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发改意见】芜湖市关于补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实施意见

时间:2023-10-18 08:18:02  来源:网友投稿

芜湖市关于补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实施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意见】芜湖市关于补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实施意见,供大家参考。

【发改意见】芜湖市关于补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实施意见



芜湖市关于补短板增强经济

社会发展动力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

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补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实施意见》(皖政〔201653号)和《中共芜湖市委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芜市发〔20162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短板领域,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指导,定向精准施策,在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升级、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强化项目支撑,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增强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厚植长远发展优势,为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目标

1.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资源整合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人才特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件。力争以发明专利技术、高端人才保有量为核心的发展质量指标进入长三角城市群第一方阵,推动经济总量指标进入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

2.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在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农业装备制造、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开发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领域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达到5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处在皖江地区前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5%,家庭农场力争达到4000家,打造3个百亿元级的农机、农资、农产品冷链物流平台。

3.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到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7%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不低于50%。打造6-9个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创建国家级质量品牌示范区,力争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0件,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45家,品牌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5%

4.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到2020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三个比重”,即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现代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达到50%65%50%。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20家,全国500强服务业企业达到3家,实现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以上。

5.基础设施支撑进一步夯实。交通、水利等主要约束性问题基本解决,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使用需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管网、市政等薄弱环节和“最后一公里”现象基本消除。到2020年,铁路营运里程达500公里,其中高铁21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96公里。光纤宽带和4G网络城乡全覆盖,率先试点5G网络。建成充电站20座,公共充电桩1.38万个。

6.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全国前列,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所有常住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2018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张;新建、改造养老床位1400张,建设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630个,8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二、主要任务

(一)补齐创新能力提升的短板。抢抓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着力解决高端创新平台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

1.建设十大产业研发平台。推进 “机器人、光电信息、智能汽车、通航、现代农机、互联网+物流、电商、大数据、污染防治、新药创制”等十大研发平台建设,促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采取政府投资参股、财政资助、支持项目建设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打造集研发、服务、孵化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到2020年,市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20家,院士工作站达到40家以上,为芜湖服务院士达到50人。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托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2%

3.建设“人才特区”。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重点实施“3111”工程,在“十三五”期间,新增引进300个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领军人才、1万名高端人才,形成100个上市资源。

4.建设“双创特区”。推广“创投+孵化”、“持股孵化”新模式,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梯度孵化体系。到2020年,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30家,众创空间20个以上,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2000家。

(二)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着力解决农业基础不均衡、生产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

1.进一步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推进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等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提高农业防洪减灾能力。

2.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标准,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30万吨左右。

3.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设市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力建设现代农业机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4.实施特色农业开发工程,开展特色农业绿色增长模式攻关,加快标准园建设,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6个,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

5.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农户)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6.抓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全面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风险保障水平。

(三)补齐制造业升级的短板。全面落实我市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实施方案,重点推进“智能化改造、基础能力提升、绿色制造推广、高端装备发展”等十大工程,逐步化解我市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等问题。

1.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确保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不低于50%。每年组织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进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示范工程。

2.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在抓好机器人、新型显示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现代农业机械和新能源汽车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基础上,全力推进通用航空、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健康、轨道交通装备等市级产业基地建设,力争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3.积极推动互联网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依托省江北产业集中区“长江科学城”,打造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弋江区“长江数谷”和“长江数据带”,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高效物流、智能制造、金融征信和智慧城市协同等互联网云平台,加快建设镜湖区“长江智慧港”,深化弋江区软件与信息服务园、鸠江区广告产业园等,打造互联网应用产业集聚区。

4.强化企业标准建设和品牌建设,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精细化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5S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打造一批国家级品牌示范企业,创建一批知名品牌。

(四)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大力实施服务发展6115”工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着力解决服务业结构层次低、集聚程度弱等突出问题。

1.培育服务业主导产业。出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意见,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创意)、商贸服务、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宝特铁路物流综合基地、平安芜湖金融电商物流园、海元智能网仓项目、安徽芜湖软件科技产业园、皖江金融中心、方特五期、方特六期、新华联文化旅游、国家级广告产业园、芜湖古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等项目建设。

2.积极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总部、金融、中央商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1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争到2020年我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达20家以上。

3.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现代服务业企业来芜投资建设,支持快递总部在皖南快递产业园建设区域总部或分拨中心,推动共生物流、安得物流、三只松鼠、凡臣电子等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4.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推进镜湖区省级服务业重点改革试点建设工作,力争获批1-2家省级服务业重点改革试点,积极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五)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以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加快建设完善网络、功能协调、枢纽强大的大通道,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着力解决交通运输网络不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较薄弱等突出问题。

