哈药集团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工业投资等大型国有投融资平台。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通过规划、产业政策、信息发布和市场准入,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核准、备案制。

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做大金融规模总量。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向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大力发展为金融业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支持哈尔滨银行做优做强,逐步打造成中等规模的全国先进股份制银行。江海证券公司加快推进增资扩股进程,中融信托公司实现多业务领域、模式、种类和多种产品结构。积极培育发展地方保险机构,培育地方期货公司。努力扩大融资规模,对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支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增强再融资能力。筹划建立哈尔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促进更多非上市企业挂牌融资。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改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归集产业资金,注入政府政策性担保公司,扩大其担保规模,在银行机构进行资金放大使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做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积极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快金融产业聚集区建设。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新的服务管理方式。实行服务代理制,建立服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增长。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在“十二五”期间只减不增,建立编制、人事和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行编制、经费双向管理,扩大“党政合一”试点范围。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合理划分县乡两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乡财县管”和“村财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预算代理、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等管理办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加速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农村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土地集中开发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林权制度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地经营管理体制,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核发《林权证》,林地承包期限为70年。逐步完善适应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集体林管理政策措施。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机制,建立林地、林木流转制度,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实现森林资源的资产化运营。继续进行县(市)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完善政策措施。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把我市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粮食综合流通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提高粮食产业整体竞争力。

土地制度改革。采取措施扩大城市增量用地空间,松北新区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左右,再造一个新城区。城市南部地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座100平方公里的宜居生态型现代新城。盘活城市存量用地,将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向社会公布,建立供给引导需求的新机制。鼓励用地单位使用存量土地。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努力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有效整合用地指标。进一步强化各区政府的征地主体责任。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第五节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积极促进就业,建立适应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十二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进一步制定完善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继续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发放工作,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工作。按照城乡就业政策、就失业登记制度、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管理制度、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五统一”的要求,做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的准备工作。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扩大对俄及东欧劳务输出,做大物流、保安行业品牌。扩大创业培训的范围,加强创业培训师资认证建设,建立全方位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从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逐步扩大到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老年居民。完善与养老保险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城镇居民实现医疗政策全覆盖,使人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基金征缴逐年有所增长,失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完善工伤康复体系建设,重点落实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适时将老工伤人员的待遇纳入工伤保险。工伤参保人数基本覆盖各行各业,农民工工伤问题得到解决。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完成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初步形成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健全监督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扶助为补充,加快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发展,形成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均衡发展,逐步建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扩大低保制度和医疗救助的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低保和医疗救助的标准和补助水平,探索完善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和临时救助,使更多的贫困家庭得到救助。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末,以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的方式,全部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全面落实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切实保证供应,优先安排,并在申报年度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一步加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认定管理,建立市、区、街道三级认定管理体系,完善公示、审核、审批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明确我市廉租房、公租房保障资金筹集渠道,保证公积金收益部分及土地出让金净收益按规定比例用于建设廉租房、公租房。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初步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依法强化对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规范化村卫生所规划建设任务。将县政府所在地居民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覆盖范围,实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覆盖。强化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水平,人均达到20元以上标准,国家15项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达到规定标准,从根本上改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状况。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构建城市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分级办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市)政府办学的主体地位和办学责任,稳步提升农村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完善济困助学机制,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免除杂费规定。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职教实习实训基地设施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中区”和“松北科技创新城”建设。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科技投融资五大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功能。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立项、专家评审、经费配置的新型科技计划服务管理体系。组织实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四项工程。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群体,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着力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环境建设,推进我市科技创新优势向知识产权优势转化。

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文化领域不同行业、单位性质和特点进行科学分类,积极稳妥地将改革逐步推开。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的改企转制步伐,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升级。

第六节 市场体系建设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搞好供水、农业灌溉用水,以及电、气、热价格改革。积极推进环保收费改革,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加快建立医疗废弃物、危险废弃物收费制度,促进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的产业化发展。规范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完善停车场收费管理、实施城市公交和长途客运票价油运联动机制,理顺检验检疫收费。加大价格监管和价格检查的力度,坚决纠正乱收费、乱涨价等价格违法行为。积极推进价格诚信体系建设,加快价格法制建设步伐,合理疏导价格矛盾,及时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格公共服务体系。

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资本市场,引进国内外金融、投资机构。争取国家支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土地市场,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加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拍挂”力度,对非经营性用地建立公开供地机制,对一般性的现状土地使用权转让纳入土地有形市场进行挂牌交易。推进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提高探矿权、采矿权“招拍挂”出让比例。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加快劳动力信息网络建设。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地域和行业人才市场,重点发展专业型人才市场,逐步形成以哈尔滨人才市场为主,以区、县(市)和各专门人才市场为辅,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全市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与信用标准,建设联合征信服务平台,加强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建设。强化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机制,完善企业信用档案系统,大力发展个人征信业务,大力发展信用服务业,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体系。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信用制度为保障,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以信用征集、评价、披露、服务为主要内容,以信用市场为载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力争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哈尔滨特色的黑龙江省重要的征信中心、东北地区信用水平较高的地区。

第七节 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使用外来资本进行改组改制步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具有牵动作用的外来投资产业密集群。积极鼓励外商并购国有企业,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并购我市大型企业或与企业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外来投资工作力度,推出一批轨道交通、过江隧道、环路建设、供排水等有吸引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商进行融资建设。加快服务贸易领域使用外来投资步伐。积极推进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吸引外来资本发展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鼓励外商投资商业、旅游、教育、房地产、咨询、会计和交通运输业。构建稳定的招商引资市场,逐步形成覆盖欧、美、澳及东南亚地区的招商引资平台。

 

推荐访问: 哈尔滨市 规划 经济体制改革 【发改规划】哈尔滨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 规划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