1.强化交通“补缺、提效、升级”, 开工建设芜宣民航机场,完成芜湖火车站西站房工程、芜铜铁路改建和合芜电气化改造,加快推进庐铜铁路、商合杭铁路、皖赣铁路建设,启动宁芜铜电气化改造,争取将北沿江高铁(沪汉蓉二线)、铜南宣铁路列入国家级铁路网规划。完善芜湖高速公路网,建成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北沿江高速巢无段、合芜高速林头至二坝段“四改八”工程、上海至武汉高速岳武东延线工程,建设芜黄高速公路,实施芜宣广、芜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城南过江隧道,芜湖泰山路长江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推进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成芜湖综合客运枢纽南站,实施芜湖综合客运枢纽站。加快长江芜湖段和青弋江、裕溪河等重要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消除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短板。

2.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完善特高压及500千伏电网主网架,构建220千伏环网结构,加大城配网和农网升级改造力度。

3.加快天然气江北支线及附属长江穿越工程项目、繁昌开发区直供管线建设,推进芜湖LNG接收站、巢湖-无为天然气长输管线等项目前期工作。

4.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加快无线城市公共Wifi建设。

5.启动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城市修补和有序更新,全力打造“道路景区化、园林特色化”。

6.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社会投资建设并验收合格的公共智能充电设施,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

(六)补齐民生保障体系的短板。在教育、卫生、养老、就业、政府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

1.加快主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积极化解因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集聚和“二孩”政策放开带来的“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100%全覆盖。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建设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等行业特色型院校;加快推进皖江人力资源职业训练基地等项目,打造一批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2.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芜湖市第八人民医院,完成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搬迁和扩建,建成市中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保健中心等。积极推进社会办医和医养结合,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提高人口健康信息化水平。

3.加强城镇养老服务设体系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重点支持浩研彩虹园健康养老产业基地、金晖国际养老示范基地等一批中高端养老机构项目实施。大力发展中小型养老机构建设,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功能,增设短期托老护理床位,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盘活农村现有养老设施,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探索公建民营,不断满足农村和乡镇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加快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推进养老服务向家庭延伸。

4.落实完善援助措施,政府每年开发2800个公益性岗位、发放灵活就业补贴,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5.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易户网,采取“线下+线上”模式,提供居民办事、交通、健康等多样化惠民服务。

6.大力实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八大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地区延伸,重点项目布局向贫困地区倾斜。

(七)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着力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突出问题。

1.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做好长江、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开展全市79个黑臭水体治理,完成中心城区江南片备用水源建设。

2.加快能源生产消费转变,逐步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加快华电石涧50兆瓦和东山20兆瓦风电等项目建设,做好中广核南陵工山50兆瓦、龙源繁昌新林50兆瓦等风电项目储备工作。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绿洲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厂改扩建工程、城南垃圾焚烧发电厂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实施经济技术开发区、繁昌开发区等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工程循环化改造。

4.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重点发展以工业余热锅炉、工业高效节能窑炉与固废处置锅炉、高效节能电机为主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

5.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

三、政策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广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破解民办教育、民办医疗、民办养老等社会事业瓶颈制约。认真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进一步优化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芜湖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一照一码、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

(二)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对“短板”突出的地区、行业和领域施行差别化扶持政策,财政支农投入新增部分重点用于脱贫攻坚。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放大作用,通过财政杠杆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专项引导资金,由省、市、县(区)按照1:1:1比例,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优先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点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支持对企业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和业务骨干持股。

(三)强化金融支撑。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积极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加快“税融通”政策落实,持续开展“续贷过桥”等业务。加快推进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设立,发挥政策性担保、融资平台、住房金融等功能,完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引导县区把专项建设基金与地方债结合起来,加大债券谋划和争取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及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不断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普惠金融,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鼓励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创投公司等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大力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落户,积极开展商标专用权质押贷业务,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四)完善价格政策。全面深化价格改革,完善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价格作用,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全面开展收费价格清理,对于保留的政府定价项目,实行定价项目清单化,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全面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等政策,积极推进企业使用IT资源和数据资源政策。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改革,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推动按行业平均成本、企业合理利润和居民承受能力确定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推进补短板专项工程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市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名单见附件1)。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物价局),具体负责重点任务分解、统筹协调和督查督办工作。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合作、强力推进的工作体系。

(二)狠抓工作落实。各县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围绕目标和任务,制定节点计划,细化推进举措,压实主体责任,强化保障措施。同时,完善项目储备和推进机制,围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分领域分节点加强调度,加快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确保补短板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有力开展。

(三)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常态化的组织协调、信息交流工作制度,强化考核督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补短板专项工程涉及的重大项目推进实施情况跟踪督查。同时,各县区要紧盯补短板任务落实中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深入实地、跟踪督办,确保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

2016812

推荐访问: 芜湖市 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意见 【发改意见】芜湖市关于补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实施意见

版权所有:精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精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精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022334号